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KCNA5基因突变的识别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KCNA5基因突变导致特发性心房颤动(AF)的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2008年6月-200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和上海同济医院就诊的130例特发性AF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标本,以200名健康者为对照.PCR扩增候选基因KCNA5的外显子,采用双脱氧核苷链末端合成终止法测序以识别基因突变.使用Alignment程序对比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克隆野生型KCNA5基因,通过定位诱变获得突变型KCNA5,构建KCNA5基因表达载体和亚细胞定位载体,脂质体转染COS-7细胞,分别利用膜片钳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KCNA5基因突变对其编码的离子通道的电生理特性和亚细胞定位的影响.结果 在其中1例特发性AF患者的KCNA5基因识别出1个杂合错义突变,其编码核苷酸序列第1580位的胞嘧啶(cytosine,C)变成胸腺嘧啶(thymine,T),称为c.1580C>T突变,相应的第527位的密码子由ACG变为ATG,导致第527位的苏氨酸(threonine,T)变为蛋氨酸(methionine,M),亦即T527M突变.功能分析显示KCNA5基因T527M突变不影响其编码的离子通道蛋白的定向运输,但使离子通道电流减小.结论 在特发性AF患者识别出KCNA5基因T527M突变,该突变通过使相应通道的离子流减小而导致特发性AF.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KCNA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特发性房颤(IAF)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04例IAF患者(IAF组)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性别、年龄作为匹配因子收集2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基因测序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KCNA5 SNP(rs3741930、rs1056468)的分布,基于不同基因型(rs3741930、rs1056468)将IAF患者分为两组,比较IAF患者不同基因型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①KCNA5基因rs3741930位点CC、CT、TT在IAF组、对照组中实际分布与预期分布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CNA5基因rs1056468位点AA、AT、TT在IAF组、对照组中实际分布与预期分布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IAF组rs3741930位点C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C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CT、TT基因型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F组rs1056468位点AA、AT、TT和等位基因A分布频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AF患者rs3741930位点CC与CT+TT基因型年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左心房内径、射血分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基因型患者体质量指数(BMI)高于CT+TT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F患者rs1056468位点AA与AT+TT基因型年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左心房内径、射血分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A基因型患者BMI低于AT+TT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CNA5基因SNP rs3741930与IAF发病有关,C等位基因携带人群更易患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因素和心房颤动相关人单丝氨酸蛋白激酶1(human LIM domain kinase 1,LIMK1)基因rs55679316位点突变的筛选及识别.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心房颤动患者(房颤组)100例,同期志愿者(对照组)100例,进行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并随...  相似文献   

4.
邵丹  李南方 《医学综述》2014,(2):242-244
肾上腺腺瘤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一种常见病因,人类KCNJ5基因编码G蛋白偶联的内向整流型钾通道(GIRK4)蛋白,肾上腺腺瘤组织中KCNJ5基因突变导致GIRK4蛋白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GIRK4蛋白通道离子选择性缺失,且突变型与野生型临床表型之间的差异比较结果提示突变型临床表型更严重。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发现肾上腺腺瘤患者中KCNJ5基因存在多种体细胞突变,这些突变可能与肾上腺腺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能存在更多的临床亚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人类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患中TBX5基因突变及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PCR—DGGE方法在61个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核心家系共216位成员中检测TBX5基因7个外显子的突变情况;以β—sctin作为内对照对10个房间隔缺损患和2个非先天性心脏病患(正常对照)心肌标本进行RT—PCR扩增和定量分析,以观察TBX5基因在mRNA水平有无差异。结果 在所有被检成员中,未发现突变:与非先天性心脏病患(正常对照)相比,房间隔缺损患TBX5基因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结论 TBX5基因编码区突变不是人类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的致病原因,但其转录水平的异常可能是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潜在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孤立性心房颤动(AF)患者进行垂体同型框2(PITX2)基因的突变扫描,并分析突变患者的相应临床特点。方法对160例孤立性AF患者和200名健康者的PITX2基因进行突变扫描。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ITX2基因,通过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筛查突变,对发现异常的个体采用双脱氧核苷链末端合成终止法进行直接测序。采用Sequence scanner v 1.0软件分析测序图。结果在2例永久性AF患者中发现位于内含子区域的新改变g.766C>A、位于5’UTR区域的新改变g.8310C>T(c.-150C>T)。这两例携带者对药物及电复律治疗的反应较差,接受环肺静脉消融手术后,随访1年未再复发。200名健康者中未发现此改变。结论首次在中国孤立性AF患者中发现影响肺静脉肌袖发育基因PITX2的非编码区改变,其可能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肺静脉肌袖在AF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识别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新的分子病因.方法 收集120例特发性CH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标本,以100名健康者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ATA4基因的全部外显子,采用双脱氧核苷链末端合成终止法对全部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借助BLAST程序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进行比对以识别基因突变,并用Clustal W 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结果 3例CHD患者的GATA4基因各识别出1个新的杂合错义突变,即第90、95和329位的密码子分别由AGC、GAC和AAG变为AGA、GAG和AAT,导致第90、95和329位的氨基酸分别由丝氨酸、天冬氨酸和赖氨酸变为精氨酸、谷氨酸和天冬酰胺,即S90R、D95E和K329N突变.这些突变在正常对照者中均不存在,多物种GATA4序列比对显示第329位的赖氨酸在进化上高度保守.此外,还发现了1个不改变氨基酸的单核甘酸多态,即c.99 G>T多态,但这些多态在CH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间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发性CHD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GATA4基因突变可能是部分特发性CHD患者的分子病因.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不仅为深入阐明房颤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实现房颤的基因诊断和针对性、特异性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房颤相关变异基因不但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也可导致多种类型的电紊乱,一个单一的突变可引起不同的表型或其组合。而找出这些电活动紊乱所对应心电图的变化与特异性基因位点的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近几年研究发现的与房颤发生相关基因变异及其心电图改变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中国不同亚型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 parkin基因外显子 2~ 10的缺失分布 ,并探讨 parkin基因在 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对 6 3例 PD患者进行了观察。根据起病年龄将 6 3例患者分为早发性 PD组和晚发性 PD组。以提取的基因组 DNA为模板 ,扩增 parkin基因 2~ 10号外显子 ,然后行琼脂糖凝胶电泳 ,观察外显子缺失分布。在 6 3例 PD患者中发现外显子 2、 4缺失各 1例 ,外显子 3缺失 2例 ,这些缺失均出现于早发性 PD组。结果表明 :parkin基因外显子缺失是我国早发性 PD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1例中国人Wolfram综合征患者家系中的WFS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脱氧核糖核酸(PCR-DNA)直接测序对1例Wolfram综合征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WFS1基因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进行突变筛查.结果 发现外显子8第434位密码子发生缺失突变(V434del)及第666位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子(W666X).先证者存在这两个位点的复合突变,家族其他成员中,3人是V434del突变的杂合子,另有3人是W666X突变的杂合子.结论 本研究发现的V434del及W666X突变均为尚未报道过的Wolfram综合征的新突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对特发性房颤左心房/左心耳的评估及意义.方法:采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对特发性房颤和对照组左心房/左心耳检查,检测左心房大小和回声、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左心耳血流最大排空速度和最大充盈速度,比较这些参数的改变.结果: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清晰显示所有患者左心房/左心耳及其它相关结构声像图和准确测量有关参数,不良反应轻微.特发性房颤患者中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之间及其与对照组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伴有和不伴有左心房自发性显影的特发性房颤患者之间及其与对照组的年龄、病程、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左心耳血流最大排空速度及左心耳血流最大充盈速度参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能够客观地评价特发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左心耳,发现自发性显影、血栓和血流速度异常,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检测特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外周血Th17 细胞及其细胞因子,探讨两者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 年2 月—2018 年2 月于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特发性AF 患者80 例,其中阵发性 心房颤动(PAF)患者34 例,慢性心房颤动(CAF)患者46 例,选取年龄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80 例作为对 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Th17 细胞百分率,ELISA 法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 17)、IL-6、IL-22 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PAF 组、CAF 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 组患者的Th17 细胞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0.05);PAF 组、CAF 组高于对照组(P <0.05),CAF 组高于PAF 组(P <0.05)。3 组患者IL-17、 IL-6、IL-22、MMP-9 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AF 组、CAF 组IL-17、IL-6、IL-22、 MMP-9 高于对照组(P <0.05),CAF 组IL-17、IL-6、MMP-9 高于PAF 组(P <0.05)。AF 患者Th17 细胞 百分率与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P <0.05),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 <0.05)。结论 特发性AF 患者外 周血Th17 细胞比例、IL-17、IL-6 及IL-22 升高,且升高水平与AF 进程和心肌纤维化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及阵发性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将42例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1例,观察组给予缬沙坦80mg/d治疗。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各组P波最大时限(Pmax)和Pd,并计算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期间每例阵发性房颤平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Pmax和Pd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对照组Pmax和Pd无明显变化,其分别为115.4±10.2ms和44.7±12.8ms(P>0.05);但观察组Pmax和Pd明显缩短,其分别为99.8±8.2ms和31.0±10.7ms,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每例患者阵发性房颤平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缬沙坦能够减小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Pmax与Pd,提示血管紧张素可能参与了Pmax与Pd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刘岳  任怡荣  朱火兰  汪芳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3):2872-2876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所致的脑卒中风险的评估及预防是患者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率。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可特异性阻断凝血瀑布中关键性环节,即凝血酶(凝血因子Ⅱa)或凝血因子Ⅹa,进而抑制凝血通路的终末阶段,从而发挥抗凝作用。NOACs具有使用剂量固定、口服吸收快、与药物或食物相互作用较小,以及无须进行常规凝血指标监测等优势,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NOACs在心房颤动方面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发现NOACs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点,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程度与心房颤动复发的相关性。方法68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心房颤动50例,窦性心律18例)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应用V-G染色法和VIDAS-21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组织CVF(15.89%±1.29%)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8.46%±3.45%,P<0.01)。术后50例心房颤动患者46例转复为窦性心律,4例转复未成功;随访12月后,维持窦性心律者35例(76.07%),心房颤动复发11例(23.97%);心房颤动复发患者心房组织CVF、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和左心房内径明显大于维持窦性心律组(P<0.05,P<0.01)。结论心房纤维化程度是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与华法林在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且予以抗凝治疗的患者51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年264例,2016年252例。统计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及并发症,比较NOAC与华法林的应用情况。结果从2015年到2016年,NOAC用药率从4.5%增加至18.7%(χ~2=25.331,P=0.001),阿司匹林用药率从39.4%下降至20.6%(χ~2=21.510,P=0.001),华法林和氯吡格雷保持相对稳定(33.0%vs.36.9%,χ~2=0.886,P=0.347;12.9%vs.13.1%,χ~2=0.005,P=0.942)。服用NOAC及华法林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1.2)分vs.(2.0±1.5)分,t=2.877,P=0.005;(1.1±0.8)分vs.(1.5±1.0)分,t=2.904,P=0.004;(61.1±12.5)岁vs.(66.0±9.9)岁,t=2.768,P=0.007]。结论2015—2016年NOAC的应用率快速增长,而且其主要用于具有较低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及更年轻的患者;华法林的应用率保持稳定,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应用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17.
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在特发性心房颤动演变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特发性心房颤动(IAF)不同阶段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选取IAF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患者各25例,40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检测比较4组人群的MMP-9。结果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和对照组MMP-9水平(mmol/L)分别为(167±26)、(201±31)、(253±23)和(77±5),IAF患者的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患者的MMP-9水平呈依次递增的趋势(P<0.05)。结论MMP-9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房颤的发生,且和阵发性房颤向永久性房颤演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