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训诂的方法传统的训诂方法有形训、声训和义训。(一)形训:形训是从分析字形入手认识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属于因形求义。例如滑寿《难经本义》“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这里就是根据《说文解字》解释“寸”的本义。  相似文献   

2.
训诂与古医籍的整理工作密不可分,不仅可以运用"因形索义""因音求义""因文定义"等训诂方法解释词义,还可以通过训诂来分析句读进而正确标点,而训诂之理校更可帮助校勘出更佳的版本。把训诂运用到古医籍整理中去,是提高古医籍整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小辞典     
<正> 〔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清未章炳麟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主张改称语言文字之学. 〔训诂〕也叫“训故”、“诂训”,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分开来讲,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用现代词语或用普通通行的话解释方言叫“访”.  相似文献   

4.
训诂是研究祖国医学文献典籍的主要方法。但运用这种方法,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诠释语义”,其诠释语义这个过程就是“训诂”。本文就探求词义学习中,对某字句似有所悟,而古今训释又感其不确者,现录于后,以就正于同道。“臑”字例七三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竹简中的《医经方》中之《十一脉灸经》第二种  相似文献   

5.
《素问·病能篇》:“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揆与求,群纽双声。度与处,鱼部叠韵。《灵枢·本神篇》:“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本段用“谓之”连续下了十个定义,其中有九个是声训。  相似文献   

6.
阅读古医藉,首先会遇到词义的问题。所谓“读不懂”或“曲解文义”,究其实,多数还是由于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词义。不过,总括起来讲,词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及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乃至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这里仅就初学者在掌握古医藉词义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  相似文献   

7.
属于词义与文字通假者壮素问、骨空论(以下素问文仅举篇名):“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何谓壮?今皆以艾灸之柱数为壮,然未明所自来.说文:“壮,大也.”无所取义.段玉裁注说文“灼,灸也”说:“医书以艾灸体谓之壮。壮者,灼之语转也.”此以因声求义之法,得其所以为壮之义.艾灸体谓之壮,引申之,艾灸柱数亦谓之壮.骨空论:“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伤寒论·少阴  相似文献   

8.
近代学者的古医籍语词训诂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为当今研究古医籍中的语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总结近代学者对古医籍中语词训诂的研究概况,认为近代学者从运用形、音、义相结合的传统训诂学方法训释词义,从医理角度进行训释,解释命名理据,并提出新见解以开拓思路,为现代中医训诂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音训”者,是谓以字的读音为线索来探求词义。对于“破通借字”,它有着“形训”和“义训”所不可比拟的作用。所以清代古文字家王引之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依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此足为后学之圭臬。今举《金匮要略》中常见通借字十则,音训如下,祈请同道斧正。一、《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夫治未病  相似文献   

10.
清代钱大昕非常推崇训诂,但他过分夸大了训诂的作用,他的“文字→训诂→义理”公式是错误的。事实上是先有义理(事物)而后有文字,最后才有解释文字的训诂。义理在训诂之外的例子举不胜举,有的工具书失收,有的资料阙如,有的名实未统一等,故训诂也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11.
学习医古文如何借用注释进行阅读?本文拟作浅近阐述。一、注释的产生由于文学体形的变革,词义的变迁,加之古书在辗转传抄中出现差谬。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就产生了注释。汉代的注释有的称为“训诂”,有的称为“传”,有的称为“注”。“训诂”重在以今言释古语,或以通语释方言;“传”重在阐发经义;“注”取义  相似文献   

12.
杨上善所注《黄帝内经太素》是全面分类注释《内经》第一家,杨注多以我国传统训诂学典籍为依据,且尊汉儒注经之法,广泛探讨腑穴、经脉、疾病命名之原由,并通过阐释医理确切解释名物训诂。杨氏名物训诂内容丰富,为后世准确理解病名、经络、脸穴的含义和进一步丰富名物训诂的原则与方法奠定了基础。从其病名、膽穴名物训诂方面就“石水”“窗笼”二词进行浅析,对其训诂方式进行探讨、分类及总结研究,以窥杨注《太素》训诂之成就。  相似文献   

13.
三、《内经》训诂研究的基本内容《内经》的训诂资料比较丰富,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 (一) 集中在《内经》各类注文中的训诂内容 1.解释词语在使用中的具体涵义 (1)以区别“义界”为重点的。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王冰注:“天光,谓日月也”。《素问·藏气法时论》:“间甚之时,生死之期也”。张志聪注:“间者,持愈之时;甚者,加甚之时也”。  相似文献   

14.
校勘,最终目的是考定精谛以求版归一式;主要任务是补阙订伪、删除重复、条理篇目。校勘的基本方法,通常称为“四校’,即:对校,他校,本校,理校。凡以同书相异版本与底本对读,逐字比较,勘同录异者,谓之“对校”;凡以他书引注之文与底本相校,勘正谬误者,谓之“他校”;凡以本书前后互证,抉择异同,考校伪误者,谓之“本校”;凡诸本字同而义理不顺,或数本互异、众说难从,而据理正讹、厘定是非者,则谓之“理校”。  相似文献   

15.
“三部穴”最早可见于金·窦汉卿所撰《标幽赋》中:“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据元·王国端在《玉龙经》中解释为:“上中下三部,谓之三要:大包在腋下三寸,主脾之大络,一要也;天枢者脐旁二寸谓之关,二要也;地机者脾舍之郄,在膝下五寸,下部之总,三要也.”可知“三  相似文献   

16.
古代医籍整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训诂。注字音,释通假,正字形,解词义,详出处,明句义:这六个方面都属于训诂的范围。如果说训诂学奠基于汉代,一方面是由于汉代的文字、语音、词义与先秦相较  相似文献   

17.
薛崇成教授对医学心理学与医学模式认识独特,研究深入,造诣很高。他认为,《内经》中虽无心理学名词,但其相关的论述很多,对人的“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等基本心理活动都有定义,如“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为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等描述言简意赅,至今不失其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反训是训诂学术语。古汉语中有些词在古代包含相反两义,可用反义词来训释词义,这就叫反训。如“乱”有“治”、“乱”二义,《尚书·皋陶谟》中有“乱而敬”之语,《史记·夏本纪》作“治而敬”,司马迁在此正是以“治”训“乱”。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字义训诂现象,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曾明确指出过,近代学者章炳麟、刘师培及今人徐世荣、郭在贻先生等都对此进行过研究和探讨,但其例证多半来源于先秦、两汉和唐代的文史典籍,对各时期医古文中的资料似尚未涉及,本文拟举几例,以期对医古文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为反训词研究提供一点补充材料。1…  相似文献   

19.
涉医性状词是中医词汇中颇具特色的一类,指用于描述与中医相关的性质或状态的词。涉医性状词的词义相对空泛,即便有古代训释,也通常训释得比较模糊,且常见误释,因此有必要运用多种训诂方法对这些词汇进行训诂考据。这些训诂方法包括:因形求义的训诂方法,以"嘿嘿"为例说明;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以"施"为例说明;因源求义的训诂方法,以"几几"为例说明;因文求义的训诂方法,以"漐习"为例说明;因实求义的训诂方法,以"翕翕""蒸蒸""熇熇""暍暍"等词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20.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出血谓之“崩漏”,亦称“崩中漏下”。一般而言,来势急,如山崩之势,出血量多者称为“崩”;持续出血,出血量少,淋漓不断者谓之“漏”。崩与漏的临床表现虽有不同,但其发病机制相同。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二者常可相互转化。正如《济生方》云:“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