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损害(IGT)和血糖调节受损(IGR)。其中,空腹血糖受损是指空腹血糖≥6.1mmol/L且〈6.9mmol/L;糖耐量损害是指空腹口服75克脱水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7.8mmol/L且〈11.1mmol/L;血糖调节受损是指既有空腹血糖受损又有糖耐量损害者。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损害和血糖调节受损均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因此被称为糖尿病前期。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前期包括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血糖6.1~7.0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单纯糖耐量损害(IGT,空腹血糖〈6.1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和复合型糖调节受损(IFG+IGT,  相似文献   

3.
空腹血糖受损患者OGTT结果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腹血糖6.1~6.9mmol/L称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简称空腹血糖受损(IFG)。IFG与IGT都是正常糖代谢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IFG为基础状态下糖代谢的轻度异常。WHO建议所有的IFG应当进行OGTT试验.因为根据2hPG标准,一部分IFG病人已经存在糖尿病。现将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IFG患者134例,进行OGTT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哪些人是糖尿病的“后备军”?正常人群的空腹血糖在4.4~5.5mmol/L,服75g葡萄糖2小时后血糖为4.4~7.8mmol/L。当前不少中老年人体检发现其空腹和餐后血糖均高于正常,但低于糖尿病的诊断值,这种情况被称为糖调节受损,在6年内60%会转化为糖尿病,医学上叫做“糖尿病前期”,这一人群是名副其实的糖尿病“后备军”,他们一不留神就会加入到糖尿病的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找预测2型糖尿病(T2DM)和糖耐量减低(IGT)发生的最佳空腹血糖受损(IFG)下限切点及其对代谢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重庆局部地区3189例既往无糖尿病史的自然人群的空腹血糖(FPG)进行ROC分析,绘制ROC曲线,并进行糖脂代谢调查和分析。结果预测T2DM和IGT发生的最佳IFG下限切点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9和0.728。用FPG来预测T2DM和IGT,其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好的点分别为5.6mmol/L和5.2mmol/L。在负荷后2h血糖(2hPG)〈7.8mmol/L人群中,与FPG〈5.6mmol/L亚组比较,FPG5.6~6.1mmol/L亚组肥胖、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分别增加了53%、54%、60%和126%。IFG下限切点下调前后,糖调节受损(IGR)各亚组组分的代谢特征不改变。结论将5.6mmol/L作为IFG的下限值适用于中国人群。  相似文献   

6.
我患2型糖尿病5年,近段血糖控制得很好,空腹血糖在4.0~6.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7.0~8.0mmol/L。昨晚我吃了一份炒黄豆芽,一份凉拌黄瓜,一两半米饭。吃饭时吃了一片半卡博平,测餐后两小时血糖为17.0mmol/L。我怀疑是炒黄豆芽导致了血糖升高。  相似文献   

7.
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下调的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受损 (IFG)诊断点从 6.1mmol/L下调至 5 .6mmol/L的合理性。方法对1986年入选的 468名非糖尿病人群〔3 41例正常糖耐量 (NGT) ,12 7例糖耐量受损 (IGT)〕在 1988年 ,1990年和 1992年分别进行OGTT复查 ,测定空腹血糖 (FPG)及 2h血糖 (2hPG)。以COX模型分析不同基线血糖水平增加糖尿病的风险。结果  (1) 10 9例 6年后发生糖尿病。COX成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 (BMI)影响后发现FPG与 2型糖尿病发病显著相关 (P =0 .0 0 0 1)。基线FPG 5 .6~ 6.0mmol/L组糖尿病发病危险性比FPG <5 .6mmol/L组已显著增加 ,RR为 3 .3 (95 %CI 2 .0~ 5 .3 ,P =0 .0 0 0 1)。 (2 )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FPG预测糖尿病发病的最佳阈值是 5 .6mmol/L ,以FPG 5 .6mmol/L为诊断点IFG预报糖尿病发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45 .0 % ,92 .8%和 65 .3 %。 (3 )NGT个体中COX成比例风险模型校正年龄、性别、BMI后显示 ,FPG分组 (5 .0~ 6.0mmol/L与 <5 .0mmol/L)与糖调节受损 (IGR ,包括IFG或IGT)发生显著正相关 (P =0 .0 0 7)。ROC曲线显示 ,FPG预测糖耐量恶化而进展为DM或IGR的最佳阈值为 5 .3mmol/L。结论  (1)本组非糖尿病人群中FPG预测糖尿病发病的最佳阈值为 5 .6mmol/L  相似文献   

8.
例一李琳(化名),女,53岁,体形肥胖,初发2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两个月后,空腹血糖8.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4.2mmol/L、糖化血红蛋白8.0%、甘油三酯2.5mmol/L。医生给她用二甲双胍片1.5克/日,治疗了6个月,血糖仍未达标,联合来得时10单位/日,两周后查空腹血糖5.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2mmol/L、甘油三酯1.2mmol/L,3个月后查糖化血红蛋白5.6%.  相似文献   

9.
我现年58岁,身高1.72米,体重73千克,1999年发现糖尿病。现在服用4种药,餐前服瑞格列奈3片,共1.5毫克,拜唐苹1粒,50毫克,睡前服吡格列酮两粒15毫克,美迪康4粒共1克。餐后血糖控制在7.5~8.0mmol/L,空腹血糖5.8mmol/L左右。但最近由于陪客人吃宵夜,早晨空腹升到6.5mmol/L左右就再也没下来。而且早上8:00的空腹血糖上升到7.5mmol/L。现在眼底、尿蛋白、心脏均正常,只是发现身体似乎有蚂蚁咬。请问我6:00和8:00的血糖为何会相差1.0mmol/L?  相似文献   

10.
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下调对糖调节受损人群检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空腹血糖受损(IFG)的空腹血糖(FPG)诊断标准下调对糖调节受损(IGR)人群检出率的影响,并探讨区分糖调节正常与受损的FPG理想截定点。方法 对2882例无2型糖尿病(T2DM)史的受试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采用1997年和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分类诊断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1)IFG诊断标准下调后,单纯IFG者增加367例,IFG者由424例增加到1032例,其中包含的糖耐量受损(IGT)者由243例增加到484例;709例IGT者,包括在IFG者中的比例由34%上升到68%。(2)与糖耐量正常(NGT)人群相比,新增单纯IFG人群体质指数、FPG、2hPG、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均升高(均P<0.01),超重(52.6 vs 39.7%,χ^2=6.79,P〈0.01)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率(32.2% vs 24.9%,;χ^2=3.98,P〈0.05)明显增高。(3)非T2DM人群中诊断IGR(7.8≤2hPG<11.1mmol/L)的FPG理想截定点为5.6mmol/L。结论 IFG诊断标准下调后,IFG、IFG+IGT检出率明显增加;新增单纯IFG人群已经出现糖、脂代谢异常;非T2DM人群中诊断IGR的FPG理想截定点为5.6mmol/L。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及 2 0 0 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标准诊断的空腹血糖受损 (IFG)与糖尿病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 ,从而探讨中国人IFG切点下调的合理性。方法 对 1999年上海华阳社区 40岁以上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 )的横断面调查人群在 2 0 0 2~ 2 0 0 4年进行随访。随访对象接受了 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并检测血糖、血脂、胰岛素、血压、体重指数、腰围与腰臀比等。调查了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基线资料中无糖尿病人群共170 4例 ,完成随访 12 92例。 3年糖尿病累积发生率为 4.64 % ,年发病率 1.5 5 %。 (2 )正常糖调节及糖调节受损人群的糖尿病年发病率分别为 0 .97%及 6.97%。 (3 )随访空腹血糖 (FPG) 5 .6~ 6.0mmol/L、6.1~ 6.9mmol/L而餐后 2h血糖 (2hPG) <7.8mmol/L的人群见到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增加 3 .71及 2 8.12倍 (P <0 .0 0 1) ,但未见到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4 )在FPG <5 .6mmol/L且 2hPG 7.8~ 11.0mmol/L人群中 ,发生糖尿病及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对风险分别显著增加 4.3 1及 3 .40倍 (P <0 .0 0 1)。结论 FPG 5 .6~ 6.0mmol/L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将空腹血糖受损的下限调整至 5 .  相似文献   

12.
2005年底参加单位体检时发现我的空腹血糖是6.8mmol/L,体检医生建议我去三甲医院做检查,以确定是不是糖尿病。我没敢耽搁,第二天就去我的医保定点医院内分泌科做检查,我的空腹血糖是6.6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是9.8mmol/L。隔了两天我又去做了一次检测,结果相仿。医生说我正处于糖尿病前期,也就是说我已经是糖尿病的边缘人群。  相似文献   

13.
我今年74岁,患2型糖尿病已27年。近10年来血糖控制基本达标,空腹血糖均在5.0~6.0mmol/L,餐后血糖在7.0~10.0mmol/L之间,  相似文献   

14.
选择糖尿病并眼肌麻痹病人18例进行初诊时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PG)检查。结果:本组空腹血糖值6.2~7.0mmol/L8例,7.1~22.5mmol/L 10例;餐后2小时血糖6~9mmol/L 8例、10~25mmol/L 10例;病程为1个月至8年。结论:本组发病与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无明显关系,可能与动脉硬化,微血管病变,血液循环不足或B族维生素代谢障碍等多种因素并存有关。  相似文献   

15.
我今年80岁,3年前发现糖尿病,空腹血糖11.3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23.2mmol/L。在南昌某医院门诊确诊为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处方为:①格列美脲一日2次,每次1片(2毫克);②拜唐苹一日3次,每次1片(50毫克);③格华止一日3次。每次1片(0.5g)。现已服药两年多,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1月21日.我在医院检查发现空腹血糖7.98mmol/L。2005年1月24日,空腹血糖为7.02mmol/L,2009年11月15日,空腹血糖9.22mmol/L.餐后血糖14.44mmol/L,医生确诊为糖尿病。前两次检查发现血糖不正常.由于那时候什么也不懂,没有引起重视。第三次检查确诊糖尿病后,确实感到身体不适。当得知糖尿病是难以治愈的终身病时,心里更是忐忑不安。  相似文献   

17.
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减低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美国国家糖尿病资料组提出糖耐量减低(IGT)这个概念。1985年WHO将FPG〈7.0mmol/L,2hPG≥7.8mmol/L且〈11.1mmol/L作为IGT的一种临床分型。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提出了IFG,即FPG≥6.1mmol/L且〈7.1mmol/L同时2hPG〈7.8mmol/L的概念。1999年WHO提出的IFG和IGT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与ADA相同,且提出IFG的另一意思是非糖尿病性空腹高血糖状态。2003年ADA将IFG的FPG下调为5.6mmol/L。IFG与IGT都是指患者的血糖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之间的一种中间代谢状态,有人将其称之为糖尿病(DM)前期(prediabetes),也称为糖调节受损(IGR),因此IGR包括IFG和IGT两种状态。我们复习相关文献,将IFG和IGT的主要区别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刚刚被查出患2型糖尿病不到一年,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使用胰岛素。我现在用诺和锐30:早上12单位,中午6单位,晚上8单位。空腹血糖5.3~6.1mmol/L,早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0mmol/L,中餐前血糖一般小于5.9mmol/L,晚餐前血糖5.2~7.8mmol/L。请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换成口服胰岛素?  相似文献   

19.
某男性糖尿病患者,年龄66岁,身高173cm,体重68kg,糖尿病病史6年.轻体力活动。近日检查血甘油三酯1.6mmol/L,血胆固醇5.5mmol/L,空腹血糖5.8mmol/L,血压120/84mmHg。目前口服磺脲类药物格列本脲.2.5mg/次,每日3次,分别于三餐前半小时口服,使用该药物治疗已经达6个月。此前该患者饮食控制和治疗坚持较好,空腹血糖多在60~6.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7.1~8.4mmol/L。近一个月精神情绪不稳定.进食量减少,  相似文献   

20.
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诊断和分型专家委员会提出将空腹血糖受损(IFG)的空腹血糖(FPG)切点由6.1mmol/L下调至5.6mmol/L。按新标准划分的中国的糖代谢异常者是否存在着糖尿病前期阶段的代谢特征?本研究运用能精确测定胰岛素抵抗程度的正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和能反映胰岛素早期分泌缺陷的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来研究比较新旧切点下不同糖耐量的胰岛素抵抗程度和β细胞分泌功能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