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大理州医院19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发病年龄平均52.2岁,发生部位分别为胃10例、空肠3例、回肠3例,结肠1例,直肠2例。19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9例,恶性8例,交界性2例,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结论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以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病理学检查是确诊GIST的惟一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38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38例胃肠道间质瘤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5.8%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胞浆嗜酸性较弱,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D11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2007年8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诊治的7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肿块、排便困难、消化道出血及贫血等。②病理特征:瘤体直径为0.6~22.0cm,由黏膜下向黏膜或浆膜外侵袭,肿瘤常有溃疡、出血及坏死等情况;镜下主要表现为梭形和上皮样细胞;73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良性21例,交界性8例,恶性44例;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D117(+)90.7%,CD34(+)85.0%,SMA(+)20.1%,S-100(+)20.7%。③诊断方法:术前行胃镜发现肿块者41例,行肠镜发现肿块者7例,腹部CT发现肿块者24例,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肿块者1例。④治疗方法:20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2例行近端胃切除术,9例行远端胃切除术,22例行病变小肠段切除术,3例左半结肠切除术,3例行Dixon术,2例行旷置术,2例未行手术,服用格列卫至随访结束。⑤随访结果:对73例患者随访8~48个月,其中良性、交界性患者未见复发,2例获疾病稳定,3例胃恶性间质瘤于术后12~22个月死于肝脏转移,2例结肠恶性间质瘤、1例直肠恶性间质瘤死于局部复发并腹腔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无特异性典型临床表现,术前诊断手段主要为胃镜、肠镜、CT及超声。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肿瘤体积或范围过大而无法采用手术治疗者,可考虑口服格列卫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0年3月收治的21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GIST均经病理等检查证实为良性间质瘤10例,恶性8例,交界性3例。肿瘤大小与良恶性相关。全部病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GIST最可靠的辅助指标。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艳 《中国医药》2008,3(1):34-3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随访3-36个月,无瘤生存者9例,高度恶性者3例,分别于术后8、11、16个月死亡,另2例于术后复发未继续治疗。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对于无法切除及术后复发的病例可联合伊马替林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收集2005年3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39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最常发生于胃,占51.3% (20/39),其次是小肠,占33.3% (13/39);肿瘤体积最大者15 cm×13 cm×8 cm,最小者0.5 cm×0.5cm×0.5 cm;极低危6例,低危10例,中危7例,高危16例;CD117阳性率94.9% (37/39),CD34阳性率71.8% (28/39).结论 GIST发生部位多,形态学复杂,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测,GIST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侵犯转移等均是判定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早期诊断、采取合理的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质肿瘤,临床较少见。此类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具有多种病理学形态,GIST症状隐匿,术前确诊困难,故正确认识该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近年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20例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雷嘉 《河北医药》2001,23(6):409-410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观察分析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镜下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或以其中一种为主,免疫组化为四个亚型;平滑肌型55%,Desmin阳性;神经源型5%,S-100阳性;双向分化esmin和S-100均阳性;未分化型25%,Vimentin和CD34阳性,后二型肿瘤性质为交办性或恶性,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具有一系列临床病理特征的独立肿瘤,具有多种免疫表型,肿瘤的性质与分化表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质肿瘤,临床较少见.此类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具有多种病理学形态,GIST症状隐匿,术前确诊困难,故正确认识该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GIST的病理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通常联合检测CD117和CD34的表达为GIST诊断和危险度判定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对我院23例GIST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形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易琨  黄俊  何文涛  郑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163-16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获成功,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5年,平均3年。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0%(16/20)、55.00%(11/20)、50.00%(10/20)。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以胃部常见,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依靠X现钡餐、内镜及影像学检查,最终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一旦诊断,即应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1.
75例胃肠间质瘤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裴静  汪圣毅  程云生 《安徽医药》2008,12(8):708-71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8月75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GI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很难确诊,术后行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进一步确认。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切除58例(77.3%)。肿瘤的部位和免疫组化指标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危险度无相关性(P〉0.05),肿瘤是否浸润黏膜肌层或浆膜层与肿瘤危险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GIST早期较难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GIST具有特定的免疫组化表型,确诊有赖于免疫组化等病理结果,对于GIST的脏器转移应该有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月7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中良性2例,交界性1例,恶性4例。3例行局部切除,1例外院局部切除术后盆腔广泛转移,仅行乙状结肠双腔造口术,其余行根治术,无病生存最长达5a。7例镜下均找到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中CD117(+)71%,CD34(+)57%,SMA(-)57%,S-100(-)43%。结论:肛门指检、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直肠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较为困难,合理的术式有利于预后和防止复发,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戴敏  刘利群  秦丽霞 《安徽医药》2006,10(10):765-76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的组织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upervisionTM法对原发性G IST组织中的CD117、CD34、SMA、desm in、S-100蛋白进行研究。结果本组G IST发病年龄在42~77岁(平均56岁)。男性8例,女性11例。肿瘤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呈交叉束状、旋涡状、席纹状排列;上皮样细胞多呈弥漫片状或巢状排列。可以伴有囊性变、粘液变、出血及坏死、核分裂象大于或等于5/50HPF的3例中肿瘤直径均大于5 cm。免疫组化染色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4.74%和73.68%。SMA不表达或者呈灶性阳性,S-100蛋白和desm in阴性。结论G IST好发生在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2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随访。结果:25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3%、52.2%、47.8%。结论:GIST是一种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得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23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23例GIST中良性4例,交界性7例,恶性12例。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7%及65.2%。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联合使用对其作出正确诊断起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内、外的胃肠间质瘤(GIST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83例确诊的GISTs(包括167例胃肠道内GISTs和16例胃肠道外GIsT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检测免疫组化指标(Vimentin、CD117、CD34、Actin、S-100)。结果:胃肠道外GISTs约占8.7%。胃肠道内GISTs和胃肠道外GISTs的临床表现、镜下形态和免疫表型均较相似,主要是发生部位不同,胃肠道外GISTs肿瘤体积较大且生物学行为分组级别较高。结论:胃肠道外GISTs较胃肠道内GISTs除发生部位不同外,还表现为瘤体体积较大、常见上皮细胞样型、出血坏死较突出且生物学行为分组侵袭性及复发率相对较高,影像学CT检查无气液平面。  相似文献   

17.
钟广俊 《江苏医药》2012,38(2):158-160
目的探讨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6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病变部位:胃底贲门17例(37.0%),胃体22例(47.8%),胃窦部5例(10.9%),占据胃壁两个部位2例(4.3%)。肿瘤直径1.0-15.0cm。全组患者均行肿瘤完整切除;淋巴结清扫11例,未发现转移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率91.3%(42/46),CD34阳性率80.4%(37/46)。40例患者获随访,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80.2%和56.6%。单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肿瘤大小、肿瘤侵犯其他脏器、转移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或P<0.01)。结论手术是治疗胃GIST的主要方法。转移是影响胃GIS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letcher分级是判断胃GIST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s)的预后影响因素,为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22例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的GIST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治疗、随访情况,用Log-rank检验/COX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GISTs好发于中年人,胃为好发部位;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数、肿瘤性坏死、肿瘤细胞显著异型、P53突变、Ki67表达、手术方式是GISTs的预后相关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细胞显著异型、手术方式3个因素是GISTs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GISTs是具有恶性潜能的消化道间叶肿瘤,肿瘤大小、肿瘤细胞显著异型、手术方式是影响GISTs预后的重要因素,采用R0切除的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 al tumors,G ISTs)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并探讨其概念及诊断标准。方法30例G ISTs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G 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可分为四个亚型:平滑肌细胞分化型40%;神经源性分化型10%;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20%;未分化型30%。未分化型间质瘤的免疫表型为V im entin和CD34阳性(100%)。本组研究按Lew in提出的标准判断G ISTs的良恶性,结果为良性G ISTs15例,潜在恶性G ISTs6例,恶性G ISTs11例。结论尽管G ISTs的光镜下形态相似,但其免疫组化表型却呈异源性,需要做免疫组化以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3年5月至2010年5月治疗的38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诊结果。结果手术切除率94.7%,所有病例随访1-5年,复发24例,带瘤生存10例,无瘤生存18例,死亡3例。本组病例23例术后未口服格列卫治疗,复发率86.96(20/23)%;15例口服格列卫治疗,复发率26.67%(4/15)。结论胃肠间质瘤治疗以外科手术完整切除为主,术后口服格列卫治疗能明显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