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常常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骤停后,血液循环突然中断,造成脑与全身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损伤,最终导致病人死亡。心跳停止10秒钟,病人就会出现抽搐和意识丧失;停止20-30秒钟,呼吸停止;停止60秒钟,病人的瞳孔就要散大、固定;停止5分钟,脑内能量代谢完全停止。呼吸和心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未成熟脑对惊厥性损伤的耐受性及可能机制,推测黑质网状部(SNR)特异性屏蔽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 将幼年SD大鼠(21日龄)和成年SD大鼠(2月龄)腹腔注射青霉素建立惊厥模型,分别称为未成熟组和成熟组,观察大鼠惊厥过程中行为改变.建模成功72 h后断头取脑,取SNR做HE染色进行光镜观察. 结果 (1)两组发作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成熟组大鼠惊厥发作程度53%为Ⅲ级,成熟组大鼠惊厥发作程度47%为V级;未成熟组开始惊厥的时间、惊厥时间持续、惊厥发生后开始死亡的时间分别为(9±5)min、(39.3±15.3) min、(40±13)min;成熟组分别为(14±6) min、(16.3±8.2)min、(8±4)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HE染色后,未成熟脑黑质神经元细胞核嗜碱性较成熟脑组织强,黑质神经元变性、死亡及丢失,所有未成熟脑组织神经元改变,包括SNR、海马、皮层部位的神经元细胞均较成熟脑组织相应部位的神经元损伤程度轻.结论 SNR成熟度对脑惊厥性损伤具有特异性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后生活质量的干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本院急诊科经心肺脑复苏抢救的116例心脏骤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给予心肺脑复苏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及复苏后24 h存活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分的差异。结果:经山莨菪碱药物干预治疗后,复苏后24 h存活率明显提高至32.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79%(P〈0.05),而ROSC率稍提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生活质量综合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方面,身体健康、心理社会功能累积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物质生活累积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莨菪碱干预治疗可改善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后的存活状况、神经功能情况及身体健康、心理社会功能相关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在院前心肺复苏时的疗效。方法78例院前心脏骤停的病人,随机分肾上腺素组(A)43例,加压素20u+肾上腺素组(B)15例,加压素40u+肾上腺素组(C)20例。结果自主心律恢复率和恢复时间分别是,A组14.0%,(9.1±2.8)min;B组33.3%,(5.6±2.3)min;C组40.0%,(5.0±2.4)min。统计学分析B、C组优越于A组(P〈0.05)。结论联合使用血管加压素,有利于提高院前心脏骤停病人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心脏骤停病人现场急救中国医科大学护理系(110001)赵海平心脏骤停系指健康人或在病情显著改善过程中的病人因各种原因而意外地突然发生的心跳停止。它的发生原因很多:如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农药中毒、风湿性心脏病、电击伤、CO中毒、心肌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上腺素递增剂量方程G=(K+2^(n-1))mg/3min(K=1、2,n=1、2、3……,G≤0.2mg/kg)与氨茶碱7mg/kg及生脉注射液快速同步联合在心肺复苏(CPR)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将328例心脏骤停患者分成3组,即标准剂量肾上腺素组(SDE组)112例、方程G=((K+2^(n-1))mg/3min(K=1、2,n=1、2.3……,G≤O.2mg/kg)中首次剂量K=lrag(方程1)组106例及K=2mg(方程2)组110例。同时进行心电、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等监测,并评价复苏效果。结果方程2组和方程1组自主循环恢复率、24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存活Glasgow昏迷评分与SDE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方程2组和方程1组CPR始用药至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与SDE组比较显著缩短(P〈0.01)。方程2组、方程1组和SDE组CPR始用药至自主循环恢复中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减少(P〈0.05),但方程2组和方程1组达到自主循环恢复所需静脉推注肾上腺素的周期数与SDE组比较显著减少(P〈0.01)。结论采用肾上腺素递增剂量方程G=(K+2^(n-1))mg/3min(K=1、2,n=1、2.3……,G≤0.2mg/kg)和氨茶碱7mg/kg及生脉注射液.陕速同步联合应用,在CPR流程中能显著提高心脏复苏率、提高存活率,并且显著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改善神经系统及脑功能,提高复苏时效效应,是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又一新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呼吸心跳停止的病因及进行心肺复苏(CPR)后死因,探求有效系统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我院急诊科时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排除致命性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无医疗价值的病例),据有关原则,进行即刻判断,尽早心肺复苏,重点是胸部按压,快速电除颤,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完整的心脏骤停(复苏)后治疗,这五个环节是决定呼吸心跳骤停转归的生存链。结果 46例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经以上处理,存活18例,生存率39.1%,其中14例出院后生活自理,另外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但没有植物状态的患者。结论患者心跳停止时间〈8min,经准确有效的心肺复苏,实施有效完整的复苏后治疗疗案,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异丙酚麻醉,观察不同蛛网膜下腔阻滞水平对异丙酚镇静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24例(Ⅰ组),行下肢手术患者26例(Ⅱ组)。Ⅰ组注入15.0mg布比卡因,Ⅱ组注入7.5mg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注药15min后,记录感觉阻滞平面,同时开始以100μg/(kg·min)的速度静注异丙酚,直至BIS值低于75(起效时间),术中维持BIS值于65~75,蛛网膜下腔注药45min后,停止注射异丙酚,观察停药后,BIS值恢复为90的时间(恢复时间)。结果Ⅰ组平均感觉阻滞平面上界为T4,Ⅱ组平均感觉阻滞平面上界为T10Ⅰ组和Ⅱ组:起效时间分别是(224±45)s和(281±52)s,P〈0.01;恢复时间分别为(235±44)s和(199±48)s,P〈0.05;异丙酚维持用量分别为(1.98±0.31)mg/kg和(2.83±0.46)mg/kg,P〈0.01。结论高剂量布比卡因(15.0mg)较低剂量(7.5mg)布比卡因达到相同镇静程度需要异丙酚的剂量为低,异丙酚的镇静作用起效时间缩短,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9.
蒋春峰 《医疗保健器具》2014,(12):1515-15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静脉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脑静脉畸形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T1WI(A组)、T2WI (B组)及SWI序列(C组)和增强T1WI.比较三组对脑静脉畸形的检出率,评价SWI序列较其他常规平扫序列对显示脑静脉畸形的优越性.结果 A组检出病灶6例(27.3%);B组检出病灶8例(36.4%);C组检出脑静脉畸形22例(100.0%),并且清晰地显示所有扩张的髓静脉及粗大的引流静脉,呈特征性“水母头”状.SWI与其他常规MRI序列相比,病灶检出率更高(P<0.01).结论 SWI是能敏感地显示脑静脉畸形的脉冲序列,可以作为MRI常规序列的重要补充,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256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的烟雾病患者23例(烟雾病组),有脑血管病症状,但脑内动脉无狭窄患者18例(对照组),分别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脑CT灌注成像。对大脑前、中、后动脉分布区脑CT灌注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并做统计分析。结果VR、MIP能很好地显示烟雾病病变血管部位、狭窄程度及颅底异常血管网改变。与对照组比较,烟雾病组患者大脑前动脉分布区脑血容量(CBV)增大[(8.46±0.91)ml/100g比(2.92±0.72)ml/100g]、达峰时间(TTP)延长[(30.27±5.02)s比(24.83±4.0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分布区CBV增大[(8.06±1.05)ml/100g比(6.08±0.56)ml/100g],MTT、TTP延长[(6.34±1.01)s比(3.83±0.83)s、(32.06±2.55)s比(25.83±2.3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C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后动脉分布区脑CT灌注参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在形态学与功能学相结合,对烟雾病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太空1050监护仪典型故障维修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故障现象 正常执行血压测量程序后,袖带内压力不足,气泵工作一段时间后(大约40s)停止工作,屏幕显示压力低于设限低值且监护仪报警.重复测量结果相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丁卡因胶浆对全身麻醉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择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气管导管表面均匀涂抹无菌液态石蜡油,试验组于相同部位均匀涂抹丁卡因胶浆.记录麻醉诱导前(T1)、手术结束停止输注药物后5 min(T2)、拔管后1 min(T3)、拔管后3 min(T4)、拔管后5 min (T5)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患者术后清醒时耐管效果,术后24h发生咽喉痛、声音嘶哑的例数.结果 两组T1、T2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3 ~T5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收缩压:(122.3±11.3),(120.0±9.8),(112.0±6.3) mmHg(1 mmHg =0.133 kPa)比(158.3±15.0),(142.5±13.5),(133.0±14.5) mmHg;舒张压:(75.0±13.5),(75.8±10.5),(58.3±4.2) mmHg比(111.0±20.3),(106.5±12.8),(63.8±15.8) mmHg;心率:(81.9±13.7),(83.6±13.4),(60.7±3.5)次/min比(113.5±19.4),(117.5±21.7),(71.8±14.6)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耐管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48/50)比56%(28/50)],咽喉痛和声音嘶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3/50)比48%(24/50)和4%(2/50)比36%(18/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卡因胶浆可以减轻全身麻醉患者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能增强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性,有效降低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所引起的咽喉痛和声音嘶哑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27例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并存活12周以上的患者根据第12周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其分为轻中型组12例(GCS评分≥8分)及重型组(GCS评分≤7分)1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第3,7天和第2,3,4,12周时的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并与对照组(15例同期健康查体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轻、中型组与重型组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在ROSC后第3,7天和第2,3,4,12周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4±0.23),(1.30 ±0.27) kU/L比(0.28±0.05)kU/L,(1.38±0.33),(1.44±0.30) kU/L比(0.28±0.05) kU/L,(1.44±0.31),(1.51±0.33) kU/L比(0.28±0.05) kU/L,(1.53±0.27),(1.67±0.36) kU/L比(0.28±0.05) kU/L,(1.72±0.25),(1.93±0.44) kU/L比(0.28±0.05) kU/L,(1.98±0.45),(2.15±0.52) kU/L比(0.28±0.05)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组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轻、中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明显升高;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后有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心室停博而使心输出量突然停止,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急症之一。若在4~6min不进行有效的抢救,患者可由临床死亡转为生物死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心脏骤停患者83例进行分析,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43例和中年组(〈60岁)40例,对两组患者心脏骤停相关因素和复苏成功率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组最常见心脏骤停原因为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同时窒息也是导致老年人心脏骤停的重要原因;老年组患者死亡率(76.74%)高于中年组(50.00%),P〈0.05,正常出院率(20.93%)低于中年组(42.50%),P〈0.05。结论老年人心肺复苏成功率较中年人低,对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时抢救以及对窒息等意外的预防,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丙泊酚目标靶控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麻醉诱导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血浆药物浓度靶控输注组(P组)和效应室药物浓度靶控输注组(E组),每组30例.C组采用丙泊酚2 mg/kg单次静脉推注;P组设定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4μg/ml;E组设定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为4 μg/m],三组均采用瑞芬太尼浓度为4 ng/ml的血浆靶控输注,静脉推注顺阿曲库铵0.2 mg/kg.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脑电双频指数、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记录各组患者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 (T2)、3 min(T3)、5 min(T4)、10 min(T5)的MAP和HR,记录血流动力学异常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三组T0时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1时MAP及HR均显著低于本组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T1时MAP及HR显著低于E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例数显著低于C组[6.7%(2/30)比4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作为目标靶控输注浓度更适合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17.
周文 《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1):81-82
目的:研究Newport E150呼吸机辅助/控制呼吸(AMV/CMV,A/C)的通气规律。方法:选择A/C模式,通气频率(f1)分别为4、6次/min,操作者于CMV的吸气时间(Ti)内、CMV开始后的第4s和第60·f1-1s分别对螺纹管的Y接口吸气(达触发水平),并分为A、B、C组。记录从CMV开始至第(4+60·f1-1)s时AMV及CMV的发生情况,每组测试20次。结果:A组不触发AMV,CMV出现在第60·f1-1s;B组在第4s触发AMV,CMV出现在第(4+60·f1-1)s;C组在第60·f1-1s时触发AMV。结论:AMV在CMV的Ti之外任何时间均可被触发;在AMV开始后的第60·f1-1s若仍无吸气达触发水平,则自动转换为CMV。  相似文献   

18.
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治疗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PKRP)治疗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159例高危BPH患者的疗效。结果159例患者均1次顺利完成手术,无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综合征及闭孔神经反射发生,PKRP手术时间平均45(s=23)min,切除前列腺组织质量平均30(s=28)g。出血量平均43(s=32)mL,术后48 h内拔除尿管,排尿均通畅。术后1、3、6、12个月,最大尿流率(Qmax)由术前的平均4.9(s=4.1)mL/s分别上升至17.6(s=4.5)、20.6(s=4.7)、21.3(s=5.5)、22.4(s=5.3)m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由术前的平均23.7(s=3.28)分别下降至7.1(s=2.21)、6.3(s=2.15)、6.0(s=2.03)、5.6(s=2.00);生活质量评分术后均下降(P均〈0.05)。平均随访8(6-12)个月,尿道狭窄1例,暂时性尿失禁11例。无1例发生真性尿失禁。结论等离子双极电切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其操作方式、切除速度与传统TUR手术相似,而且具有止血效果好、使用生理盐水为冲洗液、无须负极板、手术创伤轻,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推广应用于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  相似文献   

19.
熊小奇 《现代保健》2011,(11):35-36
目的 观察新活素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新活素组(22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标准的抗心力衰竭治疗.新活素组加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首次负荷剂量为1.5 μg/kg静脉注射,然后按0.01 μg/(kg·min)剂量持续静脉泵泵入,连续用药72 h.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的临床症状、心率、血压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浆N一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浓度.结果 新活素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1周心率、LVEF、NT-proBNP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新活素组治疗后1周各项指标的变化较对照组改善得更加显著(P〈0.05).结论 新活素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降低血浆中NT-proBNP的浓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用于新生儿全麻诱导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组(sP组)。s组吸入七氟烷诱导,sP组吸入七氟烷同时静注丙泊酚2.5mg/kg联合诱导。记录诱导前、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3、5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1K),以及插管时呛咳、体动反应。结果:SP组所有患儿及s组17例患儿均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sp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100%(30/30),显著高于s组的56.7%(17/30,P〈0.01);S组有6例、sp组1例发生呛咳或有体动反应;SP组气管插管前即刻及插管后1、3min三个时间点MAP、HR均显著低于诱导前(P≮0.叭);S组插管后lminMAP、HR显著高于诱导前及插管前即刻(P〈O.01)。结论: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用于新生儿全麻诱导,可减少气管插管时的不良反应,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