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3种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危重病患儿临床救治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比较。方法对本科2011年3-7月65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危重症患儿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应用情况,并对不同置管途径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应用股静脉置管术构成比最高,颈内静脉置管多用于透析治疗,构成比其次;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应用较少。股静脉置管途径中,左右两侧股静脉置管一针成功率、成功置管时间和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1岁组和<1岁组置管一针成功率和成功置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0.01),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中心静脉置管途径中,休克组和无休克组置管一针成功率、成功置管时间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1)。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危重病患儿救治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因顾虑并发症的发生,本着救治需求和医疗安全角度,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常规应用受到限制,股静脉置管操作简便,风险较低,重大并发症发生少,具有首选应用价值。休克患儿中心静脉置管相对较难,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脐静脉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比较导管组(63例)与非导管组(38例)在院内感染、体重增长情况及住院天数方面的差异。结果:导管组院内感染率(17%)与非导管组感染率(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组体重增长(11.7±2.0 g/kg?d)明显高于非导管组(10.6±2.3 g/kg?d);导管组的住院天数(40±11 d)明显短于非导管组(45±14 d);导管组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与非导管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脐静脉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中,早产儿体重的增长显著优于非导管组,住院天数明显缩短,而且院内感染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连续性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11月至2019年9月行脐静脉置管的病例,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分析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时间、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及拔管原因。结果:共入选新生儿835例,其中男435例(52.1%),女400例(47.9%...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脐静脉置管在极低或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方法 对我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进行脐静脉置管术的极低或低出生体重儿置管术后的临床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63例患儿均成功置管,其中成功置管于下腔静脉41例(65.1%).留置时间4~21 d,平均12.9d.留置导管期间非计划拔管11例,其中置管于脐静脉非计划拔管8例,不同置管位置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8,P<0.01).本组均在生后36 h内插管,插管时间不同的患儿置管于下腔静脉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23,P>0.1).置管期间5例发生疑似导管相关感染,感染率为6.2/1000血管内导管日,63例拔管后同时行导管末端培养和血培养,结果导管末端细菌培养阳性1例(1.6%),酵母样真菌阳性1例(1.6%),导管留置时间不同的患儿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75,P>0.95).结论 脐静脉置管术可以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植入性中心静脉通道装置(Port)在肿瘤患儿中应用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176例安装化疗泵的恶性肿瘤患儿的观察,分析其置管的途径、导管放置的长度、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结果本组176例患儿经颈外静脉切开123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38例,经颈内静脉穿刺插管15例.导管应用期间共有46例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占26.1%.其中导管相关性感染占15.3%,导管的阻塞占16.8%.结论 化疗泵在肿瘤患儿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导管相关性感染是化疗泵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导管的阻塞多因放置的位置或者长度不当而引起.操作医师的专业化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保证各种药物的准确输入及为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良好的临时血管通路.方法 对住院期间84例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导管的堵塞率、感染率明显降低.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不仅能很好的保护血管,保证各种药物及时准确的输入,而且护理简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儿童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症状型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及形成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留置中心静脉置管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症状型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将患儿分为血栓组、非血栓组,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症状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105例中心静脉置管患儿,男:女为68:37;年龄8.5个月~13岁,平均年龄(5.5±4.0)岁;血栓组7例,非血栓组98例,非血栓组和血栓组患儿年龄[(5.7±4.1)岁vs.(2.5±1.8)岁]、中心静脉置管留置时间[(6.1±2.3)d vs.(8.9±2.1)d]、静脉营养应用大于7d比例(11/98例vs.5/7例)、静脉应用甘露醇大于7d比例(7/98例vs.4/7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静脉营养应用大于7d和静脉应用甘露醇大于7d是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症状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OR 50.703(95% CI 3.258-789.056)、OR15.590(95%CIl.196-203.146),P>0.05].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症状型深静脉血栓是深静脉置管常见并发症,起病隐匿,血栓一旦脱落容易导致肺栓塞等急症,并且影响患儿预后甚至延长住院时间.静脉营养应用大于7d和静脉应用甘露醇大于7d是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症状型深静脉血栓发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在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方法对我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进行脐静脉置管术的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置管术后的临床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103例均成功置管于脐静脉,留置时间2~26天,平均11.9天;留置导管期间因插管过浅拔管6例,因腹胀拔管2例,因脐静脉走行部位腹壁出现红肿拔管1例,因脐部分泌物增多拔管2例,出现堵管2例;90例拔管后同时行导管末端培养和血培养,结果导管末端细菌培养阳性4例(4.4%),酵母样真菌阳性1例(1.1%)。结论脐静脉插管留置术可以在早产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短期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儿童患者中经颈外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的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 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0例危重患儿中, 用直型静脉留置针穿刺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 其中经右侧颈外静脉置管7例, 经左侧颈外静脉置管3例。结果总置管成功率为100%, 其中1次穿刺置管成功8例, 3次穿刺置管成功2例, 无1例出现置管并发症。结论用直型静脉留置针穿刺颈外静脉置入CVC, 体表标志清楚, 可直视下操作, 操作简单, 成功率高, 便于固定和导管维护, 并发症少,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不同部位中心静脉置管在婴幼儿休克中应用的临床特点,探讨在婴幼儿休克中应如何快速选择中心静脉置管部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12例诊断为休克并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婴幼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置管分为超声组(70例)及体表定位组(42例),总结分析患儿在超声引导下不同部位置管的应用情况,对各部位置管的一针成功率、总成功率、置管时间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与体表定位组相比,超声组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置管的一针成功率增高,置管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生率减少(P<0.05)。超声组中,行颈内静脉置管比例最高(51%,36/70),其次为股静脉(33%,23/70),锁骨下静脉最少(16%,11/70)。超声引导下不同置管部位比较,颈内静脉成功置管时间最短[5.5(5.0,6.5)min](P<0.05);不同置管部位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婴幼儿休克状态下,应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可作为临床医生优先选择的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11.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主办,上海医学会、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年会于2015年9月11至14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隆重召开.会议注册代表794名,收到论文1310篇,经过专业学组评审,686篇论文进行了交流.本次大会同时举行了全国小儿肝胆外科学习班和青年医师手术录像大奖赛,近20名青年医师荣获全国中青年医师手术录像大奖赛优秀奖.会议恰逢中华医学会百年华诞,首先以专题片“中国小儿外科发展历程”拉开帷幕,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郑珊教授主持,主任委员王维林教授致欢迎辞.中华医学会、复旦大学领导到会讲话.本次会议首次邀请陈海波先生做了“瓷器鉴赏”的讲座,提升了会议的人文氛围.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探讨小儿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治之间关系,特别是术中病理对外科手术的指导意义,加强小儿外科与病理科的合作,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和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小儿肠道动力障碍与肠道病理改变关系专题研讨会”于2016年5月24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蔡威教授主持,邀请了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病理科周中华教授就肠道神经病变病理诊断的进展作了介绍.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现任主任委员王维林教授、肛肠学组组长高亚教授、新生儿学组组长郑珊教授、以及施诚仁教授、吕志宝教授、陈其民教授、唐维兵教授、王俊教授等小儿外科专家,与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儿科病理学组副组长何乐健教授及张忠德教授、杨军教授、王立峰教授、吴湘如教授等病理科专家就小儿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临床与病理诊断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小儿恶性肿瘤发病率逐步上升.第3次全国死亡调查发现,恶性肿瘤已位于5~14岁儿童死亡原因第2位.小儿外科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多地涉及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但恶性肿瘤往往病情复杂危重,疗效不甚理想,需要多个学科共同努力,组织最科学的治疗,争取最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2岁.因发现腹部包块半年入院.检查:生长发育正常,心肺未见异常,右腹部可及一巨大包块,约5cm×8 cm×4 cm,囊性,跨越中线,无触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尿素氮、肌酐均正常.B型超声:左肾缺如,左侧异位肾异位于右侧并发育不全,其中异位肾及输尿管积水,上界达剑突下,下界达盆腔,双侧输尿管开口正常.CT示:正常肾窝内左肾缺如,右侧腹部见团块状囊性密度影,边缘清晰,左侧异位肾于右侧,并左侧肾、异位输尿管积水,右肾形态正常(图1).IVU示:右侧肾盂、肾盏充盈良好,形态正常,杯口锐利,未见扩张及充盈缺损.左肾、输尿管未显影,膀胱内见团块状充盈缺损(图2).MRI及MRU示:右侧肾盂肾盏、右侧输尿管未见扩张;左侧交叉异位肾皮质菲薄,输尿管扩张、扭曲呈高信号影,下端崁入膀胱后部偏右(图3、4).术前考虑右肾、输尿管显影良好,与左侧异位肾无融合;左侧交叉异位肾,未见明显肾皮质、输尿管扩张积水,巨大囊性包块为无功能肾脏、输尿管,故完善术前准备后拟行左侧异位肾、异位输尿管探查术.术中见左侧交叉异位肾与正常右肾完全分离,左侧交叉异位肾未见明显皮质,肾脏重度积水,输尿管重度积水并迂曲、伸长、扩张,输尿管内穿刺、抽吸出清亮液体约350ml,输尿管末端闭锁,位于膀胱左侧,予以切除(图5).术后病理结果示:(左侧)肾实质严重萎缩,仅残存少许肾小管,肾盂及输尿管黏膜少量慢性炎细胞侵润.诊断:(左侧)非融合型交叉异位肾萎缩无功能并巨输尿管.术后10d出院.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正病历资料患儿,男,82d。因"反复感染、湿疹及血小板减少2月余"入院。患儿自出生后3d开始出现脓血便,检查发现血小板降至25×10~9/L,伴湿疹,不伴皮肤出血点、瘀斑,经抗感染、地塞米松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后便血好转、血小板升至61×10~9/L后出院。生后17d、45d分别2次出现脓血便、血小板减少而住院治疗,经抗感染、地塞米松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后便血好转、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浅层吸痰法在危重早产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的危重早产儿120例,随机分为浅层吸痰观察组(60例)和深层吸痰对照组(60例).观察吸痰时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儿吸痰后3 min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动脉血压的变化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气道黏膜损伤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效吸痰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浅层吸痰法可有效提高危重早产儿吸痰的安全性,减轻吸痰的不良反应,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