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和炎症可能从眼内(尤其是从脉胳膜黑色素瘤和视网膜母细胞瘤)、颅腔内(脑膜炎的病例)以及从鼻和副鼻窦内扩展到眼眶内。副鼻窦是使眼球移位和引起眼球突出的眼眶外疾病最常见的部位。 眼眶与筛窦、额窦和蝶窦交界。出生时,每个上颌窦大约长2cm,宽和高各1cm。筛窦迷路(一系列互相连接的空气小房)也在出生时即出现,大约与上颌窦等大。蝶窦与额窦于出生后才发育形成。 一、感染 1.眶蜂窝织炎:由筛窦扩展感染而引起的眶蜂窝织炎,可能是幼儿眼球突出最常见的  相似文献   

2.
眼眶外伤中眶底骨折并发眶内容物疝入上颌窦比较少见。由于组织重叠和密度分辨率的影响 ,X线平片易漏诊和误诊 ,现将我院所见 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3例均为男性 ,年龄 19~ 48岁。 2例为拳击伤 ,1例为足踢伤。病史 1天至 2月 ,左侧 2例 ,右侧 1例。 1例无明显症状 ,在上颌窦拍片时偶然发现。 2例主要症状为眼脸肿胀 ,口鼻少量出血 ,视力下降 ,同时可伴有复视或眼球运动受限。 1例为手术证实 ,2例追踪随访证实。2 CT表现CT扫描表现为 2例冠扫可见眶底骨质连续性中断 ,有裂隙。 1例眶底未见明显骨折 ,眶内容物从眶下裂处疝…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隐匿性鼻窦综合征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8例隐匿性鼻窦综合征的CT和MRI平扫资料,观察病变部位和征象.结果 8例均单侧发病,累及眼眶、上颌窦、鼻腔与额面部.CT表现:8例眼眶底壁下凹、眼眶下直肌周围脂肪间隙比对侧增厚;8例上颌窦前后壁内缩、窦腔体积缩小及患侧上颌窦黏膜增厚.6例上颌窦后壁周围肌肉脂肪间隙较对侧增宽.8例鼻中隔偏曲并双侧颧面部不对称、患侧颧骨向内凹陷.MRI表现:8例眼球向下移位、眼眶底壁向下塌陷并下直肌周围脂肪间隙扩大;8例上颌窦黏膜增厚;5例患侧中鼻道扩张伴中鼻甲萎缩;6例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8例患侧颧面部不同程度凹陷、相应脂肪组织增厚.结论 患侧眼眶底壁下陷、眼球下移,窦壁骨质凹陷引起的上颌窦体积缩小、黏膜增厚以及额面部凹陷是隐匿性鼻窦综合征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上颌窦手术修复窦腔前壁骨缺损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功能性治疗上颌窦疾病,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方法 在上颌窦前壁设计一个蒂在上方的骨膜骨解,清除上颌窦病灶,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然后将骨膜骨解复位,关闭窦腔。结果 本组65例,术后一年随访,无手术并发症,原症状消失,37例术后X线检查,28例术后门检查,未见疾病复发,上颌窦前壁开宵处骨愈合好,上颌窦自然开口开放正常。结论 带蒂骨膜骨解修复上颌窦手术前壁管缺损和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无手术并发症,上颌窦生理功能不受破坏,达到了功能性治疗上颌窦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对眶下筛房的影像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眶下筛房的影像解剖学特点,分析其与鼻窦黏膜增厚的相关性,探讨其在慢性鼻窦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从头面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连续病例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260例(520侧)进行回顾性研究,图像数据行多层面重组(MPR)及仿真内镜重组(VR),观察眶下筛房的显示率、起源、分型等情况;分析眶下筛房的存在与鼻窦黏膜增厚的关系;测量上颌窦口区眶下筛房的最大横径、上颌窦口横径,观察眶下筛房炎性征象及上颌窦1:I黏膜碰触情况,应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与鼻窦黏膜增厚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1)260例眶下筛房的显示率:单侧26.1%(68例),双侧对称31.2%(81例),单双侧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9,P>0.05).左右分侧观察,两侧显示眶下筛房合计230侧,左侧占52.2%(120侧),右侧占47.8%(110侧),左、右侧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P>0.05).(2)眶下筛房的起源:单纯起源于前组筛房124侧(53.9%),单纯起源于后组筛房62侧(27.O%),既有起源于前组筛房、又有起源于后组筛房的眶下筛房44侧(19.1%).(3)眶下筛房的分型:共分3型,起源于前组筛房的以I型为主(160侧),Ⅱ、Ⅲ型少见;起源于后组筛房的Ⅱ(48侧)、Ⅲ型(45侧)更为多见,不同起源的眶下筛房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433,P<0.01).(4)眶下筛房与鼻窦黏膜增厚的关系:眶下筛房鼻窦黏膜增厚165侧,无鼻窦黏膜增厚192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24,P>0.05).鼻窦黏膜增厚时上颌窦13区眶下筛房的最大横径为(4.48±1.28)mm,未增厚时为(4.54±1.18)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3,P>0.05);鼻窦黏膜增厚时上颌窦口径线为(2.63±1.64)mill.未增厚时为(2.28±0.75)mm,上颌窦13径线与鼻窦黏膜增厚无明显相关关系(Wald=2.534.P>0.05);眶下筛房炎性征象与鼻窦黏膜增厚有明显相关关系(Wahl=10.817,P<0.Ol,OR:4.125),上颌窦口黏膜碰触与鼻窦黏膜增厚具有明显相关关系(Wald=6.64,P<0.0l,OR=3.728).结论 MSCT三维重组技术可以满意显示眶下筛房的解剖学特征;在影像分析中,不能简单地把眶下筛房的存在作为慢性鼻窦炎患病的危险因素,应根据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分析眶下筛房解剖特征及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影响,为临床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马秀利 《民航医学》2007,17(1):34-35
1 鼻窦手术指导思想的演变过程 鼻窦炎容易迁延复发,发病率极高,是上呼吸道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但由于颅骨结构复杂,鼻窦位置相对较深,鼻窦炎的治疗一直是鼻科的难题。1819年英国人Heath最早经尖牙窝凿开上颌窦治疗上颌窦病变取得一定疗效。1886年Mikulitz创用上颌窦开窗术(Intranasal-antrostomy),在下鼻道造一窗孔以改善上颌窦引流。  相似文献   

7.
巨大筛、额窦囊肿并感染致眼球突出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窦囊肿发生在上颌窦最多见。2000年以来,我们收治以眼球突出为首发症状的巨大筛、额窦囊肿合并感染1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提高对上颌窦疾病冠状位扫描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了54例上颌窦冠扫的扫描资料。结果:上颌窦炎症46例(其中包括霉菌性上颌窦炎3例),上颌窦骨化性纤维瘤2例,上颌窦恶性肉芽肿3例,上颌窦淋巴瘤3例。结论:CT冠状位扫描对上颌窦炎症定性基本正确,而对肿瘤性病变虽不能作出特异性诊断,但可根据病变的累及程度与骨质破坏范围及增强扫描情况来判断预后,确定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1994年 6月~ 2 0 0 0年 8月 ,我院收治有上颌窦壁破坏的上颌窦良性病变 39例 ,虽各具有独特的影像学特征 ,但治疗效果均良好。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39例中 ,男 2 5例 ,女 14例 ;年龄18~ 6 5岁 ,平均 4 0岁。均为单侧发病。其中上颌窦囊肿 16例 ,上颌窦真菌病 14例 ,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 8例 ,上颌窦炎性息肉 1例。均有鼻塞、流粘脓涕、回抽性涕血、面颊部肿胀、麻木、疼痛等症状。1 2 CT检查 均经鼻窦冠状位和 (或 )轴位CT扫描 ,发现上颌窦前壁、内侧壁骨质吸收破坏 2 0例 ,前壁、内侧壁、顶壁骨质吸收破坏 6例 ,底壁、内侧壁…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累及眼部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累及眼部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均出现眼部症状,包括突眼5例,眼球移位4例,视力减退3例;鼻部主要症状为奶酪状黏涕、鼻塞。结果6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均累及双侧多个鼻窦。CT平扫示受累鼻窦窦腔充满软组织影,伴有多发条状、葡行性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软组织窗),边界清楚,也可伴有磨玻璃状高密度影(骨窗),边界较模糊;鼻窦膨胀.窦壁骨质变形、变薄、连续中断。病变累及眼眶,4例侵犯眶内壁,1例侵犯眶上壁,1例同时侵犯眶内、上壁.与邻近眼外肌分界不清;眶尖容积变小2例,6例眼球均不同程度突出。结论双侧鼻窦充满软组织影,伴有条状或葡行高密度影是诊断本病的特征性CT征象,根据此征象可提出本病的诊断;本病进展期常侵犯眼眶,有时患者可能以眼部症状首先就诊,应引起临床及影像科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副鼻窦病变在临床上常可遇到,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筛窦次之,额窦及蝶窦病变较少见。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普通X线检查,在某些系统疾病的诊断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适时辅以CT、MRI检查,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本文收集26例上颌窦病变的X线平片、CT检查诊断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柯陆氏入路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颌窦良性病变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5月~2005年1月间对98例鼻与鼻窦良性病变患者其上颌窦病变(上颌窦息肉69例、上颌窦囊肿22例及霉菌性上颌窦炎7例)采用了柯陆氏入路功能性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年以上,治愈95例(96.9%),复发3例(3.0%)。结论柯陆氏入路功能性鼻内镜上颌窦微创手术可彻底清除各种上颌窦良性病变,既弥补了经鼻腔鼻内镜上颌窦手术的局限性,又可较好地保存上颌窦正常黏膜,恢复上颌窦的引流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上颌窦手术修复窦腔前壁骨缺损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功能性治疗上颌窦疾病,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方法 在上颌窦前壁设计一个蒂在上方的骨膜骨瓣,清除上颌窦病灶,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然后将骨膜骨瓣复位,关闭窦腔。结果 本组65例,术后一年随访,无手术并发症,原症状消失,37例术后X线检查,28例术后CT检查,未见疾病复发,上颌窦前壁开窗处骨愈合好,上颌窦自然开口开放正常。结论 带蒂骨膜骨瓣修复上颌窦手术前壁骨缺损和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无手术并发症,上颌窦生理功能不受破坏,达到了功能性治疗上颌窦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筛窦囊肿累及颅内,破坏前颅窝底骨质,临床上十分少见,且处理较棘手。我院选择了经颅面联合入路,完全切除病变,同时重建颅底,取得了理想效果。现将配合手术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7岁,体重62kg,因右眼视力下降伴眼球突出1月余入院。体查:双侧嗅觉正常。视力,右03,左12,右眼球向前突出,眼球活动不受限。X光片显示为筛窦囊肿,CT轴位及冠状面扫描示右侧筛窦囊性肿物,约45cm×55cm×6cm大小,呈膨胀性生长,向上突入颅内约15cm高,右侧筛板缺损约45cm×55cm,向后挤压蝶窦,右眶内侧受压,眼球向前外侧移位,上颌窦…  相似文献   

15.
上颌窦是各组副鼻窦中发育最早的最大的窦腔。其大小形态个体差异很大,左右可不对称。作者对791例小儿上颌窦的发育,以Waters位平片进行了测量。其结果从图解上看出左右上颌窦、眼窝,头颅最大横径。颞骨间距离及颧骨弓间距离以14~15岁时最大。而且其增加程度每年大致一定。出生时上颌窦只有8×4×6mm,1岁时上颌窦外侧只达眶下孔内侧,2岁时与眶下孔平行,上颌窦横径发育较快,8岁时其横径大约与成人一  相似文献   

16.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眼部表现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男性患者,年龄18-55岁,均为单眼发病,同时伴有颅底骨折,分析其致伤原因,眼部表现特征、CT及脑血管造影所见及治疗方法选择等,结果表明,10例患者中9例(90%)治愈,瘘口闭合,眼球突出、眶区杂音、眼睑及结膜肿胀消失;1例好转者眼球突出、眼睑及结膜肿胀也较术前减轻。其中一次栓塞治愈4例,二次栓塞治愈4例,三次栓塞治愈1例,治愈的9例中随访6个月-10年,无一例复发,2例发生并发症,分别为暴露性角膜炎和球囊误入颈内动脉,经对症处理均未发生严重后果。结果提示,搏动性眼球突出,眶区闻及与脉搏一致的血砭性杂音,球结膜血管高度扩张,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眼部特征性表现;球囊或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海绵窦瘘是由于血管病或外伤等原因导致的颈动脉或其分支与海绵窦的直接或间接交通所引起的一组神经眼科综合征,是动静脉交通引起眶内血管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前,CT 已是检查头颈部可选的方法。本文描述了副鼻窦的检查技术、正常解剖和副鼻窦病变的一般CT 表现。技术副鼻窦CT 扫描最好的平面是平行于下眶耳(IOM)线。这个扫描角度几乎平行于硬腭、颧弓、眶底外侧部和大部眶顶的平面。在这个平面中,可见横断面的上颌窦没有缩短或拉长。额窦尤其是前、后窦壁能清楚显示。筛窦和眶结构沿其长轴显示,因此,各个图像能提供这些区域最多的资料。蝶窦、中颅凹底和鼻咽部同样能清楚显示。这  相似文献   

19.
鼻窦内窥镜手术中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渝  周军  刘锋 《武警医学》2004,15(8):619-620
上颌窦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变部位 ,也是内窥镜鼻窦手术 (Endoscopicsinussurgery ,ESS)后最容易复发的部位。传统的柯 -陆手术因对上颌窦黏膜损伤大 ,下鼻道开口开放率低而渐被ESS术代替。术中正确的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 ,术后定期清理开口周围的水肿、痂皮组  相似文献   

20.
了解产生临床征象和症状的机理对X线特征的正确判断是一个先决条件。本文所谈的是特殊临床表现同颧骨连接部骨折的关系。 1.下颌运动受限和面颊部变平:颞骨凹陷骨折,则颧骨颞突可累及喙突或颞肌腱,病人可发生张、闭口困难,约1/3患者面颊部外形变平,因其下由颞突骨所支持。单纯颧弓凹陷骨折和下颌骨髁突、喙突和升支骨折同样可致下颌运动受限。 2.单纯鼻衄:上颌骨颧突和上颌窦侧壁骨折,上颌窦内粘膜撕裂,鼻出血常限于损伤侧鼻腔。瓦氏位照片典型表现为上颌窦混浊,有上颌窦侧壁骨折,可见气液面。单纯眶底骨折或单纯上颌窦壁骨折而不伴颧突骨折亦可发生单侧鼻衄。 3.眶下神经分布区感觉异常或丧失:颧骨眶下突骨折可累及眶下孔、眶下管和眶底,损伤眶下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