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VA)及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运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检测114例有或无心室肥厚患的QT离散度及校正值(QTd、QTcd)。结果:VA检出率为28.95%;VA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有显性差异(P〈0.05);室上性心律失常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无显性差异(P〉0.05);114例中,心室肥厚或扩大患的QTd、QTcd与心室正常有显  相似文献   

2.
QT离散度与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 QT离散度 (QTd)与扩张型心肌病 (DCM)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6 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记录同步 12导联心电图和 2 4 h动态心电图 ,比较 QTd和 DCM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间的关系。结果 :(1) DCM患者 QTd和 QTcd均大于正常对照者 :6 6 .2± 3.0 ms对 38.7± 8.9ms和 76 .4± 16 .3m s对 4 2 .9± 9.7m s,P均 <0 .0 1。 (2 ) DCM伴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QTd和 QTcd均大于伴 L own0~ 级者 :72 .9± 13.2 m s对 6 2 .0± 11.1ms和 84 .9± 16 .6 ms对 71.0± 13.9ms,P均 <0 .0 1。 (3) QTd≥ 70 ms预测 DCM发生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度为 79.2 %、特异度为 6 5 .8%、阳性预测值为 5 9.4 %、阴性预测值为 83.3%、正确预测率为 71.0 %。(4) L 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QTd是 DCM发生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QTd可作为 DCM发生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子 ,QTd≥ 70 ms时 ,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正>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DCM)室性心律失常有较高的发生率,而恶性心律失常常引起猝死。本文测定33例DCM患儿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旨在分析心电图QTd增加与DCM病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QT离散度 (QTd)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肥厚程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 2 5例 ,正常对照组 2 4例。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计算左室重量 (LVM ) ,记录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同步 1 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间的QT间期计算QTd、QTcd ,比较QTd、QTcd与左室重量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①肥厚型心肌病组LVM、QTd、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 (分别为 30 5 .2± 94.1 g与 1 50 .6± 32 .8g ;80 .2± 1 6 .5ms与 35 .6± 7.6ms ;86 .4±1 7.5ms与 40 .7± 9.1ms,P均 <0 .0 1 ) ;②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LVM、QTd、QTcd明显高于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分别为 375 .4± 91 .6g与 2 72 .2± 77.3g ;93 .8± 1 5 .8ms与 73 .8± 1 2 .8ms,P均 <0 .0 1 ,98.1± 1 7.7ms与 80 .8± 1 4 .9ms,P <0 .0 5) ;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LVM与QTd、QTcd显著相关 ,r分别为 0 .72 4 7和 0 .6450。结论 :肥厚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是导致QTd、QTcd增大的主要原因 ,可作为反映心肌复极弥散程度的指标 ,QTd、QTcd的增加可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QT间期离散度指心电图不同导联QT时限的变异程度,它反应心室在复极时存在的局部差异。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肥厚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QTd、QTcd的观察,旨在探讨QT离散度的增加与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近6年来住院病人,根据临床表现结合X线胸片、二维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为肥厚性心肌病,且心功能(NYHA)Ⅱ级以上的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44~76岁,平均(63·43±18·74)岁。有室性心律失常的15例,其中2例患者死于室颤;无室性心律失常的21例。以上病…  相似文献   

7.
扩张型心肌病QT离散度增加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胜红  周刚  郭勇  陈凡 《重庆医学》2004,33(2):278-279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离散度(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75例DCM患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结果 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5例)QTd为(82.3±21.57)ms、QTcd为(98.9±24.86)ms,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40例)QTd为(61.5±18.33)ms、QTcd为(72.5±20.93)ms,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QTd增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P< 0.01).结论 QTd或QTcd是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在LVH逆转与QT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VA)姝关系。方法:90例老年高血LVH患在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ECG及Holter检查,比较LVH逆转前后QTd的改变及VA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3个月,LVH即有明显逆转,6个月时LVH逆转更明显,LVM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2)QTd也随LVH逆转而缩短,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3)VA及复杂性VA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LVH患经持续降压治疗,LVH逆转,QTd改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的QT离散度变化与室笥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92例患者与90例正常对照组的QT离散度,按有无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组QTd、QTcd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合并严重室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合并严重室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均大于无严重室生心律失常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结论: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  相似文献   

10.
石新国  董静 《农垦医学》2000,22(3):160-161
为更好的了解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和CHD与NCHD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 ,进行了QTd值的观察和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96例 ,均系常规及动态心电图检查 ,证实为室性心律失常 ,其中男性 54例 ,女性 42例 ,CHD组 (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 36例 ,NCHD 60例 (包括无心脏病患者 )。2 方法2 .1 将 96例病人按CHD与NCHD分组 ,同时按Lown氏分级法 ,分Ⅱ级以上组与Ⅱ级以下组 (Ⅱ级以上组含Ⅱ级 )。2 .2 测量最大及最短QT间期 (同一贴图上进行 ) ,按QTd =QTmax -QTmim ,求出QTd ,≥ 50…  相似文献   

11.
何劲贤  吴少波 《广西医学》2003,25(8):1374-1376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 QT离散度 (QTd)与室性心动过速 (VT)的关系。方法 :测量 6 5例 DCM患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结果 :在 DCM患者 VT组 (2 9例 ) QTd为 (78.0 8± 2 7.2 6 ) ms,无 VT组 (36例 )为 (4 8.2 4± 2 2 .2 5 ) ms,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持续性 VT(SVT)组 (11例 )为 (86 .2 2± 2 1.5 2 ) ms,非持续性 VT(NSVT)组 (18例 )为 (6 5 .2 9±12 .32 ) ms,两组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随 QTd增大 ,VT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 :QTd是 DCM患者 VT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将患者分为 3组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Ⅰ组 )、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Ⅱ组 )、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Ⅲ组 )。比较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QTd、QTcd在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 (80 9± 1 5 8)ms与 (92 5± 1 8 4)ms;(59 6± 6 7)ms与 (69 3± 1 9 2 )ms;(49 9± 6 8)ms与(56 1± 1 6 4)ms。 3组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QTcd值的增大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依从关系 (P <0 0 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离散度(QTd)、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及其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SVA)的关系.方法选择125例AMI患者(AMI组)和60例健康人(对照组),测定其QTd和QTcd,并根据AMI伴有或不伴有SVA的发生将AMI组再分为SVA组和无SVA组,各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早期QTd与QTcd均大于对照组(P<0.01);SVA组的QTd、QTcd也较无SVA组增大(P<0.01);若以QTd≥60 ms为AMI早期发生SVA的预测值,则敏感性为68.2%,特异性为64.2%.假阳性率为35.8%,假阴性率为31.8%.结论AMI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QTd、QTcd增大有密切关系,QT离散度在AMI早期预测SVA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酒精消融室间隔(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术前、术后及远期QTd、QTcd及心功能变化,探讨其是否影响HOCM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方法对2001年3月至2003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辽东地区经超声诊断并符合酒精消融术标准的HOCM患者27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47±12)岁;NYHA分级3.1±0.9。利用S igwart法行酒精消融室间隔术(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术前,术后1周、6月、12月作12导联体表静息心电图。术中及术后连续心电监护48~72 h,分别测定QTd,并根据Bazett公式校正为QTcd。结果术前平均左室压力阶差(LVOTG)为(72.4±24.6)mm Hg,术中球囊加压后为(30.6±18.5)mm Hg,术后为(24.3±17.6)mm Hg,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术中心电监测,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术后所有病人主观症状减轻,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6月后出现新发室早,无室速及室颤。27例患者中,5例由于通信地址迁移随访失败。QTd(QTcd)术前,术后1周、6月、12月分别为71±33(73±35)m s,74±18(72±17)m s,68±31(81±38)m s,69±29(74±32)m s,比较不同时期QTd与QTcd,无统计学意义(P>0.05),QT(QTc)术前、术后1周分别为433±22(439±32)m s,475±23(470±23)m s,术前与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术后1周心功能分级分别为3.1±0.9、1.6±0.7,随访6月、12月分别为1.5±0.8、1.7±0.6,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2例6个月后心功能恢复正常。JT、JTc、JTd、JTcd术前与术后各时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TSMA改善HOCM患者心功能及临床症状,QTd、QTcd无显著性变化,可能对恶性心律失常及预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心脏超声构型的分型及其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选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Ganau标准)将患者分为:①正常构型组:左室质量指数及相对室壁厚度均在正常范围。②向心性重构组:左室质量指数正常,但相对室壁厚度增加。③向心性肥厚组:左室质量指数与相对室壁厚度均增加。④离心性肥厚组:左室质量指数增加但相对室壁厚度正常。⑤正常对照组:匹配50名年龄相当的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记录其12导联同步心电图,经扫描仪以150分辨率扫描入计算机,利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7.0版的测量工具+目测判断,对心电图资料进行QT间期的测量,计算出QTd。结果QTd在高血压患者B、C、D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0.01),C、D组较A、B组显著升高(P〈0.05或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增大,在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这两个构型中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由心肌退行性、坏死性和纤维化病变引起心脏明显扩大,并累及传导系统,临床表现为以收缩功能障碍为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各种心律失常,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VA)及猝死。心室晚电位(VLP)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是2种无创伤、简便可重复的检查手段,虽然二者概念和发生机理不同,却都有预测DCM出现VA及猝死的临床意义。本文对 106例DCM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VLP、QTcd检查,通过分组对比分析,探讨在同一观察对象和同一段时间内二者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1997年 3月~2004年 5月先后在我院住院的D…  相似文献   

17.
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O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失常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月期间于本院心内科住院就诊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21例、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0例、无心律失常组29例。选择8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观察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QTd及QTcd均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无心律失常组〉健康对照组;(2)当QTd截断值取60ms时,对心律失常发生预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较高,约登指数最高。结论叽离散度是预测AMI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一项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的Q-T离散度与冠脉狭窄程度及左室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与冠脉狭窄程度及左室大小的关系,观察了65例冠状动脉单支狭窄〉60%的冠心病患者,其中不伴左室增大者37例,伴左室增大者28例,正常对照组35例。结果发现,伴有和不伴有左室增大的冠心病组的Q-T离散度较正常组显著增大,Q-T离散度与冠脉狭窄程度及左室大小呈正相关。提示Q-T离散度可作为评价冠脉狭窄程度及左室肥大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朱小荣  黄毓芬  龙明智 《河北医学》2000,6(12):1061-106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及和 QTd的关系。方法 :对 12 6例糖尿病患者和4 0例正常人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 QTd为 62 .9± 17.1ms,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为 4 5.63%。对照组的 QTd为 2 6.1± 14.3ms,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为 2 0 % ,两者有明显差异 ( P<0 .0 1)。结论 :QTd异常的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右室起搏对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 采用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及超声多普勒方法观察右室起搏前、后 (2小时、12周、4年 )病人的血液动力学及形态变化。结果 右室起搏 4年后临床症状、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均显著改变 ,尤其二尖瓣前向运动 (SAM)、左室流出道 (LVOT)血流速、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LVOTG)、左室舒张末压 (LVEDP)、心输出量 (CO)及心脏指数 (CI)改善更为显著 (P <0 .0 0 1) ,肥厚的室间隔显著变薄 (P <0 .0 5 )。结论 右室起搏能显著地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 ,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 ,其远期疗效显著 ,并发现能逆转肥厚的室间隔及左室游离壁 ,改善LVOT梗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