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观察综合方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的效果。方法: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2例。两组均行常规西医治疗与康复锻炼,研究组加刺络拔罐及井穴放血。结果:研究组上肢痉挛评分、上肢被动牵拉力值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方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合谷传经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合谷传经手法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表面肌肉检测仪检测肱二头肌肌肉收缩、放松时的肌电数值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痉挛情况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观察组痉挛程度较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收缩时最大肌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80%(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联合合谷传经治疗可缓解脑卒中后偏瘫所致上肢痉挛,增加活动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联合常规基础治疗与单纯常规基础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包括常规内科治疗、针灸及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2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刺络拔罐,于患肢肱二头肌肌腹痉挛最明显处行刺络拔罐及井穴放血,每次选取3个井穴,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评分、上肢被动牵拉力值、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评分及上肢被动牵拉力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均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高于对照组的76.7%(23/30,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刺络拔罐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予抗痉挛药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研究组予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有显著改善,研究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Ashworth痉挛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SEP相关参数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组N20潜伏期与N20-P25波峰振幅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丹香冠心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疼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疼痛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奇数、偶数分成两组,对照组为患者应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为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丹香冠心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痉挛、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的痉挛、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丹香冠心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疼痛的应用效果显著,减轻了疼痛感,改善了痉挛状况,提高了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对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患者采用运动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庆市铜梁区人民医院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患者11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为58例。对照组行物理疗法,观察组采用运动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下肢痉挛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痉挛评分比对照组低,上肢运动评分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83 %,高于对照组的82.76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能够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CBTX-A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不同治疗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CBTX-A注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针刺联合CBTX-A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及FMA评分均有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及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后,治疗组RM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15例(34.09%),总有效率为41例(93.18%);对照组显效4例(9.09%),总有效率为34例(77.27%),治疗组患者显效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中医针刺联合CBTX-A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缓解上肢痉挛状态、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阴阳平衡透刺法,穴取患侧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等。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级、患侧上肢表面积分肌电值(i EMG),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级均降低(P0.05),观察组0~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拇短展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值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侧各肌肉i EMG值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P0.05),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及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可改善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痉挛期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两组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针刺推拿和痉挛肌电刺激。结果:治疗6个月后,CSI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痉挛期可降低痉挛指数,改善下肢运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拮抗肌电针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MAS)、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果:治疗后,两组MAS、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马振宇  许美飞  余小锋 《新中医》2019,51(1):182-185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针+镜像疗法+常规康复治疗)与对照组(镜像疗法+常规康复治疗)各20例,治疗4周后应用Fugl-Meyer量表评价上肢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价痉挛情况,改良Ba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上肢Ashwort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治疗组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Ba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且治疗组上述2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头针结合镜像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上肢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优于单纯镜像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十宣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及手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加针刺十宣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改良Ashworth评分(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根据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对两组方法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痉挛程度、手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做出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上肢痉挛程度和肌张力都有下降,治疗后组间M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常规针刺加针刺十宣穴结合康复训练对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及改善患者的手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恢复期治疗过程中运用针灸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对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在一般神经内科治疗后予以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加用针灸治疗,观察两组NIHSS、FMA、Barthel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前有显著下降,FMA、Barthel评分较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综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75例)和西药组(75例)。针刺组采用经筋排刺手三阳经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手三阴经治疗,每日1次;西药组采用脑复康、脑蛋白水解物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1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上肢运动功能、上肢痉挛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6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改善、上肢活动功能状况及上肢痉挛程度评定显示:治疗组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表里两经推拿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给予表里两经推拿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里两经推拿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8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均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中药内服联合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AS积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平衡能力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金钩钓鱼"针法结合Bobath技术与单纯运用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易化技术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选取中府、天府、尺泽、曲池、间使、大陵行"金钩钓鱼"针法。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4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Fugl-Meyer评分和BI评分均有改善(均P0.01),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80.0%(24/30,P0.05)。结论:"金钩钓鱼"针法结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疗效优于单纯Bobath技术,可以有效缓解痉挛状态,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1月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单一生物反馈治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比较2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FMA上肢功能评分;治疗前后患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IEMG评分、功能独立性。结果观察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FMA上肢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上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IEMG评分、功能独立性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IEMG评分、功能独立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功能独立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综合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二级预防方案以及常规针灸、推拿、运动等中医疗法,观察组加用体外冲击波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肌痉挛严重程度与肢体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肌痉挛缓解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可扩张血管,促进血管新生,减轻疼痛,缓解痉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远期疗效。方法将488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4例。在必要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星期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期末神经功能、综合功能、SS-QOL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随访期末神经功能缺损积分、FCA评分及SS-QO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