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述了PICC置管困难及异位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因素、静脉本身因素和穿刺静脉的选择。认为做好基层医院PICC置管的培训,使患者及早置管;置管过程中加强沟通,密切听取患者的主诉;扩大静脉选择范围;利用医院现有资源,多科配合,可以有效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并发症,探讨最佳置管途径,提出置管细节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置管情况,比较上肢静脉及下肢静脉穿刺针数以及堵管率、静脉炎、导管异位、送管困难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穿刺细节,提出置管细节管理策略。结果上肢静脉置管相对下肢静脉并发症少,但导管异位率和送管困难较下肢静脉多;下肢静脉的静脉炎发生率和堵管率高于上肢静脉。结论选择最佳穿刺部位,掌握不同静脉的解剖特点和穿刺技巧,加强细节管理,可减少PICC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行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并讨论相关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186例患者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结果 神经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为9.68%(18/186)。经单因素筛选,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深静脉置管史、焦虑情绪、穿刺血管类型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送管次数>3次、意识障碍是神经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神经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与年龄、深静脉置管史、焦虑情绪、穿刺血管类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送管次数、意识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4.
25例PICC异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索PICC异位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对25例PICC异位的发生部位、置管途径、处理方法及结果进行研究、总结.结果 PICC异位与静脉选择、王管长度的外测量方法、患者局部血管解剖变异、穿刺时患者体位、操作者送管技巧等因素有关.结论 为了减少PICC异住的发生,王管部位宜选择右上肢、贵要静脉;传统外测量方法与送管时患者体位有待改进;多数PICC异位可以通过各种方法纠正.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困难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对168例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138例置管顺利,30例置管困难,其中导管尖端异位10例、送导管不畅8例、送导丝不畅7例、送微穿刺鞘不畅3例、穿刺针误入肱动脉2例。结论提高操作者置管技术水平及心理素质是减少PICC置管困难的关键,术前充分评估及健康教育到位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无超声引导仪或肘部无可视血管及经肘部静脉穿刺困难或穿刺失败的情况下选择颈外静脉置入PICC管的有效方法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术患者在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的护理,总结其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60例经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中有8例患者是因为肘部静脉穿刺失败而改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有2例患者是因为经肘部静脉穿刺成功,但送管时反复异位至颈静脉,调整多次失败后改为经对侧颈外静脉置管。60例患者全部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管成功,留置时间最长的1年,最短的70余天,各种治疗顺利进行。结论对于在无超声引导仪的情况下遇有经肘部静脉穿刺困难或穿刺失败的患者及乳腺癌的患者可选择颈外静脉置入PICC管,是切实可行的,且并发症少,流速快,不影响患者正常的治疗和日常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PICC置管患者左右上肢继发性异位的发生率,为置管上肢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门诊PICC置管后维护的恶性肿瘤患者4752例,其中,左上肢置管患者1594例,右上肢置管患者3158例。有126例患者发生继发性异位,左侧组31例,右侧组95例。 结果:左侧组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发生率少于右侧组(1.9%, 3.0%, P = 0.031)。其中,右上肢PICC置管在胸部肿瘤、穿刺贵要静脉、巴德三向瓣膜导管方面继发性异位发生率高于左上肢(P = 0.004、0.015、0.040)。在126例发生继发性异位的患者中,右侧组异位于颈内静脉的发生比例多于左侧组(P = 0.042)。 结论:本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左上肢PICC置管继发性异位发生率少于右上肢。建议对左右上肢均可选择行PICC置管的患者,置管前应综合考虑包括导管继发性异位在内的多方面相关因素,尊重患者的意愿,并充分告知左右上肢置管的优缺点,合理选择置管上肢,从而改善置管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置管时常见并发症原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12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4Fr)穿刺置管,选择贵要静脉48例,正中静脉45例,头静脉19例。结果 PICC穿刺置管时常见并发症有:首次穿刺失败5例(4.46%),导管推进困难4例(3.57%),导管异位5例(4.46%),二次穿刺失败2例(1.79%),穿刺处渗血、血肿3例(2.68%)。结论 PICC穿刺置管时并发症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或避免其发生,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16年1月—12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血液病行化疗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导管异位11例,分析其置管静脉、置管方式、患者体位与导管异位关系,并通过文献查阅给予相关护理对策。结果置管105例中发生异位11例,异位率10.48%,其中贵要静脉置管发生8例,头静脉置管发生3例。穿刺血管、置管方式、患者体位、操作者置管过程特殊体验、患者相关措施的执行力与导管异位的关系密切。结论穿刺血管避免头静脉、建议采用B超探查、专业人员置管与维护、置管过程中宣教到位使患者配合良好等措施可减少PICC异位的发生,遇导管异位可以采取改变体位配合呼吸运动等进行调整,PICC异位是可以规避和及时发现、纠正的。  相似文献   

10.
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以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方法:对我科2005年10月~2007年6月120例PICC置管患者中所发生的机械性静脉炎从置管部位、所选静脉、性别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机械性静脉炎30例,男12例,女18例;左上肢置管13例,右上肢置管17例;贵要静脉14例,正中静脉10例,头静脉6例。经统计学分析,性别对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穿刺时左右上肢的选择无统计学意义,贵要静脉可作为PICC首选。结论:穿刺时应注意手法轻柔,置管后妥善固定、穿刺上肢适当活动,女性患者置管前后给予护理干预,以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置入PICC时发生送管困难的原因,提出预防及解决的方法及建议.方法:选取进行PICC置管的51例患者,其中发生送管困难8例,均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置入PICC时发生送管困难与患多发性骨髓瘤有关,与穿刺前静脉应用刺激性药物次数有关,与选择的静脉有关.结论: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置入PICC时发生送管困难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对策,可提高置管者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PICC异位的原因,并探讨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对6例置管异位的回顾性分析,对置管的静脉选择、昏迷患者穿刺时的体位摆放及护理人员的配合进行总结。结果:6例患者采取正确措施后,4例患者置管成功,1例患者在X线引导下调整异位后置管成功,1例患者拔管后重新置管。结论: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在为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置管时,除了达到普通患者置管的要求外,在保持患者头偏向穿刺侧肩部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防止因操作不当引起并发症。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避免盲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狭窄和穿刺困难无法将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患者经其他静脉置管的方法。方法:对5例无法将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患者给予正确、全面评估,并与医生讨论、制定开通静脉通路的方案,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目的与方法,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选择患者右侧股静脉穿刺置入三向瓣膜单腔PICC管。结果:本组5例均一次穿刺成功置入PICC管至下腔静脉,其中2例分别留置导管110d、63d后病情好转拔管;1例留置导管18d后因病重死亡而拔管;1例留置导管已90d,1例在层流病房内置管后目前均正常使用。本组均无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堵管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上腔静脉狭窄和穿刺困难无法将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患者,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管是开通静脉通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胡伟  吴书楷  张丽娜  胡绿   《护理与康复》2022,21(1):32-33+36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左、右臂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选取360例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置管侧上肢分为左、右臂组,各180例。选择贵要静脉置管,观察两组患者颈内静脉的异位情况。结果左臂1次穿刺成功167例(92.78%)优于右臂组的149例(8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89,P=0.004)。左臂组总调整率为18.33%,与右臂组17.2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58,P=0.498),但两组调整的患者中,异位颈内静脉调整及其他原因调整均有统计学意义(x2=7.264,P<0.01;x2=6.470,P=0.011)。结论超声引导下相较于右臂在左臂进行PICC置管可降低PICC管末端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的原因和纠正方法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分析354例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时32例导管异位发生的相关因素,在未拔导丝前予以正位。结果导管异位发生在年龄〉60岁者较≤60岁者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33,P〈0.05);87.5%发生于置管侧静脉中;左上肢置管的异位率较右上肢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52,P〈0.01);头静脉置管者异位率为15.79%,而肘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置管者分别为8.89%和8.12%。导管异位率与患者的性别、穿刺方法及病变部位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异位者正位均获成功。结论娴熟的技术是置管成功的保证,对高龄患者置管要谨慎,尽量选择右上肢静脉置管,以贵要静脉为首选,次之为肘正中静脉。带导丝立即在X线下视导管异位的具体情况,变动患者体位并随其吸气不失时机地正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9例置管困难患者,经视觉和手的触觉无法找到可穿刺的血管,采用超声引导下MST进行PICC置管,观察置管的效果。结果患者置管成功率100.00%;置管时疼痛评分1-3分,平均(1.35±0.64)分,为轻度疼痛;置管时间18-60min,平均(29.52±10.28)min;并发症情况:发生穿刺点出血5例,送管不顺利3例,导管异位至颈静脉9例。结论超声引导下MST应用于PICC置管困难的患者,能提高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减轻患者置管时疼痛,缩短置管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产儿PICC导管位置影响因素,并分析其置管最佳长度与体重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取法,搜集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本院新生儿监护室实施PICC置管术患儿80例,明确早产儿PICC导管位置异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异位表现,并分析PICC导管置入深度与体重相关性。结果 置管时胎龄、置管时体重、置管时机械通气、置管时日龄、置管部位、留置时间及置管外漏长度为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危险因素。置管时胎龄≤32周,置管时体重≤1500g,置管时行机械通气,置管时日龄≤3d,置管部位为上肢(贵要静脉),留置时间>1周及置管外漏长度>2cm者,为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置入过浅者3例(18.75%),置入过深者6例(37.5%),路径异常者7例(43.75%),经上肢(贵要静脉)PICC导管置入深度和经下肢(腘静脉)PICC导管置入深度均与体重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早产儿PICC导管置管,建议穿刺时选择下肢腘静脉实施,并妥善固定,尽量保证外漏部位在2cm以内,同时随着患儿体重的增加,及时了解导管位置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超声检查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将血管超声检查应用于PICC置管的全过程,包括穿刺前血管的检查评估,穿刺中颈内静脉的压迫,穿刺结束、X线摄片检查前对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的检查.结果 1402例PICC置管患者中,穿刺前有407例经超声评估选择赛丁格辅助穿刺成功,穿刺中有148例需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穿刺成功后有102例X线摄片前经超声检查发现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而及时进行调整.结论 将超声检查应用于PICC置管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并可对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进行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80岁以上高龄住院患者留置PICC过程中出现导管异位的原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采用回顾分析调查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4年11月肿瘤病房和干部病房住院的110例80岁以上高龄置管患者的导管异位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完全卧床不能配合操作患者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为33.33%;穿刺侧肢体有深静脉置管史患者异位率为55.56%;B超联合床旁数字化X光机拍片检查导管异位纠正率100.00%,B超+X光片导管异位纠正率37.50%。结论 80岁以上高龄卧床患者留置PICC出现导管异位率高,应加强穿刺前病史和深静脉置管史评估,合理选择静脉,穿刺过程中调整患者体位等,降低患者留置PICC导管异位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564例PICC置管病人在置管时出现的问题、处理方法及结果进行研究、总结。结果PICC置管中最常出现的并发症有导管异位、穿刺失败、送管困难,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都通过专业的PICC护士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结论通过培训的、专业的PICC护士能有效控制PICC置管中出现的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