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麻疹是一种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凡未发生过这种病的人均易传染,特别是1~5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所以列为中医儿科四大证(麻疹、天花、惊风、疳积)之一。  相似文献   

2.
小儿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脾胃虚损,运化失健,气血津液亏耗,出现消瘦、腹部胀大等症状者,中医皆称为"小儿疳积"。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  相似文献   

3.
麻疹是儿童急性传染病中发病最高的一种,历代医家对此病都非常重视,向来把它与天花、惊风、疳积同列为儿科四大症.儿科有哑科之称,故望诊更为重要.对麻疹的望诊更有其突出之点.作者几年来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对麻疹皮疹的望诊进行了一些探究.1960-1961年期间,曾对411个麻疹住院病例的皮疹颜色和形态作了初步观察;1962年又对322个麻疹住院病例的皮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观察.兹提出初步体会于下:  相似文献   

4.
主要论述壮医儿科外治法的施治特点。壮医儿科外治法主要包括针刺疗法(治疗小儿泄泻、疳积、遗尿、惊风)、放血疗法(治疗小儿惊风、麻疹)、药线点灸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因伤食引起的泄泻)、滚蛋疗法(治疗小儿伤风感冒、风寒咳嗽、关节疼痛)、鼻饮疗法(治疗瘴毒、中暑)、药浴疗法(治疗小儿感冒、泄泻、惊风、盗汗、麻疹、水痘)、刮痧疗法(治疗小儿高热、消化不良、厌食)、敷贴疗法(治疗小儿喘嗽、腹痛、疳积)、经筋疗法(治疗五迟五软、脑瘫)及推拿疗法(治疗哮喘、遗尿),临床应用时,应结合患儿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外治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中医将疳证与天花、麻疹和惊风并称为儿科四大证,一直以来都对小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都在不懈地研究该病,寻求其有效的治疗药方及防治措施。现将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作一综述,以供儿科教学和临床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麻疹”,是儿童的流行性传染病,中医把它列入幼科四大要症之一,与天花同等重视。天花在人民政府大力开展预防为主的方针下,已经基本上达到消天。惟有“麻疹”的流行,年年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今将中医中药对“麻疹”的预防和治疗,介绍于后。由于作者学识尚浅,介  相似文献   

7.
余四世儿科,診务繁忙。《近代中医流派經验选集》中,虽有戴溪乔奚氏儿科拙作一篇,但因时間所限,不过儿科中之一隅。茲应讀者意见,故将先父詠裳公及本人多年来临床实践对惊风、麻疹、风溫、疳积、泄泻等儿科常见疾病之医案选录,并加以小結,借以滿足学习儿科者的要求,并供同志們参考。  相似文献   

8.
徐正莉 《新中医》2007,39(3):83-84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中医儿科大家,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钱乙创立了小儿五脏证治法则,即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重视面部望诊即面上证与目内证;详细论述了传染病,并对麻疹、天花进行鉴别;并指出急、慢惊风为阴阳异证,急惊风属阳、热、实证,治以凉泻,慢惊风为阴、寒、虚证,治以温补;善于应用古方,创制了五脏补泻之名方,如泻白散、泻黄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导赤散、泻青丸、六味地黄丸等。其学术贡献对宋代以后的河间、易水、温补、温病等主要学派有普遍而深远的影响。笔者结合临床经验,试从两方面引申和探析心无热不惊、肝无风不动之理论。  相似文献   

9.
我家在治疗儿科疾病中,尤以治疗小儿天花和麻疹较有把握。解放以来,由于党重视人民健康,天花业已絕跡了,只有小儿麻疹尚有感染。謹将祖祖傅几十年来治疗小儿麻疹的經驗方法毫无保留地贡献給人民,其中絕大部份是根据請代名为宋鳞祥所著的“痘疹正宗”一书,併此说明。一、麻疹的原因麻疹的病原,古人认为系属胎毒,蕴伏于肺脏之內,因感受天行邪气而发出。麻疹均有咳嗽的症状,因肺有郁火故咳嗽。麻疹多喉痛,因为喉是肺之窍,肺火上冲于喉故痛。麻疹多泄泻,因肺火下注于大腸故泄泻。又麻疹多痰喘,这些症状,也均与肺脏有关,故治疗麻疹以清肺为主,其余随症治之。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对于小儿科疾病,记述最为丰富的首推天花与麻疹,由于这两种疾病对于儿童危害最大,因而所积累的治疗经验也最为详尽。关于麻疹,古无专书,大都痘疹并论,单独记述麻疹证状的首见于古今医统“支氏谓:疹证发热之间,或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胞浮肿、腮赤,或觉泪汪汪,或恶心呕哕,即是疹候。”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载有:“面燥顋赤,目胞亦亦,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冷,夜臥惊悸,多睡,并疮疹候,此天行之病也。”阎季忠小儿方论:“小儿耳冷尻冷,手足乍冷乍热,面赤,时咳嗽惊悸,此疮疹欲发也。”至于陈文中所著的痘疹方论,对于天花和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古代,中医发展过程中曾经以"痧"、"痘"、"惊"、"疳"并称"儿科四大证"。古人在书中称,"小方脉科,惟急慢惊风与夫痘等病最为酷疾,次则五疳吐泻";"幼儿之病,自痘疹而外,若惊疳吐泻等证,关系安危最重"。在这"四大证"中,"痧"多指麻疹等以出疹为特征的疾病;"痘"则多指天花、水痘一类疾病;"惊"临床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大类别,急惊风  相似文献   

12.
杨堤林 《养生月刊》2003,24(12):536-537
无论周内外,都有“一病消灾”的说法。许多感染性疾病,例如麻疹、天花等,发病之后可获得终身的免疫力,这是最直接的“一病消灾”的道理。人们据此把细菌、病毒等制成减毒的疫苗,有计划、有目的地给人注射,使人体产生抗体,达到防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程康圃是清代岭南著名的儿科医生,著有《儿科秘要》,提出的儿科八证“一风热,二急惊风,三慢惊风,四慢脾风,五脾虚,六疳积,七燥火,八咳嗽”和治法“平肝补脾泻心”六字学说,继承、充实和丰富了前人的理论,体现了程氏的学术思想,给后学者带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明代旴江名医王文谟,精于临床,通晓诸科,撰有《济世碎金方》一书,该书是我国最早反映民间走方医治疗经验的方书。书中除载有王氏家传秘方外,还收载了大量民间走方医之验方及奇术,其中包含诸多治疗小儿惊风、泄泻、霍乱吐泻、疳积、痘疹的验方。该书重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运用凉泻法治疗急惊风、温补法治疗慢惊风;运用奇方验方治疗泄泻、霍乱;治疗疳积重在顾护脾胃;运用温补法治疗痘疹。该书组方用药既体现了民间走方医的用药特色,同时反映了旴江流域独特的地域医学特色。  相似文献   

15.
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体内营阴不断消耗动用,且小儿一旦患病,尤以太阳、太阴病为主,以发热、食滞、泄泻等证多见,每多耗伤阴液。如果阴津得不到及时补充,就容易出现营阴不足,使小儿处于阳多阴少的状态,而成为导致慢惊风、疳积、消渴、泄泻等脾阴虚证的重要致病因素。笔者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和“阳常有余,阴常不  相似文献   

16.
小儿惊风,属中医儿科急症范畴。祖国医学归纳在麻、痘、惊、疳四大要症之列。古人按惊风抽搐的形态和病因病机别类为二十四惊,临床常以急惊风,慢惊风两大类进行辫证施治。摇头摆尾,即以“摇龙头”、“摆凤尾”为主的镇惊手法,是民间传授的一种名为“摇头摆尾抽筋法”,对于小儿急惊风有醒神镇惊,急救垂危,立止抽搐的显著疗效,对于慢惊风亦有缓解症状的作用。故有“急摇龙头救儿命,速摆凤尾起回生”的经验之  相似文献   

17.
“疳证”的治疗体会彭芷美(江西中医学院成教部320006)关键词疳积;中医药治疗;四缝穴;参苓白术散;临床应用疳证即疳积,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儿科四大证(麻、痘、惊、疮)之一。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是: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肚腹膨大、饮食异常...  相似文献   

18.
麻疹一病,为小儿冬春季常见传染病。在卫生条件较差,未进行过“麻疹减毒活疫苗”注射的地区,易于流行。护理失宜、或素质较差者,且能导致合并病,甚至危及小儿生命。在汉以前,常痘(天花)疹(麻疹)混称。最早提出麻疹典型证候的是晋代的支法存氏。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痘疹泄秘》载:“支氏曰‘疹证之发,多在天行厉气传染之时,沿门比屋相传,轻重相等。发热之间或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胞浮肿、面肿、腮赤,或眼泪汪汪,或恶心呕哕,即是疹候’。”把麻疹和天  相似文献   

19.
疳证又名疳积,好发于幼弱的小儿,故“夫疳之为病,亦小儿恶候”之说,此证是儿科四大证之一。疳积之成,起源于脾胃失调。水谷人胃,赖脾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灌溉诸脏,营养一身。有“水谷素强者无病,水谷减小者则病,水去谷亡者则死”说法。《小儿药证直诀》云:“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说明疳积之形成是由于脾胃之损伤,维系机体各部营养及生长所必须的物质缺乏,以致气体虚弱.出现一系列干枯的痒状。  相似文献   

20.
纵观滑寿《麻疹全书》,滑氏所言“麻疹”是指现代医学麻疹传染病的特征性表现,即“周身皮肤按次序布发的麻粒样大小红色斑丘疹”,而非现代医学上的麻疹传染病。现代医学所指的麻疹传染病却与滑氏所言“麻证”有相似之处,而《麻疹全书》中的“麻证”、“麻疹”二词滑氏统称为“麻”。具体阐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