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实例 老郭退休好几年了。最近,他的女儿发现他兴致总是不高,而且时不时会发脾气。当女儿委婉说明他情绪状态不太好时,老郭有点生气,说自己好好的,不要想那么多。女儿是位医生,她知道老年人各种心理问题较多,容易发生情绪问题.就劝老郭到附近医院的心理科看看。老郭一听,更不高兴了,他说自己肯定没问题,让她不要多事。但细心的女儿还是请教了一下心理咨询师。咨询师便给她提供了一份测试表,  相似文献   

2.
我有一个病人,是个三十多岁的男性,他只看科教片,因为他一看文艺或娱乐节目就有犯罪感,感觉自己在浪费时间。他一天到晚心总是悬着,生怕自己哪里没有做到最好,会在竞争中落伍。他做一件事的时候,通常会想着另一件应该做的事,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相似文献   

3.
小李告诉我,他经常对一些事做了决定后,不久就悔恨。最近,他去买衣服,跑了好几个店,挑三拣四,好不容易才选了一件,回家穿穿,还是觉得不中意;后又听说第二天他买的这种衣服就减价了,使他更是后悔不已。他还说无论事大事小,做了以后他都会后悔,有时路上与人打了个招呼都要想好一阵,是不是自己声音太小了,显得不够热情,给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往年的憾事更是常常光顾他的脑海,诸如,高考  相似文献   

4.
老郭和太太慧洁都已是不惑之年的人了,三年前,自从老郭在单位提升为供销科长后,不时出差在外。少则三、五天,多时一、二周,有时业务紧,前脚跨家门,后脚又匆匆迈出去。老郭在外东奔西跑,风餐露宿,无时不惦着自己那个温馨的窝和窝里那位相濡以沫的多情太太。因此,他每每在外独宿寂寞时,也从不敢有非分之想。这三年,他在外走南闯北,其间碰上的各类多情、艳丽、性感、风骚的女人实在不少,但始终未能冲破老郭心灵上的防卫长堤。记  相似文献   

5.
"怕"也是爱     
晓静 《家庭育儿》2004,(10):11-11
怕老婆有一个雅称:惧内.男人怕老婆,从来就不是一件什么荣耀事,所以总是羞于启齿.而若一个男人真的不避讳别人嘲笑他怕老婆,那他决不是真怕.  相似文献   

6.
胡洋 《健康博览》2021,(4):33-33
老张是个局部晚期肺鳞癌病人,因为无法手术,体质也不太好,经济状况一般,不愿意使用免疫治疗药物,于是医生建议他先化疗两次之后局部放疗,然后再做化疗,采用这种"夹心"疗法,尽可能地控制病情发展。然而,化疗一次之后,医生建议做第二次化疗时,他说身体没调理好,能否再等一个月再做。  相似文献   

7.
一件事没做好,一件又没做好.一件事还没有做,还有一堆事没有做.压力就这么接踵而来,好不挫败,烦躁不安.很想逃,又无处可逃.情绪就这么被堆积着,一触即发.这时候不想照顾到任何人,因为自己就是那么匮乏.最好也不要有任何人来打扰,不然,只会伤害到你.于是用强大的理性来把挫败感压抑住,于是成为了烦躁. 挫败感有很多话在说,那是对自己的愤怒.那一刻很恨自己为什么这么无能,为什么诸事不顺.又有很多委屈,好想有人或者上帝可以帮自己做好,让诸事顺利,心想事成.只是,心想事成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如果总是把一件事挂在嘴边,那么这件事要么是他最想隐讳最不想让人知道却又知道藏不住的疼,要么就真是他一辈子惟一的光环。就如我迷恋内衣一样。[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这个人心理不健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这是一个带有强烈否定意义的评价,往往还要上升到一个道德谴责的高度。“心理医生”同样是离我们很远的一个词,去看心理医生,更不是我们的一个选择;不论我们遇到什么情况,“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好像是惟一的办法。在心理医生圈子里流传着这样一件事:一个美国小伙子与女朋友约会,迟到了,他说他看心理医生去了。他的女朋友觉得看心理医生的确是一件重要的事,也是一件她没有能力帮着解决的事,双方都觉得很正常。心理医生们讲这个故事总是带着一点羡慕,带着一点期望。在国外,这早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我们为什么还要“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我们编发一组有关心理医生和心理疾病的文章,只是想告诉我们的读者,善待自己,正视心理问题,这样才能有一个完整的健康生活。  相似文献   

10.
2014年10月14日,卞修武一早来不及吃早餐便从重庆打了个“飞的”赶赴北京,参加中午1点半召开的一个肿瘤领域国家重大项目推进会,会议一结束便搭乘晚上9点多的飞机赶回重庆.出了机场,他直接去了实验室,与两个“老师兄”讨论学生课题直到凌晨3点,第二天8点准时又来到办公室.这样的生活对他早已是常态. 27年,话不多的卞修武就忙着做一件事:研究肿瘤内的血管,以求阻断癌细胞的“补给线”.  相似文献   

11.
无意间干成一件事 郭庆文是1947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离休后,一些朋友建议他去上老年大学学习书法.他写毛笔字有点儿基础,但他最终没去.因为在老年大学要接受严格而正统的书法训练,从楷书的一笔一画学起.他在机关工作了几十年,大半辈子都是在“约束”和“规矩”中度过的,离休了,他想活得轻松一些,自由一些,反正都是练字,索性就在家里练练自己的“郭式自由体”.  相似文献   

12.
据2006年2月23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一28岁的男子因女友非处女引发精神病变,2005年10月,他赶到上海接受了开颅手术。手术并没有改善他的病情,“想得更厉害了,听到有人说话就好像在讲这件事。”今年初,他找到了广东某医院,要求做第二次开颅手术。当问及手术前是否担心自己出事?他说,如果失败了就再做一次,女朋友是他理想的结婚对象,想治好病,跟她结婚。本刊视野:英国媒体有报道称,一项考古学发现表明,开颅手术早已有之。从英国泰晤士河岸边发掘的一个青铜器时代的头盖骨证实了英国早在4000年前就已经有了头部手术。在我国历史上,也有关于开…  相似文献   

13.
孩子是一个主动的探险家。他们经常主动自发地启动一件事,这件事本身就具备了自我建构的意义,即他们正在进行一件帮助自己成长的事情。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是孩子获得理解自己和帮助自己的机会,同时获得理解环境、环境中的人事物发生的规律与逻辑的机会。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孩子不是在从事成人意义中的"游戏",而是在进行一项巨大的工程——建构自己。  相似文献   

14.
结果期望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常对自身某种行为的结果有一些期望,这种期望对他们的真实行为往往有强烈的影响。如果一个人认为做某件事情会有良好的结果,那么他真的去做这件事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而如果一个人认为做某件事情会有不好的结果,那么他就很可能不去做这件事。同时,当一个人对行为结果有好的期望时,与不确定结果是好是坏的时候比起来,在前一种情况下他去做这件事的可能性也往往大于后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正>吮吸手指这件事,宝宝在妈妈腹中就已学会。那么,吃手指是个坏习惯吗?人人都爱吃手指有一则轶事,是关于卡尔·皮尔逊的。据说,他能回忆起童年时代的第一件事是,某个成年人曾言之凿凿地告诉他,最好不要吮吸自己的大拇指,要不然大拇指会萎缩。小卡尔坐在高高的椅子上,将自己的两只大拇指放在一起。观察了半天,他发现被吮吸过的大拇指并不比另外一个未被吮吸的大拇指短。后来,他成为一名统计学家,还被尊称为“统计学之父”。这个故事让我会心  相似文献   

16.
向北 《婚育与健康》2009,(32):50-51
<正>"我一下愣在那里,整个人就像电脑死机一样,完全卡住了。我无法原谅他,他把我对婚姻、对男人的最后一丝希望都毁掉了。"事情过去一个多月了,每当谈起丈夫出轨这件事,爱琳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相似文献   

17.
退休前,刘松烈夫妇几乎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工作上.刘松烈几乎没有双休日,由于工作强度大、时间久,经常不能按时吃饭休息,在工作的几十年里,前前后后胃出血九次.这件事在夫妇俩心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妻子潘素琴说:“从那之后,我就想着早点退休,然后跟他享受一下生活,因为说不定明天就不在了.”2010年,刘松烈60岁,单位仍希望他能留下来帮忙,但是刘松烈表示:“绝不能再多干一天了.”一辈子就这么长,总要留点时间给自己。  相似文献   

18.
朋友是一中医,他给我讲了一件跟他有关的事,这件事纠缠了他很久,一直到现在。他认识一个又成功又有责任心还高大英俊的德国人,娶了一个年轻漂亮弹钢琴的中国太太,生了一个无比美丽无比可爱的混血女娃。  相似文献   

19.
《临床医学工程》2019,(3):320-322
目的观察调强放疗同步替吉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或复发性直肠癌的耐受性、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方法将71例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或复发性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调强放疗同步替吉奥化疗)和对照组(调强放疗同步卡培他滨化疗)。调强放疗总剂量:肿瘤区:66~70 Gy/33~35/F,盆腔:50 Gy/25/F。实验组同步给予2周期的替吉奥化疗,放疗结束后再给予2周期替吉奥辅助化疗。对照组采用卡培他滨化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 1年、 2年、 3年累积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为47.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7.1%(P <0.01)。结论调强放疗同步替吉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或复发性直肠癌的效果与卡培他滨相似,但患者依从性高,耐受性更好,手足综合征发生率较低,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家里的老人诊断出晚期癌症,怎么办?家属的态度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认为老人年纪大了,经不起手术、放疗和化疗的折腾,还是让他舒舒服服活着,自自然然离开吧.而第二种,则是不惜付出大把金钱,带着老人四处求医,恨不得所有治疗手段都给他们试一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