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对重症监护病房导管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观察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01-12重症监护病房留置导管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2011年1~12月重症监护病房留置导管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分析两年内重症监护病房留置导管相关部位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主要是留置导管相关血液感染、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和留置导尿管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年内对重症监护病房的2495例患者进行观察,留置导管的有2318例患者,导管相关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4.84%,共发生导管相关医院感染344例,其中肺部感染155例,尿路感染139例,相关血液感染50例.结论: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导管感染发生率在相关医院感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留置导管相关的血管通道、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道更容易发生相关导管的医院感染.因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改善患者全身状况,增强抵抗力,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降低该人群相关导管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重症监护病房(ICU)相关性导管感染是指在ICU 病房中由于侵入性检查或治疗操作后所致的感染,属于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ICU 患者病情危重、基础疾病复杂、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检查治疗操作等多种原因,ICU 患者的相关导管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9 例确诊为ICU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PICU住院的行CVC置管患儿310例的临床资料, 统计分析CV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 310例患儿共置入334个CVC, 其中102例(30.54%)出现CVC置管相关并发症。与CVC置入相关的并发症为导管感染(13.17%)、导管错位(8.38%)、穿刺部位渗出(4.79%)、导管闭塞(2.99%)、意外移除(0.60%)及中心静脉血栓形成(0.60%)。82例(24.55%)CVC因并发症拔管。CVC置管入路为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等三组中心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 P=0.029);置管时间越长, 总并发症发生率越高, 如导管相关性感染(χ2=7.17, P=0.028)、穿刺点渗液及阻塞(χ2=8.59, P=0.014)、中心静脉血栓形成(χ2=6.78, P=0.034)。经回归分析显示, 患儿的缝线脱落、置入部位出血是导管相关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4.
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评价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在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比较危重监护病房的440例使用普通中心静脉导管(对照组)和420例使用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抗感染组)各自的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860例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中,发生感染为34例,其中对照组为:18例,抗感染组为6例。相关感染发生率抗感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2)。结论临床使用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明显减少导管相关感染,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51例,留取痰培养标本,分析痰培养首次阳性的病原菌构成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 51例气管切开患者全部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首次阳性结果中共培养出致病菌14种,共计感染69例次,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89.9% (62/69),其中前3位为铜绿假单胞菌占27.4%( 17/62)、肺炎克雷伯菌占19.4%(12/62)、鲍曼氏不动杆菌占17.7%(11/62);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各菌对抗感染药物表现出严重耐药及多重耐药.结论 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病原菌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深静脉置管的合理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ICU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深静脉置管患者125例,对其采用颈内静脉置管(75例)、锁骨下静脉置管(25例)、股静脉置管(9例)、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16例)方式置管,并进行常规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对比。结果 4种不同置管方式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01,P<0.01),其中PICC置管组导管留置时间较颈内静脉置管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股静脉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颈内静脉置管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及PICC置管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8、6.048、8.466,P=0.028、0.014、0.004),其中股静脉置管组发生率最高,颈内静脉置管组次之,PICC置管组最低。结论 4种置管方式各有利弊,在临床上可以互补,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在无禁忌证和血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首选PICC置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细菌的流行病学情况,以便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通过检测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鼻腔、医务人员鼻腔、操作者使用后手套表面细菌和导管的细菌培养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鼻腔、医务人员鼻腔、操作者使用后手套表面细菌和导管的细菌培养情况,发现细菌分布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严格执行操作程序是减少交叉感染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细菌感染,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规律。方法 对本院5年间ICU病房各类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的348株致病菌分析,并采用肉汤稀释法检测其耐药性。结果 348株阳性标本中,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9.3%,铜绿假单胞菌(Ps aeruginos)、阴沟肠杆菌(Entcloacae)、肺炎克雷伯杆菌(K1pneumoniae)、大肠埃希菌(Ecoli)、鲍曼不动杆菌(A Baumannii)居分离菌的前5位。药敏结果提示,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较为敏感。而革兰阳性球菌则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利福平和阿米卡星呈部分中度敏感。结论 ICU病房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均有较严重的耐药性,提示临床加强耐药监测,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赵振花 《北方药学》2014,(3):141-142
目的:观察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在手足口病患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时的应用,以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方法:将88例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对照组44例。实验组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封管,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封管,对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封管操作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封管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封管使手足口病患儿留置针留置时间延长,缩短了封管操作时间,大大减少了护士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在手足口病病房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ICU深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静脉导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治疗和监测提供了必要的血管通道.但随之引起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是常见并发症。为探讨深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在ICU的发生率、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对患者的损害.作者回顾性分析本院ICU病房2008年1-12月进行深静脉置管患者的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许玉峰  陈娟  赵勇 《现代医药卫生》2013,(20):3112-3113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内感染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为医院内感染的防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262例入住NICU新生儿进行目标性监测,根据是否发生医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发生部位及进行病原学统计.结果 262例新生儿中发生医院内感染27例,合计31次,发生率为10.30%,NICU医院内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多见,革兰阴性杆菌普遍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对常用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结论 新生儿医院内感染与胎龄、低出生体质量、机械通气、肠外营养、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患儿的内外因素有关,应加强防范,降低新生儿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讨论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感染的有效护理管理措施。方法对我院近期内的新生儿病房感染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结果我院自2011年2月开展新生儿病房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护理管理措施,在开展护理管理后我院合计发生感染患儿2例,占住院患儿的0.046%,在实施护理管理前我院合计发生感染患儿11例,占住院患儿的2.6%,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新生儿病房内实施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护理管理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病房内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方法以480例符合条件的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地观察导管留置情况、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80例留置导管的ICU患者中,121例出现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5.2%。最常见的感染是导尿管相关性医院感染(51.7%)。193例气管插管患者发生44例次感染,例次感染率为22.8%;410例导尿患者发生79例次感染,例次感染率为19.2%;37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30例次感染,例次感染率为8.1%。气管插管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为10.4‰。留置不同数量导管患者相比,例次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40,P<0.01)。结论 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导尿管相关性医院感染。且使用导管数量越多,其感染发生率越高。严格控制导管留置指证、加强导管尤其是导尿管及气管插管的护理是减少ICU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政策依据。方法:对观察组67例CRBSI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干预措施;同期选择ICU静脉导管置管未发生CRBSI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置管部位与CRBSI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BSI的预防重点要尽可能避免置管或早期拔管,严格无菌操作,精通置管技术,加强日常监测和护理,避免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出血术后采用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45例,采用随机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22例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2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干预,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护理后应激性溃疡、脱管、导管阻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应激性溃疡、脱管、导管阻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术后采取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唐元海  田素红  单宏宽 《河北医药》2011,33(16):2479-2480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已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的输液、静脉营养、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治疗,但近年来导管相关性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ass—ociated infection,cvci)也随之增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经济负担及病死率增加。我们对32例确诊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其菌群分布情况及相关易感因素,总结防治感染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院内感染的干预措施。方法 200例ICU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当中有25例出现院内感染,且感染多为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以及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原因多受病房环境、机体抵抗力下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以及相关医护人员缺乏感染意识等影响。结论加强管理ICU病房、改善病房环境、针对治疗过程当中容易产生污染及感染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将院内感染途径切断、增强患者自身的机体抵抗力、适当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可有效降低ICU的院内感染率,是可供预防ICU院内感染的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病原菌耐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庆明  赵立敏  王春玲  杨秀芬 《河北医药》2009,31(12):1516-1517
中心静脉导管(CVC)在重症监护病房(ICU)被广泛用于危重病患者治疗与监测,导管相关性感染(CRI)也成为临床严重并发症。有研究发现,导管相关性感染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发生率较高,对常用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增加了医疗费用,并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ICU危重患者中CRI病原菌耐药情况,为控制CRI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贺江艳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88+191-188,191
目的探讨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ICU)各种侵入性导管相关感染的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对本院神经内科ICU病房所收治的4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2例患者中,共发生各类导管相关性感染101例(21.86%);共检出病原菌124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65株(52.42%),真菌35株(28.23%),阳性球菌24株(19.35%)。结论ICU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各种侵入性操作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加强重要部位及关键环节的干预,有助于降低ICU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ICU病房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5月-2011年11月,对本院ICU病房收治的120例急危重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类,常规护理A组60例与循证护理服务B组60例;对两组患者在感染发生率、褥疮以及气管堵塞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感染发生率以及气管堵塞、褥疮发生率,循证护理组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降低ICU病房感染发生率、气管堵塞以及褥疮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