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采用Gruenlzig方法。结果:48例AMI的PTCA病人中,9例发生中重度冠状动脉内膜撕裂、夹层,2例发生冠状动脉痉挛,3例发生冠状动脉闭塞,34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RA),3例放弃PTCA,1例死亡。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术者的操作技能,熟悉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和严密的监护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段。我院 1999~ 2 0 0 0年共完成PTCA 35例 ,其中 1例术后猝死 ,为总结经验及教训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35例患者 ,男 2 6例 ,女 9例 ,年龄 33~ 71(平均 5 5 .6 )岁。稳定性心绞痛 15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17例 ,心肌梗死型 3例。 35例患者单支血管病变 2 5例、多支血管病变 10例 ,其中左前降支病变 19例 ,左回旋支病变 11例 ,对角支2例 ,右冠状动脉病变 3例。按照ACC/AHAPT CA规定的病变特征分类 :A型病变 9处 ,B型病变2 0处 ,C型病变 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适应证、时机、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对76例急性Q波型心肌梗塞患者行直接PTCA治疗并随访。结果:76例患者共有79支梗塞相关冠状动脉278支再灌注成功,再灌注成功率为98.7%。其中心肌梗塞溶栓疗效分级(TIMI)Ⅲ级者77支,TIMIⅡ级者一支;再灌注未成功一例,再灌注后冠脉急性再闭塞一例,死亡一例。随访无一例发生急性左心功能不全与心肌梗塞再发。结论:急性心肌梗塞直接PTCA安全可行,对AMI时间超过24h,经内科药物治疗后临床上仍有明显胸痛的患者,亦可考虑直接PTCA。  相似文献   

5.
来研究观察PTCA后股动脉血ET浓度的变化以探讨PTCA对ET释放的影响。14例行PTCA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小时取股动脉血,20例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即刻取股动脉血,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血浆ET浓度。结果:PTCA术后早期股动脉血ET水平明显升高(从69.87±31.74pg/ml到79.09±31.18pg/ml,P<0.05),术后1小时继续升高(83.65±39.69pg/ml)。术后血ET浓度升高值与球囊扩张后直径比被扩张动脉直径之比(B/A)呈正相关(R=0.589,P<0.05)。CAG术后血浆ET浓度较术前无变化(分别为59.36±22.57pg/ml和54.20±18.70pg/m1,P>0.05)。结论:PTCA使循环ET水平升高,内皮损伤可能是引起ET释放和合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择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该文选择成功地行择其经皮腔空冠状动脉成形术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检查,以了解择期PTCA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所有患者均于PTCA术前1,2 d及术后1周、3个月进行24 h Hdter记录.HRV检查方法包括长时程24h时域分析(重取SDNN)和短时程5 min频域分析(采取LFnorm、HFnorm和LF/HF).结果PTCA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TCA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其中SDNN、HFnorm和LFnorm有明显增高(P<0.05),LF/HF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AML接受择期PTCA有益于患者心率变异性的恢复,术后一周改善不显著,至术后3个月有显著,至术后3个月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7.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是用一特定大小的球囊扩张冠状动脉内径 ,解除其狭窄 ,使相应心肌供血增加 ,改善心肌缺血的非外科手术疗法 ,是心脏介入治疗最基本手段。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在PTCA基础上 ,在病变血管部位植入一金属支架。我院心内科自 1999年 11月~  相似文献   

8.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IVS)近几年来在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取得显著的疗效 ,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是介入性心脏病学领域的重要进展。PTCA即用经皮穿刺方法送入球囊导管 ,扩张狭窄冠状动脉的心导管治疗技术 ,而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用于预防球囊扩张术后急性闭塞和再狭窄 ,两者常联合进行。根据我科于 1 999年 1 2月至 2 0 0 0年 9月间共为 1 9例AMI患者进行PTCA与支架植入术 ,并进行了康复护理指导 ,获得了满意的疗效。从中可以看到康复护理所起的重要作用 ,明显地减少并发…  相似文献   

9.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对冠心病患者血、尿TM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安  傅国胜  应淑琴  徐耕  马骥  单江 《浙江医学》2000,22(9):513-515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血、尿血栓调节蛋白(TM)的影响。方法 设PTCA组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组在术前和术后5min、30min、2h、6h、24h静脉采血,术前、术后6h、24h留尿;另设对照组空腹采血、尿、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TM含量。结果 PTCA组术后5min、30min、及术后6h、24h血尿TM均较术前增高(t=2.3  相似文献   

10.
1977年Gruentzing施行第 1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开创了介入性心脏病学的新纪元。 80年代以后该技术不断完善 ,迅速发展 ,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临床上 ,PTCA后有 30 %~ 35 %的患者发生再狭窄[1 ] ,使其所获得的效益减少 ,应用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一难题 ,人们一直在探索各种防治再狭窄的方法。普罗布考(化学名 :丙丁酚 )最初在美国上市仅作为降脂药使用 ,由于对其复杂的作用机制认识不清 ,致长时间没有得到重视 ,但近十几年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 ,普罗布考具有很独特的抗动脉硬化 (AS…  相似文献   

11.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后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植物神经系统异常在阵发性心房颤动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记录 31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 2 4h心电信息 ,分析其心率变异性变化。结果 :心房颤动发作前SDNN、HF明显升高 ,LF、LF/HF明显降低 ,SDNN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频率呈正相关 (r =0 .4 35 ,P <0 .0 1) ,LF/HF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呈负相关 (r=- 0 .4 5 1,P <0 .0 1;r=- 0 .4 6 8,P <0 .0 1)。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交感 -迷走神经平衡向着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交感神经张力消退的方向偏移 ,使心房颤动易于发作和持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移植后供体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通过对216例心脏移植患者术后10年内24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的随访分析,评价心脏移植术后供体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结果 移植心脏的心率变异功率频谱在术后第四年开始出现增长.亚组分析表明:35.2%的患者在术后数年内未出现明显心率变异功率谱的变化;约60%的患者在心脏移植术后第六年出现心率变异总功率谱的增加,低频功率谱增长,但高频功率谱未出现明确改变;7.4%患者心率变异功率谱在移植术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低频和高频功率谱在术后第四年开始显著增长,超过其他患者.结论 只有为数不多的心脏移植患者在心脏移植术后逐渐出现功能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恢复,而大多数供体心脏在术后的10年内仍保持着自主神经去神经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不同部位同血、幕上不同出血量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54例脑出血急性期病人24h窦性心率,用HRV软件进行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分析。结果 右半球出血患者SDNN(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每连续5min时段标准差)明显低于左半球出血病人(P分别〈0.05,0.01),幕下出血高频谱成分(HF)明显低于幕上出血(P〈0.05),幕上出血的出血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自主神经活动及心率变异(HRV)变化的临床意义,分析了22名正常人和35例冠心病患者108阵心肌缺血前及发作时的HRV。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降低,主要是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HF316.58±93.60比204.34±64.61,P<0.05),阵发性心肌缺血前5min内及发作时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更明显(HF213.54±58.91比136.75±17.52,P<0.05),并可能有继发性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提示植物神经功能改变导致冠状动脉张力变化而致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5.
对225例受试对象心率变异性(HRV)与心室晚电位(VLP)进行了同步观察,并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VLP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HRV频域及时域分析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提示HRV与VLP可分别作为心脏病预后估计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EH)患者血压变异、心率变异、QT变异及其相关性,并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善。方法:88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1组)、高血压病未治疗组(Ⅱ组)及高血压病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Ⅲ组)。均同时佩带24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记录盒。结果:(1)血压变异指标:Ⅱ组24h、昼间、夜间ABPVs均大于Ⅰ组。Ⅱ组与Ⅲ组间24h及昼间ABPVd有显著差异。Ⅱ组24h,昼间及夜间平均SBP、平均DBP显著高于Ⅰ组及Ⅲ组。(2)心率变异指标:Ⅰ组24h、昼间、夜间SDNN显著高于Ⅱ组;Ⅲ组昼间SDNN显著高于Ⅱ组。Ⅰ组昼间、夜间HFnorm显著高于Ⅱ组;Ⅲ组昼间LFnorm、昼间及夜间HFnorm高于Ⅱ组。(3)QT变异度:Ⅰ组及Ⅲ组QT变异度昼间大于夜间,Ⅱ组昼、夜间QT变度无显著差异。(4)三组指标的相关性:Ⅱ组伴LVH者昼间ABPVs与SDNN、昼间平均SBP与SDNN、夜间平均DBP与SDNN以及24hSDNN与QTv均呈正相关,而夜间平均DBP与HFnorm呈负相关。结论:(1)EH患者血压变异增大,昼夜波动节律消失,心率变异性降低,QT变异度昼夜无显著差异。(2)EH伴LVH者血压变异与心率变异、心率变异与QT变异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3)β受体阻滞剂可一定程度增加心率变异、降低血压变异,改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应用倍他乐克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了解倍他乐克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5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两组在治疗前后用动态心电图时域分析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两组心率变异性(HRV)治疗前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心率变异性(HRV)高于对照组。结论:倍他乐克能改善CHF患者的HRV。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定性早搏(VPC)患儿心率变异性(HRV)的临床意义。应用HRV时域分析法,研究38例VPC患儿和11例正常儿童的心率变异特性。结果:器质性VPC患儿24hR-R间期标准差(SDNN)、HRV指数(HRVI)、每5min窦性R-R间距标准差的均值(SDNNIDX)、所有邻近窦性R-R间距长度差异均方的平方根(r-MSSD)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和功能性VPC儿童(P<0.01)。HRVI<30、SDNN<100ms、SDNNIDX<50ms、r-MSSD<45ms对诊断器质性VPC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表明:器质性VPC患儿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减退,HRV对评价VPC的性质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心病或糖尿病病人与正常人的心率变异性指标的特征,把建立方程作为心率变异性数值判别分析的一种参考方法,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一种方便有效的辅助手段.方法 对61例冠心病或糖尿病病人与134例正常人的心率变异性各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白天时域指标所得的方程最为理想,总回代符合率、特异度和灵敏度都最高,方程为:P=expY/(1 expY),Y=-3.698 4 0.094 8A 0.769 9S-0.029 1dsDNN,其中A为年龄,S为性别,男性为1,女性为0.Kappa值0.472 6,P<0.000 01.结论 白天时域法是一种相对方便、可靠的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治疗女性乳腺癌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组采用多西他赛治疗的乳腺癌患者56例,对照组正常人56例.,二组入选者均为女性。使用Century times MIC-12H Holter system HRV时域分析指标PNN50(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数)、SDNN(全部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rMSSD(全部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SDANN(计算24h连续5min一段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sDSD(相邻R—R间期差值的标准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HRV时域分析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PNN50(12.07±8.31)、(19.21±10.09)%,SDNN(60.02±9.87)、(147.98±26.7)ms,SDANN(61.26±4.94)、(145.98±12.31)ms,SDSD(50.49±13.79)、(119.33±24.65)ms,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MSSD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4.23±29.25)、(112.61±24.06)ms,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西他赛治疗女性乳腺癌患者易出现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相互作用失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