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目的]检测食管癌CD34和PCNA的表达,探讨微血管密度和细胞增殖状态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对30例食管癌手术标本进行CD34和PCNA检测。[结果]CD34标记的微血管在食管癌中呈异质性。高分化、早期食管癌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低分化、中晚期食管癌(P<0.05和P<0.01),同样PCNA标记指数在高分化和早期食管癌中明显较低(P<0.05和P<0.01)。存活5年以上与5年以内复发死亡者之间微血管密度和PCNA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微血管定量和PCNA对食管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微血管定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在肠型胃癌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血管形成和血管形成因子表达在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中的作用,应用抗因子Ⅷ相关抗原抗体、抗VEGF抗体及抗bFGF抗体的免疫组化LSAB法,分别对63例肠型胃癌和45例弥漫型胃癌中的微血管数量(MVC)、VEGF和bFGF表达进行研究。MVC和VEGF及bFGF表达在肠型胃癌明显高于弥漫型胃癌(P分别<0.05,0.001和0.01),同样,MVC和VEGF表达在肝转移患者明显高于腹膜转移者(P分别=0.001和<0.01);在肠型胃癌中,MVC与VEGF表达明显相关(P=0.02),MVC和VEGF表达随TNM分期增加而增加,而与弥漫型胃癌无关。两型胃癌中的bFGF表达均与MVC无关。本研究结果表明肠型胃癌的转移形式为血管依赖性,VEGF可能是诱导肠型胃癌血管形成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Endoglin标记的微血管密度计数(microvessel density, MVD)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胃癌和56例胃癌癌前病变组织中Endoglin标记的微血管密度计数。结果 Endoglin标记的MVD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增加显著,其表达强度与胃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细胞分化程度有关,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无关。结论 Endoglin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Endoglin标记的MVD检测有可能成为胃癌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微血管计数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中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29例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子宫内膜癌及23例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子宫内膜癌中CD34的表达以及计数微血管密度(M icro Vessel Density,MVD)。结果:Ⅰ型子宫内膜癌的MVD 76.9±31.2,Ⅱ型子宫内膜癌MVD131.65±35.63,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MVD显著高于高、中分化子宫内膜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子宫内膜癌中MVD和FIGO分期、子宫外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Ⅱ型子宫内膜癌中MVD与上述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均无相关关系。结论:MVD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可作为Ⅰ型子宫内膜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Ⅱ型子宫内膜癌可能在发病、发展、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具有不同于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中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29例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子宫内膜癌及23例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子宫内膜癌中CD34的表达以及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结果:Ⅰ型子宫内膜癌的MVD 76.9±31.2,Ⅱ型子宫内膜癌MVD 131.65±35.63,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MVD显著高于高、中分化子宫内膜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子宫内膜癌中MVD和FIGO分期、子宫外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Ⅱ型子宫内膜癌中MVD与上述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均无相关关系.结论:MVD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可作为Ⅰ型子宫内膜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Ⅱ型子宫内膜癌可能在发病、发展、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具有不同于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仲崇俊  范崇九 《浙江肿瘤》1999,5(3):162-163
目的 检测食管癌CD34和PCNA的表达,探讨微血管密度和细胞增殖状态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法对30例食管癌手术标本进行CD34和PCNA检测。结果 CD34标记的微血管在食管癌中呈异质性。高分化、早期食管癌微血管工明显低于低分化、中晚期食管癌(P〈0.05和和P〈0.01),同样PCNA标记指数在高分化和早期食管癌中明显较低(P〈0.05和P〈0.01)。存活5年以上与5年以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CD3 4标记胃癌微血管内皮细胞 ,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 ,探讨其与胃癌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5 2例胃癌、10例癌旁组织和 1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CD3 4抗原的表达 ,对CD3 4单克隆抗体标记的血管计数MVD。结果 CD3 4染色胃癌微血管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敏感性及清晰的背景 ,易于计数。胃癌组织MVD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 <0 .0 1)和癌旁组织 (P <0 .0 5 ) ;MVD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是否发生远处器官转移、TNM分期明显相关 (P均 <0 .0 5 )。结论 CD3 4是良好的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 ;胃癌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及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MVD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 ,预测胃癌发生发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TSG10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SG10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SG10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TSG101在胃癌的表达率为77/179 (43%),其中在高、中、低度分化胃癌的表达率依次为14/62 (23%)、20/59 (34%)、43/58 (74%);在低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胃癌组织 (P< 0.05).结论:TSG101在胃癌中的表达和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中树突状细胞浸润、微血管密度和临床病理学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通过使用图像分析仪检测50例进展期胃癌细胞中树突状细胞标志蛋白S-100的表达、微血管密度.结果 50例进展期胃癌中树突状细胞均值为(10.160±7.939)/mm2.微血管密度均值(215.240±66.124)/mm2.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P=0.015).有淋巴管侵犯的胃癌组中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低于无淋巴管侵犯的胃癌组(P=0.011).微血管密度在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34).50例患者5年生存率中,树突状细胞高浸润组(≥10.16/mm2)明显好于树突状细胞低浸润组(<10.16/mm2)(P=0.001).低微血管密度组(<215/mm2)明显好于高微血管密度组(≥215/mm2)(P=0.016).同时具有高树突状细胞浸润,低微血管密度组预后最好.结论进展期胃癌中肿瘤内低树突状细胞浸润,高微血管密度,可以促进疾病进展,可能与较差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Ezrin、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胃癌组织、25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和25例正常胃粘膜中Ezrin、VEGF的表达。结果:Ezrin在正常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和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0%、36.0%和86.0%。VEGF在正常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和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0%、32.0%和58.0%。Ezrin、VEGF在胃癌、不典型增生和正常胃粘膜中的表达率逐渐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Ezrin、VEGF的表达程度均与胃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Ezrin和VEGF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Ezrin、VEGF在胃癌中的高表达与胃癌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二者的联合检测可能成为预测胃癌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食管鳞癌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中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在57例食管癌标本中标记CD34,检测食管癌中微血管密度(MVD)。结果食管癌MVD值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微血管密度可作为食管鳞癌的生物学行为的一项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中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在57例食管癌标本中标记CD34,检测食管癌中微血管密度(MVD)。结果食管癌MVD值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微血管密度可作为食管鳞癌的生物学行为的一项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62例食管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组织200倍视野内微血管计数平均值为56.32±15.41。肿瘤大小在2cm~5cm和≥5cm两组的MVD与≤2cm组相比,其差异分别具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P<0.05和P<0.01);淋巴结转移>3个者MVD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者(P<0.01);复发转移者MVD显著高于无病生存者(P<0.01);MVD在不同肿瘤部位和组织学分级中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MVD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成为食管癌一个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残胃的发病情况及病因。方法 40例胃癌术后内镜观察分析。结果 残胃复发癌20%,反流性食管炎13%,吻合口炎17%,残胃炎20%,吻合口线头5%,吻合口狭窄7%,吻合口溃疡10%,残遗癌8%。残胃复发癌发生与胆汁反流及局部术后血供障碍有关外,还与消化道重新建方式、癌的浸润程度、胃周围淋巴结有无转移及清除的范围有关。结论 我们认为对胃癌术后患者定期进行内镜检查,就有可能早期发现复发癌。  相似文献   

15.
 对56例分化型微小胃癌采用粘液组化染色方法,研究其癌细胞类型及异型性的特征。结果发现,在低异型性癌中,胃型优势型有形成表层型、隆起型倾向;而肠型优势型及肠型多形成全层型、隐凹型的倾向。在高异型性癌中,无论哪种细胞类型,均有形成全层型、陷四型的倾向。高异型性癌少见残存的非癌腺管结构。提示粘液组化染色对分化型微小胃癌的早期诊断及其恶性程度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鬼臼乙叉甙Vp16是治疗胃癌的单一有效药物, 本研究于1995年6月~1996年10月使用口服Vp16长程给药和静脉滴注Vp16两种不同给药途径并与阿霉素(ADR)、顺铂(C-DDP)组成联合化疗方案, 对57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胃癌随机分组进行治疗, 其有效率分别为46.4%及51.7%, 且二组毒副反应相近, 初步探讨了口服Vp16长程给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鬼臼乙叉甙Vp16是治疗胃癌的单一有效药物,本研究于1995年6月~1996年10月使用口服Vp16长程给药和静脉滴注Vp16两种不同给药途径并与阿霉素(ADR)、顺铂(C-DDP)组成联合化疗方案,对57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胃癌随机分组进行治疗,其有效率分别为46.4%及51.7%,且二组毒副反应相近,初步探讨了口服Vp16长程给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细胞瘤组织内微血管定量(MVQ)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63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对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进行表达,并计数肿瘤MVQ。结果:Ⅲ、Ⅳ级胶质瘤MVQ显著高于Ⅰ、Ⅱ级;术后18个月内复发和生存期〈3年者MVQ分别 术后18个月无复发及生存期〉3年者;MVQ与患者性别、年龄、3啼生长部位无明显相关。结论;人脑胶质瘤MVQ与病理分级、术后复发及生存期关系密切,可作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微血管密度与其分级、分期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1994年收集 63例食管鳞癌标本 ,利用LSAB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块内微血管密度 ,研究微血管表达与食管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微血管密度与食管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生存率呈负相关性 ,与年龄、性别、肿块大小、病理分型无关。结论 微血管密度与食管鳞癌的分级、分期、预后呈负相关 ,其可以作为评价食管鳞癌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