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微生态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微生物与其宿主(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微生物及微生物以及他们与环境由于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相互交流的统一生物系统。最早于1977年由德国Volker Rush提出,女性阴道微生态是人类生殖道微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正常阴道微环境中,菌群多样性、密集性及比例等维持动态平衡,HPV检测通常是阴性。研究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分泌物发现乳杆菌检出率低于文献报道的正常妇女的检出率,而异常需氧菌的检出率高于正常妇女。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病变的必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最新研究表明阴道微生态失衡在HPV感染及宫颈病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可以假设,由于阴道菌群失调,阴道微生态的改变可能加重宫颈病变或阴道微生态的改变与HPV长期感染有关,故研究阴道微生态,阴道微生菌群变化与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的关系,对消除HPV感染发生从而预防宫颈病变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病变和宫颈癌的最主要因素。然而,许多HR-HPV感染者并没有发展为宫颈癌,甚至得以转归,这提示有其他相关因素参与疾病的发展。大量研究证实,阴道微生态在这一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阴道微生态变化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者117例为研究组,同期门诊就诊行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及宫颈液基细胞学(TCT)检测均阴性的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阴道微环境变化及代谢产物、酶的改变.结果 研究组患者中过氧化氢阳性表达率80.34%、...  相似文献   

4.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被公认为是宫颈癌前病变及癌变的主要病因之一,并且贯穿于整个病程,其中宫颈癌在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中是最常见的,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因此,针对HPV感染进行有效治疗是当下许多学者都在关注的一大热点.有研究显示,HPV的感染及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与阴道微生态的平衡状态相关,包括阴道微生物群结构、阴...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是全球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二大恶性肿瘤,宫颈上皮内瘤变具有癌变前潜能,被视为癌前病变,而宫颈HPV持续感染是其首要致病原因。绝经后女性阴道微生态改变影响HPV的感染、转归、清除及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本文将对绝经后女性宫颈病变与宫颈HPV感染及阴道微生态间的关性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杨颖 《右江医学》2021,(12):952-956
宫颈癌是目前全世界女性生殖道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导致全球女性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1],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2].阴道微生态与HPV感染、宫颈癌前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和宫颈癌的进展密切相关[3],正常阴道微生态环境中,菌群间的密集性、多样性及各菌群占比等维持动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进而为调节阴道微生态失衡、避免或
减少病人感染HPV 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7-01~ 2017-12 期间我院门诊HPV 检测阳性的病人70 例作
为观察组,同期HPV 检测阴性的病人70 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人均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
性。结果: 观察组的微生态失调发生率为70.00%( 49 /70) ,对照组为18.57%( 13 /7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阴道清洁度3~ 4 度者感染HPV 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清洁度1~ 2 度者。两组线索细胞检出率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乳酸杆菌、念珠菌、滴虫感染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尤其乳酸杆菌与微生态失调以及HPV 感染关系密切( P<0.05) 。结论: HPV 感染病人存在明显的阴道微生态失
调状况,主要表现为乳酸杆菌检出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黄梅  张琳  孙宇佳  聂小毳 《当代医学》2021,27(9):151-152
目的分析高危型HPV感染和宫颈癌前病变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在沈阳市妇婴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患者,采用液基细胞学(TCT)+人乳头瘤病毒(HPV)进行宫颈癌筛查,对于高危型HPV阳性、TCT提示异常(包括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低级别鳞状上皮病变、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者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于可疑病变处取活检,将病理提示SIL患者120例设为研究组,同期120例HPV阴性、无宫颈病变受检者设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比较两组阴道微生态各项指标。结果 SIL组优势菌(乳酸杆菌)、H_2O_2阴性占比均低于对照组,SIL组BV、AV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菌群密集度(Ⅱ~Ⅲ级)、菌群多样性(Ⅱ~Ⅲ级)、pH≥4.6、VVC及T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优势菌为乳酸杆菌的比例降低、H2O2阴性比例较低、BV及AV的检出率增高是高危型HPV感染SIL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异常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优势菌为乳杆菌的比例降低、H_2O_2阴性比例较低、BV及AV的检出率增高是高危型HPV感染SIL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异常的独立风险因素,通过观察阴道微生态指标可提示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改善阴道微环境对防治宫颈病变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施晓  吕芸 《中国现代医生》2013,(13):120-122
目的探讨宫颈微生态与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宫颈病变患者200例.采用MicroScanautoSCAN-4细菌鉴定系统分析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的菌株情况。分析宫颈非恶性与恶性病变患者阴道菌群分布情况、阴道不同性质分泌物菌群培养结果及阴道菌群分布与阴道pH值、白带清洁度的关系。结果宫颈病变患者阴道菌群检出率中,以乳酸杆菌检出率最高,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在宫颈恶性病变与非恶性病变患者间差异显著(P〈0.05);阴道血性分泌物和阴道脓性分泌物之间菌群培养结果无显著性差异。随着阴道pH值的增高,乳酸杆菌的检出率逐渐下降,其他菌群的检出率逐渐增加:白带清洁度越严重,乳酸杆菌检出率越低,加德纳菌检出率则明显增加,其他菌群检出率差异不显著。结论宫颈微生态与宫颈疾病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探讨感染微生态学的理论对宫颈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及宫颈局部细胞免疫的相关性。方法:HPV感染的251患者,根据是否感染HR-HPV分为HR-HPV组(n=114例)、非HR-HPV组(n=137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100)。比较各组阴道微生态菌群分布及宫颈局部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HR-HPV阳性患者以单一型感染为主,其中HPV 16占38.60%,HPV 18占28.07%,HPV 33占18.42%。HR-HPV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高于非HR-HPV组、对照组,非HR-HPV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R-HPV组、非HR-HPV组阴道乳酸杆菌异常率及各菌群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HR-HPV组乳酸杆菌异常率、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阳性率高于非HR-HPV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HR-HPV组、非HR-HPV组CD_3~+、CD_4~+、CD_8~+、CD_4~+/CD_8~+均明显降低,而HR-HPV组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明显低于非HR-HPV组(P<0.05)。结论:HR-HPV感染以HR-HPV16、18、33型为主,可加重患者阴道微生态紊乱程度,降低宫颈局部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女性阴道与外界环境自然相通,使局部阴道微生态系统受宿主与环境的双重制约,多种因素,如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阴道局部解剖结构及机体免疫反应性的变化等均可影响甚至改变阴道局部菌群,造成微生态体系失衡,继而导致生殖道疾病的发生。许多临床上常见的生殖道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子宫颈上皮细胞内瘤变、宫颈癌等均存在明显的阴道微生态体系失衡。理解、研究并恢复阴道局部微生态环境的平衡,对生殖道疾病的预防、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洋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24):4268-4270
目的:分析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检查中不同级别宫颈病变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特征。方法:选择2022年1—12月到医院接受宫颈病变筛查患者200例,根据TCT检查结果,分为未见上皮内病变细胞和恶性细胞(NILM)组(n=141)、无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组(n=28)、不能排除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组(n=7)、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n=20)、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n=4),均接受阴道微生态指标检测。对比五组的阴道微生态特征。结果:五组在形似动弯杆菌阳性率、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占比、pH值≥4.6占比、凝固酶阳性率、密集度占比、多样性占比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在细菌性阴道病(BV)阳性率、Nugent评分、加德纳菌/拟杆菌阳性率、AV评分、乳酸杆菌阳性率、过氧化氢酶阳性率、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唾液酸苷酶阳性率、阴道清洁Ⅲ度占比上对比差异显著(P<0.05)。LSIT组较于HSIL组,其BV阳性率、Nugent评分、加德纳菌/拟杆菌阳性率、过氧化氢酶阳性率、白细胞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探讨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与阴道微生态环境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200例为观察组,设同期妇科门诊行健康体检的妇女200例为对照组,采集阴道内分泌物样本,采用五联检试剂及革兰氏染色检测阴道内乳酸杆菌、阴道pH值、 H_2O_2及白细胞酯酶指标,比较两组人群各指标的异同。结果:宫颈高级别病变组中的阴道乳酸杆菌阳性人数占比、H_2O_2(+)人数占比和白细胞酯酶阳性人数占比分别为47.5%、85%和10%,健康体检组分别为77.5%、99.5%和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高级别病变患者的阴道pH值(4.87±0.267),高于健康体检人群的(4.60±0.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处于失衡状态,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与阴道微生态环境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子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行阴道镜及宫颈组织活检诊断为子宫颈病变的患者1200例,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592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458例)、宫颈癌组150例。所有患者均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及高危型HPV感染筛查,比较不同子宫颈病变亚组患者阴道微生态指标、阴道病原体及高危HPV感染情况。结果 宫颈癌组患者阴道pH值、过氧化氢(H2O2)、白细胞脂酶(LE)、唾液酸脂酶(SNA)、N-乙酰基-氨基半乳糖苷酶(NAG)阳性率均高于HSIL组和LSIL组(P<0.05)。宫颈癌组患者阴道炎类型需氧性阴道炎(AV)、细菌性阴道炎(BV)、滴虫性阴道炎(TV)检出率高于HSIL组和LSIL组(P<0.05);3组念珠菌病(VVC)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阴道生态环境清洁度为Ⅲ~Ⅳ度患者90例,HSIL组256例、LSIL组255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高危HPV感染亚型...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者的阴道微生态平衡状态,探讨微生态失衡对HR-HPV感染及其相关宫颈病变的作用及其相互关联。方法 以640例HR-HPV感染者(HR-HPV感染组)为研究对象,依随访结果分为持续感染组和非持续感染组,按宫颈上皮内瘤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宫颈病变组)程度分为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宫颈癌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对HR-HPV进行基因分型检测,显微镜镜检阴道微生物群的形态变化,评价微生态体系。结果 (1)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 BV)阳性率在宫颈癌和CIN间存在差异(P<0.05)。(2)阴道微生态失衡与HR-HPV持续感染合并的宫颈病变无关(r=0.143,P>0.05),与持续性感染相关(r=0.114,P<0.05)。结论 阴道微生态失衡增加了HR-HPV的易感性,促进宫颈上皮内瘤病变形成...  相似文献   

17.
18.
宫颈癌是导致全球女性死亡的第二大恶性肿瘤,宫颈上皮内瘤变为其癌前病变,目前研究已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影响因素,但除了HPV持续感染外,阴道菌群失衡、PH值变化、清洁度等因素在宫颈病变过程中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探讨各种影响因素改变引起的疾病发展机制和结局,寻找临床预警指标,为宫颈癌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IN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87例CIN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体检病理结果正常者8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阴道微生态、HPV、TRAIL及IL-32等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阴道微生态各指标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x2 =5.82~53.45,P<0.05);观察组HPV感染率、IL-3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TR...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在宫颈癌变过程中E-cadherin、Snail的变化规律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宫颈组织标本共115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宫颈不同组织学阶段标本中E-cadherin、Snail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随着由慢性宫颈炎向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乃至宫颈癌的逐步发展,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逐渐减弱,Snail蛋白的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各种组织间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Snail的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Snail在慢性宫颈炎组织,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宫颈癌3个组织学阶段表达逐渐增强,E-cadherin在这3个阶段表达递减,其改变使癌细胞易于从癌组织上脱落,进而浸润、转移,Snail调节E-cadherin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