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MSN)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方法:对一家三代HMSN的12例患者和1例无症状者进行这二项检查。结果:MEP和SEP的异常率分别为92.3%,84.6%,结论:绝大多数HMSN患者的MEP和SEP均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主要通过经颅磁刺激(TMS)检测帕金森氏病 (PD) 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总结PD患者的MEP特点,探讨PD患者的运动皮质兴奋性。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2-79岁,平均(62.3±16.7)岁。通过TMS检测左右两侧MEP,作左右侧比较。选取2007年5月-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门诊的PD患者共21例(B组),均症状左右不对称,男12例,女9例,年龄46-80岁,平均(63.3±16.7)岁,按症状轻重程度比较MEP,且将PD组与正常组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左右侧MEP参数无显著差异。PD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静息运动阈值(RMT)降低,波幅(Amp)升高,皮质潜伏期(CL)缩短,有显著差异,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改变无显著差异。PD症状重侧与轻侧相比较,重侧的RMT更低,有显著差异,AMP、CL、CMCT改变无显著差异。结论: PD患者的运动皮质兴奋性增高,且与症状严重程度相关。利用PD患者的MEP特点有助于辅助诊断,有助于评估症状严重程度,以RMT敏感性最高。  相似文献   

3.
对12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了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测定,并与同时进行的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MEP的阳性率与EMG近似,对臂丛神经损伤的定位及鉴别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25(8):741-741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弗利格尼(Felipe Fregni)在5月24日《神经病学》杂志(Neurology2005;64:1802—1804)上报告,中风患者未受影响的半侧大脑反复经颅磁刺激(rTMS)减少了反应时间,改善了运动任务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技术对46例脑血管病病人和46例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探讨MEP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脑血管病病人患侧皮质潜伏期延长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延长,与健侧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EP异常程度和异常率与临床症状和病变部位密切相关,与病变性质无关。皮层下梗塞病人的MEP异常,主要是CMCT延长。MEP能客观地反映脑血管病病人锥体束功能受损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对70名健康人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上下肢周围段测定。发现其各段潜伏期与身高呈直线正相关,与年龄、性别相关不明显。MEP波幅值分布较离散,呈偏态分布,与年龄、性别及身高均无明显相关。MEP时限亦为一项有用的参数。MEP对于了解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帮助临床诊断和预后及进行疗效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颅磁刺激(TMS)与脑电(EEG)采集系统结合进行TMS诱发电位分析是一种有效地揭示脑功能的方法.TMS诱发电位分析目前使用的主要方法有:直接波形分析、频谱分析、全局平均场幅度(GMFA)方法、最小范数估计(MNE)等.TMS诱发电位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现阶段主要应用在分析TMS对大脑的影响、探索大脑功能、研究神经连接以及分析神经类药物的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经颅磁刺激对部位相关癫癎患者运动皮质功能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MS)探讨症状性运动部位相关癫癎患者发作间期运动皮质的兴奋性.方法:对诊断明确的34例癫癎患者(分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及2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单脉冲经颅磁刺激,刺激部位头颅相应的运动手区和颈7棘突外侧,并于对侧小指外展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分析其阈强度(TI)、周围潜伏期(PL)及皮质潜伏期(CL)、中枢传导时间(CCT)和静息期(SP).结果:所有癫癎患者PL、CL及CCT均在正常范围内,但TI和SP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1).在癫癎患者中,未治疗组TI及SP明显低于治疗组(P< 0.01),致癎灶侧TI及SP低于非致癎灶侧(P< 0.05),但非致癎灶侧SP亦缩短.结论:单脉冲低频TMS能有效地反映中枢运动皮质的功能状态,用于症状性运动部位相关癫癎患者发作间期运动皮质兴奋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患者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状态的关系,评估MEP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4例有偏瘫的脑卒中患者在病后10天内行MEP检查,同时作肌力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测定,并于10周后对其中的28例复查,正常对照组为30例健康者。结果:脑卒中病人急笥期MEP的异常率为89%,主要表现为MEP缺失,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异常,中枢运动传志时间(CMCT)延长,患侧与健侧及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MEP缺乏者,瘫痪重,MEP可引出者,瘫痪程度轻,两者间差异亦显著(P<0.01)。10周后复查时发现MEP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种改善与临床上的功能恢复相一致,早期MEP缺乏者,功能恢复差,早期MEP仅仅波幅低或CMCT延长者,其功能恢复好,两者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MEP可定量分析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缺损情况,并可作为运动功能恢复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经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恩他卡朋添加治疗前后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改变。方法:用rTMS及恩他卡朋添加治疗PD患者,记录治疗前后患者UPDRS评分,并行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经rTMS及恩他卡朋添加治疗后,PD患者UPDR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RMT明显增高,CL、CSP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P有助于PD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2.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 tion,TMS)是在1985年由Baker等发现的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最早仅用于运动诱发电位检查,以作神经科疾病的诊断。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  相似文献   

13.
在22名正常成人志愿者的上下肢比较电与磁两种经皮运动皮层、脊髓刺激法所引出之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差异。结果表明,电刺激诱发成功率为100%,磁刺激在下肢肌诱发成功率为0%~14.3%(皮层刺激)和0%~42.9%(脊髓刺激);电刺激MEP波幅比磁刺激高2.47~41倍(平均11.3倍);电刺激MEP潜时比磁刺激平均短2.78ms(皮层刺激)和1.34ms(脊髓刺激)。作者认为,易引出高大而可靠的MEP的电刺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而磁刺激法则应加强基础和方法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经颅磁刺激诱发电位的采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颅磁刺激(TMS)与脑电(EEG)采集系统结合进行TMS诱发电位分析是一种有效地揭示脑功能的方法。TMS诱发电位分析目前使用的主要方法有:直接波形分析、频谱分析、全局平均场幅度(GMFA)方法、最小范数估计(MNE)等。TMS诱发电位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现阶段主要应用在分析TMS对大脑的影响、探索大脑功能、研究神经连接以及分析神经类药物的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Barker等于1985年首次创立的一种皮质刺激方法,具有无痛、无创,操作简便和安全可靠等优点,很适合临床及实验室的脑功能研究.本文就该技术对脑功能的影响及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经颅磁刺激以其无痛、无创的治疗优势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但目前其促进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从其调节刺激部位脑血流量、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调节大脑半球双相平衡模型、诱导长时程效应、调节突触可塑性和促进轴突再生、调节神经递质和激活神经通路、改善神经元微环境和调节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经颅磁刺激(TMS)运动诱发电位(MEP)皮层潜伏期(Lat)的测值以了解其随病情发展的变化情况。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①PD模型组26只,②对照组(生理盐水组)14只。选取右侧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与中脑腹侧背盖(ventra tegmental area,VTA)为手术靶点,PD模型组注射6一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PD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注射前、注射后第1周、第3周末分别行双下肢TMS-MEP检查。结果:术后1周,PD组鼠左下肢Lat较对照组缩短(P〈0.05),PD组自身左右侧TMS-MEP比较,左下肢Lat较右下肢缩短(P〈0.05);术前、术后第1周末、术后第3周末PD组大鼠左下肢Lat进行性缩短(P〈0.01),PD组大鼠右下肢及对照组大鼠左侧及右侧下肢Lat皆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PD模型大鼠损毁侧皮层兴奋性增加,且与症状严重程度有关。PD模型大鼠病情越重、病程越长,Lat缩短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经颅刺激技术的发展趋势,为研究者及相关仪器开发者提供参考。首先对3种刺激技术(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超声刺激)在物理指标及生物作用特性等方面进行了横向分析、比较;然后以经颅磁刺激为例,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了其在神经、精神疾病的应用范围及发展趋势。经颅刺激技术已经被应用于30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或研究,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数量也以稳定的速度持续增长。经颅超声刺激具有更加精确的空间分辨率、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兼容性良好等优势,有望成为和经颅磁刺激相媲美的脑功能调节技术。  相似文献   

19.
脑磁运动诱发电位是八十年代新技术。本文对32例脊髓、神经疾病进行了检测,并以40名健康人的正常均值作对照,结果提示颈椎病继发脊髓病、多发性硬化症及腓肌萎缩症的峰潜期和传导时间呈有统计意义的延迟;而脊髓空洞症则属正常范围,本法虽属初试,但对运动通路的传导功能,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0.
采用磁刺激腰骶部运动神经传导时间(MNCT)与磁刺激窝F波相结合测定运动神经根传导时间(MRCT)的方法,无痛无创地评估S1神经根功能。研究对象为50名正常受试者和30名S1神经根受损病人。结果表明:磁刺激MNCT在病人组均正常,而MRCT却明显异常,异常率为87%,明显高于F波潜伏期的异常率73%。因此,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是诊断S1神经根病的一种有很大应用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