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新型隐球菌聚合酶链反应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苏明权  穆士杰 《医学争鸣》1997,18(4):336-338
目的:从基因角度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快速诊断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和鉴定脑脊液中的新型隐球菌特异性基因.结果:对引物的特异性试验证明具有较高的特异;对引物的敏感性试验可扩增出10个菌细胞;用墨汁复染、分离培养、PCR技术,对15例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同时进行检测,结果分别为:66.6%、86.6%、93.3%.结论:以新型隐球菌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行体外扩增,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核菌耐异烟肼相关基因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建立耐异烟肼(isoniazid,INH)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lasis,MTB)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 PCR,multi-PCR)检测系统,在一次扩增中快速,特异地同时检出aphC启动子,inhA和kagG基因,用于快速初步诊断结核分枝杆菌对INH的耐药性.方法:根据结核分枝杆菌的aphC启动子,inhA和kagG序列,分别设计出3对特异性寡聚核苷酸引物,采用multi—PCR技术,同时检出对结核分枝杆菌耐INH起作用的3个基因.结果:应用multi—PCR反应体系,对引物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引物之间不会因相互干扰而出现假阳性结果;multi—PCR扩增的预期结果为:单基因引物出现一条特异性扩增区带,多重基因引物出现2或3条特异性扩增区带,经实验达到预期的扩增结果;对H37Rv标准株、INH敏感株及INH耐药株分别采用常规PCR和multi—PCR进行同时扩增,结果两种扩增方法均能扩增出预期的目的片段,符合率达100%.结论:multi—PCR能有效地为多基因耐药的临床病原体的诊断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手段,更能提高检验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耒阳地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病原学感染特点。方法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对脑脊液中病原体进行分离培养从而加以鉴定。结果144例患者中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其中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占18.8%,其次为结核杆菌(11.1%)和脑膜炎双球菌(6.25%)感染。结论病毒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结核杆菌和脑膜炎双球菌感染也占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病原体脑膜炎特征性的脑脊液变化规律和头颅CT表现,为病因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经腰椎穿刺或颈椎侧方穿刺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免疫球蛋白检查,并进行头颅CT扫描。结果151例不同病原体脑膜炎分别由病毒、化脓菌、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引起,依病原体不同,脑脊液改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CT扫描能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不同病原体脑膜炎亦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结论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免疫球蛋白检查可为病因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头颅CT扫描对诊断、治疗、判断预后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脊液宏基因组测序技术(mNGS)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7例于2017年3—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CM患者脑脊液的实验室和mNGS检测病原体的数据。结果 7例患者脑脊液检测中,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阳性5例(71.4%),墨汁染色阳性3例(42.9%),培养阳性2例(28.6%),mNGS阳性3例(42.9%)。结论 mNGS可快速检测病原体,可作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从活检肺组织中进行隐球菌PCR诊断的小鼠模型。方法向BALB/c小鼠气管插管内注入隐球菌菌液制成小鼠隐球菌感染模型,取肺组织匀浆提取DNA进行PCR诊断。结果从位于新型隐球菌基因组的编码核糖体RNA(rRNA)和位于其中的内部转录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1和ITS-2)基因位点的8对引物中筛选出1对引物(ITS1-CN4),其对从活检肺组织中诊断新型隐球菌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成功建立了从活检肺组织中进行隐球菌PCR诊断的小鼠模型。从8对引物中筛选出的1对引物(ITS1-CN4)对从活检肺组织中诊断新型隐球菌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Han H  Hu Z  Wu B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6):817-820
目的建立荧光定量PC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隐球菌荚膜相关蛋白基因(CAP10)的方法,并比较和评价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针对新型隐球菌CAP10基因序列,使用在线软件设计引物,并构建质粒标准品,优化反应条件后用荧光定量PCR和LAMP两种方法检测定量的质粒,分析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检测临床标本。结果荧光定量PCR检测CAP10质粒的敏感性为6.8×101拷贝,LAMP方法的敏感性为6.8×103拷贝,PCR检测阳性率比LAMP方法高。两种方法特异性好,对脑膜炎奈瑟菌、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黄曲霉、黑曲霉和大肠埃希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成功建立了检测CAP10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但是需要特殊仪器;LAMP方法敏感性较低,但其操作简单,无需特殊仪器和设备,加入核酸染料即能观察结果。两者均适用于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种可用于诊断细菌感染,并能鉴别结核和其它细菌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根据细菌16SrDNA保守区和多变区设计两条通用引物和一条结核菌特异引物,建立多重PCR系统。进行一次扩增后,普通细菌均可得到相应360bpDNA片断,结核杆菌可得到360bp和210bp两个DNA片断。检测82份临床样本包括:全血42份、脑脊液22份、胸水9份、腹水9份,与培养结果相比较,分别评估该系统检测普通细菌和结核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以细菌培养为金标准,本系统检测临床样本中普通细菌和结核菌的敏感性均达100%,特异性分别为76%和94%。结论:所建立的多重PCR系统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优点,是一种快速可靠的诊断细菌感染的新方法,并能有效区分结核感染和其它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9.
詹学  朱朝敏  李奇志 《重庆医学》2005,34(2):179-181
目的探讨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诊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有14例院外误诊;脑脊液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结论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以发热和颅内高压为主要特点,发病年龄有小龄化趋势,误诊率极高,反复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防止误诊.  相似文献   

10.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2例邵宏元1徐建明2(1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太原0300122灵石县人民医院内科)关键词隐球菌,新型结核杆菌脑膜炎中图号R512.39新型隐球菌是引起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的真菌,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特殊的亲和力,病变主要...  相似文献   

11.
陈利明  肖增璜 《中国热带医学》2004,4(5):815-816,813
目的:探讨隐球菌定量计数法在判断两性霉素B(AM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MB治疗前后计数定量脑脊液(CSF)中的隐球菌数。结果:通过计数定量脑脊液中的隐球菌数,从AMB的开始治疗前数为102个/全片至患者愈数为0个/全片,直观地看出治疗效果。结论:隐球菌定量计数法是一种比较直观、快速、有效的实验室方法,实验室所提供的数据,能很好地协助临床诊断和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2.
报道7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表现为不规则低热、头痛、恶心、呕吐,查体有脑膜刺激征、视乳头水肿等,由于本病临床上与结脑、化脑、重型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表现相类似,故本组病例初诊误诊率为100%,后经临床上多次做CSF涂片查找到新型隐球菌而确诊。提示临床上遇到有头痛、呕吐、低热、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注意进一步查实。  相似文献   

13.
聚合酶链反应诊断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5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PCR) 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快速诊断的临床标准。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50例临床脑脊液标本中的新型隐球菌,同时用直接涂片墨汁复杂、真菌培养进行对比检测。结果 在50例患者临床脑脊液标本中,PCR检测阳性11例;直接涂片墨汁复染阳性7例阳性;真菌培养阳性9例。结论 用PCR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敏感的特点,从脑脊液标本中直接检测新型隐球菌,提供病原学诊断依据,对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者报道特异性寡核苷酸引物引导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脑脊液中结核杆菌DNA。所用引物来自于编码结核杆菌的65KDa蛋白质抗原基因,产生特异的383bp片段。对10倍连续稀释的人型结核杆菌DNA进行PCR,可检测出1pg结核杆菌DNA,相当于10~100个细菌。应用PCR检测42例结脑脑脊液,阳性率为57.14%,直接涂片镜检和细胞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14%和14.28%;46例非结脑脑脊液中,3种检测结果均阴性。研究结果表明,PCR检测脑脊液中结核杆菌DNA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它快速、简便,有望成为一种临床常规检测结核杆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4例患者中,男18例,女6例;12例为单纯脑膜炎,12例为脑膜脑炎.头痛23例,发热22例;脑膜刺激征阳性15例,肌力下降7例,听力下降2例.颅内压升高19例.14例治愈或明显好转,7例无明显改善,3例死亡.结论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14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对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14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单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amphotericinB,AmpB)治疗2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fluconazole,FCZ)治疗5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5-氟胞嘧啶(5-flucytosine,5-FU)治疗2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5-Fu治疗2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鞘内注射治疗1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5-Fu+鞘内注射治疗2例。脑脊液真菌转阴后,改用氟康唑(fluconazole,FCZ)口服巩固维持治疗。治愈3例,好转3例,死亡1例(死于脑疝),余7例自动出院。结论联合用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效果较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林芳辉  刘玲丽  粱锋 《海南医学》2011,22(16):102-103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的检出率,防止漏诊和误诊.方法 脑脊液常规检查采用细胞计数板直接观察、墨汁染色涂片和真菌培养.结果 25例隐脑患者脑脊液常规检查中细胞计数板直接观察发现疑似隐球菌20例,经墨汁染色涂片发现22例,真菌培养出25例.结论 三种检查方法如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及早...  相似文献   

18.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诊断结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T-SPOT·TB检测临床确诊的106例结核患者和24例健康体检者,与抗酸染色(AFB)、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试验(PPD)、结核抗体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T-SPOT.TB敏感性为93.4%,特异性为95.8%。AFB、PPD、结核抗体敏感性分别为36.8%、57.5%、39.6%,特异性分别为100.0%、83.3%、91.7%。T-SPOT.TB敏感性与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特异性与三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酶联免疫斑点T-SPOT.TB实验检测结核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快速诊断结核感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