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黄、郁金、莪术均来源于姜科植物,为同一植物的不同药用部分,但三者药性不同,从而产生的功效、针对的症状亦不相同,姜黄、莪术的药性组合均为温辛肝、温苦肝,郁金的药性组合为寒心肝、寒苦肝、寒辛心、寒苦心,对比分析郁金与姜黄、莪术的性效关系的相关性和差异性,阐释三者作用机制的异同点。该文以姜黄、郁金、莪术为研究载体,通过TCMD,TCMSP,Ch EMBL数据库获取其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对网络进行模块聚类分析。姜黄、郁金的对比研究表明,姜黄性温,通过P2RY12,GNG2等基因调节血液凝固发挥通经止痛功效;郁金性寒,通过LDLR,APOB,PRKCA,SOD1,TP53等基因调节脂质代谢、血浆脂蛋白水平、血小板活化、氧化应激反应、凋亡等过程发挥清心凉血的功效。姜黄、郁金的对比研究表明,莪术性温,通过GRIA2,GRIA4等基因调节神经系统过程发挥其破血逐瘀的功效;郁金性寒,通过CALM1,LPL,APOB,SOD1,TP53等基因调节血小板活化、脂质代谢、血浆脂蛋白、氧化应激、凋亡过程发挥清心凉血的功效。姜黄、郁金、莪术三者均为辛苦味,归肝经,其活血功效可能与参与脂质代谢、血液凝固、血红蛋白、血小板脱粒等过程有关。通过对3味中药的网络进行聚类分析,有利于阐释药性组合与功效的内在联系,为药性与功效规律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药性多维性的角度认识中药药性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药性具有多维性的概念。中药药性多维性是指中药药性诸多要素集合决定中药效能的特性。药性的多维属性是中药具有多功效的内在依据,它们之间存在着和性效异同的离合关系;药性多维性与病证病机多维性相统一。中药药性-功效-病证之间的相互关联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中药药性多维性的认识对临床准确地运用中药药性理论及中药药性的现代化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中药药性理论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中药药性可以概括归纳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内容.根据药性不同,药物具有各自的功效作用和特性.性效关联性即研究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关联,一方面说明了性效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另一方面提出了性效关联的研究方向主要应从具有特征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深入系统地进行分析.基于临床病证的前提,按照中医"辨证用药"的原则,阐明药性与功效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揭示中药药性本质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基于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深入解析,对临床中药学教学内容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改革探索。一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理解认识,以与临床辨证用药更好地对接;二者可对其今后学习方剂组方配伍用药规律起到积极的作用,真正做到理、法、方、药在临床运用中能融会贯通,从而培养中医思维,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结合临床中药学自身学科特点,以中医药学理论的内在规律为指导,在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分析每味药的药性与功效内在联系性,并对不同功效的施用要点进行阐释。在临床中药学教学实践中,将功效与临床应用对应讲解,并紧密结合药物的性能特点进一步深度阐释,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充实、完善,更加合理化、先进化、科学化,从而有助于推进临床中药学教学内容合理构建、深化改革。由于药性不同,药物具有各自的功效作用和特性。研究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关联,一方面可以说明药性与功效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另一方面提出药性与功效关联的研究应从具有特征性和临床实用性等方面深入系统地进行分析。基于临床主治病证为前提,按照中医"辨证用药"的原则,阐明药性与功效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揭示中药药性本质的科学内涵。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中药功效加以科学归纳、划分,使之表述规范,有助于解决教学中初学中药学生的一些疑难困惑问题。也有利于中药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开展,真正赋予临床中药学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5.
有关姜黄药性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敏  李果  张廷模 《四川中医》2006,24(9):38-39
本文从植物基源、历代本草、方书的论述、化学成分及现代临床应用方面,论述了姜黄药性为寒的观点。将有利于姜黄的应用和进一步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功效、药理作用构成规律,明确归肺经作用与其性味、临床功效、药理作用构成之间的关联关系,为阐释归经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相关信息,构建数据库系统,进行信息标准化处理,通过数据信息的频数与频率分析,总结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功效、药理作用构成规律。结果共筛选129种归肺经中药,从药性看,归肺经中药以寒性药最常见,占49.6%;从药味看,以苦味、甘味和辛味最多见;从临床功效看,大多具有止咳、祛痰、平喘、解表等功效,主治疾病部位主要在肺脏、皮肤、咽喉、鼻等;药理作用出现频数最多的是抗菌、抗炎、抗肿瘤、镇咳、平喘、祛痰等。结论归肺经中药以寒凉药性为主,止咳、祛痰、平喘等临床功效以及抗菌、抗炎、抗肿瘤、镇咳、平喘、祛痰等药理作用可能与归肺经有关。  相似文献   

7.
郁金为多基原药材,与莪术、姜黄和片姜黄都来源于姜科姜黄属植物,并且基原之间各有交叉,但在入药部位、炮制方法上各有不同;在传统功效上同为辛、苦味,兼具活血和行气之功,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和功效倾向。因此,对于这"一组"近缘中药,建立能够反映共同特点和差异性特征的质量评价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传统文献及总结现代研究报道的基础上,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概念与核心理论,提出以"基原-炮制-药用部位"为基点的成分特有性、以"药效-药性-新临床用途"为基点的有效性的Q-marker研究思路和方法,对郁金类药材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8.
姜黄与片姜黄在临床用药中常混淆不清,有的时候要用姜黄,却用片姜黄;有的时候该用片姜黄,却用姜黄;有的甚至把姜黄与片姜黄视为同一药物,认为片姜黄是姜黄的别名。其实姜黄与片姜黄是两种不同的药物,虽然它们的功效有相似之处,但为了准确用药,提高疗效,达到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姜黄和黄丝郁金的水提取物进行镇痛和解热作用的研究,初步探讨二者药性上的差异。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对比姜黄与黄丝郁金的镇痛作用差异,通过酵母致大鼠发热法对比二者解热作用的差异。结果:姜黄和黄丝郁金均能明显延长热致痛潜伏期,降低发热大鼠的体温,且姜黄与黄丝郁金的镇痛及解热作用存在差异。结论:姜黄和黄丝郁金均具有镇痛及解热的药理学基础,其药理作用不仅与其所含有的化学物质有关,而且可能与其药性的差异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联规则。方法:以中药性效为主线,结合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探究分析2005年版《中国药典》所载525味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联性,归纳分析药性组合群与功效群。结果:发现单味中药大部分药性组合与功效相统一,部分药性组合没有相对应的功效,部分功效没有相对应的药性组合;不同中药相同的药性组合与功效的关联符合一定的规则;不同中药同一功效对应的药性组合也符合一定的规则。结论:以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为主线开展中药性效关联的研究,全面阐述中药药性、功效的关联性,构建中药"药性组合群"和"功效群",方能揭示中药药性、功效关联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药"药性-功效-应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历代医家均强调"药性互参"、"性效结合",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的学术思想。单味中药大多具有多种功效,每种功效都与药物本身的药性密不可分。研究发现,单味中药的多种功效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笔者从"药性互参"分析中药的多种功效,从"性效结合"分析中药的基本功效,最后得出结论,药物的多种功效都是建立在基本功效基础之上的。由此可以帮助医者更好的认识中药,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2.
以"补肾助阳"中药功效术语为例,探索基于药性理论的中药功效术语个性化翻译。通过查阅词典、古代文献和相关教材,对"补肾助阳"相关功效术语的中文内涵进行挖掘,分析具有类似功效药物的药性特点。从国内外较为认可的英译标准、辞典辞书和中药学英文教材中遴选能够表达中药药性特点的英文翻译,以期在中英翻译转换中介入最具核心的药性特点,使之能够更加正确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3.
姜黄性寒与性温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文献资料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姜黄的性“寒”与性“温”进行了考证辨析。并通过对姜黄的方义分析,认为姜黄的药性应为性“温”,并指出“中专教材”应作相应的改动  相似文献   

14.
姜黄为姜科(Zingiberaceae)姜黄属植物CurcumalongaL.的干燥根茎。其性燥而温,味苦辛;具有通经止痛,破血行气之功效[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姜黄还具有抗炎、保肝利胆、抗癌、降血脂、抗菌等作用[2]。临床疗效依赖于药材的质量,评价姜黄的品质,通常以其有效成分总姜黄素和挥发油为衡量指标。现仅就影响姜黄有效成分的因素归纳总结如下。1 栽培土壤对姜黄品质的影响姜黄品质优劣是土壤诸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姜黄高产栽培中,除选择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的土壤外,还应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改善姜黄生长的土壤条件,以促进姜黄生产的高产优质[3]…  相似文献   

15.
药性理论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理论基础.药性中气、味、归经的特定组合与功效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文献中颇有论述,然限于对具体药对的阐述较多,系统研究药性组合与药对功效之间的规律报道尚少.本文从有明确功效记载的药对出发,探究药对功效与药性组合的关系,及特定功效的常用药性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药药性研究缺乏科学的临床研究方法。中国历代医家经过千年实践,形成了一套基于临床功效、证型治法的中药药性反推方法,但由于现代医学的冲击和该方法自身的局限性,这些方法的发展停滞不前。通过介绍传统中药药性临床研究中的临床功效反推法及其特点,总结传统临床功效反推法在当下药性研究中的价值,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的要求,凝练功效反推法需要改良的要点,以期为建立传统与现代兼备的中药药性临床研究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邓乐  丁长松  黄辛迪  梁力伟  梁昊 《中草药》2020,51(16):4277-4283
目的为解决中药药性描述的抽象、模糊导致难以准确把握其本质特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的药向量训练(quantitative mod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properties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QM-BP)模型,实现中药药性的量化表示。方法首先对中药及其对应的功效进行整理,获得"中药-功效"样本对;其次,构建"中药-药向量-功效"3层结构的QM-BP模型,并利用中药的药性数据对模型进行初始化;最后,基于QM-BP模型使用"中药-功效"样本进行训练,得到BP药向量。结果将《中药学》教材所涉及的474味中药及其528个功效基于QM-BP模型训练并结合临床分析,发现训练后得到的BP药向量比药性的初始量化值更能反映中药的属性特征。此外,由于BP药向量与词向量具有相似的性质,发现功效相似的药物对应的BP药向量在欧几里得距离中距离较近,而功效差异较大的中药药向量在欧几里得距离中距离较远。结论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药向量训练模型,在中药药性与功效具有关联性的基础上,对药性量化值进行修正,以期使药性量化值更精确。今后可优化QM-BP模型并开展药对、复方分析,以期探明中药药性及组方配伍中蕴藏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8.
基于药性组合的呕吐病机与治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整理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具有"止呕"功效的中药及其药性的数据记载,利用关联规则方法,总结了"止呕"功效相关的常见药性组合,分析了药性组合对应的病机和治法。通过药性组合总结的呕吐病机和治法,与张仲景对于治呕方法的记载以及中医药理论的治呕原则具有一致性。结果表明,药性组合是贯穿中医临床理、法、方、药的核心,从药性组合层面阐释病机、治法,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有利于将中医药理论与用药实践结合,充分发挥药性理论的核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药功效-药性组合关联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针对功效--中药药性组合的关联性问题,采用单味药作为研究载体,在明确单味药所发挥功效的基础上,通过整理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关于单味药药性与功效的数据记载,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算法,从单味药层面,得到各功效所对应的药性组合,获得相同功效的药味在药性组合层面的共性规律.基于已知的经验知识,对上述共性规律进行分析验证.此研究以"功效-药性组合"为主线开展中药药性、功效系统性研究,全面阐述中药药性、功效的关联性,对解析中药方剂的药性组合配伍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性组合及其与功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药性是中药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药性或两类药性(气、味)的研究,难以全面反映基于中药药性的用药规律。为此,本文提出气、味、归经药性组合与功效关系的研究,通过对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性及其功效数据的统计,得到235种药性组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药性组合与功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分析,明确了每种药性组合的主要功效。研究结果表明,药性组合有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中药的作用规律,丰富和发展中药药性理论,为中药新药的研制和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