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血与抗凝剂的不同比例对检测凝血四项测量结果的影响关系.方法 抽取60例体检健康者全血与抗凝剂按不同比例混匀,然后立即分离血浆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抗凝剂与血量在1∶5时结果与标准的1∶9组结果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当抗凝剂与血量在1∶11、1∶13时部分结果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质量控制最重要的前提是采血量要准确,如血量不足或过多时造成与抗凝剂比例不符合标准均会对所测结果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血因素对SD大鼠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率测定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标准采血组、大口径试管采血组、小口径试管采血组,采血不顺利、混匀不及时组及采血量不够组,每组10只。各组分别从SD大鼠股动脉处抽血2.0mL(采血量不够组<1.6mL)进行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以观察血液标本凝固的情况。结果小口径采血管组血液凝固率为40.0%,大口径采血管组血液凝固率为10.0%,采血不顺利、混匀不及时组血液凝固率为50.0%,标准采血组及采血量不够组血液凝固率均为0.0%。小口径采血管组及采血不顺利、混匀不及时组发生血液凝固率均明显高于标准采血组(均P<0.01);大口径采血管组、标准采血组及采血量不够组血液凝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血不顺利、混匀不及时组及采血量不够组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标准采血组、大口径采血管组及小口径采血管组(均P<0.01),标准采血组、大口径采血管组及小口径采血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方面检测时,需要用大口径试管采血,采血要顺利,采血混匀要及时,血液流入试管及时颠倒混匀3~5次;采血量要准确达2.0mL。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标本量和红细胞压积(HCT)对凝血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STAGO全自动血凝仪分别对15例患者(不同标本量)和3例患者(不同HCT)进行检测,观察不同的采血量和HCT对凝血四项(PT、APTT、TT、FIB)检测结果的影响,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采血量超过或低于1.8 ml时所得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凝血检测标本采集要求抗凝剂和血液比例准为1:9时,HCT55%或者HCT25%时,标准采血量测定水平大于调整采血量后测定水平,测得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标本采集量多少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直接的影响,异常HCT值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驰 《四川医学》2010,31(11):1689-1691
目的探讨静脉血采血量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从而找到最佳采血量减少住院患者的实验室检验性失血。方法 20例健康门诊患者在标准2ml真空定量采血管中分别采0.5、1.0、1.5、2.0ml全血,然后分别在日本Sysmex XE-2100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第3测试模式(CBC+DIFF)检测结果,比较采血量不足2ml三管检测结果与标准2 ml采血量各组之间的结果。结果全血细胞分析1.0ml、1.5ml采血量与标准2.0ml采血量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0.5ml采血量各项指标结果均值与2ml采血量结果均值的相对偏差不大,但其不精密度偏高。结论考虑到0.5ml采血量结果不精密度偏高和对异常分析结果需要复查及复检等因素,建议在住院患者特别是新生儿、婴儿和危重患者使用1ml的采血量以减少实验室失血。更重要的是加强医护人员对检验性失血的普遍认识,减少浪费,规范医疗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标本量与红细胞压积对凝血项目检测作用。方法:运用ACL—TOP700全自动血凝仪对20例血栓性或无出血性病症的住院病患展开检测,对比不同采血量与HCT对凝血四项检测的结果影响。结果:采血量低于或者超过1.8ml检测结果有着统计学差异,标本采集要求血液和抗凝剂比例是1:8.,HCT25%或HCT为55%,标准采血量的测定水平会大于采血量调整后测定水平,结果测定有着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标本的采集量多少会对凝血检测的结果准确程度产生影响,而异常HCT值会对凝血检测的结果准确程度带有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凝血真空采血管、标本放置时间、温度对常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志愿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常规凝血四项进行检测,分别采集两管标本,BD凝血真空采集血管作为A组,国产抗凝管作为B组,同时将A组血浆分别置于室温和冰箱中保存,在即时、2 h、6 h、8 h上机检测,分析不同标本温度、放置时间、不同凝血真空采血管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 A组PT、APTT、FIB与B组的比较,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5);而A组TT检测值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冰箱保存8 h后APTT和TT检测结果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室温保存下的血浆标本,4 h检测结果的TT结果显著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8 h后PT、APTT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结论不同真空采血管质量不同,对检测结果也会有一定影响,因此应当根据检测要求选择适合的凝血真空采血管,在检测时间方面凝血标本最宜在4 h内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7.
章小红 《安徽医学》2008,29(2):193-195
目的 探讨真空定量采血管采血量不足时对全血细胞计数结果 的影响。方法 在2ml真空定量采血管中分别采血0.5、1.0、1.5和2.0ml全血,然后分别在血液分析仪上检测,观测负压去除前后其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V)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比较去除负压前后的检测结果 以及去除负压后的各组之间的结果 。结果 与去除负压后的结果 相比,0.5ml和1.0ml的负压管其WBC、RBC、HGB和PLT的结果 差异具有显著性;去除负压后0.5ml管与2.0ml管的MCV和PLT结果 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真空定量采血管采血量不足时,负压和抗凝剂的浓度对全血细胞计数结果 均有影响,采血时应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任春菊  刘金凤  蔡春妙 《吉林医学》2013,(20):4167-4168
目的:探讨通过静脉留置针联合真空采血针在急诊患者抢救中进行采血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方法:将120例急诊抢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连接头皮针及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法,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针采血法。比较两组在采血中的溶血凝血例数、血源性污染、采血量准确性及平均采血完成时间。结果:观察组溶血凝血发生率、血源性污染、采血量不准确性均低于对照组,平均采血完成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患者抢救中采用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针采血,可降低溶血凝血发生率,避免了血源性污染和采血量不准确的问题,同时缩短了操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曹春兰  徐晓燕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2):3294-3294
检验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病人准备、标本采集、送检时间长短等,都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合理安排采血时间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1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石冬敏等[1]采集血液标本30例,测定凝血四项,室温放置2 h和4 h后,再分别测定凝血四项,与即刻测定结果进行配比分析。结果:即刻测定结果与室温放置2 h和4 h后测定结果比较,凝血酶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标本久置,致凝血酶时间测定结果缩短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测定结果延长,凝血测…  相似文献   

10.
部分常规生化项目检测受采血时间与体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规生化检测空腹与否或采取不同体位,对检测结果是否有影响。方法:严格按照日常操作对78名住院病人采取立位和卧位各采集静脉血5mL,分别采入真空分离胶采血管内;对35名健康自愿受试者(年龄21~52岁)先空腹12小时采血5mL,一顿标准餐后1小时再采血5mL,分别采入真空分离胶采血管内,离心后上机测定常规生化项目。结果:对各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血体位和采血时间对生化结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曾秀琼 《吉林医学》2011,32(16):3177-3178
目的:探讨一种在壁间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止血效果更快更好的缝合方法。方法:将来院的要求行壁间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对照组用传统的缝合方法进行缝合,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肌层1~2层,浆肌层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观察组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肌层1~2层,浆肌层用可吸收线间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观察两组的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78.54±27.14)m in,术中出血量(99.62±48.49)m l。观察组手术时间(52.27±11.65)m in,术中出血量(65.32±31.73)m。l两组手术时间比较(P<0.05)及术中出血量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方法止血更快,效果更好,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张宪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8):2373-2374
目的:观察分离胶促凝管对核酸检测的影响及价值。方法:分别用普通干燥管(A组)和分离胶促凝管(B组)同时采集30名乙肝患者空腹静脉血样,然后对两组试管的血清分离率和所测HBV-DNA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试管血清分离率分别为60%和93.3%,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χ2=7.55,P<0.01);两组血清所测HBV-DNA结果用结果对数值表示,分别为4.86±0.21和4.78±0.19,两者差异无显著性(t=1.56,P>0.05)。结论:分离胶促凝管对于核酸检测影响不大,且分离血清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干燥管。  相似文献   

13.
减少鼻内窥镜手术中出血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中减少出血量的方法。方法将Ⅱ型2期、Ⅱ型3期和Ⅲ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135例(225侧)分成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结果综合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为77.3±31.0ml,对照组为109.8±35.6ml,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综合治疗组的手术有效率为93.90%,对照组为83.0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进行围手术前期处理,术中灵活应用电动切割器、咬切钳、双极电凝等措施互相配合,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提高手术疗效,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分类的变化,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出血住院患者102例,按照出血量大小、是否破入脑室和血肿扩大分为出血量<25ml、出血量≥ 25ml、继发脑室出血和血肿扩大4组。发病24h内完成外周血WBC计数、分类的检测,并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脑出血患者外周血WBC和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继发脑室出血组的外周血WBC和NEUT计数高于出血量<25ml组(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早期外周血WBC开始增高,其增高程度同出血量大小和破入脑室有关,是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0例正常新生儿和324例合并肠闭锁等先天性畸形新生儿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与50例随机选取的正常成人凝血四项对照比较。结果先天性疾病组新生儿中的PT、AFFF、TT、FIB与正常新生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疾病组中的门、APTT较正常成人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较正常成人对照组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临床参考区间:PT:12.28~14.57S,APTT:30.31—47.05S,TT:13.80~20.94S,FIB:1.61—3.07g/L。结论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处于低凝状态,建立新生儿常规凝血功能参考区间,对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可早期干预及指导新生儿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重度子间疒前期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方法119例重度子疒间前期患者为重度子间疒前期(S-PE)组,同期正常的单胎晚期妊娠孕妇116例为对照组。采集孕妇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及凝血酶时间(TT)。结果S-PE组孕妇的PT值、INR值、APTT值、Fbg值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TT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度子疒间前期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应及早采取措施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82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产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少量出血组26例,出血量500~1 000 ml;大量出血组32例,出血量〉1 000 ml;对照组24例,为正常孕产妇,出血量〈500 ml。定量检测三组产时及产后48 h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少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FIB、HGB、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少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1),而FIB、HGB、PLT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产后及时监测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于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5例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与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PLT、PCT显著降低(P〈0.05),MPV、PDW显著升高(P〈0.05),PT、APTT、INR明显延长(P〈O.05),FIB明显减少(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血小板参数及凝血相关指标检测对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判断有无出血倾向、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流变学参数和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方法对49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56例正常妊娠妇女进行血流变学指标、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妇女(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的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nT)比正常孕妇明显缩短,而纤维蛋白原(FIB)的结果明显升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妇女(P〈0.01)结论监测孕妇血流变学和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指标,有助于预测妊娠高血征疾病.对妊娠高血压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肝病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K-4500血液分析议和法国STA-R全自动凝血仪对我院200例肝病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分析。结果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组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OB)、血细胞比容(PCV)、血小板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肝病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均有所变化。且变化的程度与病情的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可锥为肝病患者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