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到2017年4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STEMI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进行替罗非班与瑞替普酶溶栓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的心功能、炎性因子水平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1.0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61%,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STEMI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诊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本次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溶栓前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基本一致(P>0.05),溶栓1d后和溶栓3d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明显偏高(P<0.05)。结论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应用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预后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在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瑞替普酶治疗,研究组给予瑞替普酶+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预后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较之前显著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则较之前显著提高,且研究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瑞替普酶治疗有利于患者心功能改善,且预后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替罗非班用于青中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A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和B组。A组给予瑞替普酶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0.05μg/(kg·min)]静滴维持,B组给予瑞替普酶联合常规剂量替罗非班[0.1μg/(kg·min)]静滴维持。比较2组的血管再通率、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和纤溶相关指标水平、主要临床事件及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的血管再通率为76.67%,与B组的81.67%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2组治疗后的Fg和D-D指标水平显著下降,PLT和t-PA指标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1个月后,2组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A组的出血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AMI的溶栓效果与常规剂量相近,但出血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及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AMI患者86例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和尿激酶组各43例,分别应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比较2组溶栓治疗后2,4h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瑞替普酶组溶栓治疗后2,4h血管再通率高于尿激酶组(P〈0.05);病死率、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尿激酶组(P〈0.05)。结论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替罗非班联合半剂量瑞替普酶治疗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瑞替普酶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剂量替罗非班的基础上联合半剂量瑞替普酶治疗,对比2组溶栓效果、NIHSS评分并记录出血情况及并发症。结果用药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总再通率分别为64%(32/50)、86%(43/50);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相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非致死性心肌再梗死发生率、室性心动过速、肺水肿、心肌缺血等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半剂量瑞替普酶治疗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可达到较好的溶栓效果,用药风险降低,具有非常重要的联合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倜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4):3623-3625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口服联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效果.方法 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103例STEMI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单一组(n=47)、联合组(n=56).单一组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尼可地尔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溶栓前、溶栓后7 d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血清心肌酶水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94.64%vs.80.85%,P<0.05);溶栓后7 d联合组TIMI血流分级优于单一组(P<0.05);溶栓后7 d联合组LVEF大于单一组,LVEDD、WMSI小于单一组(P<0.05);溶栓后7 d联合组AST、CK-MB、LDH水平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MACE发生率低于单一组(5.36%vs.19.15%,P<0.05).结论 口服尼可地尔联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STEMI有显著疗效,能改善患者TIMI血流分级及心功能,降低血清心肌酶水平,减少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临床使用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开通时间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60例AM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30例)及重组链激酶组(30例)。瑞替普酶组给予瑞替普酶20mU,分2次,每次10mU,间隔30min快速静脉推注;重组链激酶组予重组链激酶150×104U溶于5%葡萄糖100ml内60min内静脉滴注。通过临床间接指标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血管再通率及血管开通时间,并记录不良反应。血管开通率由临床间接指标评价,随后由急诊或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血管开通时间为从静脉给药结束至ST段回落≥50%时间。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瑞替普酶组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明显短于重组链激酶组〔(0.94±0.16)vs(1.20±0.29)h,P<0.05〕,血管开通率略高于重组链激酶组(90.0%vs76.7%,P>0.05),轻度出血率略低于重组链激酶组(6.7%vs10.0%,P>0.05)。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AMI,在缩短血管开通时间上优于重组链激酶,在增加血管开通率、减少出血率上较重组链激酶有更大获益趋势,发病6h内的AMI患者可以首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均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加服氯吡格雷。对比2组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Hcy及HDL-C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8%,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血清Hcy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HDL-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常规剂量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旭波  胡大一  李田昌 《临床荟萃》2005,20(20):1141-1144
目的对比观察常规剂量(10U+10 U)瑞替普酶(派通欣)用于国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共有203例AMI患者入选本研究,随机接受常规剂量(10 U+10 U)瑞替普酶或阿替普酶(艾通立)溶栓治疗,观察急性期病死率、心肌梗死并发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35天时,瑞替普酶组死亡7例(6.80%),阿替普酶组死亡9例(9.00%)(P〉0.05);瑞替普酶组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0.97%,阿替普酶组为4.00%(P〉0.05);瑞替普酶组脑出血的发生率为0.97%,阿替普酶组为3.00%(P〉0.05);瑞替普酶组有28例(27.18%)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其中与药物有关的23例(22.33%);阿替普酶组有23例(23.00%)患者发生不良事件,与药物有关的17例(17.00%)(P〉0.05).结论常规剂量(10 U+10 U)瑞替普酶可安全用于国人治疗AMI.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辅助应用依诺肝素替代普通肝素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86例AMI患者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时随机分为依诺肝素组(45例)和静脉普通肝素组(41例),2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PCI)。观察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急性期并发症、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依诺肝素组与普通肝素组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诺肝素组出血并发症低于静脉普通肝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并依诺肝素用于AMI再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并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替代普通肝素(UFH)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106例AMI患者经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后,随机分为LMWH组(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2次/d)和静脉UFH组(普通肝素静脉泵入24h后改为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2次/d),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PCI)。观察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急性期并发症、出血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①LMWH组与静脉UFH组相比,临床再通率(82.1%vs78.0%)、血管开通率(78.9%vs75.0%)高,临床再通病例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8.70%vs12.8%)低,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LMWH组出血并发症明显低于静脉UFH组(7.14%vs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PCI后均予LMWH抗凝治疗,30d内无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瑞替普酶并LMWH用于AMI再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方便的,LMWH用于PCI后抗凝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张强  张高兰  刘庆东 《临床荟萃》2021,36(2):117-120
目的 评价瑞替普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泰安市中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63例,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和尿激酶组,比较两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出血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NIHSS评分改善明显,两组溶栓药物效果肯定,不同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AMI患者采用早期使用尿激酶栓治疗静脉再通溶栓治疗,并与25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结果尿激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8.0%和16.0%,两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 h内溶栓再通率(81.8%)明显高于3~6 h溶栓组、6~12 h内溶栓再通率(60.0%、25.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AMI患者冠脉再通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42例确诊的AMI患者,经静脉溶栓或一般治疗,测定入院时即刻和胸痛发作后2,4,6,10,14,24小时及第2至第9天的血浆CRP,CK-MB浓度。结果:(1)AMI患者血浆CRP与CK-MB水平呈正相关,(2)溶栓治疗成功者血浆CRP峰值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溶栓治疗可明显降低AMI患者血浆CRP水平,这种降低可能与溶栓治疗减轻了急性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使用瑞替普酶(rPA)、阿替普酶(rt-PA)和重组链激酶(r-SK)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02~2006-12我院急诊科72例STE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rPA组24例,rt-PA组31例,r-SK组17例,统计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死亡率及观察有无出血、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结果血管再通率:rPA组87.50%、rt-PA组83.87%及r-SK组70.59%,其中60min及90min再通率rPA组、rt-PA组高于r-SK组。溶栓后30d内再闭塞率、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rPA组8.33%、rt-PA组6.45%及r-SK组11.76%。出血发生率:rPA组、rt-PA组高于r-SK组。结论rPA、rt-PA及r-SK均适合急诊科内STEMI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rPA、rt-PA早期再通率高于r-SK。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管早期再通的关系。方法: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8例AMI患者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h、6h、12h、24h分别取血测定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依溶栓前临床间接指标及溶栓后90min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再通组(27例)和未通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血中GMP-140的动态变化,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AMI患者溶栓前血浆GMP-140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纷呈不同浓度的动态变化,溶栓未通组,GMP-140升高;溶栓再通组,则GMP-140降低,两组溶栓后6h、12h、24h血浆GMP-140浓度差异显著(P<0.001)。结论:AMI后血小板高度活化,血浆GMP-140与AMI的血栓形成、溶解及再通密切相关,其在溶栓后的迅速下降可望作为临床判断血管再通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72例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n=37)与对照组(n=35)。观察2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测定治疗后2 h、24 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结果 2组治疗后24 h CK-MB2、h、24 h cTnI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可明显减轻再灌注损伤,改善AMI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