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晨  金晨曦  金杰 《新中医》2017,49(9):16-19
目的:研究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建立慢性疲劳大鼠模型,观察龟鹿益神颗粒对慢性疲劳大鼠行为学指标和骨骼肌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的影响。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苁蓉益肾颗粒组、龟鹿益神颗粒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正常对照组不造模外,其他3组采用慢性束缚、夹尾激怒和力竭游泳方法构建慢性疲劳大鼠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按10 ml/(kg·d)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正常对照组和龟鹿益神颗粒组按1 250 mg/(kg·d)给予龟鹿益神颗粒混悬液灌胃,苁蓉益肾颗粒组按417 mg/(kg·d)给予苁蓉益肾颗粒混悬液灌胃。每天观察并记录大鼠的体质量、饮水量、进食量、粪便形态及鼠毛色泽等情况,用ELISA法检测大鼠骨骼肌中PGC-1α的含量。结果:造模前,各组大鼠体质量、力竭游泳时间、直立次数、跨格次数无明显差异。造模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龟鹿益神颗粒组、苁蓉益肾颗粒组大鼠体质量、力竭游泳时间、直立次数、跨格次数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力竭游泳时间、直立次数、跨格次数、骨骼肌中PGC-1α含量显著减少,正常对照组大鼠骨骼肌中PGC-1α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龟鹿益神颗粒组和苁蓉益肾颗粒组大鼠体质量、力竭游泳时间、跨格次数、直立次数、骨骼肌中PGC-1α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苁蓉益肾颗粒组比较,龟鹿益神颗粒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骨骼肌中PGC-1α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慢性复合因素复制慢性疲劳动物模型具有可行性。龟鹿益神颗粒可以改善慢性疲劳大鼠身心疲劳状态,提高慢性疲劳大鼠骨骼肌中PGC-1α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龟鹿益神颗粒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大鼠行为学及血清睾酮(Testosterone,T)、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硫酸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DHEAS)的影响,探讨龟鹿益神颗粒抗疲劳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苁蓉益肾颗粒组、龟鹿益神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束缚、力竭游泳复合方法构建CFS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模型组每天给予10 m L/(kg·d)生理盐水灌服,其他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灌服,龟鹿益神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照1.625 g/(kg·d),3.250 g/(kg·d),6.500 g/(kg·d)的剂量灌胃,苁蓉益肾颗粒组给予苁蓉益肾颗粒混悬液417 mg/(kg·d),每天1次,连续14天。造模前、后及灌胃后分别测量大鼠行为学指标,末次灌胃12 h后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T、DHT、DHEAS的含量。结果:造模前各组大鼠体质量、矿场跨格运动次数、力竭游泳时间无明显差异。造模后,与正常组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矿场跨格运动次数、力竭游泳时间均明显减少(P 0.05);给药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矿场跨格运动次数、力竭游泳时间及血清T、DHT、DHEAS的含量明显降低(P 0.05,P 0.01);与模型组比较,龟鹿益神颗粒各剂量组和苁蓉益肾颗粒组大鼠体质重、旷场跨格次数、力竭游泳时间及血清T、DHT、DHEAS均有显著上升(P 0.05,P 0.01);与苁蓉益肾颗粒组相比,龟鹿益神颗粒中、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矿场跨格运动次数、力竭游泳时间及血清T、DHT、DHEAS的含量明显上升(P 0.05,P 0.01)。结论:龟鹿益神颗粒可显著改善CFS大鼠的疲劳状态,升高机体内T、DHT、DHEAS的含量,此可能是其抗疲劳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测慢性疲劳(CFS)模型大鼠认知的行为水平变化,探索龟鹿益神颗粒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发挥干预作用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苁蓉益肾颗粒对照组、龟鹿益神颗粒低剂量组、龟鹿益神颗粒中剂量组、龟鹿益神颗粒高剂量组,共6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它各组用力竭游泳、慢性束缚双重复合应激构建慢性疲劳大鼠模型,前后造模14 d,随后,空白组,模型组每天给予生理盐水灌服,其它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灌服,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其认知行为水平,末次灌胃24 h后解剖大鼠并取材,取大鼠前脑皮质及海马等组织,采用蛋白印迹(Westem blotting,WB)试验方法分别测定大鼠皮质及海马中神经颗粒素(Ng)蛋白表达结果。结果造模成功及给药后,Morris水迷宫实验:与模型组相比,重复测量第4天起,龟鹿益神颗粒中、高剂量组及苁蓉益肾颗粒对照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减低(P0.01);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升高(P0.05)。神经颗粒素蛋白表达水平:和模型组相比较,苁蓉益肾对照组、龟鹿益神低、中、高剂量各组Ng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和苁蓉益肾颗粒对照组比较,龟鹿益神颗粒中、高剂量组的Ng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龟鹿益神颗粒能够明显改善慢性疲劳模型大鼠认知行为水平,并提高神经系统中,Ng蛋白的表达,其二者间的关系可能是该药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神经-内分泌-免疫角度来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龟鹿益神颗粒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慢性束缚和夹尾激怒加强制冷水游泳方法,建立复合应激致慢性疲劳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龟鹿益神颗粒组、苁蓉益肾颗粒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龟鹿益神颗粒混悬液、苁蓉益肾颗粒混悬液灌胃治疗,共计14 d。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β-EP和血清IL-2含量。结果造模后各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甚至减轻。龟鹿益神颗粒、苁蓉益肾颗粒组IL-2含量升高、β-EP含量降低,且龟鹿益神颗粒组IL-2含量高于苁蓉益肾颗粒组、β-EP含量低于苁蓉益肾颗粒组。结论龟鹿益神颗粒可通过调整机体内阿片肽(β-EP)及IL-2的含量,对抗应激,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而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产生影响,从而改善应激所致的疲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升阳益胃颗粒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指标(力竭游泳时间、跨格运动次数)及血清睾酮T和皮质酮CORT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诺迪康胶囊组、升阳益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组不造模,其余组进行造模及灌胃。造模前后以及末次灌胃后测量大鼠行为学。最后一次灌胃后测定大鼠血清中T和CORT的含量。结果:诺迪康胶囊组和升阳益胃颗粒组CORT含量较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诺迪康组较升阳益胃颗粒中浓度组CORT含量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 0.01);诺迪康胶囊和升阳益胃颗粒组大鼠的行为学指标及睾酮T含量均高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1),升阳益胃颗粒中浓度组高于诺迪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1)。正常组与诺迪康胶囊组、升阳益胃颗粒低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1),而与升阳益胃颗粒中、高剂量组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升阳益胃颗粒中、低、高剂量之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升阳益胃颗粒可以明显增加慢性疲劳大鼠跨格数量,显著延长其疲劳游泳时间,血清睾酮T含量显著增加,血清皮质酮CORT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庞贤妹  耿雪  陈楚杰  陈道睿  刘刚 《新中医》2024,56(11):23-28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对运动性疲劳(EF) 小鼠AMPK/SIRT1信号通路的影响,并探讨其改善EF认 知损伤和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方法:将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君子汤高剂量组、 四君子汤中剂量组、四君子汤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小鼠构建脾气虚证EF小鼠模型。四君子汤高、 中、低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四君子汤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各组连续灌胃 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认知功能,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乳酸、血糖、肝糖原、肌糖 原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AMPK和SIRT1的蛋白表达量。结果:实验后,模型组小鼠体质 量、摄食量、血糖、肝糖原含量、肌糖原含量、目标象限游泳时间、穿越平台次数、AMPK 蛋白表达量、 SIRT1蛋白表达量低于空白组,血清乳酸水平高于空白组(P<0.05)。给药干预后,四君子汤高、中、低剂量 组小鼠体质量、摄食量、力竭游泳时间、肝糖原含量、肌糖原含量、目标象限游泳时间、穿越平台次数高于模 型组,血清乳酸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四君子汤高剂量小鼠游泳力竭时间高于低剂量组,乳酸水平低于 低剂量组(P<0.05)。四君子汤高、中剂量组肝糖原、肌糖原含量高于低剂量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 四君子汤高、中剂量组AMPK及SIRT1蛋白表达量增多(P<0.05),四君子汤低剂量组SIRT1蛋白表达量增 多(P<0.05)。与四君子汤低剂量组比较,四君子汤高、中剂量组AMPK及SIRT1蛋白表达量增多(P<0.05)。 结论:四君子汤可在一定程度调控AMPK/SIRT1的活性,进而改善EF小鼠脾虚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模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采用强迫游泳、慢性束缚和饮食控制制备肝郁脾虚型CFS大鼠模型。造模同时予电针"足三里""合谷""太冲",频率2 Hz/15 Hz,强度1 mA,每次20 min,每日1次,持续21 d。旷场实验评价大鼠自发运动能力,高架十字迷宫评价大鼠焦虑样表现,负重力竭游泳评价大鼠疲劳情况,ELISA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多糖水平,16S rDNA测序分析大鼠肠道菌群门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旷场活动总路程和平均速度明显减少(P0.01),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进入次数和停留时间明显减少(P0.05),负重力竭游泳时间明显缩短(P0.01),血清TNF-α、脂多糖水平明显升高(P0.01);肠道菌群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下降,变形菌门和螺旋体门丰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旷场活动总路程和平均速度明显增加(P0.01),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进入次数和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1),负重力竭游泳时间明显延长(P0.01),TNF-α、脂多糖水平明显降低(P0.01);肠道菌群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升高,变形菌门和螺旋体门丰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合谷""太冲"可改善肝郁脾虚型CFS模型大鼠运动能力、疲劳和焦虑样表现,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TNF-α、脂多糖水平,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UMS)大鼠卵巢/海马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对SIRT1/P53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将40只具有正常动情周期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及西药组,除空白组外均采用来曲唑联合CUMS法造模28 d,造模完成后,中药组予补肾解郁调冲方治疗,西药组予达英-35治疗。观察指标包括卵巢组织形态学、血清性激素水平等PCOS病理状态的变化,旷场试验、海马组织形态学、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等慢性应激病理状态的变化,以及卵巢及海马组织内SIRT1/P53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呈多囊样改变,促黄体生成素(LH)、游离睾酮(FT)显著升高(P<0.01);旷场试验活动次数减少(P<0.05),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改变,血清五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PCOS病理状态及慢性应激病理状态均不同程度的改善。模型组卵巢及海马组织SIRT1显著降低(P<0.05),卵巢组织乙酰化P53(...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复方七芍降压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肠系膜动脉中G蛋白偶联受体P2Y6、酪氨酸激酶受体(MEK1/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1/2)及血管重塑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等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复方七芍降压片干预血管重塑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片组(13.5 mg·kg^-1)、复方七芍降压片组(8.73 g·kg^-1),每组10只,另设10只WKY大鼠为正常对照组;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6周。采用无创血压仪测定每周大鼠尾动脉血压;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肠系膜动脉中P2Y6、MEK1/2、ERK1/2、MMP-9及TIMP-1蛋白的表达;肠系膜动脉组织HE染色后进行体视学分析,测量肠系膜动脉血管中膜厚度及相同位置的管腔直径,计算两者比值作为动脉壁厚度(WT)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周血压明显上升(P<0.01);肠系膜动脉P2Y6、MEK1/2、ERK1/2、MMP-9蛋白表达及MMP-9/TIMP-1比值、WT值明显升高(P<0.05,P<0.01),TIMP-1表达明显降低(P<0.01);血清中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1)。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复方七芍降压片组各周血压均明显降低(P<0.01);肠系膜动脉P2Y6、MEK1/2、ERK1/2、MMP-9蛋白表达及MMP-9/TIMP-1比值、WT值均明显降低(P<0.05,P<0.01),TIMP-1表达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复方七芍降压片能够显著降低SHR大鼠血压,改善血管重塑,可能与调控肠系膜动脉中P2Y6、MEK1/2、ERK1/2蛋白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疲劳综合征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复合因素(中医的房劳、形劳、神劳)复制慢性疲劳动物模型。大鼠接受14天的复合因素刺激,即单日冷水游泳,每次30分钟;双日取发情期雌雄鼠合笼;每日都采用夹尾激怒法刺激大鼠,每次3小时。旷场、力竭游泳、鼠尾悬挂等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行为出现明显异常改变:体重下降、被毛脱落、眯眼懒动、大便不成形、食量下降,还出现易怒、对外界刺激敏感等表现,穿格次数、挣扎次数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理毛时间、不动时间、力竭时间极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慢性疲劳综合征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