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总结9例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的X线、CT、MRI表现,探讨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骨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9例患者均拍摄了X线平片,7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2例手术活检。结果:9例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共累及13个部位,股骨下段7个,胫骨上段4个,胫骨下段2个。其中2个部位经手术活检病理证实。X线平片显示髓腔内不均匀性骨化;CT显示髓腔内呈地图样改变,周围环以硬化边;MRI在T1WI和T2WI上病变中心区出现高低不等的混杂信号。结论:X线平片可以满足中晚期骨梗死的诊断,CT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MRI检查对早期骨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MRI影像学表现及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及病理证实的9例骨梗死的MRI影像特点。结果病变主要累及股骨的下段及胫骨的上段,很少累及膝关节面。骨梗死MRI影像表现为病灶呈现斑片状不规则的异常信号,及"地图样"改变,病灶中央于T1WI序列上呈现近似于等或稍低信号,于T2WI序列上呈现近似于等或稍高信号,边缘于T1WI序列上呈现花边样的低信号,于T2WI序列上内层为高信号,外层为低信号的"双信号带",于STIR序列上病变呈中央低信号,周边高信号改变。最后MRI呈长T1短T2信号,为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替代而发生纤维化和钙化或骨化。结论 MRI是诊断早、中期骨梗死最有效的影像检查方法,于MRI影像上有其特征表现,能提供更多的病区信息,可以较早地发现病变,作出相应的诊断,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治疗信息。  相似文献   

3.
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相应的病理基础. 资料与方法对14例累及29个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观察其病理改变. 结果骨梗死病变急性期X线、CT扫描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 T1WI呈等至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示梗死灶内出血肿胀,周围见规则低信号环,与正常骨髓间有线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示反应性新骨形成和周围充血水肿;亚急性期X线、CT扫描表现为小的虫噬样改变,伴有斑点状硬化,MR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周围见低信号带,与正常骨髓间有线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示脂肪坏死、反应性新骨形成、纤维化和充血水肿;慢性期X线、CT扫描呈不规则状、蜿蜒状硬化斑块,MR 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示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替代而发生纤维化和营养不良性钙化或骨化. 结论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和相应的病理学基础,在急性和亚急性期,MRI优于平片和CT,在慢性期,平片、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临床随访及病理证实的骨梗死13例,男5例,女8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同时行CT检查者4例,行MR检查者7例,3种检查都进行者2例.将骨梗死分为早、中、晚期,分析X线、CT及MRI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骨梗死早、中期X线、CT表现为局部的骨质疏松及斑点状钙化,MR T1WI骨梗死灶中央部分呈等或略低信号,边缘为迂曲匐行的低信号带,T2WI中央部分呈等或略高信号,边缘呈迂曲的高信号带;晚期X线及CT呈不规则、迂曲状骨质硬化,MR 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是诊断早期骨梗死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发现早期病变,X线平片对中晚期病变有帮助,CT较平片敏感,骨梗死的诊断应三者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CR、CT和MRI评价骨梗死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共65个部位)拟诊骨梗死的患者的CR、CT及MRI影像学资料,以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确诊为对照,比较3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CR、CT和MRI诊断骨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CR 55.7%、50.0%、55.4%;CT 70.9%、66.6%、70.8%;MRI 100%、66.6%、98.4%。结论:CR、CT诊断骨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明显低于MRI,而特异性三者均不高。但对于早期骨梗死,MRI明显优于CR及CT,是目前诊断早期骨梗死最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概述 骨梗死又称骨髓梗死、骨脂肪梗死,指发生于干骺端和骨干的骨性坏死,多发生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呈多发性和对称性改变。通常所指的骨坏死一般为骨骺或关节软骨面下的骨坏死,与外伤、激素等酗酒等因素有关,如:股骨头无菌坏死等,与骨梗死在发病部位、范围有明显区别,骨梗死也可累及骨骺引起关节面骨塌陷。骨梗死临床比较少见。以往主要依据病变进展到慢性期X线平片出现典型的钙化而诊断,对急性期容易漏诊或误诊。目前,影像学诊断骨梗死常用的检查方法有X线平片、CT、MRI、核素扫描等。其中.骨梗死急性期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非潜水性骨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非潜水性骨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材料和方法:分析6例非潜水性骨梗死的临床及X线片、MRI表现,其中1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6例骨梗死累及17个部位,股骨上段4个、下段7个,胫骨上段6个,大部分双侧对称发生。病人均未有潜水史。6例病人均行X线平片、MRI检查。其中4例X线平片表现不明显。MRI均示骨干或干骺端髓腔内不同形态及信号的梗死区,呈“地图样”表现。结论:非潜水性骨梗死发病隐秘缓慢,X线平片对于慢性期病变有帮助,但对表现不明显者常易漏珍,而MRI则是诊断骨梗死最为有效的方法,可以发现早期病变。  相似文献   

8.
骨梗死的影像学改变及病理表现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探讨骨梗死的病理演变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6例骨梗死中5例行平片检查,4例行CT检查,3例行MR检查。结果 6例骨梗死共累及10个部位,股骨下段4个,胫骨上段4个,胫骨下段1个,股骨颈及粗隆部1个。其中2个部位经手术病理证实,平片均显示髓腔内不均匀性骨化。CT显示髓腔内呈地图样改变,周围环以硬化边。MRI显示病变的组成分为3部分,中心是完全坏死的骨髓和骨组织,外围是部分坏死的骨髓和骨组织,再外边是充血区及正常骨组织。1例于骺早闭的上方发现骨梗死,根据骨折愈合动物实验研究,认为是静脉窦栓塞所致。结论 MRI是检查诊断早期骨梗死最为有效的方法,可以发现早期病变。X线平片对于中晚期病变有帮助,CT较平片敏感,骨梗死的诊断最好采用MRI、CT以及平片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骨梗死1例     
男43岁。主因双膝关节疼痛,查体双膝关节有轻压痛,患者无外伤及服用激素史,有饮酒嗜好,每日饮酒250~500ml,酒龄20年。影像检查:X线表现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见囊状透亮影及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右侧股骨头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左侧股骨头骨小梁紊乱。CT示双膝关节平扫骨窗及冠状重建,见多发囊状及分叶状透明影,绒毛  相似文献   

10.
非长管骨软骨母细胞瘤较少见,有关其影像学研究报道文献不多,对其影像学表现了解较浮浅,为提高对非长管骨软骨母细胞瘤的认识,报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患者及综合文献复习分析,探讨其影像学表现。1临床资料女,1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髋部疼痛不适1年,以走路、活动后明显。查体:右髋关节轻度肿胀、压痛。触之骨质稍膨胀。1.1X线检查:骨盆右髋臼中内部见约8.5cm×10cm骨质缺损区,呈膨胀性改变,其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及不规则形透亮影,病灶内可见较多细小钙化,病灶周围有薄硬化边。关节周围软组织轻度肿胀,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MRI表现及其分期。方法:13例骨梗死患者行MRI及X线平片检查,均经手术病理和随访证实;并对其临床症状、X线平片和MRI表现进行量化分级,分析其X线平片与MRI表现及其相关的病理学改变。结果:①病变主要累及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双侧发病占61.5%(8/13),亦可累及胫骨下端和距骨。②平片改变与临床症状有较大差异,而MRI分级与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吻合性较好。③根据骨梗死的X线平片和MRI表现及其病理演变过程,亦将骨梗死分为五期:0期,MRI表现正常或轻度骨髓水肿,或呈多发灶状脂肪聚集;Ⅰ期,MRI显示骨梗死灶边缘出现花边状纤维肉芽组织增生带,中心信号正常;Ⅱ期,MRI见骨梗死灶边缘出现硬化带,呈典型"地图样"改变,病灶中心信号不均匀;Ⅲ期,MRI见骨梗死累及关节面;Ⅳ期,MRI显示骨梗死区的正常骨髓成分消失,明显骨质增生。结论:平片对本病诊断价值有限;MRI是本病最好的检查手段,能完全明确本病的诊断和侵及范围,同时能反映不同时期的病理学变化。MRI分期将为骨梗死的早期诊断与正确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Medullary bone infarctions, which are believed to arise due to arterial obstructions in the bone, are usually asymptomatic and are noted incidentally in roentgenograms or bone scans performed for other reasons. We present two cases of acute bone infarctions that were found accidentally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both cases, conventional radiographs could not demonstrate any findings and the cases were clinically asymptomatic. The current two cases suggest that MRI shows various findings in bone infarctions.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及心肌活力分析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价值。方法:选择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出37例无心血管疾病的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灌注成像和心肌活力分析,观察2组相应心肌信号强度平均值、首过最大上升斜率及首过时间。结果: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延迟期观察组梗死心肌的信号强度平均值为73.23±35.24,对照组正常心肌(对应观察组梗死区)为17.99±8.15,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梗死心肌的首过最大上升斜率平均值为32.85±20.69,对照组正常心肌(对应观察组梗死区)为44.68±23.60,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心肌梗死区首过时间平均为(5.04±1.74)s,对照组正常心肌(对应观察组梗死区)为(2.82±1.82)s,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及心肌活力分析可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4.
骨挫伤的MRI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骨挫伤的MR诊断价值。方法:40例骨挫伤患者行X线平片及MR检查,8例患者同时行CT检查,受伤部位分别为股骨髁、胫腓骨近端,腓骨小头,髌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结果:本组40例X线平片均未见骨折征象,CT检查8例(5/8)见周围软组织肿胀,MR检查40例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高、等、低信号的例数分别为32、2、6,均伴有周围软组织水肿的异常信号。结论:MRI能早期诊断骨挫伤,若患者局部症状明显,X线检查无阳性征象者,行MRI检查应为最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胼胝体梗死的认识。方法:对30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CT、MRI、MR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胼胝体梗死均为单侧,按范围可分腔隙性和弥漫性。腔隙性梗死灶位于胼胝体膝部6例,体部4例,压部14例,弥漫性梗死同时累及单侧胼胝体膝、体部5例,单侧膝、体、压部1例。CT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条带状低密度影,MRI表现为T1WI像呈低信号,T2WI及水抑制序列呈高信号,CT、MRI增强扫描后无或轻度不均匀强化。MRA对弥漫性梗死可显示供血动脉不规则狭窄或闭塞。结论:CT、MRI和MRA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长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长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长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病例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结果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6.6岁。单发14例,多发3例。股骨受侵9例,胫骨受侵4例,肱骨、腓骨受侵各2例,桡骨受侵1例。病变位于干骺端13例次,骨干8例次。X线及CT表现为浸润型8例,溶骨型4例(其中1例股骨干为浸润型,股骨粗隆及远端为溶骨型),硬化型1例,混合型4例,囊样型1例。8例见明显骨膜反应,7例合并病理骨折,11例有明显软组织肿块。MRI检查2例均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伴有少量混杂信号。结论长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常侵犯单骨,干骺端及骨干为好发部位,多表现为虫蚀样浸润型和溶骨型骨质破坏,多伴有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应,病变周边可伴有骨质硬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MRI特征性表现和分型。方法:采用1.5T MR,对50例HI行常规序列扫描(T1WI、T2WI、FLAIR)。必要时行MRA(42例)、增强扫描(4例)及T2*WI(27例)。结果:根据梗死、出血的形态、部位进行MRI分型。Ⅰ型:脑叶HI:22例(44.0%)脑回状、斑片状出血位于皮层和/或皮层下白质。Ⅱ型:脑深部(基底节及丘脑)HI:17例(34.0%);Ⅲ型:小脑HI:14例(28.0%);斑片状、线状出血位于梗塞区内、边缘。混合型(Ⅰ型+Ⅱ型):3例(6%)。T2*WI呈低信号。结论:HI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与脑梗死部位、面积有密切关系。新的MRI分型有助于对HI发生机制的理解,从而指导临床治疗。T2*WI有助于HI的检出。  相似文献   

18.
MRI联合4D CEMRA诊断四肢远端长骨转移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 MRI联合4D CEMRA诊断四肢远端长骨转移瘤的意义。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四肢远端长骨转移瘤患者的 MRI、4D CEMRA资料,评估每例长骨转移瘤病变部位、骨质破坏类型、病变周围水肿、病变信号特点;测量4D CEMRA长骨转移瘤各期相信号强度,计算各期相瘤体信号与动脉信号的比值,比较不同期相瘤体的信号差异。结果:①骨质破坏部位类型:皮质型2例,均位于骨干。髓腔型4例,3例位于骨端,1例位于骨干。②病变水肿程度:6例中病变周围大片明显水肿5例,小片状轻度水肿1例。③病变信号:6例病例 MRI 平扫均表现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6例病例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T1 WI呈更低信号影未见强化。④4D CEMRA表现:动脉期6例瘤体迅速显影、瘤体信号明显增强,瘤体显现范围明显增大,4例呈“挂果征”改变,1例呈“抱球征”改变;至平衡期,瘤体显影范围固定,显影较静脉期稍减弱。6例长骨转移瘤显示瘤体供血动脉。瘤体供血动脉≤3支有2例;>3支有4例。4D CEMRA 上瘤体供血动脉呈网状(Ⅰ)、粗短状(Ⅱ)、长条状(Ⅲ)3种表现。结论:长骨转移瘤 MRI表现多样性,结合4D CEMRA的恶性新生肿瘤血管和瘤体染色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屏气三维快速小角度激励序列(3D-FLASH)延迟增强扫描与多次屏气二维快速FLASH(2D-turboFLASH)延迟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及量化梗死面积有无差异.方法 15例心肌梗死患者行单次屏气3D-FLASH及多次屏气2D-反转恢复快速FLASH(IR-turboFLASH)延迟增强检查,以2D序列为标准,比较两者测虽心肌梗死面积比值.同时比较3D图像与2D-原始图、2D-相位敏感重组图的对比噪声比(CNR)并进行视觉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分别对心肌梗死面积及各图像CNR进行分析.结果 3D序列测量心肌梗死面积比值(31.28%)与2D测量结果(30.91%)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5,P=0.621),相关性好(r=0.990).2D-相位敏感重组图CNR较其他两者低(3D、2D-原始图及2D-相位敏感重组图CNR分别为43.43±20.67、34.10±14.29和7.59±2.5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4.376,P<0.01).但视觉评分2D-相位敏感重组图显示正常心肌与梗死心肌对比度最好,而背景噪声最明显(3D组、2D-原始图组及2D-相位敏感图组图像总体质量评分分别为2.33、2.13和2.73,背景噪声分别为2.67、2.53和1.20).结论 屏气3D-FLASH延迟增强扫描量化心肌梗死面积准确性高,图像质量良好,适合临床运用.但受屏气及时间影响大,且需准确选择反转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