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体外细胞培养中基因重组的组织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recombination tissue plasminigen activator,r- t PA)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有效浓度 ,为晶状体后囊混浊的药物预防提供新线索。方法 首先进行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原代与传代培养。传代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分为 6个实验组 ,分别加入 2 mg· L- 1 、4mg·L- 1 、8mg· L- 1 、16 mg· L- 1 、32 m g· L- 1 的 r- t PA,设空白对照组 ,在加药后不同时间进行细胞计数 ,3H- TDR掺入实验 ,研究 r- t PA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r- t PA对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 ,呈浓度依赖性改变。 4mg· L- 1 r- t PA已有显著抑制作用 ,16 mg· L- 1基本发挥最大作用。结论  r- t PA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 ,通过进一步在体研究 ,可能成为预防后囊膜混浊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奥曲肽对bFGF诱导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包括空白对照和bFGF对照组,实验组包括单独用奥曲肽和联合10 mg·L-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组,奥曲肽浓度分别为10-11mol·L-1、10-10 mol·L-1、10-9 mol·L-1、10-8 mol·L-1.加药后48 h用MTT比色法测定奥曲肽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 bFGF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吸光度A值升高,加入奥曲肽作用48 h后,随着药物浓度增加,A值明显降低(P<0.05),抑制率增加,10-9 mol·L-1、10-8 mol·L-1奥曲肽组的抑制率分别为(24.7±3.6)%、(22.8 ±6.6)%.联合应用bFGF+奥曲肽组与仅用bFGF组相比,吸光度下降更明显(P<0.05),即抑制率增加更明显,10-9 mol·L-1、10-8 mol·L-1奥曲肽联合bFGF组的抑制率分别为(32.1±2.9)%、(33.6±3.3)%.流式细胞仪分析奥曲肽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周期的影响与MTT法栓测结果呈现大致相同趋势,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处于静止期的细胞逐渐增加而增殖期细胞逐渐减少.结论 奥曲肽可明显抑制bFGF诱导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关系,为临床筛选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平  葛红岩 《国际眼科杂志》2007,7(6):1535-1538
目的:研究RGD肽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粘附与增殖的影响,为RGD肽防治晶状体后囊混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在体外分离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分别加入系列浓度的RGD肽(50,125,250,500,1000mg/L)作为实验组,不含RGD肽的培养基作为对照组。以2×107个/L密度接种到预孵化含有纤维连接蛋白和I型胶原蛋白的96孔培养板中,于1h后应用MTT法检测RGD肽对细胞粘附的影响。细胞接种于培养板,加入系列浓度RGD肽(125,250,500,1000,2000mg/L)后的24,48,72h检测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RGD肽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粘附的抑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随着其浓度增大,细胞粘附数就越低,500mg/L时,抑制作用最强(P<0.05);RGD肽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在48h,1000mg/LRGD条件下,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RGD肽可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粘附与增殖,具有潜在的防治后囊混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MTT法检测紫杉醇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紫杉醇 (Taxol)对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取 2~ 3代对数生长期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 ,于 96孔板中培养 2 4 h后 ,用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分别作用 2 4及 72 h,MTT比色测定法观察紫杉醇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我们发现 ,浓度为 0 .312 5 m g· L- 1的紫杉醇作用于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 2 4 h对其生长无明显的抑制 ,而作用 72 h则能抑制其生长。 2 4 h的半效抑制量 (ID50 )为 14 .6 81mg· L- 1 ,72 h的 ID50 为 4 .0 0 7mg· L- 1 ,紫杉醇还能抑制细胞贴壁。结论 紫杉醇对传代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紫杉醇对预防后囊膜混浊的发生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眼科新进展》2001,21(5):332-335
目的研究体外细胞培养中基因重组的组织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recombinationtissueplasminigenactivator,r-tPA)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有效浓度,为晶状体后囊混浊的药物预防提供新线索.方法首先进行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原代与传代培养.传代培养的免晶状体上皮细胞分为6个实验组,分别加入2mg·L、4mg·L1、8mg·L1、16mg·L、32mg·L1的rtPA,设空白对照组,在加药后不同时间进行细胞计数,3HTDR掺入实验,研究rtPA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rtPA对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改变.4mg·L…r-tPA已有显著抑制作用,16mg·  相似文献   

6.
环孢素A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杰  康凤英  孙靖  李坤 《眼科研究》2002,20(5):425-427
目的 观察环孢素A(CsA)对体外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BLEC)增殖的影响。方法 对培养牛晶状体上皮细胞采用^3H-TdR掺入法及MTT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CsA(1-16μg/ml)作用24h和72h对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24h50%抑制质量浓度(IC50)为10.37μg/ml,72hIC50为6.61μ/ml。CsA引起细胞形态学改变的主要特点是细胞胞浆内大量空泡形成,且随药物剂量增大,细胞形态改变越明显。结论 一定剂量的CsA可抑制体外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为预防后囊混浊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γ-干扰素 (γ- interferon,γ- IFN )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 or necrosisfactorα,TNF-α)所引起体外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原代与传代培养。第 3代培养细胞中添加 TNF-α,浓度为 10 - 2 ~ 10 4μg· L- 1 ,通过甲基噻唑基四唑 (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MTT)测定法 ,观察 TNF-α对牛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 ,进一步测定γ- IFN对 TNF-α增殖影响的抑制作用。结果  TNF-α在体外有促进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作用并与 TNF-α有关 ,10~ 10× 10 3μg· L- 1 OD值明显升高 ,并以 10 3μg· L- 1 最为明显 ,而γ- IFN可以抑制这一作用。结论  TNF-α是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参与后囊形成混浊的一个重要的细胞因子。γ- IFN可抑制 TNF-α促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作用 ,因而能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染料木黄酮(genistein,Geni)对体外培养的兔结膜成纤维细胞(rabbitconjunctivalfibroblasts,RCF)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法测定不同生长时间及浓度的Geni,5-FU及二者联合药物对RCF生长的影响。结果:2.5 ̄40mg/LGeni对RCF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7.2%,34.0%,44.6%,55.1%,58.9%;不同浓度的Geni作用1,3,5,7d的生长抑制率,随时间、剂量增加而加大。Geni(5,10mg/L)与5-FU(1mg/L)联用的抑制率分别为45.6%和49.1%。结论:Geni对RCF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与5-FU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的影响,探索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后囊浑浊的治疗药物。方法取第2代对数生长期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培养24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苦参碱(0.1、0.2、0.4、0.6、0.8、1.0、1.2、1.4、1.6mg/mL)作用24h后,采用MTT法观察苦参碱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的影响。结果苦参碱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抑制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的作用逐渐增强,增生抑制率的升高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苦参碱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在防止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后囊浑浊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去整合素对体外培养的人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中环行撕前囊膜,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取第2代细胞用于实验。抗粘附实验:将悬浮的细胞与不同浓度的去整合素(5μg·L-1、10μg·L-1、20μg·L-1、40μg·L-1、80μg·L-1)在37℃、50mL·L-1CO2条件下一起孵育30min。然后接种于涂有鼠尾胶原的96孔培养板。8h后,用HBSS轻洗各孔2次,MTT法测定粘附细胞的吸光度。抗移行实验:对融合的细胞进行划线,80μg·L-1的去整合素进行干预,24h、48h、72h后,细胞计数法观察裸露区内细胞的移行数量。结果不同浓度的去整合素(20μg·L-1、40μg·L-1、80μg·L-1)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粘附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24h、48h、72h内80μg·L-1的去整合素可显著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移行。结论去整合素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粘附及移行。  相似文献   

11.
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荣照  吴正秀  王骞  刘晓瑞  叶梅 《眼科》2002,11(4):207-210
目的:探讨我国人角膜曲率半径的正常值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方法:对10998只眼的角膜曲率进行检测,并按男、女10岁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1为7.65mm,K2为7.71mm,平均K值为7.67mm。较眼科学正常值K:7.77mm短0.1mm。(2)K的平均值男性较女性的长0.1155mm。且女性各年龄段角膜曲率半径均男性的有不同程度的减短。(3)男女均随年龄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大致呈递减趋势,即:角膜曲率半径与年龄成反比关系。(4)男女K1,K2之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即K1逐渐增长而增长,即 K1值逐渐增长,K2逐渐减短。结论:本文测定的角膜曲率较眼科文献中的提供的正常值短0.1mm,并且存在着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苏楠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3):573-575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2008-08/2009-08就诊患者。结果: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症状重,病程长,致盲率高。结论:充分认识、掌握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提高艾滋病的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强调预防是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眼部外伤的病人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58例病人中,均伴不同程度的眼眶骨折,合并视经管骨折8例,其中视神经管内壁骨折4例,内壁为蝶窦壁3例,筛窦壁1例,外壁骨折3例,上壁骨折1例,通过三维重建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重建显示准确,多平面重建定位好,3D重建显示骨折直观、立体。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视神经管骨折显示清晰,定位准确,对临床论断及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阈值期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评估ROP阈值期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对108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将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达到阈值病变的患儿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经巩膜、视网膜冷凝术。结果筛查108例早产儿,发现ROP23例,发生率为21.3%。在所有ROP患儿中,ROP1期13例,占56.5%;ROP2期3例,占13.0%;ROP3期7例,占30.4%。其中ROP3期患儿均伴有附加病变,达到阈值病变标准。ROP患儿出生体重为(1.43±0.25)kg(t=4.059,P<0.001);孕周为(31.0±2.3)周(t=2.637,P=0.013);吸氧时间为1~49d,平均17d(n=23,Z=-3.630,P<0.001);需要机械辅助呼吸患儿18例(χ2=12.009,P=0.001);上述指标与非ROP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是否多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4)。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低(β=-2.542,OR=0.079,P=0.032)和使用机械辅助呼吸(β=1.341,OR=3.823,P=0.025)的患儿是发生ROP的相关高危因素。7例阈值期病变患儿中,6例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手术眼的结构和视功能未见异常。1例阈值期病变患儿未予治疗,于1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出生体重轻、孕周少、吸氧时间长、需要机械辅助呼吸的早产儿发生ROP的风险较高。对阈值期病变患儿应及时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制约了其有效防治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尽管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为探索ROP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特异性较差,与人类ROP临床本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或建立新动物模型。通过更新观念、在多学科交叉中寻求突破,融合更多ROP危险因素,并结合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完善模型评价系统,建立科学的实验研究平台,为更好地开展ROP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I型(阈值期和阈值前期)和A-ROP(急进性ROP)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一系列病例中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化过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3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的ROP患者34例67眼。再活化是指急性期特征的复发,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结果:患儿34例的平均胎龄为28.82±2.32wk。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155.18±398.22g。19例37眼的病变区域为Ⅰ区。10例2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5例1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后部。一次IVC治疗的ROP患儿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3.1%(49/67),且Ⅱ区血管化均完成。患者在Ⅲ区的血管化完成率出现差异。在接受过一次治疗且未再复发的患者中,Ⅰ型ROP血管化时间平均为9.11±2.49wk,A-ROP为13.40±4.04wk。A-ROP的血管化完成时间明显比Ⅰ型ROP的时间长,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VC治疗后的病变为Ⅱ区的患儿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完成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不同转归一自然退行与阈值病变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3例确诊ROP的早产儿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83例不同程度ROP患儿中(166只眼),自然退行51例(102只眼,占ROP患儿61.45%),阈值病变32例(64只眼,占ROP患儿38.55%).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OP阈值病变组的胎龄较ROP自然退行组小,产次较ROP自然退行组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后,男性、机械呼吸及发生败血症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胎龄、多产次,男性、使用机械呼吸、发生败血症与ROP不能自然退行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登封市妇幼保健院ROP筛查并诊断为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阈值期ROP或阈值前期1型ROP的患儿26例(52眼)。其中Ⅰ区病变17例,Ⅱ区病变9例。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25 ml (含康柏西普0.25 mg)。随访时间为21~49(31.2±12.5)周。病情复发或对康柏西普治疗无反应者,给予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或激光光凝治疗。随访期间观察患儿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以及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2眼中,经单次康柏西普治疗有效为46眼(88%),病变完全消退,视网膜血管发育至Ⅲ区。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治疗2眼,占4%;经补充激光光凝治疗4眼,占8%,其中3眼病变复发行玻璃体切割术,占所有患眼的6%,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视网膜脱离,2眼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包括AP-ROP 1眼,阈值期ROP 2眼,均为Ⅱ区病变,复发时间为10~17(13.2±1.8)周。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注射治疗ROP患儿安全有效。部分治疗无反应者,需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本中心1997年7月至2006年11月的眼睑分裂痣病例共30例(30只眼),按不同部位,侵犯范围的大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分裂痣切除后直接缝合3例;分裂痣切除后Ⅰ期行游离皮肤移植术5例;分裂痣切除后皮瓣转移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行上睑或下睑手术,3个月后Ⅱ期行另一眼睑手术,共22例,其中对侵及泪小点的分裂痣将色素痣和受侵犯的泪小点一起切除后行泪小管口再造和睑成形术8例.结果 30例患者随访2~11年,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有1例术后2年复发,随诊5年再次手术,术后病理发现有恶变,经再次行Mohs眼睑恶性肿瘤组织学控制性切除术,术后未见复发.其余病例未见复发和恶变.结论 眼睑分裂痣切除术采用分期手术转移皮瓣法修复眼睑比游离植皮法疗效更满意.对分裂痣切除术后的病例需密切观察,以便早期发现恶变.  相似文献   

20.
方建华  吴鸥 《实用防盲技术》2011,6(3):117-118,120
目的分析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原因并探讨再次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1例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患者予以再手术治疗,随访半年至一年。结果复发原因:泪囊未完全切开2例,骨孔过小或位置错误4例,吻合腔或骨孔内肉芽组织增生堵塞5例;10例术后流泪消失,泪道冲洗通畅,占90.91%,1例流泪减轻,泪道冲洗基本畅通,占9.09%。结论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再次手术重建泪道,是治疗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