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经典心脏缺血预处理、肾缺血预处理及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动物Langendorff灌注模型比较三种方法对缺血 /再灌(I/R)未成熟心肌损伤的效应。分为5组 :正常对照组(NC,n=6) ,离体心脏仅灌注KH液70min;缺血 /再灌 (I/R ,n=6) ,离体心脏灌注15min转为工作心15min后停灌45min,恢复灌注15min改为工作心30min;心脏缺血预处理组 (IPC,n=6),离体心脏灌注15min转为工作心15min后反复2次缺血5min/再灌5min,然后重复I/R组方法 ;肾缺血预处理组(K -IPC ,n=6) ,反复3次阻断左肾动脉5min,放开5min,然后重复I/R组方法。双下肢缺血预处理组 (DL-IPC ,n=6) ,反复3次捆扎双下肢5min,松开5min,然后重复I/R组方法。以左心室功能恢复、心肌含水量、血清肌酸激酶 (CK)和乳酸脱氢酶 (LDH)漏出率 ,心肌组织ATP和丙二醛 (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电镜作为观察指标。结果IPC、DL-IPC及K-IPC组在左心室功能恢复优于I/R组 (P<0.05) ,在ATP含量、SOD活性及心肌超微结构方面均优于I/R组(P<0.01) ,心肌含水量低于I/R组 (P<0.05) ,在MDA含量、CK、LDH漏出率方面均低于I/R组 (P<0.01)。结论不同部位的非心脏缺血预处理 ,与心脏缺血预处理可诱发同等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非创伤性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心肌保护效应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心肌保护效应的机制。方法:用雄性SD大鼠36只,分对照、缺血再灌注、经典缺血预处理及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4组。分别观察以下指标: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心肌热休克蛋白70(HSP70)mRNA表达;心肌5'-核苷酸酶(5'-NT)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经典及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后,血浆NO水平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和对照组(P<0.01),心肌HSP70mRNA表达明显增强,心肌5'-NT、CAT活性升高(P<0.05,vsI/R),而经典及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两组间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保护心肌的机制可能与经典缺血预处理相似,均是通过提高心肌内源性保护物质NO、HSP70mRNA、CAT及5'-NT显示预处理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心肌缺血预处置和再灌注损伤时心肌内源性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1,12-epoxyeicosatrienoicacid, 11,12-EET)的改变, 探讨内源性11,12-EET在缺血预处置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雄性Wistar大鼠,通过结扎(60 min)和松开(30 min)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采用缺血5 min, 再灌注5 min两次造成缺血预处置。实验分5组: ①假手术组(sham); ②缺血再灌注组(I/R); ③短阵缺血预处置组(SI); ④短阵缺血预处置缺血/再灌注组(SI+I/R)。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心肌11,12-EET的含量, 并观察再灌注过程中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I/R组+dp/dtmax、-dp/dtmax以及LVDP均低于、心肌11,12-EET高于sham组及SI+I/R组(P<0.01); 而SI+I/R组心肌11,12-EET也高于sham组(P<0.01)。结论: 整体动物心肌再灌注使大量内源性11,12-EET释放, 是再灌注损伤机制之一;缺血预处置抑制再灌注时心肌11,12-EET的增加, 可能与缺血预处置心肌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处理(IPC)过程中蛋白激酶(PKC)对热休克蛋白(HSP)70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原位及离体家兔心脏缺血再灌注(I/R)、缺血预处理模型上分别应用PKC抑制剂和激动剂,观察对心肌的作用和对心肌HSP70mRNA的表达的影响。结果:缺血预处理和使用佛波酯(PMA)使心肌HSP70mRNA的表达、左心功能明显高于I/R组,磷脂酶A2(PLA2)活性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该组;而使用多粘菌素B(PMB)则阻断了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同时HSP70mRNA表达也明显低于IPC及PMA组。结论:PKC参与了缺血预处理过程中HSP70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非创伤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确定非创伤性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损伤是否具有对抗作用,以扩展缺血预处理的实际应用.方法:采用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及经典缺血预处理的动物模型,比较两种处理方法对I/R心肌损伤的效应.实验动物分4组:正常对照组(NC,n=8),开胸旷置50 min;缺血/再灌注组(I/R,n=12),结扎冠脉30 min,再灌注20、180 min;经典缺血预处理组(C-IPC,n=12),按经典Murry法复制;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组(N-WIPC,n=12),捆绑双下肢5 min,松开5 min,反复4次后,阻断冠脉30 min,再灌20、180 min.以左室功能,心肌梗塞范围,血清肌酸激酶(CK)及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为观察指标.结果:与I/R组相比,N-WIPC组与C-IPC组均显著缩小I/R后的心肌梗塞范围(P<0.01);明显恢复I/R后的左室功能(P<0.05,0.01);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的损害:血清CK,心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N-WIPC组还使心肌SOD活性增高(P<0.05).结论:非创伤性下肢缺血预处理与经典缺血预处理可诱发同等强度的心肌预处理效应.  相似文献   

6.
肝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与一氧化氮/内皮素-1系统有关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内皮素-1(NO/ET-1)失衡与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关系以及肝缺血预处理(IPC)对NO/ET-1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鼠肝I/R模型,比较I/R组和IPC+I/R组NO/ET-1系统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肝I/R损伤的关系。用RT-PCR检测再灌注2h内肝组织中是否有诱生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结果:再灌注急性期血浆NO代谢产物(NO2-/NO3-)降低、ET-1升高致NO/ET-1比值降低,血浆ALT、AST、LDH、TNF-α含量及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增高,而肝组织ATP含量降低,肝损伤加重;肝IPC的保护作用与其升高NO2-/NO3-、降低ET-1,升高NO/ET-1比值有关;在上述肝组织中未测出有iNOSmRNA表达。结论:肝I/R损伤与NO/ET-1失衡有关,IPC对I/R急性期肝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对NO/ET-1系统的调节作用而介导的,此时NO来源于原生性一氧化氮合酶(cNOS)而非iNOS。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延迟缺血预适应(IPC)对缺血再灌注(I/R)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所有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CON组,n=6),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预适应组(IPC组,n=6)。I/R组及IPC组分别于不同时间段抽血检测NO、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实验结束后,取心脏左前降支(LAD)所支配的心肌组织一小块,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IPC组NO缺血前明显高于开胸后,缺血前IPC组高于I/R组;MDA含量缺血前及再灌注后IPC组均低于I/R组;SOD的活性,再灌注后两组差异显著。IPC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表达明显高于I/R组。结论:延迟预适应早期内皮细胞生成NO的量增加,自由基减少,且保护后期的再灌注中NO、自由基的量处于相对稳定,同时使内皮中SOD的活性及eNOS的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巴曲酶(BAT)对狗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过程中血栓素A2(TXA2)水平的影响。方法:结扎狗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 恢复血流90 min,造成I/R模型,于缺血前或缺血后15min静注BAT(1U/kg),测定血浆、心肌TXB2浓度以及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并检测心脏功能,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 I/R组心肌组织及血浆TXB2水平明显升高, 血浆CK及LDH活性明显降低,心功能受损。病理学发现心肌纤维水肿、排列紊乱、线粒体水肿、嵴明显断裂、细胞核皱缩。给予BAT后,动物死亡率、再灌期血浆及心肌TXB2水平、血浆CK及LDH活性以及LVEDP明显低于I/R组,而±dp/dt max明显高于I/R组,病理学检查无明显损伤。结论:BAT能够降低血浆及心肌TXA2水平减轻心肌组织I/R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和方法:建立3-4周龄幼兔离体心脏左心作功模型,心脏缺血期间均间断灌注心脏停搏液,研究缺血预处理前加用腺苷对未成熟兔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结果:再灌注期,缺血预处理前加用腺苷的心脏的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和左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恢复最佳,肌酸激酶(CK)漏出率低,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高,心肌组织三磷酸腺苷和二磷酸腺苷(ATP+ADP)含量高;心肌含水量(MWC)低。结论:缺血预处理前加用腺苷能强化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兔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NO对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在缺血预处理(IP)保护机制中的作用,同时观察NO对缺血再灌注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在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共分为6组:IR组,IR+L-arg组,IR+L-NAME组,IP组,IP+L-arg组,IP+L-NAME组,观察分析心功能、梗塞面积、中性粒细胞(PMN)计数、心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TUNEL阳性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L-arg,L-NAME均明显减轻了IR引起的PMN浸润和心肌细胞凋亡。缺血预处理前给予NO前体L-arg增加NO生成或使用L-NAME阻断NO生成对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无明显影响。结论:缺血前组予L-arg增加内源性NO生成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发挥保护作用;组予L-NAME可能通过减少再灌注其ONOO-的生成而减轻心肌损伤和凋亡。  相似文献   

11.
孙贤林  张静  张新金 《微循环学杂志》2006,16(3):28-30,F0003
目的:观察延迟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对兔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方法18只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ON组,n=6),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预适应组(IPC组,n=6)。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在心肌及冠状动脉内皮中的表达情况。结果:IPC组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I/R组。在心肌中,IPC组iNOS表达明显高于I/R组与CON组,而eNOS无显著性差异。在内皮中,IPC组eNOS表达明显高于I/R组,与CON组无显著性差异,而iNOS均无表达。结论:延迟缺血预适应能缩小兔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低浓度外源性精胺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I/R)组、盐水对照(NS)组和精胺干预(Sp)组(n=10)。结扎冠脉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p组缓慢静脉推注 0.5 mmol/L 精胺 2 mL/kg。观察指标:心电图,心功能参数,血清SOD、LDH、NO、MDA水平和心肌超微结构等。结果: I/R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90%,心肌超微结构损伤严重,LVSP 和±dp/dtmax明显降低,血清中NO、MDA及LDH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或P<0.01 vs Sham组)。Sp组与I/R组及NS组相比,上述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 低浓度外源性精胺能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和减轻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心肌缺血预处理细胞凋亡的变化 ,探讨该变化和氧化应激、能量代谢的关系。方法 :采用 2 5 0~ 30 0 gSD雄性大鼠 2 7只 ,分成 3组 ,即假手术组 (S组 )、缺血 /再灌组 (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 )。以Murry氏法复制、评估IPC模型 ,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以SOD、MDA变化评估氧化应激强度 ,以CK活性评估能量代谢水平。结果 :IPC组与I/R组相比较 ,除左室梗塞范围明显缩小、心肌保存良好外 ,还显示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 ,并伴有SOD活性增高 ,MDA含量降低及血清CK活性增强。结论 :IPC能降低I/R所致心肌细胞凋亡 ,该效应似与降低氧化应激和增加心肌能量储备有关。  相似文献   

14.
凝集素在大鼠心脏缺血预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实验拟通过刀豆素(CONA)和麦芽素(WGA)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和缺和缺血预处理大鼠心肌细胞膜凝集素受体的变化。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18只分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线,分别取三组大鼠左心室前壁心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分别用刀豆素、麦芽素分子探针进行ABC法染色。结果:假手术组CONA和WGA细胞反应强,缺血再灌注组CONA和WGA细胞反应弱。缺血预处理组CONA和W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再灌注心肌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实验采用体重(250±30)gSD雄性大鼠25只随机分成3组,在Langendorff装置上对大鼠离体心脏进行灌流。对照组(C,n=8):在灌注全程均用富氧K-H液(充以95%O2+5%CO2),在恒压(8.33kPa)、恒温(37℃)条件下灌注;缺氧/复氧组(A,n=8):预灌15min后,灌注心脏先全心缺血缺氧15min,随后15min复氧再灌注(37℃);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组(N-WIP,n=9):先将大鼠双后肢捆绑5min,松开5min,反复4次后,随后的方法同R组。在相应时点分别测定冠脉流出液和心肌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Ca2+-Mg2+-ATP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同时记录心肌细胞的单相动作电位(MAP)和心肌收缩张力曲线。结果: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能使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心肌组织中MDA含量显著低于A组,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高于A组,心肌细胞的膜电位、Ca2+-Mg2+-ATP酶活性及肌张力较稳定。结论: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再灌注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心肌的抗氧化能力、稳定心肌Ca2+-Mg2+-ATP酶活性和膜相结构等途径,提高心肌细胞对再灌注损伤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丹参(SM)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新西兰长耳大白兔,心脏左前支冠状动脉结扎,制作心肌缺血动物模型。观察经bFGF和SM预处理的缺血再灌注2 h的心肌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SDH)、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MDA含量;抗脂质过氧化酶性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非酶性指标MDA、还原性谷胱甘肽(GSH)、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bFGF和SM联合预处理组心肌中SDH、SOD、GSHpx活性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抗氧化物GSH和NO的含量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病理改变明显好于未用bFGF和SM组。而MDA的含量比未用SM和bFGF组低。尤其是bFGF和SM联合用药效果更为明显。结论bFGF和SM能有效地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损伤,二者联合使用的抗氧化效果好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I-postC)对缺血/再灌注(I/R)大鼠心肌钙网蛋白(CRT)及其下游钙调神经磷酸酶(CaN)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探讨I-postC保护I/R心脏的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在体心脏I/R模型,检测血流动力学及血浆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MB)含量,以TTC法和TUNEL法分别检测心肌梗死面积和细胞凋亡,发色底物法测定心肌CaN活性,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CaN和CRT蛋白表达。结果:CaN抑制剂环孢霉素A显著缩小I/R所致的心肌梗死面积(P<0.05),抑制细胞凋亡(P<0.01),但对心功能无明显改善(P>0.05);与I/R组比较,I-postC组心功能改善(P<0.01),心肌梗死范围缩小(P<0.01),LDH和CK-MB漏出减少(P<0.01),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并显著抑制I/R诱导的心肌组织CaN活性升高(P<0.05)及CaN和CRT表达上调(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差异无显著,但对I/R心肌的保护作用强于单纯环孢霉素A组。结论: I-postC至少部分通过抑制CRT-CaN信号途径,减轻大鼠心肌I/R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