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腔内激光(EVLT)结合高位结扎点式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方法:125例131条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腔内激光结合高位结扎点式剥脱术治疗。结果:106例109条患肢随访3~22个月,平均6个月,全部病例临床症状均消失,多普勒超声检查大隐静脉主干闭塞,未见血管再通。皮下淤血9例,隐神经损伤4例,患肢小腿皮肤轻度灼伤2例,大腿内侧静脉主干出现硬条索6例。结论:腔内激光结合高位结扎点式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驱血带辅助下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状剥脱术与传统单纯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疗效比较。方法:大隐静脉曲张88例中,传统单纯高位结扎加剥脱术56例,驱血带辅助下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32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观察术后疗效。结果:(1)传统剥脱组与点状剥脱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5.0±12.5)min,(62.0±10.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05.00±52.32)mL,(72.00±14.26)mL;下床时间分别为(24±5)小时,(6±3)小时;住院天数分别为(8.0±2.7)天,(3.0±1.3)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传统剥脱组与点状剥脱组术后感染分别为6例,1例;术后并发症分别为20例,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剥脱组复发3例,点状剥脱组复发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驱血带辅助下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状剥脱术并发症少、切口瘢痕愈合早等优点,适合临床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3.
饶智  黄惠  陈惠明  陈国春 《当代医学》2010,16(26):91-92
目的探讨小切口静脉点状剥脱在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4年3月~2009年3月,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后,在小腿静脉迂曲处采用小切口静脉点状剥除结扎血管,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123例(患肢143例)按照国际静脉联盟关于慢性静脉疾病临床分级标准,C2:112条患肢,C3:22条患肢,C4:7条患肢,C5:2条患肢。结果每条患肢手术时间平均90min,每条患肢需切小的切口约平均5.5个,住院时间平均14.2d。术后下肢乏力、酸帐感消失,无曲张静脉残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部位淤血不适患肢85.3%,局部小片皮肤麻木感患肢11.19%。本组部分患者随访半年~2年的无复发或溃疡改变。本组无皮肤坏死、伤口感染、深静脉血拴、肺栓塞、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加小切口静脉点状剥脱静脉术在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具有手术简单,安全,美观明显改善且疗效可靠,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点刺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2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刺剥脱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单纯下肢静脉曲张病患者28例36肢,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刺剥脱术进行手术治疗。结果单侧患肢手术时间90~120 min,平均(105±20)min,术中出血50~120 mL,平均(85±15)mL;术后第1天均能下床活动,曲张静脉全部消失;腹股沟Ⅰ类切口甲级愈合,余点刺小切口无须缝合,均一期愈合;其中6条(16.7%)患肢术后当天切口有少量渗血,2条(5.6%)患肢术后出现小腿内侧皮肤麻木感,5条(13.9%)患肢术后出现足踝区肿胀,1~2周后缓解。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刺剥脱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环形激光结合"点式"剥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4月收治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应用环形激光结合"点式"剥脱治疗,对照组行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浅静脉剥脱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肢切口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小切口数目、腹股沟切口长度等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皮下瘀血、感觉麻木、硬结、皮下脂肪液化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环形激光结合大隐静脉次高位结扎、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微创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激光联合高位结扎点式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的技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静脉曲张伴溃疡患者72例患肢84条,术中于腹股沟小切口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后,点式剥脱下肢曲张浅静脉,激光烧灼闭合交通静脉及其周围瘀血池。术后患肢加压包扎、抗生素应用、局部换药,分阶段使用不同压力弹力袜。结果:每条患肢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45 min,术中失血量5mL,术后住院3~12 d,平均7d。全组72例84条患肢术后无肢体肿胀、皮下无血肿发生。术后48小时溃疡面渗出明显较少,1月后67条患肢溃疡愈合,10条患肢溃疡面积较术前明显缩小,7条患肢溃疡无改善。结论:激光联合高位结扎点式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溃疡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静脉型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的方法及效果。方法:12例静脉型KTS患者术前均行双下肢静脉造影显示深静脉通畅,无缺如或阻塞,其中4例下肢外侧单纯静脉曲张行曲张静脉剥脱术及分支结扎术,8例静脉弥漫扩张者应用驱血带和止血带的方法行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切除及交通支结扎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3年,曲张静脉全部消失,无复发,肢体酸胀、疼痛消失,无肢体肿胀及坏死。结论:深静脉功能正常或轻中度异常的静脉型KTS行曲张静脉剥脱分支结扎术,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局部浅静脉切除及交通支结扎,并应用驱血带和止血带方法可减轻症状,取得比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朱陈 《基层医学论坛》2016,(25):3526-3528
目的:浅谈大隐静脉曲张外科手术中预防隐神经损伤的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76例(83条)大隐静脉曲张外科手术的临床资料,均采取大隐静脉分析结扎加驱血带辅助下点状剥脱和局部电凝的改良手术方式,总结避免隐神经损伤的临床经验。结果随访3个月,仅3例出现一过性隐神经损伤;患肢肿胀、色素沉着、溃疡好转,余无隐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结论掌握对隐神经与大隐静脉的解剖关系并采用改良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手术造成的隐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9.
覃忠  覃晓  黎乐群  郭雅  张剑峰 《广西医学》2005,27(9):1337-1339
目的探讨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SEPS)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0月至今对16例的20条患肢进行了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和SEPS;其中深静脉瓣膜返流(KistnerⅢ°~Ⅳ°)的5条患肢加行股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结果16例手术顺利,术后肢体浅静脉曲张消失,深静脉瓣膜返流(KistnerⅢ°~Ⅳ°)的5条肢体,术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Kistner 0°~Ⅰ°。全部病例经术后3~31个月的随访,15条患肢静脉性溃疡在1个月内愈合,5条患肢在3个月内愈合。皮肤溃疡以及浅静脉曲张无复发。结论SEPS是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性溃疡的有效方法,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和深静脉瓣膜修复术有机结合一起可有效地提高重度CVI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联合微创手术治疗单纯大隐静脉曲张316例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位结扎、顺行内翻式全程剥脱联合电凝术在大隐静脉曲张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顺行内翻式全程剥脱联合曲张属支静脉电凝术(部分严重团状静脉曲张联合点式剥脱术)治疗,术后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半个月,循环驱动器辅助3d及配穿循序减压弹力袜3个月。结果:全组患者术中、术后均顺利,所有患者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随访3个月~3年,仅1例术后1年于CockettⅡ交通支位置出现局部膨起,再次局麻下行交通支结扎并缝合该处深筋膜缺口后痊愈,其余病例无复发,且患肢不显瘢痕,达到美容效果。结论:高位结扎、顺行内翻式全程剥脱联合电凝术可适用于各种程度的大隐静脉曲张,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费用较低,便于在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和分析测量了139具尸体的小肠长度。成年男性54例,均长414.30±9.60厘米;成年女性47例,均长345.87±8.19厘米;男女两性小肠均长382.48±6.40厘米,且两性小肠长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性胎儿13例,均长218.46±8.76厘米;女性胎儿25例,均长211.60±7.31厘米;胎儿两性小肠均长213.95±5.68厘米,两性间无差异。求相关系数表明,r=0.039,小肠长度与身高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12.
用200例(男124、女76)长春市郊出土的干燥成人下颌骨进行了下颌孔定位的研究。所测得的数据,均通过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下颌孔的位置是变化的,但下颌孔主要位于冠突最高点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五分之三与下五分之二交界处。同时进行了男、女性别之间及同一性别两侧之间的对比研究。从研究结果看,除下颌孔至下颌角的距离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明显性别差异以外,其余各项未看出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162例成年尸体上观察的结果如下:腹腔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Th_(12)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上1/3上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L_1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中1/3下部。肠系膜下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3下1/3者最多,平L_3中1/3者次之,平均在L_3下1/3上部。腹腔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0.1~0.5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0.41厘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5.0~7.0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6.36厘米。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角顶之间的距离,分别以在12.0~14.0厘米、10.0~13.0厘米和3.0~5.0厘米之间者最多,它们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03厘米、11.28厘米和4.21厘米。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对家兔胰腺器官内的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胰腺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存在小叶间和被膜下。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与其他器官所见相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成年猫8只,向直肠壁浆膜下层和肌层内多点注入10%HRP溶液200微升,研究结果证明①猫直肠初级传入神经来自双侧(?)_1至腰_5和骶_1至尾_1的脊神经节,其高峰节段是腰_2和骶_2节段。②脊神经节内直肠的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少数是梭形和不规则形。③直肠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中枢突经李氏束深面进入骶髓_(13)节段,围绕后角形成较大的外侧束和较小的内侧束。两束沿后角外侧阳内侧缘行向腹侧,其终末均终止于灰质Ⅱ,Ⅲ层和Ⅴ、Ⅶ层.④直肠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位于双侧骶_1至尾_1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并在网状核、侧素、后外侧核、中界核和前角后外侧核也见到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了83例119眼弱视治疗及随访情况,其中经随访一个月以上的93眼中,56眼(60%)视力恢复三排以上或达1.0以上。 视力恢复与开始治疗的年龄有明显的关系,5岁以前开始治疗者疗效较5岁以后开始治疗者显然好得多。非中心凹注视者疗效不一定比中心凹注视者差,而大多数非中心凹注视眼视力提高者转变为中心凹注视。定期随访,严格认真地遮盖健眼,及强迫多使用弱视眼是治疗弱视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在现有的实验室务件下以7-ACA为原料合成头孢吡肟中间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率。方法: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相关方法具有一致性,同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考察了一些关键步骤(时间、温度、剂量)对中间体收率的影响。结果:中间体收率为32.7%。结论:该方法使中间体的合成更易于控制,避免了一些繁杂的操作,并降低了实验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