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三苯氧胺对人早孕蜕膜鞘糖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Ladisch分部及微量分析方法,对正常早孕和服用三苯氧胺(40mg/天,连用4天)早孕妇女的子宫蜕膜鞘糖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三苯氧胺组的中性鞘糖脂(N-GSL)总量是正常早孕组的1.81倍(P<0.01)。高效薄板层析(HPTLC)分析其图谱主要成分为单己糖基神经酰胺(CMH)、双己糖基神经酰胺(CDH)、三己糖基神经酰胺(CTH)、红细胞糖苷脂(Glob)和副红细胞糖苷脂(PG)。其中CMH与CDH分别是正常早孕组的2.98倍(P<0.01)与2.36倍(P<0.05)。神经节苷脂(Gg)总量及其组分的HPTLC定性和定量分析在三苯氧胺组与正常早孕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三苯氧胺主要引起蜕膜N-GSL升高,而对Gg无明显影响,从而使N-GSL/Gg比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与其抗早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米非司酮和利洛司酮对人早孕绒毛、蜕膜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体外培养的人早孕绒毛、蜕膜组织细胞培养液中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雌二醇(E2)、前列腺素F2α(PGF2α)的浓度。结果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和利洛司酮作用48 h后,绒毛和(或)蜕膜组织培养液中hCG、P、E2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PGF2α水平明显增高(P<0.01)。利洛司酮作用后,绒毛和(或)蜕膜组织培养液中hCG、E2和P的水平均低于米非司酮组(P<0.05,P<0.01),PGF2α水平高于米非司酮组(P<0.05,P<0.01).hCG、E2和P的水平与米非司酮和利洛司酮的浓度呈负相关(P<0.01,P<0.05),PGF2α的水平与米非司酮和利洛司酮的浓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利洛司酮和米非司酮均明显抑制离体人早孕绒毛和蜕膜组织细胞的内分泌激素分泌,刺激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呈剂量依赖关系;利洛司酮的作用强于米非司酮。  相似文献   

3.
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端粒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早孕流产对绒毛、蜕膜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TRAP SYBRGreen染色法对 4 0例药物流产的绒毛和蜕膜进行了检测 (实验组 ) ,并与 4 0例正常人工流产的绒毛和蜕膜组织比较 (对照组 )。 结果 绒毛组织实验组 2 8% (11/ 4 0 )端粒酶阳性表达 ,对照组 73% (2 9/ 4 0 )呈阳性表达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蜕膜组织实验组 2 8% (11/ 4 0 )阳性表达与对照组 2 0 % (9/ 4 0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米非司酮可使绒毛组织端粒酶活性下降 ,对蜕膜的端粒酶活性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早孕绒毛、蜕膜形态学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对复方米非司酮及米非司酮进行比较性研究。 方法  4 9例早孕者随机分为对照、米非司酮 (15 0mg/次 )及复方米非司酮 (含双炔失碳酯 5mg +米非司酮 30mg ,12h× 2 ) 3组。服药后 2 4h手术终止妊娠 ,取绒毛、蜕膜组织 ,应用链霉卵白素 过氧化物酶 (SP)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绒毛、蜕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的变化。 结果 米非司酮组少数绒毛间质水肿变性 ,蜕膜示小灶性变性、坏死 ,可见凋亡细胞 ;绒毛ER、PR着染强度及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 <0 .0 0 1,P <0 .0 5 ) ,蜕膜ER、PR染色强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但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显著下降 (P <0 .0 5 ) ;复方米非司酮组绒毛表面附多量纤维蛋白样物 ,部分间质水肿 ,蜕膜呈片状变性、坏死 ,凋亡细胞散在 ;绒毛ER、PR着染强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P <0 .0 5 ) ,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ER显著增加 (P <0 .0 5 ) ,PR略低但无显著差异 ;蜕膜ER、PR着染强度无显著差异 ,但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 <0 .0 0 1)。 结论 复方米非司酮使蜕膜ER、PR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明显降低 ,蜕膜变性、坏死较甚 ,但对ER、PR着染强度的影响相对小 ,这可能有助于提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减量米非司酮合并应用三苯氧胺20mg 2次/日,共两天,第4天加用卡前列甲酯栓1mg 终止早孕(孕天≤49天)的临床多中心随机对比性研究。结果加用与不加用三苯氧胺两组的完全流产率、不全流产第和失败率分别为91.5%、93.4%,4.8%、4.7%和3.7%、1.9%;出血天数分别为17.2±11.2和18.5±11.6天。两组在临床效果、出血情况和副反应等方面基本相似。表明加用三苯氧胺不能提高完全流产率,也不减少流产后出血天数和出血量  相似文献   

6.
双炔失碳酯对人早孕绒毛蜕膜组织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以绒毛、蜕膜组织细胞培养为模型 ,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 ,观察了双炔失碳酯对绒毛、蜕膜组织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 :培养的绒毛、蜕膜组织细胞中加入系列浓度的双炔失碳酯后 2 4和 48h,h CG、E2 、P均明显降低 (P<0 .0 1 ,P<0 .0 5 ) ,PGF2α明显增高 (P<0 .0 1 ,P<0 .0 5 )。表明 ,双炔失碳酯可直接作用于人绒毛、蜕膜组织 ,抑制h CG、E2 、P的产生 ,刺激 PGF2α的合成。结果提示 ,绒毛、蜕膜是双炔失碳酯抗早孕时 ,主要作用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7.
三苯氧胺对子宫内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三苯氧胺 (TAM )对子宫内膜的影响和监测方法。 方法  4 0例因乳腺癌手术及放化疗后 ,雌、孕激素受体阳性而服用TAM的患者 ,经门诊宫内膜抽吸取样、诊断性刮宫内膜病检 ,阴道超声波扫描 (TVS) ,诊断性宫腔镜 ,宫腔镜内膜病灶电切病检检查其宫内膜病变。 结果  2 8例 (70 % )有子宫内膜病变 ,包括内膜息肉或合并囊肿 2 0例 ,内膜增生合并囊肿及息肉 7例 ,黏膜下肌瘤 1例 ;萎缩性宫内膜 10例 ,正常分泌期及增殖期宫内膜 2例。宫内膜病变常呈不均衡性 ,正常内膜与萎缩内膜或囊肿、息肉并存。绝经后 35例中 ,阴道超声波扫描宫内膜厚度 >8mm 2 3例 ,其中 16例 (70 % )合并内膜病变 ;内膜厚度 <8mm 12例中 9例有内膜病变 (75 % )。 17例门诊抽吸内膜病检及盲刮取材病检均为阴性 ,但诊断性宫腔镜确诊为宫内膜增生、息肉或囊性息肉。 结论 服用TAM后 ,子宫内膜病变发生率较高 ,主要为内膜息肉、内膜腺性囊性萎缩、腺体增生和子宫肌瘤。病变的特点为不均衡性 ,各种病变可单独或并存。建议开始服用TAM前及服药后每年一次妇检 ,每半年一次TVS监查内膜变化 ,疑有内膜病变者 ,需行宫腔镜检及刮取内膜病检 ,必要时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或部分内膜切除病检。TVS仅为诊断性宫腔镜的筛选 ,宫内膜抽吸取样或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苯氧胺(TAM)对人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流式细胞仪及RT-PCR技术检测TAM对人胰腺癌细胞株(Capan-Ⅱ,SW14990)和乳腺癌细胞株(T47D)中的细胞增殖、p53蛋白表达及p53mRNA的影响。结果高剂量的TAM对胁阳性的Capan-Ⅱ细胞有抑制作用,引起Capan-Ⅱ细胞p53蛋白表达降低。结论高剂量的TAM对ERa阳性的Capan-Ⅱ细胞有抑制作用,可能与降低p5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雌激素水平对三苯氧胺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雌激素水平对三苯氧胺(tamoxifen,TAM)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ER阳性)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雌二醇(estradiol,E2)和10μmol/L浓度的TAM作用于MCF-7细胞,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分析其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用1×10-12mol/L的E2开始刺激MCF-7细胞生长,到1×10-9mol/L时细胞生长达到平台期。10μmol/L的TAM可以明显抑制细胞生长,不同浓度的E2可以影响TAM对MCF-7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当E2浓度达到1×10-8mol/L时,TAM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弱。结论E2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肿瘤细胞周围E2的浓度可以影响TAM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米非司酮对早孕猕猴蜕膜及绒毛组织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β CG)和Ⅳ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与健康雄猴自然交配的、处于月经周期第 38~ 4 5d的经B超确诊受孕的雌性猕猴 18只 ,随机分为米非司酮组 [米非司酮 ,15mg/ (ml·kg) ],空白对照组 (不做任何处理 ) ,赋型剂对照组 (0 .5 %羧甲基纤维素钠 ,1ml/kg ,1次 /d ,连续 3d)。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研究早孕猕猴蜕膜和绒毛组织中 β CG和Ⅳ型胶原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米非司酮组早孕蜕膜组织中基质、腺上皮、蜕膜细胞胞质内 β CG免疫反应强度均明显减弱 ,绒毛组织中合体滋养层细胞胞质内 β CG免疫反应强度也明显减弱 ;Ⅳ型胶原在蜕膜组织的腔上皮、腺上皮基膜、蜕膜细胞周围、血管周围、绒毛组织中合体滋养层细胞周围免疫反应强度均明显减弱。 结论 :米非司酮具有强效促蜕膜组织 β CG生物活性下降、绒毛组织β CG合成下降和促绒毛、蜕膜组织Ⅳ型胶原降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早孕人子宫蜕膜、绒毛膜糖复合物的组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作为组化探针,观察早孕期人子宫蜕膜、绒毛膜表面糖复合物的变化。结果表明:6种糖特异单抗SH-1(抗鼠LeX单克隆抗体),AH-6(抗鼠LeY单克隆抗体),NUH-1(抗鼠6c单克隆抗体),NUH-2(抗鼠DSI单克隆抗体),J1(抗鼠T单克隆抗体),C6(抗鼠I单克隆抗体)在早孕期与子宫蜕膜及绒毛膜结合显示不同变化。其中AH-6、SH-1绒毛膜滋养细胞结合随妊娠天数增加着色逐渐减弱,相反NUH-2的着色逐渐加强。AH-6,SH-1,C6与子宫蜕膜在早孕着色程度无改变。J1与蜕膜在各期未见结合。NUH-1与蜕膜结合随妊娠天数增加而着色逐渐加强。早孕期人子宫蜕膜、绒毛膜糖复合物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RU486对子宫蜕膜神经节苷脂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Ladisch微量分部、Sephadex G-25柱层析及高效薄层定量(HPTLC)分析,研究9例服RU486妇女与4例未服药早孕妇女子宫蜕膜神经节苷脂(Gg)图谱及定量分析。发现服药组的Gg总量(以脂结合唾液酸量表示)94.6±8.4μg/S蜕膜,为正常对照组的1.78倍(P<0.01);其中GM及G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单组分分析表明,服药组GM;含量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2.5±8.2与27.1±1.5μg/g蜕膜,P<0.05),GD_3明显降低(分别为4.4±0.76与8.0±1.7μg/g蜕膜,P<0.05),并出现GD_(1b)与GT_(1b)(对照组缺如)。Gg变化可能是RU486阻断孕酮生物效应,从而影响Gg代谢酶系的结果。并讨论了Gg与RU486抗早孕作用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13.
早早孕人子宫蜕膜及绒毛膜凝集素的组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凝集素作为组化探针研究早早孕期人子宫蜕膜、绒毛膜表面糖复合物的变化。结果表明:6种凝集素在早早孕期与子宫蜕膜及绒毛膜结合显示不同变化。其中刀豆凝集素(ConA)、花牛凝集素(PNA)、双花藕豆凝集素(DBA)与子宫蜕膜结合随妊娠无数增加着色逐渐减弱。荆豆凝集素(UEA-Ⅰ)与子宫蜕膜未见着色。麦胚凝集素(WGA)、蓖麻凝集素(RCA-Ⅰ)与子宫内膜在早早孕期着色程度未见有变化。PNA、ConA在与绒毛滋养层细胞结合随妊娠天数增加着色逐渐增强。UEA-Ⅰ和DBA与滋养层细胞在各期中未见结合。  相似文献   

14.
从超微结构水平,比较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米索)与单独阴道放置米索终止妊娠后蜕膜及胎盘超微结构的改变。将12~22孕周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16例随机分为3组:组I(6例),口服米非司酮(50mg,2次/日×2天)后加服米索(0.2mg/4h);组I(5例),阴道单独置米索(0.2mg/12h),组II(5例)水囊引产作为正常对照。结果:组I与组I蜕膜及胎盘超微结构均有影响,其中,对蜕膜的影响组I较组II更为明显,对胎盘绒毛滋养细胞的影响组I较组I更显著。表明米非司酮终止妊娠主要通过对孕激素作用的阻断而直接影响蜕膜;米索阴道用药则可能主要通过影响子宫血供而使胎盘绒毛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观察了服用米非司酮后人蜕膜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酮受体(PR)的变化。60名孕6~7周的妇女,被随机分为3组。在手术终止妊娠前的12和24小时两组中,分别一次性口服米非司酮200mg,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服用米非司酮后,蜕膜中ER和PR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增强了。卡方分析表明,服用米非司酮后,ER阳性标本的数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 (Ru486 )对早孕蜕膜组织中 IV型胶原、纤维粘连蛋白(FN)的影响 ,进一步认识米非司酮的抗早孕机理。方法 :孕 <6 0 d妇女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药物组。药物组口服米非司酮总量为 1 5 0 mg。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测定早孕蜕膜组织 IV型胶原 (对照组 1 5例 ,药物组 2 0例 )和纤维粘连蛋白 (对照组 2 5例 ,药物组 30例 )的分布状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药物组早孕蜕膜组织中 IV型胶原、FN均明显减少(P<0 .0 1 ,P<0 .0 5 )。尤其是 IV型胶原在腺体基膜 ,FN在蜕膜细胞间质中降低最为明显 (P<0 .0 1 ) ,上皮基膜、血管周围 IV型胶原含量也明显降低 (P<0 .0 5 )。结论 :米非司酮明显影响早孕蜕膜组织中这两种细胞外基质 (ECM)的含量及分布 ,可使 IV型胶原、FN的含量减少 ,而起到抗早孕作用。早孕蜕膜组织中这两种 ECM成分可能受孕激素及糖皮质激素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