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对3种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危重病患儿临床救治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比较。方法对本科2011年3-7月65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危重症患儿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应用情况,并对不同置管途径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应用股静脉置管术构成比最高,颈内静脉置管多用于透析治疗,构成比其次;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应用较少。股静脉置管途径中,左右两侧股静脉置管一针成功率、成功置管时间和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1岁组和<1岁组置管一针成功率和成功置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0.01),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中心静脉置管途径中,休克组和无休克组置管一针成功率、成功置管时间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1)。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危重病患儿救治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因顾虑并发症的发生,本着救治需求和医疗安全角度,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常规应用受到限制,股静脉置管操作简便,风险较低,重大并发症发生少,具有首选应用价值。休克患儿中心静脉置管相对较难,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脐静脉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比较导管组(63例)与非导管组(38例)在院内感染、体重增长情况及住院天数方面的差异。结果:导管组院内感染率(17%)与非导管组感染率(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组体重增长(11.7±2.0 g/kg?d)明显高于非导管组(10.6±2.3 g/kg?d);导管组的住院天数(40±11 d)明显短于非导管组(45±14 d);导管组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与非导管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脐静脉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中,早产儿体重的增长显著优于非导管组,住院天数明显缩短,而且院内感染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连续性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11月至2019年9月行脐静脉置管的病例,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分析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时间、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及拔管原因。结果:共入选新生儿835例,其中男435例(52.1%),女400例(47.9%...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脐静脉置管在极低或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方法 对我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进行脐静脉置管术的极低或低出生体重儿置管术后的临床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63例患儿均成功置管,其中成功置管于下腔静脉41例(65.1%).留置时间4~21 d,平均12.9d.留置导管期间非计划拔管11例,其中置管于脐静脉非计划拔管8例,不同置管位置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8,P<0.01).本组均在生后36 h内插管,插管时间不同的患儿置管于下腔静脉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23,P>0.1).置管期间5例发生疑似导管相关感染,感染率为6.2/1000血管内导管日,63例拔管后同时行导管末端培养和血培养,结果导管末端细菌培养阳性1例(1.6%),酵母样真菌阳性1例(1.6%),导管留置时间不同的患儿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75,P>0.95).结论 脐静脉置管术可以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植入性中心静脉通道装置(Port)在肿瘤患儿中应用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176例安装化疗泵的恶性肿瘤患儿的观察,分析其置管的途径、导管放置的长度、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结果本组176例患儿经颈外静脉切开123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38例,经颈内静脉穿刺插管15例.导管应用期间共有46例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占26.1%.其中导管相关性感染占15.3%,导管的阻塞占16.8%.结论 化疗泵在肿瘤患儿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导管相关性感染是化疗泵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导管的阻塞多因放置的位置或者长度不当而引起.操作医师的专业化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保证各种药物的准确输入及为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良好的临时血管通路.方法 对住院期间84例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导管的堵塞率、感染率明显降低.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不仅能很好的保护血管,保证各种药物及时准确的输入,而且护理简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儿童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症状型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及形成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留置中心静脉置管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症状型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将患儿分为血栓组、非血栓组,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症状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105例中心静脉置管患儿,男:女为68:37;年龄8.5个月~13岁,平均年龄(5.5±4.0)岁;血栓组7例,非血栓组98例,非血栓组和血栓组患儿年龄[(5.7±4.1)岁vs.(2.5±1.8)岁]、中心静脉置管留置时间[(6.1±2.3)d vs.(8.9±2.1)d]、静脉营养应用大于7d比例(11/98例vs.5/7例)、静脉应用甘露醇大于7d比例(7/98例vs.4/7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静脉营养应用大于7d和静脉应用甘露醇大于7d是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症状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OR 50.703(95% CI 3.258-789.056)、OR15.590(95%CIl.196-203.146),P>0.05].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症状型深静脉血栓是深静脉置管常见并发症,起病隐匿,血栓一旦脱落容易导致肺栓塞等急症,并且影响患儿预后甚至延长住院时间.静脉营养应用大于7d和静脉应用甘露醇大于7d是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症状型深静脉血栓发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在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方法对我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进行脐静脉置管术的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置管术后的临床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103例均成功置管于脐静脉,留置时间2~26天,平均11.9天;留置导管期间因插管过浅拔管6例,因腹胀拔管2例,因脐静脉走行部位腹壁出现红肿拔管1例,因脐部分泌物增多拔管2例,出现堵管2例;90例拔管后同时行导管末端培养和血培养,结果导管末端细菌培养阳性4例(4.4%),酵母样真菌阳性1例(1.1%)。结论脐静脉插管留置术可以在早产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短期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儿童患者中经颈外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的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 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0例危重患儿中, 用直型静脉留置针穿刺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 其中经右侧颈外静脉置管7例, 经左侧颈外静脉置管3例。结果总置管成功率为100%, 其中1次穿刺置管成功8例, 3次穿刺置管成功2例, 无1例出现置管并发症。结论用直型静脉留置针穿刺颈外静脉置入CVC, 体表标志清楚, 可直视下操作, 操作简单, 成功率高, 便于固定和导管维护, 并发症少,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不同部位中心静脉置管在婴幼儿休克中应用的临床特点,探讨在婴幼儿休克中应如何快速选择中心静脉置管部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12例诊断为休克并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婴幼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置管分为超声组(70例)及体表定位组(42例),总结分析患儿在超声引导下不同部位置管的应用情况,对各部位置管的一针成功率、总成功率、置管时间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与体表定位组相比,超声组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置管的一针成功率增高,置管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生率减少(P<0.05)。超声组中,行颈内静脉置管比例最高(51%,36/70),其次为股静脉(33%,23/70),锁骨下静脉最少(16%,11/70)。超声引导下不同置管部位比较,颈内静脉成功置管时间最短[5.5(5.0,6.5)min](P<0.05);不同置管部位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婴幼儿休克状态下,应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可作为临床医生优先选择的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11.
信息动态     
患儿,女,6岁,因“腹痛伴发热4d”入院,T39.3℃,P130次/min,R42次/rain,BP110/63mmHg(1mmHg=0.133kPa),SpO299%.急性面容,神志清楚,精神萎靡,呼吸稍促,全身皮肤黏膜无皮疹、瘀点瘀斑,双颈侧部及腹股沟区可触及数个花生米大的肿大淋巴结,质中,表面光滑,无粘连,有轻微触痛,皮肤无发红、溃破,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 °肿大,充血,未见脓点.  相似文献   

12.
正第57届美国血液会议(ASH)于2015年12月5日-8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召开,其中儿科继续教育部分涉及淋巴瘤专业有两个专题:儿童及青少年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的靶向治疗进展及如何提高霍奇金淋巴瘤(HL)的治疗指数。1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进展该专题由Rachel Kobos教授和William Terry教授进行讲座。讲述了尽管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各亚型无病生存率(EFS)已达70%~90%,但复发淋巴  相似文献   

13.
儿童易栓症     
<正>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一类由于止血机制异常容易发生血栓的临床病症,即"血栓形成倾向"。易栓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疾病或状态。易栓症的血栓栓塞类型主要为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引起血栓疾病涉及遗传性与获得性两种机理,后者更为多见~([1])。继发性易栓症在儿童通常与中心静脉插管、肿瘤和心脏病有关,发生率明显低于成人。新生儿血  相似文献   

14.
<正>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是患者对自己身体、情感、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价和对目前功能的满意度,QOL的好坏与个体差异、个人期望有密切关系。QOL评价方法和步骤~([1]):(1)根据研究目的选择评价对象。(2)选择和制定量表: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不同的研究对象选用不同的量表,可以自己制定量表,也可以选择国内外现成的量表。QOL的评价量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普通量表,适用于普查普通人群和一组患  相似文献   

15.
<正>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占儿童致盲原因的5%~([1]),未经治疗病死率极高。近年来,随着对RB系统性综合性治疗方案的推广和实施,RB患儿整体生存率得以显著提高。在中国,每年可报告新发该病例约1300例~([2]),约85%RB患儿发病年龄5岁~([3-8])。随着婴幼儿生后眼底筛查的普及,早期诊断的RB患儿,病灶多局限;然而在医疗环境较差,医疗卫生知识不能普及的较为偏远地区,该病患儿就诊时病  相似文献   

16.
信息动态     
随着生物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循证医学和人文医学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导致外科学理念发生深刻变革,以疾病为中心和技术至上的生物医学模式正被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医疗模式所取代.随着现代外科多维价值观的确立和医学实践确定性的不断提高,导致传统经验外科向着现代外科悄然改变.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医学与计算机科学、数学、信息学、电子学、机械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相互渗透,数字医学技术又在传统外科手术中掀起了一场变革,推动着外科学进入以“精准”为特征的新时代[1-2].个性化、精准化、微创化与远程化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四大方向,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是现代医学发展重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回顾湖南省儿童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确诊为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72例病例,对其病变累及部位、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进行分析.结果 男43例,女29例;年龄3个月~6岁8个月,平均年龄17个月.病变累及部位:骨组织38例,皮肤28例,外耳道8例,淋巴结32例.病变累及多部位60例(83.3%),累及单一部位12例(16.7%).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69例(95.8%)有核沟的朗格罕细胞,56例(77.7%)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骨组织病灶为28/30例(93.3%),在皮肤组织病灶中为19/28例(67.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16,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朗格罕细胞阳性表达CD1a共72例(100%)、S-100 71例(98.6%)、Vimentin 70例(97.2%);Langerin标记阳性41例(100%).组织细胞阳性表达Vimentin共65例(90.3%),CD68 67例(93.1%).结论 小儿LCH可累及骨、皮肤、外耳道、淋巴结、肝、脾等多器官;多部位受累较单一部位累及多见.组织形态学以有核沟的朗格罕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骨组织较皮肤组织多见.单克隆抗体CD1a、Langerin、S-100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8.
信息动态     
目的 利用MassArray基因分型技术对苯丙酮尿症(PKU)患儿家系致病基因进行检测,探讨该技术应用于孕前、产前和新生儿PKU预测与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常规检测与串联质谱相结合的方式,在烟台地区筛查到2例PKU患儿,利用MassArray技术对PKU患儿及亲属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寻找可能的致病突变位点,并采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对MassArray基因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在2个家系样本中发现4种基因突变.突变位点是c.158G>A,c.1197A >T,c.728G>A,C.442-1G >A.结论 MassArray基因分型技术可快速对PKU基因突变位点进行检测,随着检测突变位点的增加,可为PKU的预测与基因确诊提供有效的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信息动态     
为促进我国小儿尿动力和盆底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普及小儿尿动力和盆底疾病诊疗技术,由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泌尿外科学组主办、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承办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办的“第二届全国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协作组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1月7日至9日在山东滨州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香港、成都、杭州、郑州、太原和山东部分地市的130位从事小儿外科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泌尿外科学组组长吴荣德教授、副组长和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协作组负责人文建国教授及肛肠外科学组委员傅廷亮教授共同主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赵明东教授到会并致欢迎辞.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王维林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