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趺阳脉诊是仲景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伤寒杂病论》可知,仲景对趺阳、人迎等脉诊相当重视。他在《伤寒论·序》中就曾对不重视趺阳、人迎脉诊的倾向进行了批评,谓:“……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谓窥管而已。”《伤寒杂病论》明确提出趺阳脉者有28处,分别见于《辨脉法》、《平脉法》、《伤寒论·阳明病篇》及《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等11篇中。另从脉象种类也可看出,在仲景所述30种脉中,趺阳脉即占13种之多。仲景何以如此注意趺阳脉诊呢?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相似文献   

2.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浮、滑、数、伏、芤、涩、大、数、紧、微、弦、迟、沉等13种趺阳脉脉象,为使张仲景趺阳脉诊法能够更好地运用于中医临床,就仲景趺阳脉诊法作一整理和分析,以期能探究其意义,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论趺阳脉     
趺阳、趺阳脉最早出于《伤寒杂病论》。现行版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对趺阳脉的论述达29处之多(包括伤寒论条例辨脉、平脉篇)。对主病、主症、病机及治法方药有部分的阐述。晋王叔和《脉经》中亦有论及多处,下此以往少闻。仲景在原序中郑重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谓窥管而已,夫欲死别生,实为难矣……。”对那些马虎草率诊视病人的不良医疗作风给予严厉的批评。可见古人对趺阳脉的切诊是重视的。古人切得趺阳脉时谓:“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而当治也”(注:木刻本濒湖脉学,辨生死脉诀歌注解文。)更加证实了趺阳脉的诊断实用价值。但后世对此  相似文献   

4.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诊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仲景继承了这一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亦非常重视趺阳脉诊,他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对于该诊法多次论及。笔者尝试将《金匮要略》中趺阳脉浮的条文作一探析,归纳出其脉浮主胃气,但分虚实两端。以期能抛砖引玉,倡导张仲景之学,将趺阳脉诊法能够重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多次论及趺阳脉诊法,但现代中医界基本上抛掉了趺阳脉诊这一重要的切诊方法。为使趺阳脉诊法能重新运用于临床,大力倡导仲景之学,笔者就仲景跌阳脉法作一探析,以期能将其发扬光大,更好的造福于人类健康事业。  相似文献   

6.
对仲景《伤寒杂病论》诊治消化系疾病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仲景在诊断方面重视症状辨《伤寒论》共188条、《金匮要略》近20种病证论及消化系统状,把症状的有无、特点及其伴随症作为辨识证的重要依据;重视趺阳脉。  相似文献   

7.
宋银枝 《光明中医》2010,25(11):1956-1958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项诊断方法,趺阳脉诊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趺阳脉的脉理渊源、诊脉部位、方法与原理以及趺阳脉诊与寸口、少阴脉诊关系等,阐述趺阳脉诊在辨病辨证、拟法遣方用药、预测病情、判断疾病预后等方面的临床应用。通过趺阳脉诊的现代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趺阳脉诊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强调中医辨病识证四诊合参,临床脉诊应不拘泥寸口而应重视趺阳脉诊等诊法。  相似文献   

8.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诊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继承了这一诊法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究和发扬,在其著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多次论及。趺阳脉与脾胃关系密切,无论是单一脉还是相兼脉在判断疾病病位、病机、治疗以及预后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其灵活运用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趺阳脉能诊断脾胃疾患,首见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继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各卷之中。它运用于临床,起源于汉代以前,兴盛于晋朝,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之久,可谓是一古老的、传统的切诊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362条言:“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迟,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而《玉函经》及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均将“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另立一条,后世伤寒注家,亦多宗此而另列.而对此条文的认识,历代医家多局限于脉象,谓少阴即太谿脉也(肾属水,其脉在太谿),趺阳即冲阳脉(胃经属土,其脉在冲阳),“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为太谿脉小于趺阳脉.这种解释未可厚非,但笔者认为,若仅局限于脉象,则未免肤浅,当阐发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寸口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与辨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对64例高血压患者的寸口、趺阳脉的越声多普勒血流图的参数进行了检测,并以30例正常人的寸口、趺阳脉的超声多普勒血流图进行了对照,结果是:高血压病的肝火亢盛证组、肝肾阴虚证组、阴阳两虚证组、正常人组间的多普勒血流图的参数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笔者认为,高血压病者的寸口,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可作为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在诊脉部位上发展了"寸口诊脉法",且根据病情酌诊趺阳脉、少阴脉、少阳以及人迎脉;通过脉象阐述病因、明确病位、揭示病机、指导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伤寒杂病论》虽非脉学专著,但在脉象及主病理论上已初步形成体系,为中医脉诊学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趺阳脉新用     
趺阳与人迎、寸口并列为古代三部九候脉位。自《难经》倡导诊脉独取寸口脉以来,趺阳脉已很少被用及。然诊治烧伤过程中,它却有着特殊的价值。因为烧伤患者每以手扑打火焰或撕脱燃烧的衣服,以致中度以上烧伤者大都合并有手部烧伤,据临床统计,合  相似文献   

14.
麻子仁丸为《伤寒论》“脾约”证治的一张名方,倍受历代医家推崇。由于仲景于此以脉论机,以脉定证,每使后学对其主证、病机存有疑窦,以致影响该方的正确使用。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如次。 一、以脉论之,“小便数”非本方主证 仲景论中言脉,除阐明具体脉象外,往往还有通过论脉以释病机的临床意义,《伤寒论》249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即是其例。文中“趺阳脉”属足阳明胃经,能候胃气之盛衰;“胃气强”是指病机,提示胃热气盛:“小便数”从字面上  相似文献   

15.
<正>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张仲景:“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序),其书每一篇标题都称“病、脉、证并治”,说明他是平脉与辨证并重,而不是孤立地单凭脉诊去神乎其奇的。现将仲景在脉诊方面的主要发挥探讨如下: 一、“寸口”与“趺阳”、“少阴”等脉合参仲景批评了当时一些医生在脉诊方面“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伤寒杂病论》序)等草率作风。他对一般伤寒、中风等全身性疾病,多采用独取“寸口”(即二手桡动脉)的方法,而对有些脾、胃方面的杂病,则诊“趺阳脉”(即足背  相似文献   

16.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郁滞,疏泄失常,致使胆汁外溢所致的以身、目、小便俱黄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分为阴黄、阳黄和急黄。《金匮要略》对黄疸的论述颇深,对后世中医黄疸的理论发展有深远意义,现浅析如下。1 首论因机,为后世黄疸分型奠定基础《金匮要略》认为,黄疸之病本乎先天禀赋不足,五脏内虚,加之外邪侵袭所致。故有“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而数,数即为热,热则消谷;紧即为寒,食则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之论。根据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中运用趺阳脉作为诊断手段,可单独运用或与寸口脉互参,对一些疾病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可判断疾病的预后与生死;对脾胃病的治疗有指导性意义。现就运用趺阳脉的点滴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基础》试题答案一、词解1.脏象(见本刊3(5):56,1982)2.飧泄病症名,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表现为大便泄泻,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是由脾气虚弱,清气不升所致。3.晶(?) 白(?)的一种,因其形色清白晶莹饱满,故称为晶(?)。白(?)一般为湿热郁阻气分蕴酿而成,晶(?)则是正胜邪却、湿热外达之佳象。4.趺阳指趺阳脉,又名冲阳脉。是三部九候切脉部位之一,属足阳明经,位于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用以候脾胃。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论注》的注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论注》(简称《论注》)为清初医家徐彬所撰著,对后世影响较大,是《金匮要略》注本中较好的一家。徐氏师从喻昌,尊崇仲景学说。《论注》引经析义,简要明确,密切结合临床,为后人学习《金匮》所必读。1 注释紧扣原文,医理昭然以先注释后论述的形式逐条对原文阐述,注、论、眉批三种方式相互完善,对照补充。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病人脉浮在前,其病在表,脉浮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徐氏注“浮脉为阳,故三部皆浮为太阳证……关前为阳,关后为阴,脉浮者在前,阳脉阳位,病在表。浮在关后,阳脉阴位,阴属里,病即在里矣”。进而又解释“此仲景欲  相似文献   

20.
论《伤寒论》定量辨证中的以脉定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良  张立文 《中医杂志》2011,52(5):367-370
通过对《伤寒论》原文进行系统分析与归纳,探讨《伤寒论》定量辨证中的以脉定量的理论成果,其中包括对脉象程度的语言描述,据脉来判断正邪的轻重程度,寸关尺脉和趺阳脉的以脉定量、危重证的以脉定量、定势及以脉定量中的"治未病"等丰富的定量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