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制胸带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加压包扎,防止术后皮下积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使用自制胸带加压包扎;对照组使用传统绷带加压包扎,观察2组患者引流管引流量、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情况等。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观察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切口Ⅰ期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自制胸带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加压包扎可以降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制胸带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加压包扎,防止术后皮下积液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使用自制胸带加压包扎;对照组使用传统绷带加压包扎.观察2组患者引流管引流量、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情况等.采用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观察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切口Ⅰ期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自制胸带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加压包扎可以降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双管引流的护理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0例,创面采用双条硅胶管引流+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对照组48例,创面采用单条普通橡胶管引流+普通绷带加压包扎.观察比较两组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双管引流+弹性绷带加压包扎能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陈超萍  郑春生 《护理学报》2005,12(11):61-62
目的探讨胶原蛋白海绵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将156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术后常规采取加压包扎持续负压引流,实验组则联合使用胶原蛋白海绵,分别观察两组置管时间、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置管时间(4.8±1.3)d明显短于对照组(6.3±2.7)d,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3%和2.6%,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3%和11.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联合应用胶原蛋白海绵可缩短置管时间,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寻求一种更好的乳腺癌术后切口处理方法 ,以降低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方法 将行改良根治术的168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86例患者采用传统的腋下单管引流和普通绷带加压包扎,观察组82例患者采用腋下、肋下双管引流及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比较2组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中有18例发生皮下积液,11例发生皮瓣坏死;观察组中5例发生皮下积液,6例发生皮瓣坏死.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癌术后采用腋下、肋下双管引流及弹性绷带加压包扎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压力传感器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两组均应用弹性胸带加压包扎伤口,对照组护士根据临床经验调整胸带的松紧,以病人呼吸运动不受限为宜;观察组在病人胸带下胸骨旁位置放置压力传感器,护士根据显示器上的数值,调整胸带松紧。比较两组病人皮下积液发生率、积液时间、皮瓣坏死发生率、平均日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及病人满意度。[结果]两组病人皮下积液发生率、皮瓣坏死发生率、积液时间、住院时间及病人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应用压力传感器有效控制胸带压力,有助于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环状负压引流联合多点皮瓣固定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40例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环状负压引流+多点皮瓣固定)与对照组(单管负压引流+弹性加压包扎)各20例,观察两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术后引流情况与近期疗效。结果术后观察组、对照组发生皮下积液率分别为5%和30%(P<0.05);观察组术后1、2、3d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胸壁拔管时间、腋窝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可通过多点皮瓣固定术与环状负压引流减少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改善引流情况,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3种不同包扎方式在降低皮下积液发生率方面的作用。方法将7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单纯胸带加压包扎组24例,单纯负压吸引组20例,负压吸引加胸带加压包扎组28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负压吸引加胸带加压包扎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纯胸带加压组和单纯负压吸引组(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行负压吸引加胸带加压包扎能显著降低皮下积液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采用不同包扎方式对皮瓣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74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绷带包扎固定法)38例;B组(减张固定胸带包扎法)36例,比较2种包扎方式的引流量、出血、伤口感染、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对皮瓣愈合的影响.结果 A组38例中皮瓣坏死17例(44.74%),B组36例中皮瓣坏死2例(5.56%).减张固定胸带包扎比传统绷带包扎方式更能减少皮瓣的坏死(p<0.05).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传统绷带包扎方法张力较大,血供障碍是皮瓣坏死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而减张固定胸带能有效地减缓皮肤张力,皮瓣血运良好,切口Ⅰ期愈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中心负压、一次性负压吸引器吸引、单纯引流管引流三种引流方式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临床效果,寻求最佳的引流方式。方法完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4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中心负压吸引)与对照1组(一次性负压吸引器引流)、对照2组(单纯引流管引流),每组各48例,比较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1例、对照1组4例、对照2组8例并发皮下积液,对照1组2例、对照2组5例并发皮瓣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负压吸引能有效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老年人乳腺癌术后Drainobag真空高负压引流技术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2009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5例,应用Drainobag真空高负压引流技术进行引流。对照组55例,使用传统负压引流瓶引流。分析两组术后皮下积液、皮瓣缺血坏死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皮下积液与皮瓣坏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轻度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应用Drainobag真空高负压引流技术可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缺血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如何降低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方法 80例采用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被分为两组.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48例作为对照组(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切口采用Stewart切口或纵切口,且术后不使用丹参和医用伤口护理膜);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32例作为研究组(手术切口采用改良Stewart切口,在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使用丹参和医用伤口护理膜).对两组间术后皮瓣坏死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对照组术后皮瓣坏死率是31.25℅,而研究组是9.37℅,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Z形切口设计,合理的皮瓣厚度,避免皮瓣张力,防止淋巴管漏,有效的双管引流,合理包扎及丹参、医用伤口护理膜的使用均是预防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合理的包扎方式。方法选择83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非加压包扎组和加压包扎组,观察术后引流量,皮下积液率,皮瓣坏死率,切口Ⅰ期愈合率。结果非加压包扎组引流量高于加压包扎组,皮下积液率明显低于加压包扎组,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非加压包扎组皮瓣坏死率明显的低于加压包扎组,切口Ⅰ期愈合率明显高于加压包扎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非加压包扎能明显减少乳腺癌术后并发症,增加患者舒适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时应用下腹部横行腹直肌皮瓣进行乳房再造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2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时乳房再造术的患者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术后移植皮瓣的观察护理及康复锻炼。结果:26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除2例患者皮瓣部分坏死外,其他切口均一期愈合,再造乳房形态良好。结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是确保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时乳房再造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切口皮内缝合、非加压包扎加双管引流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 :98例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 :①A组 :4 8例。采用传统的创面处理方法 ;②B组 :5 0例。采用改良创面处理方法。并对两组的术后引流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及手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引流量 :A组为 (198.2± 96 .0 )ml,B组为 (30 2 .5± 12 1.2 )ml,两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A组为 (16 .2± 3.4 )d ,B组为 (7.8± 2 .3)d ,两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A组为 33.3% (16 /48) ,B组为 4 .0 % (2 /5 0 ) ,两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皮瓣坏死及切口延迟愈合、切口线结反应的发生率 :A组为 2 0 .83% (10 /48) ,B组为 0 ,两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在乳腺癌手术后的创面处理中 ,采用切口皮内缝合、非加压包扎加双管引流可明显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Mastectomy provides a good model to study the wound healing process after surgery. The involved factors include selectins,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such as interleukin 6 (IL-6)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alpha),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and their natural inhibitors (TIMP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observed the kinetic changes of thes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wound healing after a mastectomy,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actors and the clinical outcom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nty-nine patients, who received a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were recruited to this study. The wound was inspected daily for the presence of flap necrosis, infection and seroma. Drain fluid was collected on days 1, 2 and 5. IL-6, P-selectin, MMP-2, 3, 9 and TIMP-1 were screened by ELISA kits for their impacts on wound healing after mastectomy. RESULTS: IL-6 demonstrated the highest level on Day 1 after operation and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MMP-2, which in turn showed a consiste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MMP-9 for days 1, 2 and 5. Incidences of seroma formation and skin flap necrosis were 27.6% and 20.7%, respectively. Seroma form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low MMP-2 levels on Day 5. While skin flap necrosis seemed to correlate with high MMP-2 levels and low levels of MMP-9 and TIMP-1. CONCLUSION: IL-6, P-selectin, MMP-2, MMP-3, MMP-9 and TIMP-1 are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wound healing after mastectomy. A low MMP-2 level correlates with the formation of seroma, while MMP-2, MMP-9 and TIMP-1 are associated with skin flap necro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新的皮肤切口及切口缝合技术,以利于腋窝淋巴结清扫及防止皮瓣坏死发生,增加美学效果。方法 对61例女性乳腺癌患者采用“新月形切口”施行改良根治术,并对切口行连续真皮层缝合技术。结果 采用“新月形切口”及切口连续真皮层缝合技术,61例腋窝淋巴结清扫满意,无1例发生皮瓣坏死,美学效果佳。结论 “新月形切口”及切口连续真皮层缝合技术应用于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创面应用中最有效的加压包扎方法。方法选取15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将病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A组创面采用胸带加压包扎;B组创面采用宽绷带加压包扎;C组采用双层弹力网制成的网袋套入胸部加压包扎。通过不同加压方法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后患者的创面皮下积液、皮肤Ⅰ期愈合例数、术后平均愈合天数和拔管时间等进行分析,对比不同方法的效果。结果C组的创面皮下积液发生率、平均拔管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低于A、B组(P<0.05),切口I期愈合率高于A、B组(P<0.05)。结论使用双层弹力网的加压方法能均匀施压,有效地减少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背景:在根治肿瘤的同时如何保持女性乳房的形态完美这一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医生及患者的关注,乳房再造由此而产生、发展,逐渐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背阔肌肌皮瓣移植重建乳房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纳入42例女性单侧乳腺癌患者,均进行保留乳头乳晕或保留乳房的改良根治术,术后即刻自体背阔肌皮瓣或扩大背阔肌肌皮瓣移植重建乳房,根据客观标准及主观标准评价重建效果。结果与结论:42例中,33例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9例行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背阔肌乳房重建24例、扩大背阔肌乳房重建18例。转移皮瓣及重建的乳房全部成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客观评价美容效果优良39例,一般3例;主观评价优良者40例,尚可者2例。随访9-41个月,所有患者无肿瘤局部复发,1例出现骨转移。表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采用背阔肌移植重建乳房操作简单、易行,整形效果好,安全性高,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符合保乳手术的120例按随机及患者意愿原则分为保乳手术组及改良根治手术组,手术后两组患者均实施术后辅助化疗及放疗,对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者行内分泌治疗.术后随访24~84个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乳房外形及患者满意度;比较术后两年间两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 ①保乳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引流量及住院天数均优于改良根治术组(P<0.05);②两组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后遗患侧上肢功能障碍及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5年总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保乳组的乳房外形美容明显优于改良根治术组(P<0.05),保乳组对其乳房外形满意度明显高于改良根治术组(P<0.05),保乳组患者在焦虑或抑郁等负性情感方面明显弱于改良根治手术组(P<0.05).结论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效果好,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