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为探讨和比较黑龙江克次体与相关斑点热群9SFG)立克次体不同种间在基因组上的差异,应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黑龙江立克次体54株和36株、国内参考株精河株与呼盟株及国际参考株西伯利亚246株、康氏Simko株、小蛛Kaplan株等SFG立克次体的DNA进行限制性片段分析。结果发现,黑龙江立克次体的限制性自理图谱与SFG立克次体的国内参考株及国际标准株均不相同,表明其基因组存在差异,而精河株和呼盟株与西 相似文献
2.
斑点热群新种——黑龙江立克次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点热群黑龙江立克次体(R.heilongjiangii,R.hei)是引起黑龙江蜱传斑点热的病原体。1982年在黑龙江省发现R.hei,1996年从病人血液分离到R.hei,从而证实了对人的致病性。2003年俄罗斯亦发现R.hei感染的急性蜱传斑点热患者。经过近20年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R.hei已被正式确定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Rickettsiae,SFGR)新种。本文就该新种立克次体及所引起的黑龙江蜱传斑点热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类SFGR是立克次体属中一群立克次体,与斑疹伤寒群、恙虫病群立克次体并列。SGFR种类繁多,据Bergey细… 相似文献
3.
4.
为对我国东北地区分离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离株作鉴定,建立并应用了分子立克次体学方法,包括单克隆抗体、SDS-PAGE、免疫印迹、DNA酶切图谱、PCR/RFLP、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等。结果表明:①在种的水平上研究了黑龙江分离株(代表株HLJ-54、36),从分类学上确定其属立克次体属、斑点热群的一个新种,命名为黑龙江立克次体(R.heilongjiangii);②发现从疑似病人血液分离的H-5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与黑龙江立克次体一致,证实了其对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5.
6.
7.
为分析东北战区斑点热立克次体(SFGR)的基因型,应用SFGR的rOmpA基因的PCR/SSCP分析了东北战区SFGR分离株HL-54、HL-36株的基因型,并与国际标准株及国内其它分离株作了比较,结果显示HL-54株和HL-36株二相同,具有独特的SSCP图谱,与国际标准株及国内其它分离株有明显差异。结论:我国SFGR分离株存在2个种。即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和斑点热群新种-黑龙江立克次体。PCR/SSCP分析立克次体型别具有特异、简便、省时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恙虫病立克次体分离株的生物学及免疫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东北3个地区分离到的恙虫病立克次体毒株的生物学及免疫学性质,对16个分离株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3个地区的分离株除2株外均能引起小白鼠典型的发病过程,但在血清型与毒力上有所差异.密山和珲春分离株均以Gilliam型为主;宽甸分离株则以Karp型为主.毒力以密山分离株最强(LD50=10^-5.5~-8.1);珲春分离株次之(LD50=10^-4.6~-4.8);宽甸分离株较弱(LD50=10^-2.0~-3.2),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减弱的趋势。但SDS-聚丙烯酰胺电泳所显示的各分离株图谱未见差异.3个地区的分离株都具有较好的免疫力。与Karp标准株间有较强的交叉保护作用,保护指数在3.00~4.00之间。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了解常见致病性真菌的药物敏感性及其耐药性趋势.方法 检测临床分离白假丝酵母菌和丝状菌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结果 176株白假丝酵母菌A型(55.1%)、B型(29.0%)和C型(15.9%)的FC和AP敏感率较高(88.7%~100%),FL、IT及VR 敏感率较低(小于26%).各基因型菌株在FC、AP、FL、IT、VR敏感性无明显差异(P>0.05),在FC与AP、FL、IT、VR,AP与FL、IT、VR之间存在显著的敏感率差异(P<0.001).33株丝状菌的MIC值,9株(27.3%)AP≥3μg/mL,7株(21.2 %)FC≥3μg/mL,32株(97%)FL>256μg/mL.各菌株的FC、AP、FL、IT、CS敏感率有差异,AP与FL、CS,IT与FL、CS,FC与FL、CS,FL与CS之间的敏感率差异显著(P<0.001).结论 白假丝酵母菌基因A型、B型和C型对所测试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白假丝酵母菌和丝状菌多数菌株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和明显的耐药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IPD)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IPD耐药性和血清型。方法 收集340例诊断为IPD患儿临床就诊资料,分析其肺炎链球菌(SP)临床特点、分离株耐药性及血清型分布。结果 340例患儿中男172例(50.59%),女168例(49.41%),男女比为1.02:1,年龄5个月至14岁,<2岁151例(44.41%),2~5岁135例(39.71%),5~14岁54例(15.88%);冬春季为IPD高发季,共222例(65.29%);脓毒血症性肺炎是最多见的感染类型,189例(55.59%),其次为无感染灶血流感染73例(21.47%)和脑膜炎55例(16.18%);44例(12.94%)患儿伴随基础疾病,158例(46.47%)患儿有耐药危险因素;患儿所分离的SP菌株对左氧氟沙星和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对阿莫西林和头孢噻肟耐药率仅为10.09%和23.03%,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耐药率高达90.94%、90.04%、88.41%;SP常见血清型为19F(25.00%)、19A(17.35%)、1(15.29%)、6B(13.82%)、23F(10.59%)...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其基因型分布特征,指导临床进行抗感染治疗,更好地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方法 对38株经双纸片试验确认为ESBLs表型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PCR法对ESBLs阳性株进行TEM型、SHV型、CTX-M型、VEB型和PER型ESBL基因检测,对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确定基因型别;同时采用PCR法检测整合酶基因,对PCR产物进行测序确定整合酶类别.结果 38株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耐药性十分严重,对庆大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嚼唑的耐药率也均>90%,未检测到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菌株.38株ESBLs阳性菌株检测到3种ESBLs型,分别为TEM型、SHV型和CTX-M型,VEB型和PER型没有被检出.CTX-M型、TEM型和SHV型阳性率分别为92.1%(35/38)、84.2%(32/38)、76.3%(29/38).整合酶基因阳性率为94.7%(36/38).经测序,所有TEM型均为TEM-1广谱β内酰酶.29株SHV型阳性的PCR产物经测序证实,SHV-12有19株,SHV-11有4株,SHV-2有3株,SHV-28有2株及SHV-1有1株.35株CTX-M型中,CTX-M-14有22株,CTX-M-15有13株.同时检测到3种基因的有22株(57.9%),同时检测到2种基因的有14株(36.8%).整合酶基因PCR产物经测序为Ⅰ类整合子.结论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严重,Ⅰ类整合子是其多重耐药和耐药性传播的主要原因;CTX-M-14及SHV-12为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
产ESBLs液化沙雷氏菌临床分离株的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索液化沙雷氏菌临床分离株CR04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对临床分离的液化沙雷氏菌CR04株进行MIC检测,提取耐药菌β-内酰胺酶,并测定其酶活性。双纸片法筛选及确证实验鉴别耐药菌的ESBLs表型.进行结合传递实验并提取耐药菌质粒.进一步根据常见的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基因序列设计两对寡核苷酸引物,以耐药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头孢他啶对液化沙雷氏菌CR04株的MIC为512μg/ml,其酶活性为837.9U,双纸片法筛选及确证实验证明为产ESBLs耐药菌,结合传递实验表明产酶基因能传递给受体菌。从耐药菌中提取出大小约为10kb的质粒,以质粒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DNA测序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其核苷酸序列与已知的β-内酰胺酶blaSHV-5、blaSHV-1、bLaSHV-2、blaSHV-7、blaSHV-8、blaSHV-12、blaSHV-54、blaSHV-34基因高度同源,其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的β-内酰胺酶blaSHV-5、blaSHV-1、blaSHV-2、blaSHV-7、blaSHV-11、blaSHV-12、blaSHV-24、blaSHV-34相比较至少有30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异。结论 对临床分离的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液化沙雷氏菌CR04株进行详细的表型和基因型分析,为进一步通过反义核酸等技术抑制耐药基因表达从而系统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医药指南》2017,(2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的妇女和人乳头瘤病毒型别与宫颈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妇科及宫颈门诊就诊的发现宫颈脱落细胞异常者进行HPV分型检测、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活检结果有异常的作为研究对象。结果病理诊断为不同级别宫颈病变共672例:其中LSIL(宫颈低级别病变)360例,HSIL(宫颈高级别病变)262例,宫颈鳞癌49例,宫颈腺癌1例。30-50岁是HSIL及LSIL的高发年龄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病例标本中共检测到15种高危型HPV亚型,25例HPV阴性(LSIL18例,HSIL5例,宫颈鳞癌3例),感染率为96.28%。在HSIL(宫颈高级别病变)病例组中HPV16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高危型,有统计学意义上差异(P<0.05)。结论 30-50岁是宫颈癌前病变高发年龄,应加强对这些妇女的临床筛查和管理。HPV16亚型是造成宫颈高度病变甚至癌变的主要基因型,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我国近期分离的6株代表性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的糖(G)蛋白基因序列,了解RV街毒株与疫苗株在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水平的差异。方法 对6个RV街毒株G基因进行逆转录和PCR扩增,经纯化、克隆、测序后获得6条G基因全长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G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6个街毒株的G蛋白在核苷酸水平的同源性为97.7%~100%,在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为97.9%~100%;与CTN-181疫苗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86.7%~87.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2.7%~93.1%。结论 6个RV街毒株的G蛋白在核苷酸及氨基酸水平上均有变异,但与CTN-181疫苗株关系最近,表明CTN-181疫苗株可能为我国境内流行的狂犬病提供良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HBV基因型分布与慢性乙肝临床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淮北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HBV基因型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选择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71例)和肝硬化(22例)患者血清93份,采用巢式PCR法检测HBV基因型。结果本组患者HBV基因分型结果为C型57例(61.3%),B型16例(17.2%),B/C混合型20例(21.5%);C、B和B/C基因型HBV分布在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在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两组中C型比例分别为66.2%,45.5%,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C、B和B/C基因型患者HBeAg阳性率分别为79.0%(45/57),68.8%(11/16),65.0%(13/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基因型与B型和C型基因患者在HBV-DNA和ALT水平上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淮北地区HBV优势基因型以C型为主,B/C混合型次之,有少量的B基因型,B/C混合基因型HBV在病毒复制和肝脏损害方面较B型和C型严重。 相似文献
18.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5,(12)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类型、HBV感染者的肝功能,乙型肝炎标志物及HBV DNA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使用毛细管电泳仪应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序技术对239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的检测,并对于乙型肝炎病毒不同基因型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和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唐山地区乙型肝炎患者的239例样本中未检出基因型5例(2.1%)。已检测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234例样本中共检出B、C、D 3种基因型,其中B基因型30例12.8%,C基因型203例86.8%,D基因型1例0.4%,C基因型为主要基因型。C基因型感染者与B基因型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基因型感染者血清中抗-HBe阳性率显著低于B基因型(χ2=13.093,P<0.01)。C基因型在肝硬化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中所占的比例均大于B基因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损伤严重程度与C基因型相关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李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9):4-6
目的研究鹤岗市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泌尿系病原茵菌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茵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进行确证和基因型分析,探讨ESBLs基因型的流行情况以及基因型和耐药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泌尿系感染者2375例中段尿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Expression鉴定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即K—B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筛选ESBLs菌株用CKSI推荐的确证试验进行确证,应用PCR分析,确定ESBLs基因型。结果我院ESBLs总检出率为24.2%,其中肺炎克雷伯的ESBLs检出率高达45.6%,大肠埃希菌的ESBLs检出率为21.1%。产ESBLs菌株基因型以CTX—M型为主,其次是SHV型。结论我院泌尿感染患者临床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严重,且耐药表型不同。治疗ESBLs感染首选碳青霉烯类抗菌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宫颈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的110例宫颈癌与健康检查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患宫颈癌分为宫颈癌组(8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HPV基因型检测。观察宫颈癌组患者的高危HPV感染情况、不同临床分期、组织类型、不同分化程度;比较宫颈癌组与对照组的阴道微生态情况。比较高危HPV基因型患者的阴道微生态情况。结果 80例宫颈癌患者中,高危HPV感染率为88.75%,宫颈癌组患者高危HPV基因型感染前三位为HPV16(58.75%)、HPV18(11.25%)、HPV58(7.70%)。宫颈癌HPV感染患者的p H值≥4.5、乳酸杆菌异常、细菌性阴道炎、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滴虫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HPV16、HPV18、HPV58、混合感染患者的阴道p H值≥4.5、乳酸杆菌异常、细菌性阴道炎、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滴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16、HPV18、HPV58均与p H≥4.5、乳酸杆菌异常、细菌性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