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外湿由天地而生外湿由天地之气而产生。南宋医家杨士瀛有曰:"天气下降,地气上蒸,二气熏蒸,此即为湿。"人体受外湿侵犯而发病的方式多种多样,或因气候潮湿,雨水过多,如《素问·五常政大论》"大雨时行,湿气乃用……邪伤脾也";《灵枢·口问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或久居湿地,冒雨涉水,《素问·痿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湿淫所胜。"或感  相似文献   

2.
<正>闲暇之际,翻阅清末藏书家、诗人金武祥著《粟香随笔》一书,书中有一首《五脏调养诀》曰:"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静以敬,心火自定。荣辱不惊,肝木以宁。怡然无欲,肾水自足"。细读详审,耐人寻味,堪称防病保健、益寿延年之妙诀。饮食有节,脾土不泄《内经》曰:"脾者,土也,治中央。"脾在五行属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暴饮暴食,过食肥甘油腻,会损伤脾脏,助湿生热蕴痰,变生他病,出现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泄泻、脘腹痞满  相似文献   

3.
周贻谋 《现代养生》2002,(10):38-39
清代医家石成金在<长生秘诀>一书的"饮食部"中说:"人赖饮食以养身,饮食调和,则脾土安泰.脾为诸脏之母,生血生气,周身之津津荣卫,皆本于此.善养生者,饮食俱有法诀存焉.如先饥而食,食不过饱,若过饱则损气而脾劳.先渴而饮,饮不过多,若过多则损血而胃胀.  相似文献   

4.
<正>《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脾主长夏。"就是说脾的功能活动与夏天的气候关系密切。事实证明,到了溽暑季节,骤雨较多,自然界的湿气较重,而人体本身由于出汗较多,饮冷多,内湿外湿夹杂,如果这些影响超出了脾的运化之力,会使脾的正常转输  相似文献   

5.
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气衰则神去。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暮无大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终日之忌,暮常护气。一、四气《遵生八笺》载《养生论》曰:"大凡养生,先调元气。身有四气,人多不明,四气之中,各主生死。"一曰乾元之气。化为精,精反为气。精者连于神,精益则神明,精固则神畅,神畅则生健。若精散则人疲,精竭则神去,神去则死。二曰坤元之气。化为血,血复为气。气血通于内,血足则体丰,血固则颜盛,颜盛则生全。若血衰则发变,血败则胸空,胸空则死。三曰庶气。庶气者,一元交气,气化为津,津复为气。气连  相似文献   

6.
郑鹤 《健康天地》2011,(10):36-37
<正>1.《本草纲目》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  相似文献   

7.
朱月  张小雨 《现代养生》2023,(21):1679-1680
<正>三仁汤出自于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主治湿温病,证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原方由杏仁、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组成,具有清热利湿、宣畅气机的功效。《灵枢》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湿邪致病,从下受之,易侵袭人体皮肉、筋脉。皮肤病病位在皮毛、肌肤、筋脉,病位偏表。且四肢由脾所主,脾又喜燥恶湿,脾虚则水湿不运,湿浊内生。  相似文献   

8.
《名医类案》载朱丹溪治思病:“一女新嫁后,其夫经商二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多向里床坐,丹溪诊之,肝脉弦出寸口,曰:‘此思男子不得,气结于脾,药难独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脾主思,遇思则脾气结而不食,怒属肝,木能克土,怒则气升发而冲开脾气矣。  相似文献   

9.
正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帝曰:其脉应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濇,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其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帝曰:幽明何如?  相似文献   

10.
正吕曰:"还丹既已知矣,所谓炼形之理,可得闻乎?"钟曰:"人之生也,形与神为表里。神者,形之主;形者,神之舍。形中之精以生气,气以生神。液中生气,气中生液,乃形中之子母也。水以生木,木以生火,火以生土,土以生金,金以生水。气传子母而液行夫妇,乃形中之阴阳也。水化为液,液化为血,血化为津,以阴得阳而生也。若以阴阳失宜,则涕、泪、涎、汗横出,而阴失  相似文献   

11.
正在街头早点中,老家济宁的糁汤可谓鲜香独到。外地客人来此游玩,是要去早点铺子喝上一碗的,即便盛一勺入口,也会满口生鲜。《说苑·杂言》中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糁"的记载;《庄子·让王》载:"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礼记·内则》曰:"糁,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  相似文献   

12.
李子云 《现代养生》2002,(11):10-10
1.饥饱适中.宋代苏东坡认为,饮食适宜是长寿的基本条件.常常是"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他认为这样可以"宽胃以养气".清代尤乘认为:"饮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所以很多养生学家皆主张饮食宜节量.这里所说的"节量"是相对于饱食而言,过饥则饮食摄入不足,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正帝曰:天气之变何如?岐伯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  相似文献   

14.
《家庭医学》2013,(5):64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阴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藏则死,连经则生。  相似文献   

15.
《养生四要》中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清心寡欲才是养生之道,名利、金钱都是身外之物,欲望的无休无止终将耗尽人的元气.做一个修德之君子,包容万物以求内心之清静,"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静以养神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相似文献   

16.
南方 《药物与人》2003,(4):38-38
中药或草药汤剂应用于临床多为复方,药物之间能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可达到增强疗效、缓和药性、降低毒性的目的,充分发挥药物配伍作用、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无刺激性及副作用小等特点。服用汤剂的一些注意事项也非常重要。汤剂的服用时间《汤液本草》曰:"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药物不宜与食物同时服,二者必须相隔一段时  相似文献   

17.
闲暇之际,翻阅清朝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书中有一首"养寿诗歌"曰:"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细读详审,耐人寻味,此诗堪称延年益寿之妙诀。  相似文献   

18.
诗粥养生     
粥是一种由稻米、小米、玉米、豆类等淀粉类食材煮成的稠糊状食物.《说文解字》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糜即粥.《周书》则载"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劝君每日食碗粥 古人认为食粥的好处很多,如养胃气,生津液.多食粥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礼记?月令》曰:"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这是鼓励长者在冬天多...  相似文献   

19.
王云 《健康》2007,(11)
我国食鸭的历史由来已久,鸭入馔始见于周代《礼记·内则》,曰:"弗食舒凫翠。"凫,鸭之别名,意思不是不食鸭,而是不食鸭尾臊,其后在《战国策》《齐民要术》《清稗类钞》等古籍中均有鸭馔的记载。可见,历来鸭子都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相似文献   

20.
“微饿”养生理念,在祖国传统养生保健宝库中比比皆是。孙思邈《千金要方》:“安身之本,必资以食。”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食取补报,不饥即已,饱生众疾。”刘词《混俗颐生录》:“食不欲苦饱,苦饱即伤心,伤心则气短妨闷。”李豫亨《推篷寤语》:“饮食不可过多,饮食最能抑塞阳气,不能上升,将以养生,实以残生也……淡餐少食,常使肠胃清虚,则神气固流,阴阳得位,此最养生之大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