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弥可保配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无力的疗效。方法 将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80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给予弥可保配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通过尿流动力学测定,对比评定治疗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治疗后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弥可保配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无力有显著作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所引起的膀胱平滑肌麻痹和排尿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的一种慢性并发症。该病在糖尿病病人中的发病率为27%~85%。其发病隐匿,症状发展极为缓慢,可导致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甚至肾功能衰竭。近年,我们采用针刺为主的方法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40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影响,以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康复医学中心收住的7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35例;干预组患者在进行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过程中,测定膀胱安全容量的同时寻找正确而安全的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未进行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常规选择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达到平衡膀胱的时间及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能达到平衡膀胱,但干预组达到平衡膀胱所需的时间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2、4、6、8周后泌尿系感染率分别为11.4%、8.6%、5.7%、2.9%,对照组患者分别为25.7%、17.1%、11.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后,实行个体化膀胱功能常规训练方法,可有效恢复平衡膀胱并降低泌尿系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治疗神经原性膀胱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工程,目前尚无可以完全恢复神经原性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法。本文介绍了本院自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神经原性膀胱54例,阐述了心理护理、尿管护理、尿潴留护理等方面的注意事项,提出了间歇性导尿的重要性。笔者认为,神经原性膀胱护理工作的重点是排空、清洁导尿、预防感染的方法以及保护肾功能,以此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研制一种便携式神经原性膀胱治疗仪。该治疗仪通过产生一系列符合人体生理学特征的电脉冲,对膀胱穴位进行刺激.最终达到治疗和缓解膀胱残余尿增多、尿潴留及尿失禁等疾病的目的。与现有同类设备相比,该治疗仪具有成本低、体积小、携带方便等特点,可满足不同患者治疗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早期糖尿病性膀胱病(DCP)的无创尿动力学指标变化,为其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以糖尿病病程1年为限将8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初诊糖尿病组(32例)和非初诊糖尿病组(53例),以30例非糖尿病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应用无创尿动力学方法进行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初尿意膀胱容量及残尿量测定.结果 初诊糖尿病组中有残余尿者18例,残尿量(13.2±17.3)ml,最大尿流率(18.4±6.9)ml/s,平均尿流率(10.6±5.3)ml/s,DCP检出率56.2%(18/32).非初诊糖尿病组中有残余尿者38例,残尿量(19.3±18.4)ml,最大尿流率(14.7±6.6)ml/s,平均尿流率(9.5±4.7)ml/s,DCP检出率71.7%(38/53).对照组无残余尿,最大尿流率(25.7±5.9)ml/s,平均尿流率(18.0±4.9)ml/s.初诊糖尿病组及非初诊糖尿病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残尿量高于对照组(P<0.01).非初诊糖尿病组最大尿流率明显低于初诊糖尿病组(P<0.05).结论 糖尿病早期便可出现尿动力学改变,其中可能以最大尿流率降低为最敏感指标.应用新的无创尿动力学检测方法可早期诊断DCP并动态观察评价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糖尿病膀胱病(DCP)患者的尿动力学改变,探讨发病机制及病理演绎过程,减少晚期DCP的发生,为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按糖尿病患者病程分为:早期DCP患者组(32例),晚期DCP组(28例)及非糖尿病人群对照组(22例)分别进行尿动力学测定,获得最大尿流率、排尿量、初始感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压力、最大逼尿肌压、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膀胱颈压、最大尿道压及括约肌肌电图等参数,对以上数据作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早期DCP患者最大尿流率偏低[(15.97±5.71)ml/s,P<0.05],逼尿肌活动亢进(占59%),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占37.5%);而晚期DCP患者最大尿流率明显下降[(8.75±4.20)ml/s,P<0.01],膀胱容量增加[(472.5±32.9)ml,P<0.01],残余尿量增多[(62.59±19.87)ml,P<0.01],逼尿肌收缩功能减弱。结论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有膀胱尿道的动力学改变,以逼尿肌活动功能亢进、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较常见,晚期以逼尿肌收缩功能减弱为主,建议对DCP患者早期就应给予干预,控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8.
间歇性导尿术在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术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应用中的效果。方法观察42例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术治疗前和治疗4 w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治疗前,而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实验室检查中24 h尿沉渣检查和细菌计数等2项指标均明显减少。结论应用间歇导尿术可促使神经原性膀胱膀胱功能的恢复,并减少尿路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经直肠超声(TRUS)测定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IPP)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排尿困难就诊的BPH患者60例,平均年龄65.4岁,病史5~10年。通过经直肠超声(TRUS)测定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IPP),同时测定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atQmax),将三者经多元回归分析其相关性。同时计算AG值(AG=PdetatQmax-2Qmax)。结果在60例患者中,AG值>40者占80%,15~40者占20%。分析显示最大尿流率与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有相关回归关系(p=0.046<0.05),最大尿流率与逼尿肌压力无相关。结论经直肠超声(TRUS)测定的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作为一种形态学变化,与尿流率的功能改变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陈东  李毅宁  孙建国  张建育 《中国校医》2013,27(12):920-922
目的比较女性患者腹腔镜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与开放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的尿流动力学改变,评价女性腹腔镜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女性患者,全部由同一术者开展腹腔镜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8例,开放性原位回肠新膀胱16例,比较其术后排尿情况及尿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24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大部分能自主控制排尿,比较腹腔镜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与开放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术后尿流动力学各参数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患者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较传统开放性手术术后排尿功能无明显差异,可以替代传统开放性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CPN)在尿流动力学检查(urodynamics)后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尿流动力学检查患者792例按便利法分为对照组390例(采用传统方法)和观察组402例(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检查后的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发热、血尿、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消失时间.结果 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07例(占27.44%),观察组发生并发症47例(占10.20%),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术后膀胱刺激症状、发热、血尿、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少及其消失时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可给予尿流动力学检查患者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措施,减少检查后并发症,缩短不良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在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检查的意义,从而为临床患者的诊治提供借鉴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前,对患者实施尿流率、尿道压、充盈膀胱测压、逼尿肌功能等尿流动力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给予不同方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06例患者中,不稳定膀胱6例,膀胱逼尿肌乏力11例,低顺应性膀胱33例,神经源性膀胱4例,逼尿肌亢进3例;尿流率检查91例(15例患者无法自解小便未行尿流率检查),Qmax在3~10 mL/s为71例,Qmax在10~15 mL/s为16例,Qmax〉15 mL/s为4例;95例患者在尿道压检查中出现异常,其中膀胱出口梗阻89例,尿道狭窄6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尿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患者膀胱尿道功能状况,对于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提高疗效意义重大,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钟敏  莫乃新  吕忠 《现代保健》2014,(31):127-130
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女性排尿困难患者中的意义。方法:对65例女性排尿困难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65例患者中神经源性膀胱19例,膀胱出口梗阻16例,非神经源性逼尿肌尿道外括约协同失调15例,逼尿肌收缩无力13例,不稳定膀胱2例。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女性排尿困难病因的主要方法,在女性排尿困难的治疗方面可提供准确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并发膀胱结石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提高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并发膀胱结石疗效的方法。方法63例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并发膀胱结石患者,其中41例依结石大小行膀胱切开术、电切镜夹取、取石钳夹取等取石法;22例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或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等碎石法,对2组的结石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对6例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反复冲洗后再置镜观察,发现仍有少量泥沙样结石残留。随访2年,取石法和碎石法2组膀胱结石复发率分别为5%和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P<0.05)。结论完整取出结石可使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结石复发率明显降低。根据结石大小确定取石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梗阻性慢性前列腺炎尿动力学表现及手术治疗前后疗效分析。方法对16例慢性前列腺炎并膀胱出口梗阻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对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采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该疾病,术后对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等指标进行随访。结果该疾病患者尿动力学检查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逼尿肌收缩力改变,Qmax下降及尿道压增高;经手术治疗后,患者复查Qmax明显提高,IPSS评分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对梗阻性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对糖尿病性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尿总蛋白/尿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肌肌酐比值的变化以及与糖尿病的关系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87例健康体检者和6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尿中总蛋白、微量白蛋白、肌酐进行检测,计算总蛋白/尿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悄肌酐比值;同时检测血糖、血尿素。结果:四组统计数据说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灵敏性最仁佳,异常出现最早。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是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是临床上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本文对 4 0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测定 ,旨在观察糖尿病肾病早期改变的某些特点 ,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经临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4 0例 ,其中Ⅰ型 4例 ,余均为Ⅱ型糖尿病 ,男 18例 ,女 2 2例 ,年龄 2 5岁~ 70岁 ,平均年龄 52岁。正常对照组 4 0例 ,男 15例 ,女 2 5例 ,年龄 2 0~ 73岁 ,平均年龄 4 8岁 ,经检查无器质性疾病。糖尿病患者 4 0例中尿常规正常2 6例 ,尿常规异常者 14例 (蛋白定性 +~ or定量 >0 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依据膀胱安全容量法行间歇性导尿,在预防神经源性膀胱相关泌尿道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某院的脊髓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间歇性导尿,导尿频率依据残余尿量确定。干预组予以间歇性导尿,导尿频率依据膀胱安全容量确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泌尿道感染发病率、细菌菌落计数及菌种构成、不良反应、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及逼尿肌厚度。结果 共纳入120例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过程中干预组有1例因不能完成疗程而脱落。干预组泌尿道感染发病率(10.17%)低于对照组(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5,P=0.012);干预组尿培养细菌菌落数为(4.71±0.13) lg CFU/mL,低于对照组的(4.99±0.25) lg CF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8,P=0.019);两组患者尿培养检出细菌均以G-菌为主。8周后,干预组患者的残余尿量、逼尿肌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23、3.412,均P<0.05);干预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6,P=0.014)。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性导尿,可以降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尿道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逼尿肌无反射神经原性膀胱手术范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分别进行单侧内括约肌切断和双侧内括约肌切断 ,术后 3个月及 1~ 5年随访分析结果。结果 双侧内括约肌切断的优良率 (92 % )明显高于单侧切断者 (6 0 % ) (P <0 0 5 )。结论 应行双侧内括约肌切断。手术指征应为症状明显和 /或残余尿量 >5 0ml。尿流动力学检查应做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膀胱病变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尿动力学检查及分析,做出合理的治疗与处理。方法60例已确诊为糖尿病膀胱病变合并BPH患者,其中糖尿病病程〉12年、血糖控制不理想32例(试验组),糖尿病病程≤8年、血糖控制基本平稳28例(对照组),采用莱博瑞UDS.120XLT型尿动力学检查仪,对两组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6±71)ml比(160±64)ml,P〉0.05]。而试验组最大尿流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4±2.0)ml/s比(8.0±3.2)ml/s],IPSS的症状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5.8±4.1)分比(22.6±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最大膀胱容量、顺应性、初始尿意容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膀胱病变加重了BPH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尿动力学检查对糖尿病膀胱病变合并BPH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客观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