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骨折分型及愈合情况会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疗效。方法:收集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因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于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52例,均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尺骨茎突骨折均未予固定。记录病例AO分型及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X线测量结果(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及Gartlant-Werley评分。将所有资料按照尺骨茎突骨折合并组与未合并组、茎突骨折Ⅰ型组及Ⅱ型组、茎突骨折愈合组及未愈合组分组进行整理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5个月,52例桡骨骨折均愈合。尺骨茎突骨折合并组与未合并组术前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3个月、术后1年两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及平均Gartlant-Werley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优良率81%。尺骨茎突骨折合并组中,茎突骨折Ⅰ型组及Ⅱ型组相比,茎突骨折愈合组与非愈合组相比,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Gartlant-Werley评分、优良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例并发症,合并组4例,未合并组2例,并发症11%。螺钉切入关节并创伤性关节炎1例,异位骨化1例,皮神经损伤2例,术后内固定拔退出并骨折畸形愈合1例,创伤性关节炎伴关节僵硬1例,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切开复位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能够有效维持骨折及关节面复位,其术后疗效满意、肯定。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茎突骨折愈合与否及其骨折分型,对术后X线测量及腕关节功能无影响,其中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金文  孙良业  凤晓翔  袁先发  高庆 《西部医学》2023,35(8):1183-1187
探讨尺骨茎突Ⅱ型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DRF)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接受手术的患者68例,按照有无尺骨茎突Ⅱ型骨折和是否行尺骨茎突内固定手术分为A组(无尺骨茎突Ⅱ型骨折,24例)、B组(有尺骨茎突Ⅱ型骨折无尺骨茎突骨折内固定,21例)、C组(有尺骨茎突Ⅱ型骨折又有尺骨茎突骨折内固定,23例)。记录患者AO分型及手术前、手术后6个月和手术后1年的X线片测量数据,对3组组间患者按照解剖学评分[掌倾角(PTA)、尺偏角(RA)、桡骨茎突高度(RSH))]及Gartlant-Werly(GW)功能评分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 68例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7~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末次随访时,68例DRF均愈合。3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解剖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的GW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患者的GW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患者的GW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Ⅱ型骨折,手术行尺骨茎突内固定能够恢复患者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获得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舞钢市人民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90例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45例。非手术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手术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及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和尺骨移位。结果两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和尺骨移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远期效果相近,对于中老年患者或稳定性骨折患者可考虑行非手术治疗,避免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及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57例,其中伴有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30例(A组),不伴有尺骨茎突骨折27例(B组).所有患者均行前路锁定钢板固定,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不予固定.术后采用腕关节各项活动度、Gartland-Werley评分及DASH量表评估腕关节功能,通过与健侧对比判断是否存在下尺桡关节不稳.结果 5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18个月.各组术后腕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随访均未出现下尺桡关节不稳.结论 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及下尺桡关节不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桡骨远端合并与不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67例按AO分类为B型和C型的桡骨远端骨折,均行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成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25例,未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42例。术中未对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特殊处理,术后评估骨愈合及腕关节功能。结果:51例(其中包括19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获得随访。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病例全部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与Werley临床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无尺骨茎突骨折组优20例,良8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7.5%;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优12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4.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合并或不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对于腕部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X线片结合功能评价比较复位后三短一长棒与两长棒2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三短一长棒外固定架固定组)和对照组(两长棒固定组),每组20例。手法复位后如局部骨折块不稳定者,通过克氏针撬拨复位及固定,骨质缺损严重者局部小切口人工骨材料填充,关节面不平整者切开复位,必要时克氏针固定。测定术前、术后2~4 d及术后8~12周的桡骨下关节面的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茎突相对于尺骨茎突的短缩值,术后6~8月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价。结果 2组治疗前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短缩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2组治疗后掌倾角和尺偏角均显著大于术前,而桡骨短缩程度则明显小于术前,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且治疗组掌倾角和尺偏角增大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治疗组优良率为85.0%,对照组为5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运用三短一长棒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预后优于两长棒固定,X线检查对预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5年2月该院8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及尺偏角恢复程度及治疗优良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1.20±1.33)周,与对照组的(10.96±1.0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研究组的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均较对照组优(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5.3%,较对照组的79.1%高(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效果突出,能有效促进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恢复,获得理想的复位质量和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尺骨茎突骨折与乙状切迹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桡骨远端骨折139例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评分参照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以腕关节疼痛为重点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和乙状切迹骨折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较差,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的腕尺侧痛发生率较高;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总体效果满意,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乙状切迹骨折是导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是腕尺侧痛的危险因素之一,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可改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尺骨茎突骨折与乙状切迹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桡骨远端骨折139例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评分参照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以腕关节疼痛为重点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和乙状切迹骨折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较差,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的腕尺侧痛发生率较高;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总体效果满意,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乙状切迹骨折是导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是腕尺侧痛的危险因素之一,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可改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尺骨茎突骨折分型与内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腕关节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对桡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对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处理,而B组对尺骨茎突骨折无内固定操作。分析尺骨茎突骨折分型对腕关节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所有患者治疗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A组Ⅱ型与B组Ⅱ型相比,各指标恢复效果更佳(P0.05),而两组中Ⅰ型患者各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B组Ⅰ型与Ⅱ型之间、A组Ⅱ型与B组Ⅱ型之间,Gartland-Werley评分优良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Ⅱ型腕关节主动活动度各指标及握力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Ⅰ型及A组Ⅱ型(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合并Ⅰ型尺骨茎突骨折对术后腕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可选择不进行内固定;而当合并Ⅱ型尺骨茎突骨折,对腕关节功能及预后有显著影响,应进行内固定治疗以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5例复杂桡骨远端骨折采用一期切开直视下复位关节面,植骨支撑桡骨远端关节面,恢复掌倾角、尺偏角,应用钢板、克氏针、外固定支架等方法联合固定.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术后掌倾角、尺偏角的平均角度.结果:45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4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以Garland and Werley评分方法评定腕关节功能,优23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6.7%.结论:采取一期手术复位关节面,矫正掌倾角、尺偏角,并根据骨折类型而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是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与非手术2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及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00例。结果:非手术组优良率83.3%,手术组优良率97.5%。结论:对于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对于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手术方法,不论哪种方式,均以恢复关节面平整,恢复桡骨长度,恢复桡骨的掌倾角、尺偏角为目的,尽早功能锻炼,提高腕关节功能疗效。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9,(11):1525-1528
目的:分析经肱桡肌腱入路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手术疗效。方法:将6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掌侧入路显露挠骨远端骨折后完成接骨板的内固定,观察组采用经肱桡肌腱入路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掌倾角和整体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掌倾角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掌倾角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肱桡肌腱入路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后,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探讨腕关节功能与复位程度的关系,确定治疗方案。方法对86例65岁以上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和非手术组(局麻下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后定期摄片检查,于术后一年测量掌倾角、尺偏角、挠骨长度及腕关节活动范围,并按肩臂手残障DASH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二组效果。结果术后一年随访,影像学评价:两组掌倾角、尺偏角、挠骨长度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腕关节DASH功能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复位程度虽不如手术治疗,但腕关节功能与手术治疗基本相同,仍可获得满意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高凯章  周立  何东阳  张立 《四川医学》2019,40(9):935-938
目的探讨折顶回旋手法整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技术治疗老年桡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至12月,对86例住院治疗的60岁以上老年桡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折顶回旋手法整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其中70例得到6个月至1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8. 1个月。结果分析评价得到随访的70例患者在6个月时X线片愈合情况及测量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结果显示解剖复位33例,功能复位37例,均骨性愈合。多数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恢复较满意,部分病例存在桡骨轻度短缩。末次随访采用腕关节Dienst功能评分优21例,良39例,可10例,差0例,优良率85. 7%。结论折顶回旋手法整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均达到功能愈合;疼痛不明显,功能活动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为老年患者所认可和接受,应为临床治疗选项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与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的45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为内固定组,同期接受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的42例为外固定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缩短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内固定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与外固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1.11%(41/45),外固定组为71.43%(30/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外固定组为9.52%(4/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能明显恢复患者关节解剖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与传统切开对桡骨远端脆性骨折内固定术后疗效影响。方法自2016年5月到2018年4月我院收治62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脆性骨折患者,按单双号随机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各31例。微创组经皮横切口,传统组Henry氏直切口。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相差值(H),掌倾角及尺偏角,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6周、12周时患侧腕关节旋转、屈伸占健侧的百分比,疤痕宽度及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 and Werley)。结果62例患者随访8~16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神经损伤及肌腱激惹;微创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6周时腕关节屈伸、旋转及功能评分,切口疤痕宽度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比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在术后恢复桡骨茎突长度,尺偏角,掌倾角及术后12周时腕关节屈伸、旋转及末次随访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脆性骨折具有切口美观、创伤更小、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闫小龙 《当代医学》2016,(28):89-90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分别采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2组患者Cooney腕关节评分优良率,随访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B组患者Cooney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者随访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均显著高于A组(P<0.05);同时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能够显著改善术后腕关节功能,提高关节活动度,且未诱发严重术后并发症出现,疗效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掌侧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LCP)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EF)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远期效果.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120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人,其中掌侧LCP治疗组60例(LCP组),外固定支架固定组60例(EF组).比较2组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20例病人均获得6~24个月随访,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均明显改善,所有病例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炎等并发症.EF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LCP组(P<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LCP组(P<0.01).掌屈和背伸角度及腕关节功能LCP组均优于EF组(P<0.05~P<0.01).结论:掌侧切开复位LCP内固定与闭合复位EF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远期效果,但LCP手术在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优于EF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手术切开复位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的非手术疗法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收治的97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53例(手术组)、采取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44例(非手术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8±1.1)周,非手术组为(6.0±0.8)周,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患者的腕关节背伸、腕关节曲度、尺偏角、桡偏角、尺骨移位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的掌倾角、握力、桡骨高度测定值优于非手术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腕关节背伸、腕关节曲度、尺偏角、桡偏角、掌倾角、握力、桡骨高度、尺骨移位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手术组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6.2%与非手术组患者的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OTA分级相当的患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有利于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但是远期恢复效果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