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对我院2004年2月-2005年6月收治的72例经腰穿、头CT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了脑脊液置换和常规治疗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对24例SAH采用CSF置换结合常规治疗。共置换96例次,平均每例4次。全部患者置换后头痛等症状均明显好转,未出现与腰椎穿刺直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认为只要病例选择合适,放CSF速度缓慢,尚属安全。CSF置换仍不失为SAH的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对比分析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联合腰椎穿刺与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且经DSA或急诊CT血管造影(CTA)确诊的64例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动脉... 相似文献
5.
6.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上可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大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加重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如何加速蛛网膜下腔血液的廓清,减轻继发性脑损害,多年来一直是神经外科学者关注的热点,近年来,脑脊液置换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方法多种多样,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收集我科2003—2007年期间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SAH79例的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探讨最佳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例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每次放脑脊液10ml,再注入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反复进行3~5次,一次置换脑脊液30~50ml,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3次置换内头痛完全消失22例(88%),2例死于再出血,1例死于脑血管痉挛,但其头痛程度均有明显的减轻。结论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是一种相对安全且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能够很好且及时地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如脑血管痉挛、再出血,也可以有效防止阻塞性脑积水、化学性脑膜炎、下丘脑功能紊乱等病理过程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分析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脑电图(EEG)所见及与临床的关系。SAH的EEG异常率83%,异常EEG主要有三种形式:以普遍性改变为主(66%);广泛性异常伴局灶慢波;局灶性改变。EEG中、重度异常以病后24h~10天居多(89%)。EEG异常与高血压及腰穿压力增高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意识障碍及预后明显相关(P<0.05),提示EEG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另外EEG限局性异常与CT病灶和脑血管造影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陈华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2,34(4):160-162
目的:分析探讨在超声介入下经皮肝脏穿刺置管引流术对肝脓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期间行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与2007年4月-2008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剖腹置管引流(对照组)治疗肝脓肿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WBC恢复正常的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费用等,并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治愈例数及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WBC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较短,平均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也相对较少,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愈率为100%,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对照组患者临床治愈率为82.60%,并发症发生率为26.10%,两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不仅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而且对患者创伤小,帮助患者缩短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也相应减少,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我院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积水者42例,经及时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用规范化治疗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蛛网膜下治疗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患者。观察组患者运用规范化治疗的方法实施治疗,对照组患者运用传统的方法实施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致残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和头痛持续时间、再出血率、血性脑脊液清除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规范化治疗可以降低致残率、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临床症状的消失和持续的时间,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自2003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6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低的特点[1-2]。其病死率高主要是因为起其并发症多。我科于1999年8月至2004年11月对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在常规应用甘露醇和抗纤溶药物的同时,应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取得了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8例病人,其中男48例,女10例。年龄45~78岁,平均52岁。入选病例均按中华医学会第四界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并全部经头部CT扫描证实确诊SAH。1·2治疗方法本组所有病例均采取传统的止血、脱水降颅压、口服尼莫地平和对症支持治疗,同时行脑脊液… 相似文献
16.
我科于2007~2008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配合椎管内注入地塞米松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发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7年来经CT证实的134例SAH患者中18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观察癫痫发作类型与SAH之Fisher分级间的关系。全组均采用脱水降颅压、止血、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对于癫痫发作2次及以上的病人同时给予抗癫痫治疗。结果:于SAH72 h内继发癫痫发作12例,于病程第4~15天继发癫痫发作6例。18例中,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强直组)10例,简单部分性运动发作(简单组)4例,复杂部分性运动发作(复杂组)4例;除强直组与简单组Fisher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GOS量表评定疗效,本组优9例,良2例,中2例,死亡5例。结论:SAH继发癫痫多发生在SAH早期,且以强直-阵挛发作为多见;其发作类型与SAH出血量和出血波及大脑皮质的范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脑脊液置换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继发性SAH 62例 (治疗组 )和原发性SAH 5 8例 (对照组 ) ,间隔 2~ 3d置换 1次 ,可置换 2~ 5次。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 90 3 %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 ( 93 1%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两组均未见脑疝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继发性SAH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IADSA即经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将传统的血管造影与电子计算机结合起来的新技术。主要用于显示动脉瘤和血管畸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而且由于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存活者中有1/3复发,复发死亡率为30%~60%,第三次出血几乎是100%死亡。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应行IADSA术以查出出血原因,确定有无动脉瘤,血管畸形及部位和大小,为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