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合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和PSC未合并IBD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 进一步探讨PSC合并IBD的疾病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00年1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PSC患者42例, 其中合并IBD患者14例;对其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伴随疾病、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PSC患者的确诊年龄为11~74(43±18)岁, 其中14例合并IBD, 共患率33.3%, 确诊年龄为12~63(42±17)岁。PSC合并IBD患者与PSC未合并IBD患者相比较, 腹泻发生率更高, 黄疸、乏力发生率更低(均P<0.05)。PSC未合并IBD患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糖类抗原19-9水平更高(均P<0.05), 而PSC合并IBD患者抗核抗体及粪便潜血的阳性率更高(均P<0.05)。PSC合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镜表现以广泛结肠受累为主。PSC合并IBD患者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应用比例更高(P=0.025)。结论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PSC合并IBD的共患率低于西方国家。对于腹泻及粪便...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自身炎症性疾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和未定型结肠炎(IC)。由于炎症性肠病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 难以早发现, 并且临床上难以治愈, 因此寻找炎症性肠病的新型治疗手段成为重点。近年来,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IBD在疾病发生发展中互相影响, 例如肠道菌群失调可以加重肠道黏膜损伤, 调节肠道免疫反应, 引发肠道慢性炎症。而肠道慢性炎症又会影响肠道菌群, 加重菌群失调。因此, 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显得尤为重要。噬菌体因为其可以作用于肠道菌群而进入人们的视线, 由于其高效性、易获取、可以裂解细菌结构等特性, 近年来噬菌体与细菌如何相互作用、能否成为IBD新的治疗手段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就噬菌体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及其在IBD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谷歌趋势、百度指数和微信指数搜索炎症性肠病(IBD)相关关键词, 根据搜索热度等指标分析IBD在中国的流行趋势和人群特征, 为全国IBD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IBD相关性热词如"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Crohn′s disease""ulcerative colitis""胃食管反流病(GERD)""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IBS)""幽门螺杆菌(H.pylori)"等。通过谷歌趋势、百度指数和微信指数, 基于以上给定术语, 分析在全球与中国以上关键词的搜索热度和趋势, 总结中国的IBD流行病学特征。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谷歌趋势分析显示, GERD是5种消化系统疾病(GERD、IBS、H.pylori感染、IBD、消化性溃疡)中最受公众关注的疾病, 而IBD不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主要焦点。当全球搜索范围限定于IBD相关热词时, 克罗恩病为IBD相关疾病中的首要关注疾病。南美、南亚次大陆和非洲部分地区主要关注溃疡性结肠炎, 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国家更多关注IBD。百度指数搜索结果显示, 全国搜索...  相似文献   

4.
乌司奴单抗(UST)是目前全球唯一获批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抗白细胞介素(IL)-12/IL-23的单克隆抗体, 在诱导和维持IBD临床缓解、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安全性方面均体现出优势。现总结国内外研究中UST治疗IBD, 尤其是治疗克罗恩病的临床疗效, 同时展示了UST治疗不同IBD人群的临床价值, 并进一步对UST的不同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和目前存在的困惑等方面进行了汇总和探讨。研究显示, UST对于生物制剂初治和经治IBD患者都能有效缓解症状并维持, 并且在治疗IBD相关的肛周病变、狭窄和预防术后复发方面也有一定疗效。UST在老年患者、妊娠和哺乳期患者, 以及合并肿瘤的IBD患者中均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尽管部分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但总体而言, UST作为治疗IBD的新型生物制剂, 在安全性高的前提下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在其强化治疗的具体使用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脂代谢指标水平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07例克罗恩病(CD)患者、232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及165名健康对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采用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和Mayo评分分别评估CD及UC疾病活动度,并分析其与TC、TG、HDL-C、LDL-C和Lp(a)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CD及UC患者TC、TG、HDL-C及 LDL-C的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DAI与TC、HDL-C、LDL-C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218、-0.210、-0.176,P值均<0.05),与TG不相关。Mayo评分与TC、HDL-C、LDL-C及TG均不相关。另外,CD患者Lp(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及UC患者(P值均<0.05),且活动期CD患者Lp(a)水平高于缓解期CD患者(P<0.05),而健康对照组与UC组相比Lp...  相似文献   

6.
IBD是发生在胃肠道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UC和CD。目前IB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尚未出现能彻底治愈IBD的药物。相比于IBD治疗的传统药物(柳氮磺吡啶、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和生物制剂,小分子免疫抑制剂具有生产成本低、允许口服给药、免疫原性低等优势,已在临床上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综述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小分子抑制剂在IBD中的疗效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我国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残疾现况, 探究炎症性肠病残疾指数(IBD-D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7个IBD中心与微信公众平台共1 170例IBD患者。采用IBD-DI问卷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收入状况等)、疾病活动度与用药和治疗情况、手术史等。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IBD-DI的影响因素。结果 1 170例IBD患者中, 男746例(63.76%), 女424例(36.24%);克罗恩病871例(74.44%), 溃疡性结肠炎(UC)277例(23.68%), 未定型结肠炎(IBDU)22例(1.88%);年龄为36.00岁(29.00岁, 45.00岁);IBD-DI为9.00分(5.00分, 15.00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 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度(β=0.65, t=22.33, P<0.001)、目前接受肠内营养治疗(β=0.09, t=3.06, P<0.001)、肛周手术史(β=0.06, t=2.12, P=0.034)是克罗恩病患者IBD-DI的影响因素;UC疾病活动度(β...  相似文献   

8.
病理在IBD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但仍存在观念、认识和实践上的问题和误区。本专家建议强调肠道炎症性疾病的病理诊断思路应从识别病变模式出发,每种模式提示一类可能的鉴别诊断。慢性肠炎是IBD的组织学模式,但IBD的诊断必须建立在慢性肠炎模式结合临床和系统性规范活组织检查的基础上。针对病理医师在IBD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常引起困惑的问题提出专家建议,包括CD与UC、CD与肠结核、CD与肠道血管疾病,以及IBD与感染性肠炎之间的鉴别,也建议病理医师通过对诊断的病例主动随访反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诊断经验。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BD)是由遗传、免疫、微生态紊乱等多因素共同导致的肠道慢性炎症。以肿瘤坏死因子为靶点的生物制剂极大改善了IBD患者预后, 但仍有部分患者失应答, 表明IBD还存在其他重要炎症通路。细胞焦亡是由Gasdermin蛋白家族介导的炎症程序性死亡方式, 在先天免疫反应中具有核心地位。研究表明, 细胞焦亡与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总结Gasdermin蛋白家族介导的细胞焦亡在IBD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生物制剂在IBD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被批准应用的种类逐渐增多, 如何合理、有效、安全地使用各种生物制剂是临床医师面临的新挑战。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IBD生物制剂的规范化使用, 中国炎症性肠病诊疗质控评估中心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共同组织我国相关领域多名专家对生物制剂治疗IBD的适应证、禁忌证、疗效证据、用药前机会性感染疾病筛查和预防、使用方法、疗效监测、特殊人群使用和安全性等多方面进行讨论, 最终达成共识意见, 以期为IBD生物制剂的规范化使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IBD)在我国发病率日益增长,因其诊断困难,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预后差,依然有待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在各种肠内外疾病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而肠道细菌所分泌的细胞外囊泡与体细胞外泌体类似,在细胞间通讯、增殖、分化、炎症、恶变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细胞外囊泡在IBD的研究集中于人体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然而肠道细菌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同样在IBD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人体肠道菌群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在IB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IB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免疫介导的疾病可能有重叠的发病机制, 炎症性肠病(IBD)可合并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包括消化系统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其重叠综合征、其他肝胆疾病、乳糜泻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器官非特异性风湿免疫病(脊柱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免疫性皮肤病(银屑病、坏疽性脓皮病)等。IBD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共患影响疾病病程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综述了IBD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3.
选择性白细胞吸附疗法即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吸附单采术(GMA), 是将血液选择性过滤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一项治疗技术, 主要应用于炎症性肠病(IBD)等免疫紊乱性疾病。目前生物制剂治疗为IBD患者带来了福音, 但也有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因此, IBD患者急需更多的治疗选择。GMA作为一种IBD新型治疗方式, 已在日本和欧盟国家显示出较好的疗效。现对GMA的新型治疗方案、安全性和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BD)是原因不明的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 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随着对IBD病理生理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增进, 以及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优化, 消化内科医师在IBD的疾病分型、药物遴选、预防复发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外IBD药物治疗的最新治疗进展给予系统性总结, 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肠道菌群在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外囊泡(EV)是由多种细胞释放的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的纳米级囊泡, 作为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 参与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过程。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 EV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参与IBD的发生、发展, 并在诊断、治疗和预后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本文将以EV与肠道菌群-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切入点, 探讨不同来源的EV在IBD中的作用机制, 以期为IBD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CD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可导致肠道纤维化、肠道穿孔、瘘道形成、肠道功能丧失,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降低。因此,改善CD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的广泛使用,CD临床疗效有了大幅度提高,在CD的治疗和管理方面已有更多研究关注客观的参数变化。随着选择炎症性肠病治疗靶点(STRIDE)共识的提出,达标治疗策略逐步在临床中推广运用。然而,目前并没有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证实该目标可显著改善CD患者的预后。本文拟回顾近期关于CD治疗目标的相关文献,提供当前建议和支持证据。  相似文献   

17.
肠外营养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和探讨肠外营养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方法 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标准对武汉同济医院消化内科1986年1月至1996年12月的炎症性肠病住院病人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以炎症性肠病的内科治疗,尤其是肠外营养的应用。结果 11年间炎症性脾性病的年平均住院人数有所上升;其内科治疗除以柳氮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为主要药物外,合理的肠外营养,明显改善了炎症  相似文献   

18.
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其药物治疗包括传统药物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其中,生物制剂除目前应用广泛的TNF-α抑制剂外,还包括整合素拮抗剂。整合素是表达于细胞表面的受体之一,可以与黏附分子结合介导淋巴细胞归巢至周围组织。肠道选择性淋巴细胞归巢由α4β7整合素和其配体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的结合介导,是IBD的重要病理基础。维得利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α4β7整合素单克隆抗体,是目前IBD治疗中一种具有肠道选择性的整合素拮抗剂。现就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性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IBD)作为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 复发率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是IBD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菌群代谢物作为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桥梁, 在维持肠道免疫稳态、黏膜屏障、能量代谢、炎症反应、信号转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 以短链脂肪酸、胆汁酸、色氨酸、琥珀酸等为代表的肠道菌群代谢物成为研究热点, 且相关研究取得极大进展。现对肠道菌群代谢物在IBD发病过程中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尚不明确的消化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虽然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用于IBD的治疗, 但传统药物(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仍有很重要的地位。现根据国内外相关指南和最近研究进展, 总结IBD传统药物在UC和克罗恩病中的应用, 以及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