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累及人体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细胞焦亡作为一种炎症性质
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被证实与AS 进展密切相关,其特点是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炎症因子及细胞内容物
经膜孔释放引发局部强烈而持续的炎症反应。AS 病变组织中的细胞焦亡因血液循环积聚的脂质而过度激活,
继而释放大量炎症因子损伤血管内皮,促进AS 病变的形成与发展,这与中医“痰瘀毒”致病机制相似。活血
解毒类中药正是以“痰瘀毒”为病机治疗AS 的药物,具有抗炎降脂、改善循环等作用。因此,活血解毒类中
药可以将细胞焦亡作为靶点发挥抗AS 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进展的终末阶段,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核心病机为“虚、瘀、毒”,贯穿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细胞焦亡是一种伴有炎症反应的程序性死亡,可迅速引起质膜破裂、细胞膨胀、细胞膜溶解和破裂,导致细胞内容物和大量炎性因子释放,其中NLRP3炎症体、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18(IL-18)等炎性因子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进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病机“虚、瘀、毒”的微观体现。因此,从“虚、瘀、毒”病机探讨细胞焦亡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以益气活血解毒为治法,从细胞焦亡角度进一步探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机制,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从痰瘀毒论治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动脉粥样硬化与痰浊、瘀血、毒邪密切相关。从痰瘀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 ,一要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痰浊、瘀血、毒邪的轻重不同 ,正确地选法用方 ;二要把动脉粥样硬化放在脾、肾、肝等“脏腑失调”这个复杂的“关系网”中 ,从相互作用的矛盾关系上来认识其发病机制和辨治规律 ;三是从痰瘀毒论治不可拘泥于热毒 ,要重视阳虚寒凝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注意发现在病理情况下 ,中医证型与组织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内在联系 ,找出寒热辨证的规律 ,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从热毒、瘀毒、痰毒、痰瘀蕴毒四个方面论述毒邪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病因病机。“毒”是AS的一个重要致病原因,各种毒邪的致病特点及各种毒邪所表现的证候不同,临床上可以一种毒邪致病,也可二种或二种以上相兼而致病,使病邪深伏,病势缠绵。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重视个体化,注意祛瘀解毒、化痰解毒、清热解毒及通腑解毒等法互相配合,辨证应用,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病态血管细胞和凋亡细胞碎片产生病理性蓄积形成的动脉闭塞为特征的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诱发严重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重要病理基础,对于其病因病机的探讨一直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细胞胞葬是一种新型的程序性死亡细胞清除方式,指巨噬细胞将凋亡细胞吞噬、降解,防止继发性坏死的过程,是机体生理过程中一种关键的稳态机制。在病理状态下,胞葬功能障碍造成凋亡细胞、坏死碎片病理性蓄积,导致继发性细胞坏死发生和细胞内毒性内容物不断释放,诱导炎症消退障碍和胆固醇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瘀毒”理论是中医学阐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学说,动脉粥样硬化始于血液凝滞不畅的病理状态,血凝日久,成瘀生毒,瘀毒交互为患,壅塞血脉,从而形成斑块附着脉管,而“瘀毒致变”之论是对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病和疾病演变的的重要认识。从中医理论角度,细胞胞葬的病理生理机制与中医“瘀毒”的病因病机存有相似之处。因此,该文以“瘀毒”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细胞胞葬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中的作用机制,并提出运用解毒活血法调控细胞胞葬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策略,旨在为解毒活血法防治动... 相似文献
7.
肾小球肾炎(GN)时,脂质代谢异常是痰浊的生化基础,血凝亢进、高凝血症、高黏血症与肾脏纤维化即是肾络瘀阻;感染与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为湿热、热毒蕴结,是GN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因此痰瘀毒互结是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因素,对GN的预后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以生物信息学手段预测临床方剂益脉颗粒的作用靶点,根据靶点基因的调节方式,确定其作用的信号通路,最终确定该方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该组方内的全部药物的潜在调控基因进行预测。根据药物的君、臣、佐、使构成,对益脉颗粒内全部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AS)的靶点基因进行韦恩图绘制,将上述重叠的基因定义为靶向基因。考察给药前后AS模型小鼠的血象变化及对应的靶点基因调控方式,以确定该方剂改善AS的机制。实验组共计60只Apo E-/-小鼠,随机分为5组,连续喂养12周;模型组12只,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生理盐水灌胃;益脉颗粒高剂量组12只,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中药高剂量灌胃;益脉颗粒中剂量组12只,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中药中剂量灌胃;益脉颗粒低剂量组12只,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中药低剂量灌胃;阳性组12只,高脂高胆固醇饮食+阿托伐他汀钙片。结果:益脉颗粒可降低小鼠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且与剂量呈正相关;益脉颗粒高剂量组降低TG,TC,LDL-C及HDL-C的水平均弱于阿托伐他汀钙片组。预测发现益脉颗粒的作用靶点包括羧酸酯酶1(CES1),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D,PPARG,肝X受体α(LXR-α)及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结论:益脉颗粒可通过对CES1,HMGCR,PPARD,PPARG,LXR-α及ABCA1等靶点基因表达的上调,激活相应的信号通路,从而实现对AS的治疗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可推测及验证复方的作用靶点,为解释方剂对疾病治疗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通冠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SP 数据库和文献挖掘方法对通冠胶囊的药物化合物及靶点进行筛选;通过GeneCards 及DisGeNET 数据库检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相关靶点;通过Cytoscape 3.8.0 软件构建通冠胶囊药物-靶点-疾病网络及核心网络,通过STRING 数据库构建其PPI 网络。截取通冠胶囊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潜在靶点于DAVID 网站进行KEGG 及GO 富集分析。采用R 软件对将上述信号通路、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成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共获得通冠胶囊化合物123 个,通冠胶囊药物靶点272 个,对应化合物111 个;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靶点576 个。形成通冠胶囊药物与动脉粥样硬化靶点交集图,共有NR3C1、DPP4、ESR1、MAPK14、PPARG、PTGS2 等61 个共同靶点,相应化合物101 个。PPI 网络中共得到56 个相互连接的节点,288 条边。KEGG 与GO 分析后得到通冠胶囊可能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NOD 样受体信号通路、癌症的途径、VEGF 信号通路等22 条通路。结论:通冠胶囊可通过作用于NR3C1、DPP4、ESR1、MAPK14、PPARG、PTGS2 等61 个共同靶点,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代谢,抗氧化应激等作用,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加味二至丸治疗更年期女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BATMAN-TCM)筛选加味二至丸的成分和靶点;并通过相关数据库检索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靶点;通过韦恩图得到加味二至丸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靶点,利用Cytoscape 3.6.1建立成分-疾病-靶点作用网络,然后使用STRING网站进行化合物-疾病共同靶点蛋白互作分析、运用Cytoscape 3.6.1进行可视化,并使用复合分子检测法(MCODE)分析重要模块;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加味二至丸38个成分和266个预测靶点,动脉粥样硬化靶点254个;通过韦恩图得到共同靶点52个,筛选出14个关键基因;这些共同靶点涉及炎症反应、调节胰岛素分泌、一氧化氮的合成调节等生物学过程;生物学通路包括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等22条信号通路。结论:加味二至丸可能通过雌激素受体调节雌激素水平,并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机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极速脉搏波成像(UFPWV)技术测定颈动脉脉搏波速度(PWV),探讨颈动脉血管弹性与高血压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早期预测动脉硬化及中医辨证施治提供新的无创诊断途径。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来院心内科治疗的1~2级高血压患者100例(196条颈动脉),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早期脉搏波速度(PWVBS)和收缩末期脉搏波速度(PWVES),比较其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各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正常组(P<0.05);PWVBS、PWVES与血压呈正相关,高血压患者各中医证型PWVBS及PWVES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肝火亢盛证及痰湿壅盛证L-PWVES(左侧)值明显低于气阴两虚证(P<0.05);肝火亢盛证R-PWVES(右侧)值明显低于气阴两虚证(P<0.05)。结论:UFPWV技术能够早期、简便、准确地反映高血压血管弹性功能的变化,气阴两虚证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消斑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和机体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降脂稳斑、抗血小板等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消斑汤,2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OPN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5P0.05)。2组治疗后IMT、斑块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OPN表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调的趋势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斑汤有明显抑制及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机体OPN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儿茶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建立鹌鹑高脂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儿茶素预防用药对血清及组织中脂质含量的影响,并对主动脉和肝脏进行肉眼和光镜组织学检查,检测儿茶素对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的影响。结果 连续用药8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儿茶素各剂量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5, P<0.01),儿茶素中剂量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明显升高( P<0.05),儿茶素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模型组相比有上升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心肌及主动脉壁中的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显著下降(P<0.05, P<0.01);病理检测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儿茶素各剂量组主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的病变程度明显降低(P<0.05, P<0.01),肝脏脂肪变分级标准明显低于模型组,肝脏系数也小于模型组(P<0.05, P<0.01),儿茶素可升高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降低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的含量(P<0.05, P<0.01)。结论 儿茶素可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其作用机制与其降脂和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泽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泽泻的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利用Gene Cards、OMIM、TTD等数据库检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相关靶点,最后得到泽泻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靶点,并进行GO生物进程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应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泽泻的10个主要活性成分和327个潜在靶点,可能通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白细胞介素(IL)、表皮生长因子等相关蛋白及PI3K-Akt、IL-17、AGE-RAGE等信号通路影响脂质代谢、类固醇代谢、炎症反应,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提示泽泻醇B、泽泻醇C、泽泻醇A与核心靶点蛋白结合活性更显著。结论:泽泻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抗炎、抗氧化应激、调节内皮功能等反应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药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NEK7/GSDMD焦亡通路,探讨清热养阴除湿丸抗炎、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用改良Coderre法构建痛风动物模型。造模6 h、12 h、24 h、48 h后测量大鼠踝关节周长,计算肿胀指数。在灌胃第7天收集血清和组织样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NEK7/GSDMD通路各标志蛋白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与空白组比较,其他各组大鼠均有明显踝关节肿胀;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各药物处理组大鼠的踝关节肿胀指数逐渐降低,以中药高剂量组下降幅度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各细胞因子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NEK7/GSDMD通路各标志性蛋白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热养阴除湿丸能够抑制NEK7-NLRP3炎症小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