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频眼震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眼震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频眼震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眼震观察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6月~2007年4月我科资料完整的205例BPPV患者应用红外线视频眼动记录分析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定侧诊断,同时在裸眼下对照研究。【结果】共诊断后半规管BPPV142例(69.3%),前半规管BPPV16例(7.8%),裸眼下及VNG辅助下,典型眼震的检出率分别为73.2%和88.7%、75%和100%,两者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半规管BPPV39例(19%),裸眼下及VNG辅助下定侧分别达71.8%和92.3%,两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型BPPV共8例(3.9%),裸眼下及VNG辅助下分别发现5例和7例。【结论】BPPV的诊断应根据不同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征判别不同半规管,视频眼震图仪对提高诱发眼震的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具有良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眩晕患者的定位诊断中,眼震电图检查系统的操作方法及检查时的护理体会。方法 采用ENG—V600眼震电图检查系统,为有眩晕主诉的患者124例进行检查。结果 124例患者中诊断梅尼埃病20例,脑供血不足83例,其他眩晕症21例。结论 详细的检查前护理准备、规范的操作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为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3.
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视频眼震电图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对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眼球运动异常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眼球运动改变及其意义。方法选取38例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视频眼震电图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自扫视检查、平稳跟踪检查、视动性眼震检查及凝视检查。对检查结果分别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扫视速度降低,扫视潜伏期延长(P〈0.05);左向扫视时,病例组、对照组准确度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4.44%和8.67%,右向扫视时,病例组、对照组准确度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6.11%和9.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平稳跟踪试验速度增益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视动性眼震、凝视眼震在两组之间差异元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眼球运动异常的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在扫视和平稳跟踪运动;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可作为脑外伤后综合征的无损伤性检查技术之一,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水平视动性眼震与血管性眩晕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勤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9,9(9):23-26
目的:探讨水平视动性眼震对血管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水平视动性眼震异常蟀晕患者行经多普勒超声检测,与正常水平动性眼震眩晕患者对比,比较二者差异。结果:50例水平视动性眼震异常的眩晕患者其脑血管供血不足者42例,占84%,而20例正常水平视动性眼震眩晕患者其脑血管供血不足仅4例,中20%,二者差异显著,结论:水平视动笥眼震可作为血管性眩晕患者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适合伴有自发性眼震受检者温度试验的合理路径。方法:对63例伴有自发性眼震受检者视频眼震图下双耳单温试验结果作回顾性分析,以冷热试验为标准,选取眼震高潮期10s的波形计算最大慢相速度(SPV),将CP单温及CP双温分别计算,并与不伴自发性眼震者作对照,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3例伴有自发性眼震受检者单温试验CP冷假阳性率、CP冷假阴性率、CP热假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而CP热假阴性率低于对照组。CP热假阴性率的降低与自发性眼震快相方向和病变侧别相反有关。结论:对伴有自发性眼震受检者宜先行自发性眼震慢相侧耳的热灌注,次行自发性眼震快相侧耳的热灌注,如受检者能够耐受,再依次行慢相侧、快相侧的冷灌注。若CP热的结果为阴性,可大致判定受检者水平半规管功能正常。当按照上述路径对伴有自发性眼震受检者用CP热判断前庭功能时,仍可能有少数漏诊,漏诊的病例主要是自发性眼震快相侧前庭功能减退者。 相似文献
6.
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广泛,大致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2种。外周性眩晕是因迷路或前庭神经受损引起,主要疾病有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前庭神经元炎、突发性聋伴眩晕、迟发性膜迷路积水及听神经瘤等,临床诊断多依赖于患者的叙述和医生的问诊等主观资料,缺乏相应的客观证据。作者试从前庭功能上对外周性眩晕患者进行检查,探讨不同外周性眩晕患者视频眼动图(video-oculography,VOG)的特点。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0年8月到201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科门诊就诊的120名外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眼震电图在眩晕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检查,分析各种异常眼震电图所对应的眩晕原因。结果 方法应用YD-I型眼震电图仪对110例眩晕患者眼震电图在眩晕患者中的异常阳性率为78.2%,不同原因引起的眩晕对应于不同的异常眼震。中枢性与外周性眩晕的眼震表现形式不同。结论 眼震电图对眩晕患者可进行定性和定侧诊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9,(5)
目的:探讨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1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分别给予裸眼检查及视频眼震电图检查。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眼震检出率及临床疗效。结果:81例后半规管型患者中视频眼震电图检测出75例(92.59%),裸眼检测出63例(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116,P=0.017);25例前半规管型患者中视频眼震电图检测出23例(92.00%),裸眼检测出14例(5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32,P=0.012);15例水平半规管型患者中视频眼震电图检测出14例(93.33%),裸眼检测出10例(6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6,P=0.219)。经治疗,总有效率为119例(98.35%),其中后半规管型、前半规管型、水平半规管型临床有效率为98.77%、96.00%和100.00%,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频眼震电图可准确观察BPPV患者眼震发生情况,显著提高其眼震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出全自动测量三维眼动的新方法。方法:首先用形心法确定瞳孔的初始位置,用专门构造的亚像素边界算子提取瞳孔边界,并用可以自动优化的椭圆拟合来确定瞳孔的精确位置;眼动转角的测量是用快速Fourier算子完成的。结果:模拟图像实验和初步临床试验示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结论:视频眼震分析系统可很好地消除眼睑遮挡和照明带来的影响,可以高精度地测量三维眼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摄影眼震图(VOG)中选择合适的视动性服震刺激条纹角速度。方法分别用6种不同的刺激条纹角速废对40名前庭功能正常的健康志愿者进行了视动性眼震检查。结果当刺激条纹速度为20°/s时,用VOG和传统眼震图(ENG)所得到的gain值分别为0.98和0.82,随着刺激条纹速度的增加,gain值下降,当刺激条纹速度超过50°/s时,gain值明显下降。结论在由德国SensoMotoric公司生产的摄影眼震图中,视动性眼震检查的最佳角度速度分别为20、35、50°/s。 相似文献
11.
眼震电图对眩晕的鉴别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645例眩晕患者的眼震电图检查结果:属前庭周围性眩晕212例,前庭中枢性眩晕394例,其它原因和原因不明39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眼震电图检查主要为前庭温度异常异常,同时伴闭眼自发性眼震和良性位置性眼震,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的眼震电力产特点是不同程度和不同组合的视动中枢试验异常。 相似文献
12.
13.
笔者应用眼震电图对1989年5月至1993年2月来我科诊治的26例颅脑外伤后眩晕患者进行观察,并探讨颅脑外伤后眩晕的有关因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16.
645例眩晕患者的眼震电图检查结果:属前庭周围性眩晕212例,前庭中枢性眩晕394例,其它原因和原因不明39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眼震电图检查主要为前庭温度试验异常,同时伴闭眼自发性眼震和良性位置性眼震。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的眼震电图特点是不同程度和不同组合的视动中枢试验异常。 相似文献
17.
70年代初,国外许多学者对视动后眼震(optokinetic afternystagmus. OKAN)已进行研究。一致认为前庭系统对OKAN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许多末梢前庭器的病变可影响OKAN。因此OKAN可望成为前庭功能检查的一种方法。我科在1991年间对30名正常人进行OKAN测试。 相似文献
18.
19.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循环缺血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占患者的80%以上,且常为首发症状。近20年来,随着临床深入研究和脑影像学技术发展,人们对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诊治有了新的认识,文章主要对近几年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做以简单综述,以其能对眩晕的临床诊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眼震电图、神经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9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接受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注射治疗,均连续治疗5 d。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眼震图情况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一氧化氮合酶(NOS)、经颅多普勒超声(TCD),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Sheikh控制量表评分(SCS)、NIHSS评分及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D-二聚体(D-D)]。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眼震电图均得到缓解,其中观察组患者缓解情况(1.94±0.84)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3.12±1.19);两组患者PDGF-BB、NOS表达水平均有所降低,其中观察组患者为(34.78±5.12)U/L、(35.54±5.63)pg/ml,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41.18±5.98)、(40.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