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中判断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运用高频超声检测60例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并测定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及一氧化氮(NO)的浓度。结果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随病变进程逐渐降低,三期患者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ID)也下降。患者ET-1、TXB2水平高于对照组,NO、6-Keto-PGF1α水平低于对照组,且EDD与ET-1、TXB2水平呈负相关,与NO、6-Keto-PGF1α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超声检查对血管内皮功能进行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指糖尿病患者肢体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及血栓形成,使血管狭窄和闭塞,引起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甚至发生肢体坏疽的一种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本病病变复杂,治疗困难,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由于糖尿病患者证型不同,因此,正确的辨证施护对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指糖尿病患者肢体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及血栓形成,使血管狭窄和闭塞,引起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甚至发生肢体坏疽的一种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本病病变复杂,治疗困难,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由于糖尿病患者证型不同,因此,正确的辨证施护对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价值。方法:21例TASCⅡC D型股动脉或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共26条下肢动脉硬化症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比较术前后患肢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22条肢体开通或部分开通,将肢体放置支架,1条肢体行股骨中段水平截肢,1条肢体行旁路转流术。随访1~6个月,多数患者肢体的临床症状有好转。结论:分段血管腔内成形术和膝下动脉行PTA后应用尿激酶对提高PTA的成功率和近期通畅率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髓干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自体骨髓干细胞通过肌肉注射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疗效在动物实验和临床上均得到证实.近年来,小球囊扩张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常见方法.然而,通过导管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这种干细胞移植和介入治疗结合方式在临床上常见于治疗冠心病,而鲜见于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目的:多指标客观评估自体骨髓干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06/2009-06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部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51例,男27例,女2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小球囊扩张和血管腔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小球囊扩张治疗.移植前后两组患者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及移植后踝肱指数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2周后,实验组患者下肢疼痛症状、冷感、间歇性跛行明显缓解率、好转率、无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1).踝肱指数变化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术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2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股浅动脉和髂动脉的内径、血流量以及踝肱指数(ABI)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髂动脉、股浅动脉的血管内径、血流量均显著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患者ABI为(0.85±0.32),显著高于治疗前的(0.56±0.23)(P 0.05)。结论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对血管再通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肢血供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张岚 《天津护理》2005,13(2):113-113,120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指在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物质的不断扩大和继发性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使肢体出现慢性/急性缺血症状。随着人工血管的合成应用,血管移植术已成为目前治疗动脉闭塞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我院2004年3月为1例腹主动脉一双侧髂总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实施了腋一双股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经精心的护理患者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NO浓度的变化及非诺贝特干预的影响。【方法】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各组对象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测定血清NO浓度,药物非诺贝特干预8周后复测上述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减退(P<0.01),血清NO浓度降低(P<0.01)。非诺贝特可改善内皮血管依赖性舒张功能[(8.09±4.30)%vs(2.51±1.30)%,P<0.01],升高血清NO浓度[(66.43±17.87)μmol/Lvs(49.12±17.81)μmol/L,P<0.01],并且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血清NO浓度正相关(r=0.741,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减退,血清NO浓度降低。非诺贝特通过增加血清NO浓度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该作用可能是贝特类调脂药防治冠心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早期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和肱动脉舒张功能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早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管舒张功能(包括血管内皮功能和平滑肌功能),并分析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和平滑肌功能受损之间的联系。 方法 用高分辨力超声对50例经临床确诊为早期糖尿病且符合超声检查无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标准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检测,测定内容有:1、颈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2、肱动脉对硝酸甘油(NTG)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IDD)及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D)。 结果 早期糖尿病患者IMT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增厚,EDD的变化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而EIDD虽较对照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早期无动脉粥样硬化的糖尿病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受损与平滑肌功能受损不具相关性。 结论 早期糖尿病患者内皮功能不全的发生早于IMT的改变和平滑肌功能不全的发生,超声检测内皮功能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对20例(23条下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了不同方式的血管旁路移植术。同时,术中行下肢动脉造影12条,实时评价吻合口及流出道情况。结果术后22条下肢疼痛消失,肢体溃疡愈合,1例疼痛减轻。21条下肢动脉移植物通畅。术中造影发现2例流出道较术前改善不明显而进一步修正手术方案,2条胫前、胫后动脉近端闭塞而行序贯旁路手术。结论对于膝关节以上动脉闭塞采用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有较好的效果。术中动脉造影对于实时评价吻合口及流出道情况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地震挤压伤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12汶川大地震中我院收治的已确诊为地震挤压伤致双下肢横纹肌溶解症3例患者进行双下肢MRA检查,并对严重挤压伤及下肢毁损,并行截肢的另三名患者进行术后CTA检查。对MRA图象双下肢动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MRA征象,同时总结截肢术后患者CTA表现及临床价值,并评价二者检查在挤压伤所至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诊治中的作用。结果:3例未行截肢患者MRA双下肢主要动脉未见确切狭窄及闭塞征象,管腔内未见充盈缺损影。3例已行截肢患者可见残余肢体的明显肿胀,双侧髂血管以及部分截断肢体远端血管内见止血弹簧钢圈影像,部分截断肢体远端动脉分支变细。截断血管未见再通,周围无渗血改变。结论:MRA、CTA能直观显示双下肢动脉损伤及术后情况,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优势和局限性。对二者的合理选择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利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本组56例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患者,男34例,女22例,年龄48~76岁,中位年龄62岁。Fontaine分期,Ⅱb期(中至重度间歇跛行)19例,Ⅲ期(缺血性静息痛)21例,Ⅳ期(不同程度的溃疡和坏疽)1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患肢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术后定期门诊随访12个月,观察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并于术前和术后1、3、6和12个月行患肢跛行距离、足趾皮温、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CT血管成像(CTA)或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结果 56例患者的103条病变肢体共有膝下动脉长段闭塞血管127支,平均闭塞长度(14.51±5.62)cm;其中106支长段闭塞动脉通过球囊扩张成形得以再通,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成功率为83.5%。术后所有开通成功的患肢皮温改善明显,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跛行距离、足趾皮温、ABI、TBI等在术后1、3、6、12个月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共38条肢体(40.9%)发生了再狭窄,12个月的肢体保全率高达92.2%(95/103)。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长段闭塞病变,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虽然其远期再狭窄率较高,但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和缓解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缺血肢体的肢体保全率。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日益加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1]。目前,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的优点,是血管疾病诊治的发展方向[2]。临床常用股动脉入路治疗,而双侧髂动脉和髂动脉近端狭窄闭塞及累及股浅动脉狭窄闭塞采用此入路有许多不利方面。本院自2010年8月—2013年9月共收治双侧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患者3例、单侧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患者5例,单侧近端髂动脉狭窄闭塞合并股浅动脉狭窄闭塞患者3例,均通过局麻下切开后直视下穿刺肱动脉进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并兼顾双侧及近端髂动脉,从而有效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临床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糖尿病早期肾病组20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25例及正常对照组21例,应用高分辨率彩色超声诊断仪,在基础状态、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后测定肱动脉血管内径,计算反应性充血后、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血管内径变化率,测定肱动脉基础血流量,计算反应性充血后、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血流量及其变化率,以评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早期肾病组和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均显著降低(P<0.05)。同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相比,糖尿病早期肾病组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显著降低(P<0.05),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也显著降低(P<0.05)。糖尿病早期肾病组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患者的血糖、血压、甘油三酯、病程和体重指数水平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早期肾病组患者比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更明显,提示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可能是糖尿病肾损害的机制之一。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病程及体重指数呈负相关。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测血管内皮功能的方法,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具有简单方便、重复性好、准确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之一。促进血管新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动物实验表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缺血的肢体可促进局部的血管生成。我科于2005年3月至12月,完成了15例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的干细胞移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高分辨力超声技术对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测量61例大动脉炎患者和36例正常对照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EDD%),并进行对比分析.测量其血浆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等血管活性物质的浓度变化.结果大动脉炎组较正常对照组EDD%明显减低;血浆NO水平明显降低;ET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大动脉炎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超声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可作为监测早期大动脉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MRA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诊断价值徐欣,陈福真,王佩芬本文就中山医院血管外科18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患者的34条肢体82个节段,行磁共振血管造影和动脉造影结合手术探查所见相比较,并对检查结果作研究和分析。1临床资料中山医院血管外科199...  相似文献   

18.
王梦頔  胡芳 《当代护士》2018,(5):175-177
正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指由糖尿病引发的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深层组织破坏,主要表现为踝关节及以下部位为主的溃疡、感染[1],是糖尿病主要的远期并发症。下肢动脉闭塞症(ASO)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发病因素有年龄、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2]。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易发生严重后果,糖尿病患者足部  相似文献   

19.
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观察祛瘀消斑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血脂、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AS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并测定其血脂、NO及ET-1水平。结果治疗后实验组TC及LDL-C显著降低,且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NO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升高,ET-1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后实验组反应性充血引起肱动脉内径的舒张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改善,而两组间肱动脉内径基础值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舒张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祛瘀消斑胶囊能显著降低血脂水平,改善NO/ET-1失衡,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高频超声技术可作为评价A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饮食结构调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m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等慢性缺血性疾病总体发病率逐年上升,间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IC)是此类疾病的主要症状,发展到后期有静息痛和肢体末端感染破溃。虽然动脉重建和腔内血管成形的发展使众多患者免于截肢,但对于动脉远端缺乏理想流出道及并有严重的心肺疾病、糖尿病等患者的治疗却相当棘手。如何有效提高患者的行走距离,改善下肢血供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