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口腔门诊预防交叉感染的管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口腔医学的发展,先进设备仪器的引进,新业务、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无疑给口腔疾病的病人带来了转机。但由于口腔诊疗操作中病人的唾液、血液污染器械,加之侵袭性操作不断增加,口腔感染也随之加剧。因此,做好个人防护、预防交叉感染已显得越来越重要。这种交叉感染不仅是从病人到病人、还有从病人到医务人员以及从医务人员到病人的直接感染或通过物品对人体的间接感染。因此,预防交叉感染不仅要做好消毒灭菌,还应包括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污物处理等一系列问题。感染包括三个重要环节,即感染源、感染途径和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
口腔诊疗操作后治疗台被污染概率很高,特别如综合治疗椅、洁牙机手柄、光固化机等,易引起交叉感染,故诊疗操作前应对操作区以及操作边缘区做好避污防护措施.目前市场上虽有专用带黏性的避污防护膜,但价格较高,为寻求一种能在基层医院使用,价格廉洁又能方便达到预防交叉感染的方法,我们选择了不渗透水的保鲜膜,一人一用一换,经济实惠,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门诊医源性交叉感染的管理对策。方法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组织人员学习,提高防护意识,切断感染因子的传播途径,做好监测、监督管理。结果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各级人员培训到位,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杜绝了医源性交叉感染的发生。结论抓好每一环节的管理,才能更好地预防交叉感染,保证医患安全。 相似文献
4.
口腔科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亚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9)
口腔科的工作人员要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接触,因此,口腔科非常容易发生院内交叉感染,也是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重点监控的科室. 相似文献
5.
<正>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病人及医务人员身上可能带有传染性疾病和非致病性微生物,在诊疗环境及设施中也存在着各种性质不同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消毒灭菌不彻底、隔离控制措施不到位时,这些微生物将会借诊疗护理措施的实施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科门诊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100例口腔科门诊交叉感染事件的临床资料,并与口腔科门诊同期未发生交叉感染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危险因素并总结护理对策。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空气污染、环境污染、器械消毒污染和操作不规范均是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口腔科门诊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和操作规范的教育,加强对诊室空气、环境和器械消毒的监管,以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付川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0):4483
门诊治疗室是各种疾病患者进行集中治疗的场所,由于病种复杂、空气质量较差,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为此,采取措施,加强门诊治疗室的管理,在预防交叉感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门诊抽血室预防交叉感染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5):3143
门诊抽血室患者多、采血工作量大,频繁密切接触患者的血液标本,存在潜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而患者大多数免疫防御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缺陷,最易引起交叉感染。故在抽血过程中,应严格消毒,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重视对患者的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9.
一、口腔科交叉感染的危险口腔科交叉感染主要微生物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厌氧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及其经血传播的HBV、HCV、HIV,平均感染危险约为3.6%。Vacher(1996)对30例病人治疗前口腔菌群以及使用后手机消毒前后污染调查表明,10%(3例)病人使用的口腔器械有传播感染的危险。McCarthy(1997)对5176位口腔医护人员调查后认为,工作人员对感染控制的意识有重要意义,预测40岁以下工作人员感染危险性为:认为HBV控制措施足以预防HIV者相对危险度(OR)为2.7;不采取… 相似文献
10.
门诊化验室采血标本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工作人员在连续操作中手得不到充分的冲洗和消毒,经对工作人员手进行50次采样,监测结果表明:工作人员的手细菌数平均20CFU/cm2,手的刷洗液HBsAg阳性率为2%。这一问题引起了医院感染科的高度重视,我们采用一次性洞巾用于采血标本,经应用隔离措施得当,效果良好。1 操作方法 取一次性无菌中单为原料,剪成边长为 40 cm方巾,中间剪成长 10 cm、宽 8cm长方型小洞,制成一次性抽血洞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门诊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通过从输液质量控制方面、护理工作经验、患者查对管理等方面加以综述。结果门诊输液存在着医院管理脱节和服务品质差的问题。结论通过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杜绝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减少了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12.
胡振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7):1521-1523
目的 观察口腔术后感染伤口分泌物中的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工作提供支持.方法 收集68例口腔术后感染的患者,留取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68例伤口分泌物中分离出病原菌97株,排在前4位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6.8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0.62%)、大肠埃希菌(18.56%)、肺炎克雷伯菌(13.40%);对切口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依次为万古霉素(100.00%)、头孢曲松(88.46%)、庆大霉素(65.38%),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依次为万古霉素(100.00%)、阿米卡星(70.00%)、庆大霉素(55.00%),对大肠埃希菌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依次为亚胺培南(100.00%)、头孢哌酮(83.33%)、妥布霉素(61.11%),对肺炎克雷伯菌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依次为亚胺培南(100.00%)、庆大霉素(84.62%)、妥布霉素(76.92%).结论 口腔术中及术后应严格无菌操作,严防术后患者的伤口感染;对切口感染的患者,及时进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检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康复新液联合口腔溃疡涂剂与西瓜霜喷剂,对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OM)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年内医院化疗所致OM的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康复新液和U腔溃疡涂剂;对照组用西瓜霜喷剂,疗程5d.结果 5d后,治疗组40例,显效16例,有效22例,有效率为95.0%;对照组40例,显效4例,有效14例,有效率为45.0%,两组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新液联合口腔溃疡涂剂,对OM的治疗效果较西瓜霜喷剂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分析临床特点,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总结治疗方法。结果致病原因主要为牙源性感染,达55.88%,其次分别为腺源性感染、血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医源性感染,分别占23.53%、10.29%、7.35%,2.95%;共分离出病原菌68株,排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42.65%、26.47%、22.06%;68例患者均无死亡病例,其中27例显效,39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7.06%;术后出现5例酸中毒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35%,经治疗后得到明显的改善,无败血症、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单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时间较短,平均为5.1d,多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时间较长,平均8.9d。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多为牙源性感染,病情较急,易造成严重危害,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全身抗炎治疗、局部病变治疗和支持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卢萌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1):2458-2459
目的了解口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便于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医院2008-2011年收治的230例口腔感染患者的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30例口腔感染患者检出细菌522株,其中厌氧菌344株,占65.9%,需氧菌178株,占34.1%;在厌氧菌中,主要检出的黑色素普氏菌127株,中间普氏菌88株,口腔链球菌34株,牙龈卟啉单胞菌29株,二氧化碳嗜纤维菌22株,核梭杆菌16株,韦荣球菌14株,共生放线杆菌9株,福赛类杆菌5株;药敏试验表明,厌氧菌株对万古霉素、四环素、头孢曲松高度敏感,敏感率均>90.0%。结论口腔感染患者病原体以厌氧菌为主,可选用万古霉素、四环素、头孢曲松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小儿口服咪唑安定作为术前镇静药的可行性.方法:60例手术患儿,术前用药按口服使用咪唑安定和肌肉注射安定而随机分组对比分析.结果:口服咪唑安定易于接受,镇静作用佳,无明显副作用.两组给药前后心率(HR)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患儿术后清醒与拔管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口服咪唑安定可作为术前镇静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口腔癌患者医院感染的现状、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发病部位、易感因素,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126例口腔癌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口腔癌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64.3%、革兰阳性球菌占27.0%、白色假丝酵母菌占8.7%,以革兰阴性菌检出率最高;其中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主要集中在手术切口、下呼吸道,滥用抗菌药物、合并糖尿病、手术切口口内外相通、气管切开、口腔卫生状况差等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 早期诊断与治疗、围手术期尽可能控制各种能引起感染的因素,从而减少口腔癌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卒中后口腔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3月笔者所在科脑卒中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不给于口腔护理,观察组实施口腔护理,有针对性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口腔感染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口腔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早期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患者LI腔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不同消毒剂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术后继发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消毒剂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20例在医院进行口腔颌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A、B、C3组,每组各40例;A组患者采用0.5%聚维酮碘进行口腔消毒,B组患者采用0.02%醋酸氯己定,C组患者采用1∶5000呋喃西林液,比较各组术前、术后2、4、6、8h伤口处组织细菌培养情况和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术前采样培养细菌数比较无明显差异,3组患者术后2h采样培养细菌数均低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后2、4、6、8h采样培养细菌数分别为(30.4±1.9)、(36.5±1.1)、(44.7±2.6)、(56.0±2.5)个/cm2,采样细菌数逐渐增加,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手术后2、4、6、8h采样培养细菌数分别为(37.5±1.3)、(49.0±2.4)、(66.7±3.6)、(79.8±5.0)个/cm2,采样细菌数逐渐增加(P<0.05);C组患者手术后2、4、6、8h采样培养细菌数分别为(43.5±2.7)、(56.3±4.5)、(78.4±6.9)、(93.2±8.8)个/cm2,采样细菌数逐渐增加(P<0.05);A组术后采样细菌培养细菌数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A组患者术后继发感染发生率为2.5%,B组为17.5%,C组为20.0%,A组患者术后继发感染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5%聚维酮碘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术前口腔消毒,可获得持久和有效的消毒作用,效果优于0.02%醋酸氯己定溶液和1∶5000呋喃西林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