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部位组织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部位及组织类型的关系.方法胃镜及病理证实的胃癌73例,男女之比为204∶1,平均年龄为560岁.其他肿瘤患者73例(食管癌22例;结直肠癌19例;肺癌21例;乳腺癌11例),男女之比为170∶1,平均年龄为556岁,进行1∶1病例一对照研究,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HpIgG抗体水平,将Hp抗体分为3个等级.结果胃癌组Hp感染率为589%,平均抗体水平为229±085(x±s),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感染率425%(P<005)和平均抗体水平184±065(P<001).Hp感染率在对照组的分布情况为食管癌409%,结直肠癌474%,肺癌381%,乳腺癌455%.胃癌组与对照组相比,机会比值呈线性趋势(P=0005460).Hp阳性率在非贲门部胃腺癌为744%,明显高于贲门部腺癌407%(P<005).结论Hp感染与胃癌有关,特别与非贲门部腺癌关系密切.胃癌的危险性随抗HpIgG抗体滴度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单克隆抗体SC3A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及粘液组化染色检测101例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SC3A的表达.结果胃癌71例中SC3A阳性57例(803%),但与癌组织类型、分化程度、转移及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关系.SC3A阳性率在酸性粘液(+)组胃癌明显高于酸性粘液(-)组(902%对200%,P<001),硫酸粘液(+)组胃癌明显高于硫酸粘液(-)组(913%对600%,P<001).而且癌旁肠化硫酸粘液阳性率明显较良性病变伴肠化高(889%对353%,P<001);硫酸粘液(+)组肠化SC3A阳性率明显高于硫酸粘液(-)组(609%对313%,P<005).结论单克隆抗体SC3A的表达对胃癌诊断及组织发生探讨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药三甲益肝冲剂预防鼠肝纤维化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探讨中药三甲益肝冲剂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预防作用.方法以四氯化碳造成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同时以三甲益肝冲剂(冲剂组)灌胃,观察其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预防作用,并与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组和大黄庶虫虫丸预防组(虫丸组)比较.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连蛋白(LN)用RIA法测定,并作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统计学处理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冲剂组大鼠血清ALT,AST,Glb,HA,ⅣC及LN均明显降低(P<001),肝纤维化程度降低(P<001).与虫丸组相比,冲剂组大鼠血清HA及LN明显较低(P<005),倍量冲剂组ALT降低(P<005)和HA,LN降低(P<001)有明显差异.结论三甲益肝冲剂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有明显预防作用,其效果优于大黄庶虫虫丸.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P53蛋白PCNA和CE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目的研究大肠癌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E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链霉菌素生物素(SP)免疫组化法,观察44例大肠癌P53,PCNA的阳性率和CEA的表达型式.结果大肠癌P53阳性率为523%;大肠癌P53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及肿瘤的部位、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关(P>005);大肠癌P53阳性者其淋巴结转移率较阴性者高(14/23,609%vs6/21,286%,P<005);P53阳性表达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其细胞增殖活性分别较P53阴性表达及无淋巴结转移者高(559±17vs379±14,P<005;562±15vs396±17,P<005);P53阳性表达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其CEA表型均以胞质型和间质型为主(21/23,913%vs13/21,619%,P<005;19/20,950%vs15/24,625%,P<005).结论检测P53和PCNA表达及CEA表型对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预测其淋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癌及胃癌前病变患者中医证型与病理及Hp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研究胃癌及胃癌前病变患者中医分型与病理组织学及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资料完整的慢性胃病患者之病理及临床资料203例进行中医分型、Hp检测和PCNA染色,对胃癌前病变(n=134)胃癌(n=33)及对照组(浅表性胃炎,n=36)等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中医分型与病理改变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浅表性胃炎中以寒热夹杂型为主,胃癌及胃癌前病变中以脾胃虚寒为主,而寒热夹杂型较少,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患者中未发现Hp感染与中医分型有明显关系,胃癌及癌前病变组Hp感染率(624%,667%~798%)明显高于对照组(341%),且发病年龄Hp阳性者明显低于Hp阴性者(499%vs567,461~538vs538~620,P<005),PCNALI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γ=0951,P<0025).结论Hp感染与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PCNALI是反应胃粘膜病变严重程度的较客观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导致糖尿病酮症(DK)及酮症酸中毒(DKA)患者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DK或DKA患者99例,其中ALT及AST均异常升高11例(A组),单项ALT异常升高13例(B组),肝功能正常75例(C组),对以上各组患者的血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尿素氮(BUN)、血糖(BG)和血浆渗透压(OSM)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A,B两组患者的CO2CP明显低于C组(P<001,t=633和t=643),而BUN则明显升高(P<001,t=361,AvsC;P<001,t=435,BvsC),A组的BG(P<005,t=284)和血浆OSM(P<005,t=310)水平也显著高于C组,而B组患者的BG及血浆OSM与C组比较无差异;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CO2CP明显降低(P<002,t=271),BG(P<005,t=289)和血浆OSM(P<005,t=236)明显升高.此外,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转氨酶异常升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Ⅱ型糖尿病患者(P<005,χ2=438).结论酸中毒和脱水是导致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患者肝损害的重要因素,酸中毒及脱水程度与肝损害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雌激素受体表达及内分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及内分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Lee氏荧光配体细胞化学法检测41例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ER的表达.本组男38例,女3例,年龄25岁~72岁.同时检测肝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血清AFP及CEA.6例ER阳性者采用他莫昔芬治疗(每次20mg,2次/d,长期服用)并观察疗效.结果肝癌组织ER阳性20/41例,阳性率488%.ER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AFP、CEA含量及组织类型(梁状型ER阳性450%,腺样型333%,实体型714%,硬化型667%,透明细胞型250%;P>005)无明显关系,与肿瘤体积(≥10cm,ER阳性率750%;<10cm,ER阳性238%;P<001)和分化程度(分化好26例,ER阳性346%;分化差15例,ER阳性733%;P<005)有显著关系.本组ER阳性病例中6例经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有效5/6(833%),其中4例AFP下降.结论ER阳性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内分泌治疗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胃排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常见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液体胃排空情况.方法采用放射性核素99mTC标记的液体试餐法,对正常人18例及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45例,进行液体胃排空功能测定.结果十二指肠溃疡组(n=13)胃半排空时间为281min±140min,较正常对照组397min±147min明显缩短(P<005).FD及CAG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20).结论DU患者液体胃排空加快,合并幽门变形者胃排空延缓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乙肝、肝硬变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76例慢性乙肝、肝硬变患者(其中慢性轻度20例、中度20例、重度18例、肝硬变18例)血清TGFβ1.同时检测血清PCⅢ,LN,HA.29例作肝活检,行HE染色.结果慢性乙肝轻、中、重度及肝硬变患者血清TGFβ1水平(mg/L,144±57,350±108,508±133,579±225)明显高于对照组(mg/L,95±34,P<001),按慢乙肝轻、中、重度、肝硬变依次升高(P<001或P<005);TGFβ1与血清PCⅢ,LN,HA呈正相关(P<001或P<005);血清TGFβ1,PCⅢ,LN,HA水平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增长(P<001或P<005).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患者血清TGFβ1与肝纤维化的血清标志以及肝组织病理改变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P16蛋白缺失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HBV感染与P16蛋白缺失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LSAB法)检测7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中的P16蛋白和HBsAg.结果有606%(40/66)的肝细胞癌(HCC)和750%(1/4)的胆管细胞癌(CCC)P16蛋白缺失;Ⅰ,Ⅱ,Ⅲ和Ⅳ级(按Edmondson标准)HCCP16蛋白缺失率分别为00%(0/1),441%(15/34),821%(23/28)和667%(3/4),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有癌旁肝组织的48例标本中,癌组织P16蛋白阴性率(726%)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412%,P<005).有625%(30/48)的HCC癌旁肝组织HBsAg阳性.HBsAg阳性病例与阴性病例的P16阴性率分别为733%(22/30)和667%(12/18),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16蛋白缺失与原发性肝癌相关,与肝癌的恶性发展关系密切,可能对预后有重要影响.HBV感染与P16蛋白缺失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血清CA125诊断肝癌的价值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目的研究血清CA125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肝癌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46岁±25岁;肝硬变36例,男27例,女9例,平均年龄42岁±23岁;正常对照组40例.全部受测对象均静脉采血,分离血清,-20℃贮存备测.采用IRMA法测定血清CA125含量.结果肝癌患者血清CA125含量218U/L±130U/L,显著高于肝硬变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9U/L±11U/L,10U/L±8U/L,P<001).肝硬变组高于正常对照(P<005),但显著低于肝癌组(P<001).以26U/L为界限值,肝癌阳性检出率为687%,其中AFP阳性(AFP>400μg/L)的肝癌中血清CA125的阳性检出率为760%,AFP阴性(AFP<20μg/L)的肝癌中血清CA125的阳性检出率为429%.结论血清CA125是诊断肝癌较好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吸虫病患者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 R T P C R 加 dotblot法测定血吸虫病患者 P B M C中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作比较,并研究了部分肝脏组织(肝癌患者16 例,肝血管瘤患者正常肝组织 5 例)中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与 P B M C中水平的关系。同时,测定血清中 H A、 L N、 Col ⅠⅤ和 P CⅢ水平,作为衡量肝纤维化活动与否的指标。结果: P B M C内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组(n= 21,126±014),肝硬变患者组(n= 15,205±081)和肝癌患者组(n= 25,183±129)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n= 16,062±040)( P< 005)。其中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组又显著低于肝硬变患者组或肝癌患者组( P< 005),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肝组织与 P B M C内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清 H A、 Col Ⅳ和 L N 异常组的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05)。结论: P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癌mdr1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mdr1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gp)在肝细胞癌(HCC)及癌周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9例HCC及30例癌周肝组织中Pgp表达,分析HCC中Pgp表达程度和肿瘤主要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Pgp表达主要位于肝、肝癌及胆管上皮细胞膜上,少量位于胞质内;肝组织中平均Pgp阳性率(564%)明显高于癌组织(260%,u=265,P<001);经治病例癌组织Pgp表达均在50%以上;癌组织Pgp表达仅和细胞分化有关(χ2=586,P<005).结论肝脏是内源性耐药器官;经治后肝癌耐药性增强;化疗应选择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老年消化性溃疡222例临床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PUA)的临床及内镜下特点.方法1985-1994年60岁以上消化性溃疡(PU)住院患者222例,以同期60岁以下PU100例为对照进行临床内镜分析.结果老年胃溃疡占同期胃溃疡住院人数的构成比已由1985年的109%递增至1994年的240%.PUA上腹痛、节律性腹痛、反酸、烧心症状发生率依次为578%,225%,315%和104%,对照组依次为870%,450%,480%和380%(P<001).并发症发生率PUA组为608%,对照组为400%(P<001).PUA直径大于3cm者占225%,对照组为40%(P<001).行手术治疗者PUA组为216%,对照组为110%(P<001).结论PUA临床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发生率高,巨大溃疡常见,出血难止,手术机率增加  相似文献   

15.
脾肾阴虚证血清氧自由基损伤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氧自由基损伤及机体抗氧化能力方面探讨脾阴虚证、肾阴虚证患者的客观病理学改变.方法观察脾阴虚组30例,肾阴虚组16例和健康人对照组16例.取受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后分别测定:总SOD,Cu,ZnSOD(黄嘌呤氧化酶法);MDA(TBA法);总抗氧化能力(比色法).VitC(2,4DNPH比色法);VitE(高效液相色谱法);Cu,Zn(原子吸收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chefe法作两两比较,P<005为显著性检验界值.结果总SOD及Cu,ZnSOD肾阴虚组低于脾阴虚与健康人组(F=1769和3032,P<005).脾阴虚组和肾阴虚组MDA高于健康人组(F=491,P<005),而总抗氧化能力却低于健康人组(F=5901,P<005).VitE肾阴虚组低于脾阴虚组和健康人(F=672,P<005).结论脾阴虚证、肾阴虚证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氧自由基损伤,但在形成的原因和机体防御消除的机制等方面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吸虫病患者 T G Fβ1 m R N A 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 R T P C R 加 dotblot法测定血吸虫病患者 P B M C中 T G Fβ1 m R N A 水平,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作比较,并研究了部分肝脏组织(肝癌患者16 例,肝血管瘤患者正常肝组织 5 例)中 T G Fβ1 m R N A 水平与 P B M C中水平的关系。同时,测定血清中 H A、 L N、 ColⅠⅤ和 P CⅢ水平,作为衡量肝纤维化活动与否的指标。结果: P B M C内 T G Fβ1 m R N A 水平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组(n= 21,126±014),肝硬变患者组(n= 15,205±081)和肝癌患者组(n= 25,183±129)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n= 16,062±040)( P< 005)。其中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组又显著低于肝硬变患者组或肝癌患者组( P< 005),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肝组织与 P B M C内 T G Fβ1 m R N A 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清 H A、 ColⅣ和 L N 异常组的 T G Fβ1 m R N A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05)。结论: P  相似文献   

17.
乐胃煎逆转胃癌前病变AgNOR及细胞图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乐胃煎逆转胃癌前病变不完全结肠型肠化和/或中度异型增生的疗效.方法胃镜病理证实为不完全结肠型肠化和/或中度异型增生46例.治疗组30例用乐胃煎,对照组16例用德诺(De_Nol).治疗前后胃镜活检胃窦固定部位粘膜标本作AgNOR染色及细胞图像分析.结果乐胃煎对不完全结肠型肠化及中度异型增生总有效率均高于De_Nol,分别为72%比25%(P<005)和895%比444%(P<005).乐胃煎治疗前后,AgNOR计数分别为730±116和481±150(P<001),De_Nol组为773±092和705±102(P<001).两组治疗前后AgNOR计数差值均数相比,统计学上也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252±154和069±048(P<001).乐胃煎组中20例作细胞图像分析,治疗后各参数(长轴、短轴、核浆比、结构异型指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乐胃煎确有较好地逆转胃癌前病变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EGF受体(EGFR)在大肠癌中表达的意义,并探讨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86例大肠癌组织EGFR,PCNA的表达.结果在86例被检组织中,EGFR阳性表达44例(512%),低分化癌(800%,40/50)、淋巴结转移癌(688%,22/32)较高分化(389%,14/36)、淋巴结未受累大肠癌(407%,22/54)有更高的EGFR表达(P<005).DukesA,B,C期大肠癌的EGFR表达率分别为320%,483%,688%,C期与A期比较差异显著;EGFR阳性大肠癌较阴性癌有更高的PCNA标记(两者PCNAⅠ,Ⅱ,Ⅲ,Ⅳ级的例数分别为4,8,17,15;14,16,7,5;P<005).结论EGFR过表达与大肠癌恶性程度、转移趋势密切相关,并可促使癌细胞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19.
p53 C-myc和P-gp蛋白在胃癌细胞中表达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p53和Cmyc的表达与多药耐药性(MDR)的关系.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67例(男41例,女26例,平均年龄46±158岁)胃癌标本中p53,Cmyc和Pgp的表达.结果本组胃癌中p53阳性32例(478%),Cmyc阳性37例(552%),Pgp阳性39例(582%).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p53阳性率(569%)和Cmyc阳性率(647%)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胃癌(P<005).p53的异常表达与mdr1基因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3,P<005),而Cmyc和mdr1的表达无明显相关.结论p53异常表达可增加mdr1基因的表达,从而使胃癌细胞获得MDR表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微血管数量(MVC)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关系。方法使用针对因子Ⅷ相关抗原(FⅧRAg)的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对128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的微血管进行定量(取镜下200倍5个最高血管密度区的MVC均数)分析MVC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并对其中有完整5年随访资料的86例胃癌患者预后与MVC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MVC为165±85,MVC随TNM分期增加而增加,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MVC(183±87)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138±74)(P<001),高MVC(≥16)胃癌患者比低MVC(<16)患者预后明显为差(5年生存率分别为425%,587%,P<005)。结论MVC在胃癌患者是一个有意义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