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N形回肠膀胱替代的疗效. 方法 男性膀胱恶性肿瘤患者8例,腹膜外切除膀胱前列腺,截取35~40cm回肠纵形切开后N形折叠形成贮尿囊,以改良乳头法将两侧输尿管分别移植于N形新膀胱的上臂的两侧,贮尿囊底部与尿道4~6针吻合,将贮尿囊完全置于腹膜外. 结果 本组8例手术时间6~7h,术中平均出血500ml,术后随访2~27个月,平均13个月,原位回肠新膀胱控尿、排尿良好,术后静脉尿路造影、B超检查未见上尿路扩张,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返流,血生化检查正常,未发现新膀胱或尿道肿瘤复发. 结论 N形回肠膀胱替代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创伤轻,并发症少;新膀胱容量大,内压低,顺应性好,功能接近于正常膀胱,保持原位排尿,明显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接受膀胱肿瘤根治手术的患者行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结果 15例术后随访2~25个月,平均12.3个月.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均无瘤生存;术后4周自主可控排尿,白天完全自控排尿15例,夜间完全自控排尿13例,2例偶有遗尿;贮尿囊容量280~350 ml,平均310 ml;最大尿流率13~25 ml/s,平均17 ml/s;无输尿管反流及狭窄,无贮尿囊后尿道吻合口狭窄,肾功能正常.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是目前一种方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腹腔镜下保留性神经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的手术方法。结果手术时间6~8h,平均7h;出血量180~400ml,平均260ml,术后4~5d开始进食。术后4周拔管,患者白天均能自控排尿,夜晚熟睡时偶有尿失禁。IVU及代膀胱造影检查显示无输尿管梗阻及返流,代膀胱容量250~350ml,最大尿流率18~25ml/S。7例保持良好的性功能。表明腹腔镜下行膀胱全切除视野清晰,出血少,恢复快,保留海绵体神经血管束,避免尿道括约肌损伤;小切口取出标本,体外构建贮尿囊及吻合输尿管,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腹腔内污染及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位可控性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对16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根治性切除,应用去带盲升结肠做贮尿囊进行原位膀胱重建术,对术后可控性、尿常规、血电解质、肾功能、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尿流动力学、生活质量等进行随访,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院后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余均获随诊3~36个月。术后早期均尿频,4例有轻度不完全尿失禁,3~4周后明显改善,6个月后自控排尿稳定。15例患者均无尿路感染,无高氯性酸中毒,肾功能正常。无输尿管返流及积水扩张。术后3个月后新膀胱呈椭圆体,6个月后新膀胱平均容量390ml,最大尿流率13.2ml/s,新膀胱充盈期内压1.41~3.38kPa,剩余尿量在30ml以下。患者自我感觉良好,生活质量高。结论 原位可控性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具有大容量、低内压、可控性好、抗返流、经尿道排尿、并发症少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提高膀胱全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手术的护理配合质量,使术后患者尽快恢复规律排尿的方法。[方法]制订训练计划,通过心理护理,新膀胱储尿功能的训练,排尿、控尿方式的训练,对术后患者进行系统训练指导。[结果]经过1~3个月系统的排尿训练,23例患者均能自主排尿,每次排尿200~300ml,平均250ml,每天间隔3~5h,平均4h,夜间唤醒1~2次,均无夜间溢尿。[结论]系统的排尿训练是恢复膀胱全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术后患者有规律排尿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女性膀胱全切原住回肠代膀胱术对患者的控尿和排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女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其中移行细胞癌34例,腺癌2例。原发肿瘤22例,复发性肿瘤14例。多发性非肌层侵犯肿瘤(Ta~T1)12例,浸润性膀胱肿瘤(T2-T3)24例。结果36例手术时间210—330(平均270)min,输血量0-1000(平均400)ml。术后随访6—72(平均26)月。术后6个月昼夜控尿率分别为94%(34/36)和92%(33/36)。2例排尿可控过度,需间歇导尿。术后6月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无输尿管狭窄和返流。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无尿道残端肿瘤复发。结论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治疗女性膀胱癌患者控尿效果满意。是一种较好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位可控性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16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根治性切除,应用去带盲升结肠做贮尿囊进行原位膀胱重建术,对术后可控性、尿常规、血电解质、肾功能、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尿流动力学、生活质量等进行随访,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院后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余均获随诊3~36个月。术后早期均尿频,4例有轻度不完全尿失禁,3~4周后明显改善,6个月后自控排尿稳定。15例患者均无尿路感染,无高氯性酸中毒,肾功能正常。无输尿管返流及积水扩张。术后3个月后新膀胱呈椭圆体,6个月后新膀胱平均容量390 ml,最大尿流率13.2 ml/s,新膀胱充盈期内压1.41~3.38 kPa,剩余尿量在30 ml以下。患者自我感觉良好,生活质量高。结论原位可控性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具有大容量、低内压、可控性好、抗返流、经尿道排尿、并发症少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去带回盲升结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膀胱癌行膀胱全切的男性患者施行该术式,即膀胱全切后,取末段回肠10cm、盲升结肠10cm作代膀胱,将回肠近端与升结肠远端吻合,于回肠末段近回盲部5cm长回肠纵向折叠形成抗返流肠段,左右输尿管与纵向折叠的回肠段上端行端侧吻合,盲升结肠全去带形成贮尿囊,于盲肠最低点切一小口与尿道吻合。对术后患者的尿液可控性评估方法包括残尿量超声测量,尿动力学,血清电解质,肾功能及生活质量指标进行评估。结果15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可控性及尿动力学检查显示术后6个月日间可控率达100%,夜间可控率达80%。膀胱最大容积平均380ml,膀胱最大内压平均2.82kPa,残尿量平均24.8ml。IVU检查,双肾显影正常,无肾积水。无尿路感染征象。无其它并发症。结论回盲升结肠新膀胱术尿液可控性好,并发症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原位回肠新膀胱(IN)和乙状结肠新膀胱(SN)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相关并发症.方法:65例膀胱癌患者,IN 40例,SN 25例.结果:65例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6个月,IN组最大贮尿量较SN组多;膀胱充盈压及膀胱排尿压均较SN组低.IN组白天尿控满意率为87.5%,SN组为92.0%;SN组夜间尿控满意率为48.0%,IN组为6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漏尿4例,排尿困难2例,术后感染2例,粘液堵塞2例,尿失禁1例,肠梗阻1例;勃起功能障碍6例,吻合口狭窄4例,慢性尿潴留3例,上尿路积水2例,盆腔转移1例.结论:回肠新膀胱可以达到足够的贮尿量和较好的尿流动力学改变,控尿满意.回肠是优先选择的新膀胱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5例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采用输尿管回肠代膀胱Nesbit吻合术,回肠代膀胱不造瘘,耻骨后引流管负压吸引.结果 随访3~12个月,回肠代膀胱内压低、顺应性好、容量大,无输尿管反流、梗阻,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有患者白天控排尿良好.结论 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并发症少,控排尿良好,患者的生存质量高,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尿动力学检查方法探讨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术后进行排尿情况的记录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15例患者均可自主控制排尿,5例患者最大尿流率〈1 0 mL/s,1例夜间轻微尿失禁,排尿困难组最大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而最大潴尿压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患者排尿良好,是较为适宜的膀胱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加尿流改道的62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30例行回肠膀胱术(回肠膀胱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结果两组6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发生。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和回肠膀胱术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回肠膀胱术组[(463.59±50.24)min比(436.07±44.91)min、(1081.16±320.49)ml比(867.53±224.61)ml、(46.88±4.67)d比(20.37±5.24)d],但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回肠膀胱术组[25.0%(8/32)比53.3%(16/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尿流改道术均是临床上尿流改道的较成熟方式,在临床诊疗中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并结合临床经验选择最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陈东  李毅宁  孙建国  张建育 《中国校医》2013,27(12):920-922
目的比较女性患者腹腔镜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与开放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的尿流动力学改变,评价女性腹腔镜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女性患者,全部由同一术者开展腹腔镜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8例,开放性原位回肠新膀胱16例,比较其术后排尿情况及尿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24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大部分能自主控制排尿,比较腹腔镜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与开放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术后尿流动力学各参数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患者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较传统开放性手术术后排尿功能无明显差异,可以替代传统开放性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膀胱残余尿水平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肾功能及尿路感染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单纯BPH的病例81例,分成A组53例(残余尿量<60ml),B组18例(残余尿量60~200ml),C组10例(残余尿量200ml).对三组患者的血尿素氮、血肌酐、尿细菌培养结果作对照研究.结果 A、B、C组的血尿素氮、血肌酐分别为(5.90±3.01)mmol/L、(90.13±25.08)μmol/L和(7.85±3.53)mmol/L、(128.36±30.25)μmol/L以及(10.57±4.01)mmol/L、(152.11±36.68)μmol/L.C组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和B组(P<0.05),而B组亦明显高于A组(P<0.05).A、B、C组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8.3%(15/53)、44.4%(8118)、50.0%(5/10).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仍为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结论 随着膀胱残余尿量的增多,BPH患者肾功能损害有加重趋势.当残余尿量≥60 ml时则明显增加了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对促进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140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观察组7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功能锻炼法,观察组采用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手法按压穴位法。观察两组患者拔除尿管第一次排尿后的膀胱残余尿量及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平均残余尿量为(105.43±50.11)ml,观察组平均残余尿量为(51.79±24.14)ml;对照组患者尿潴留的发生率为45.71%,观察组发生率为5.71%;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手法按压穴位有利于促进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下尿路功能障碍患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患儿54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由于肾积水需要进行B超影响尿动力学检查的患儿1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进行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观察组患儿的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表现出了残余尿量增多,膀胱顺应性降低,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瘫痪;膀胱壁厚度增加、毛糙,膀胱颈口发生抬高,尿道扩张,在排尿期其尿道不能完全开放等现象。对照组患儿的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可见膀胱壁光滑,膀胱壁的平均厚度为(2±1)mm,膀胱颈口关闭,不抬高,排尿期膀胱颈口和后尿道充分开放。结论 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能够显著的提高小儿下尿路功能障碍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17.
张富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71-2372,2379
目的了解腹腔镜术式、开腹术式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排尿功能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择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某科就诊的42例直肠癌患者,单盲抽样把其中28例分为腹腔镜术式组,采取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余者分为开腹术式组,采取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结果术后1个月,腹腔镜术组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14.3%)比开腹术组(50.0%)显著低(P﹤0.05);术后6个月,腹腔镜术组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3.6%)比开腹术组(35.7%)显著低(P﹤0.05)。术后留置尿管时间,腹腔镜术组[(3.5±1.5)d]比开腹术组[(6.5±2.5)d]显著低(P﹤0.05);术后1个月,腹腔镜术组膀胱残留量[(50.3±20.8)ml]比开腹术组[(60.5±18.2)ml]显著低(P﹤0.05)。结论相对于开腹术式,腹腔镜术式视野广、分离及止血精准,对于直肠癌患者排尿功能影响小,术后更利于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随机尿Na/K比值的分布及能否正确反映24小时尿钠排量,并确定评价利尿剂反应的随机尿Na/K比值。 方法 以40例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个患者在早8点给利尿剂,采集24小时尿量、用利尿剂后2-4小时和7-9小时随机尿5ml,并检测24小时尿钠排量、随机尿Na/K比值以及分析随机尿Na/K比的ROC曲线。 结果 选择40名尿肌酐排量大于15mEq/Kg的患者进行分析,24小时平均排尿量1722.5±915.3ml(500~3500ml),24小时尿排钠量均值为107.9±91.2(3~366)mmol/L,上午及下午随机尿Na/K比值分别为3.44±3.64、3.97±4.60,对24小时尿排钠量大于78 mmol/L患者进行上午及下午随机尿Na/K比ROC曲线分析,上午随机尿Na/K比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61,下午随机尿Na/K比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分析上午及下午随机尿Na/K比值一致性,上午随机尿Na/K比值ROC曲线下面积与下午随机尿Na/K比值ROC曲线下面积之差为0.0682(95%CI=-0.161~0.153,P=0.113),统计学无差异。另外,随机尿Na/K比值在1.25~1.45以上时,可以反映24小时尿排钠量大于78 mmol/L。 结论 随机尿Na/K比值大于1.25时,可以正确反映24小时尿钠排量大于78 mmol/L,随机尿Na/K比值检测是判断利尿剂效果的方便、灵敏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利多卡因用于预防宫颈癌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 将65例因宫颈癌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于拔除导尿管后立即予浸润2%利多卡因1 ml的棉球放置尿道口20 min以上再排尿;对照组33例,为常规拔除导尿管的患者.比较两组尿潴留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残余尿量为(53±22)ml,发生尿潴留1例(3.12%,1/32),对照组分别为(163±32) ml和8例(24.24%,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多卡因对于宫颈癌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的尿潴留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