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少见类型乳腺癌影像、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主要特点,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检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类型乳腺癌21例,观察并分析其X线、超声、相关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结果 21例中乳头状癌4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5例,粘液癌8例,髓样癌4例。21例X线主要表现边缘模糊或浸润型肿块;超声主要表现均为不规则实性不均质低回声团,边缘欠清,病灶内及周围可见血流。总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8.7岁;淋巴结情况:乳头状癌(4/4例)及粘液癌(7/8例)未见淋巴结转移;浸润性微乳头状癌(4/5例)及髓样癌(4/4例)可见淋巴结转移。镜下病理:乳头状癌(4/4例)癌细胞形成中心见纤维血管束的乳头状结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4/5例)癌细胞簇与间质之间形成间隙;粘液癌(8/8例)癌细胞漂浮于细胞外液粘液湖中;髓样癌(4/4例)癌细胞密集,间质纤维少,间质中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化:髓样癌3/4例为三阴性;乳头状癌(3/4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4/5例)及粘液癌(7/8例)为非三阴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4/5例)肿瘤外侧细胞膜EMA染色阳性。结论少见类型乳腺癌各亚型间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具有一定特征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及髓样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但各型间影像学表现及发病年龄不具有特征性,术前影像确诊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术前超声结合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分析乳腺癌漏诊或低估的原因,提高对不典型乳癌影像学的认识,以期作出合理的诊断决策。方法:分析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0日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43例超声漏诊或低估的患者资料,25例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e Report And Data System,BI-RADS)3级,18例未见目标病变,伴可疑临床症状或乳腺X线摄影异常。通过术前术者超声结合临床、影像、肉眼观察标本及病理学检查报告,总结超声漏诊或低估的原因及不同原因对应的病理学特征。结果:43例漏诊或低估:5例病变边界清楚,病理学诊断为实性乳头状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1例病变微小,病理学诊断为导管内癌、乳头状瘤癌变;3例病变回声接近周围腺体,病理学诊断为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4例占位感弱,病理学诊断为浸润性小叶癌;18例病变沿导管分布,病理学诊断为导管内癌;2例病变弥漫分布于整个腺体,无背景对比,病理学诊断为导管内癌。结论:某些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加上超声的局限性,使其易漏诊或者低估。临床医师需要结合临床、其他影像学资料综合判断,降低漏诊或低...  相似文献   

3.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2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奕杰  孙妍 《西南军医》2009,11(3):441-443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复习2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并做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临床资料和组织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眼观:包块边缘呈推挤状,直径1.5—4.2cm。切面灰粉色、实性、质脆。其中,6例标本切面上可见一囊内明显的乳头状成分,质脆易碎,边界不清。镜检:表现为乳头状结构,乳头被覆单一的腺上皮,≥90%的乳头完全缺乏肌上皮层,腺上皮单层或多层,与纤维轴心垂直,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Actin、SMMHC、Calponin、p63、CD10、CK5/6显示≥90%的乳头缺乏肌上皮层;乳腺导管上皮细胞AE1/AE3、CK7全部病例阳性、CEA18例病例阳性。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诊断必须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免疫组织化学在鉴别诊断中起关键作用。彻底切除肿瘤及其周围部分乳腺组织已属充分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酰化转移酶P300蛋白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关系。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2010年收治的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纳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另将18例不伴有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的乳腺纤维腺病患者纳入乳腺纤维腺病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两组患者乳腺组织切片中P300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纤维腺病组患者中,P300蛋白高水平表达12例,低水平表达6例,高水平表达率为66.7%(12/18);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患者中,P300蛋白高水平表达31例,低水平表达49例,高水平表达率为38.8%(31/80)。两组患者P300蛋白高水平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不同的患者的P300蛋白表达水平存在差异(P<0.05);年龄、月经情况、病理分级、分子分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不同的患者的P300蛋白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31例P300蛋白高水平表达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复发转移3例(9.7%);49例P300蛋白低水平表达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复发转移21例(42.9%)。P300蛋白低水平表达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P300蛋白高水平表达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300蛋白低水平表达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直径更大,肿瘤更易复发和转移,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300蛋白表达水平可能有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乳腺小微病灶导丝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临床触诊困难的乳腺小微病灶,术前通过高频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后经手术循迹切除,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病灶均定位成功并完整切除。病灶组织类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11例,导管内癌5例,小叶原位癌2例,黏液癌2例,纤维腺瘤24例,不典型增生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浆细胞性乳腺炎2例。结论超声引导下乳腺导丝定位安全、可靠,对触诊不佳的乳腺小微病灶定位准确,能够帮助临床准确探寻病灶并完整切除,避免不必要的乳腺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乳腺小微病灶导丝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临床触诊困难的乳腺小微病灶,术前通过高频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后经手术循迹切除,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病灶均定位成功并完整切除。病灶组织类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11例,导管内癌5例,小叶原位癌2例,黏液癌2例,纤维腺瘤24例,不典型增生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浆细胞性乳腺炎2例。结论超声引导下乳腺导丝定位安全、可靠,对触诊不佳的乳腺小微病灶定位准确,能够帮助临床准确探寻病灶并完整切除,避免不必要的乳腺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cadherin与34ΒE12在乳腺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手术标本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34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E-cadherin与34ΒE12基因蛋白进行检测。结果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cadherin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存在差异(P〈0.05)。E-cadherin与34ΒE1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E-cadherin与34ΒE12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cadherin的检测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侵袭力,为临床提示预后;联合检测E-cadherin与34ΒE12,有利于鉴别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影像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IMP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与临床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X线钼靶、超声及磁共振成像结果均参照美国放射学会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标准。结果钼靶摄影最常见的征象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规则形高密度肿块影,其中3例可见肿块内的微钙化灶;超声多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肿块,边缘毛刺状,2例可见后方回声衰减;磁共振均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影,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内部不均匀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廓清型或平台型。术后病理显示7例出现淋巴管侵袭,6例腋窝淋巴结肿大,1例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雌激素受体(ER)阳性8例。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常见淋巴管侵袭和区域淋巴结转移,其影像学表现具有典型的恶性肿瘤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d-1、Cyclin D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检测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8例导管内癌、15例单纯性导管上皮增生及1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Id-1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Id-1和Cyclin D1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单纯性导管上皮增生及导管内癌(P〈0.05);Id-1蛋白阳性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Cyclin D1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正相关(P〈0.05);Id-1与Cyclin D1阳性表达正相关(P〈0.05)。Id-1和Cyclin D1同时阳性表达与生存期相关(P〈0.05)。结论:Id-1和Cyclin D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Id-1和Cyclin D1可作为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值(ADC)测量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MRI资料,DWI检查采用EPI技术,分别测量乳腺病灶及正常乳腺ADC值,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ADC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50例中浸润性导管癌34例,黏液腺癌6例,乳头状癌4例,浸润性筛状癌4例和髓样癌2例。乳腺癌和正常组织的ADC值分别为(1.31±0.06)×10-3及(2.06±0.04)×10-3mm2/s。浸润性导管癌、黏液腺癌、乳头状癌及筛状癌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06,P〈0.05),黏液腺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乳头状癌及筛状癌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浸润性导管癌与乳头状癌及筛状癌间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71和0.333)。结论:不同类型乳腺癌因病理基础不同,ADC值变化存在一定差异,ADC值测量有助于部分病理类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罗锐  陈华山  何欢欢  邱清  刘杰  李军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086-1088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溢液性乳腺癌在乳腺导管造影中的X线征象,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乳腺X线片及腺导管造影检查的乳腺癌108例,溢液性质为血性62例,浆液46例,临床因溢液而疑及乳腺癌。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64例,浸润性小叶癌23例,其他21例包括髓样癌7例,化生性癌1例,富于脂质癌2例,导管原位癌7例,粘液癌1例,浸润性乳头状癌3例)在乳腺导管造影中的X线征象。结果:乳腺癌导管造影主要征象:鼠尾征13例,导管走行僵直16例,充盈缺损(杯口征)7例,导管扩张99例,截断征(刀切征)24例,导管结构紊乱60例,断续征37例,虫蚀样改变30例,潭湖征32例。108例乳腺癌中有106例合并两种以上征象。浸润性导管癌最多见,64例,占50%;其次为浸润性小叶癌,23例,占21.3%。结论:充分认识溢液性乳腺癌的乳腺导管造影征象,对进一步明确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合并征象越多,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越高。  相似文献   

12.
辛小川  白世强  刘景坤 《临床军医杂志》2009,37(5):937-938,F0004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2003年WHO乳腺肿瘤新分类中,将其列为一种独立的病理类型。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07年10月以来确诊的7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MRI误诊病例的影像学表现,探讨MRI检查在乳腺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行MRI检查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371例病例中,误诊病例31例,分析误诊病例的MRI表现特点并按BI-RADS分类进行评估,总结影像学表现对诊断结果的影响。结果:371例乳腺病变(良性91例,恶性280例)中MRI诊断错误31例,诊断准确率为91.4%;其中11例恶性病变误诊为良性病变,包括浸润性导管癌5例,导管内癌4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粘液腺癌1例;16例良性病变误诊为恶性病变,包括慢性炎症2例,纤维腺病或增生7例,纤维腺瘤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4例良性病变误诊为其他良性病变,包括腺病2例,叶状肿瘤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结论:术前MRI检查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有效手段,虽然MRI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高,但特异性相对低,对于分化好的及直径<1cm的早期乳腺癌术前容易漏诊;形成不规则形肿块的纤维腺瘤、乳头状瘤及表现复杂多样的纤维腺病容易误诊为恶性。  相似文献   

14.
乳腺MR误诊病例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MR误诊病例的影像学表现,并与其病理学表现对照分析,探讨MR对于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总结术前行MR检查并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恶性病变共236例,采用盲法由放射科医生根据BI-RADS 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对其进行最终评估,由病理科医生分析MR误诊病例的病理学特征,探讨MR误诊的病理学基础.结果:236例乳腺病变(恶性152例,良性84例)中MR诊断错误25例,MR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5.4%,特异性为78.6%,诊断准确率为89.4%;其中漏诊7例,包括导管内癌1例,粘液腺癌1例,浸润性筛状癌1例,髓样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MR误诊为恶性者18例,包括慢性炎症2例,脂肪坏死1例,腺病或增生6例,纤维腺瘤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8例.结论:术前MR检查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有效手段,MR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高,特异性相对低;分化好的乳腺癌及早期乳腺癌MR容易漏诊;慢性炎症、脂肪坏死、表现复杂的腺病及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癌鉴别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伴有乳头溢液乳腺癌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并分析其病理基础,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临床表现有乳头溢液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23例,回顾性分析其乳腺导管造影的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3例中原位癌8例,浸润性导管癌10例(包括单纯癌6例、乳头状癌4例),导管癌早期浸润3例,乳头状瘤病恶变2例。病理上诊断早期癌13例(56.5%),其中8例临床未触及乳腺肿块。乳腺导管造影主要表现:导管内充盈缺损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导管扩张12例;乳腺肿瘤侵蚀导管形成潭湖征5例;溢液导管受乳腺肿块推挤,导管变形3例;导管持续显影、管壁不规则伴广泛微钙化灶1例。本组中乳腺导管造影诊断乳腺癌的符合率为82.6%。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伴有乳头溢液乳腺癌的检出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能准确观察到肿块与溢液导管的位置关系、溢液导管受侵蚀程度,而且还能检测出临床触诊阴性的早期乳腺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导管溢液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52例乳腺导管溢液性疾病的造影检查资料,病例均经临床检查、钼靶摄片、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及病理证实。结果:肿瘤性病变37例.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单发和多发)30例,导管内乳头状癌2例,浸润性导管5例,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最为多见。非肿瘤性病变15例,其中单纯导管扩张症U例,导管扩张伴炎症4例;其中以单纯导管扩张症最为多见。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乳腺导管溢液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与MRI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63例女性IMPC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设置为IMPC组.另于同期选取40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IDC组)进行诊断效能对照.结果 单独超声检查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溢液性乳腺癌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治水平。方法: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26例,回顾性观察其乳腺导管造影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26例中,导管原位癌8例;浸润性导管癌5例;导管原位癌伴早期浸润7例;复合型癌3例,其中导管原位癌合并浸润性小叶癌2例,浸润性导管癌合并浸润性小叶癌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癌变3例,其中乳腺X线平片未发现异常5例,毛刺或分叶状肿块2例,肿块伴钙化9例,多形性钙化灶10例。乳腺导管造影主要表现:导管内充盈缺损伴有不同程度导管扩张;导管管壁浸润破坏对比剂渗漏,形成"潭湖征";导管管壁不规则,呈"虫蚀样"改变或"断续征"。本组乳腺导管造影诊断乳腺癌的符合率为88.4%。结论:乳腺导管造影是溢液性乳腺癌诊断的安全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定性、定位诊断价值,尤其对临床触诊阴性的早期乳腺癌能作出较准确的诊断,提高了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3日例原发性肺癌进行光镜与电镜的对比观察。全部肺癌在光镜下按照WHO分类方案分类,经电镜观察有10例(26.3%)类型发生改变:4例鳞癌和1例乳头状腺癌重新分类为腺鳞癌;另外3例鳞癌和1例小细胞癌再分类为腺癌;1例大细胞癌为鳞癌。结果表明用电镜观察腺鳞癌的发生率从2.6%(1/38)增加到15.8%(6/38),为临床合理的综合治疗提供了组织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赵晓波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848-1849
目的:了解本地区乳腺疾病临床病理特征,以便临床及时诊断,合理治疗。方法:对40例乳腺疾病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乳腺纤维腺瘤发病年龄在20岁-30岁,腺病发病年龄在30岁-40岁。腺病多伴行经前乳房疼痛。浆细胞性乳腺炎、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癌都出现乳头溢液,但炎症病史长、肿块弥漫,癌症病程短、肿块生长迅速。此外结果还表明本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年龄在40岁-50岁。结论:乳腺腺病趋向年轻化,乳腺病变更加复杂化,尤其对乳腺恶性肿瘤,其诊断及预后主要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从而为患者提供及时诊断,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