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是指开放性眼外伤后病原微生物入侵眼球致眼球壁及眼内容物感染, 发病率约为4%~16%。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眼外伤类型、致病微生物性质、眼内异物存留与否及外伤后处理是否及时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高危患者, 采取合理预防措施及给予准确诊断、及时有效治疗对恢复视功能乃至保留眼球至关重要。为进一步明确并规范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的防治工作,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经过反复讨论, 针对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诊断、治疗、预后、预防达成共识性意见, 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2.
Fuchs葡萄膜炎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单眼的慢性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 被认为是较易被漏诊和误诊的葡萄膜炎类型之一。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为多种致病因素所致。该病的误诊可能导致过度治疗, 并加速并发性白内障和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为此,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免疫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及其葡萄膜炎与免疫学组组织本专业领域专家, 在深入细致的调研和文献资料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 对该病的诊疗形成共识性意见, 以期为临床开展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青光眼是一种慢性眼病, 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生用药, 使用抗青光眼药物引起的眼表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进而降低治疗效果。为了规范抗青光眼药物相关眼表疾病的诊疗工作, 改善患者的眼表健康, 有效控制青光眼进展,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以循证为基础, 结合我国青光眼患者的基本情况, 经过充分讨论, 对抗青光眼药物相关眼表疾病的特点、发生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和随访提出共识性意见, 以期指导临床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是一种致盲性角膜病, 因临床表现多样, 病情复杂, 诊断标准不明确以及眼部病毒检测手段有限等原因, 易误诊或漏诊, 且目前尚缺乏统一和规范的治疗方案。鉴于此,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感染学组汇集国内眼感染和角膜病专家, 以国内外相关最新研究为基础, 参考国内相关专家的临床经验, 经过充分讨论, 针对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诊疗形成共识性意见, 以期为临床开展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感染性眼内炎指病原微生物经过多种致病途径进入眼内引起的眼内炎症。感染性眼内炎从病因上分为两种类型:外源性及内源性。外源性眼内炎发生于眼外伤、内眼手术或角膜溃疡穿孔;内源性眼内炎通常是由于血行播散引起的, 常伴有菌血症或者全身其他器官的感染。感染性眼内炎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丧失甚至永久性失明,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压力。所以, 了解不同类型感染性眼内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对此病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对于不明原因的玻璃体或视网膜脉络膜疾病, 可行诊断性玻璃体切除手术进行活体检查辅助诊断。随着实验室检测技术和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技术发展, 诊断性玻璃体切除手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中国抗癌协会眼肿瘤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汇集相关专家, 经过反复讨论, 针对诊断性玻璃体切除手术的作用和适应证、手术要点、标本送检流程、实验室检测方法选择、术后并发症处理等提出共识性意见, 为临床规范化开展诊断性玻璃体切除手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角膜移植术有多种不同的术式, 需要根据角膜各组织层混浊和病变的特点, 采取精确的角膜上皮、基质(板层)、角膜内皮、全层(穿透性)角膜移植或人工角膜移植术治疗。而目前临床上存在一种倾向, 即不论角膜疾病程度、是否有相应的眼库保障和手术技术条件, 一概行经典的穿透性(全层)角膜移植, 或者追求技术条件要求高的内皮移植和人工角膜移植等新的术式, 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多和角膜供体材料浪费。正确选择角膜移植术式的优点包括保留更多健康的角膜组织、节省供体、视力快速恢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低等。角膜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角膜移植手术的适应证, 并根据手术医生自身技术、医院和眼库的条件, 有序开展不同的角膜移植术式, 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 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致盲和致低视力眼病。但目前针对ROP的总体治疗策略尚未形成系统的规范化指导意见。因此, 为了规范ROP的治疗,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眼科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 经过反复讨论, 提出了我国ROP治疗的规范化意见, 以供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接触镜配戴者数量日益增加。长期配戴各种类型的接触镜可能引起或加重泪膜稳态失衡, 从而影响接触镜配戴者的视觉质量、眼表安全及依从性。中国健康管理协会接触镜安全监控与视觉健康专业委员会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组织国内角膜病、小儿眼科及视光专业的专家, 经过反复讨论、函审及修改, 针对接触镜相关性干眼的定义、病理机制、影响因素、评估、预防与治疗等, 形成共识性意见, 以供眼视光医师在工作中参考使用, 共同提高临床接触镜验配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进一步提升接触镜配戴者的视觉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前房注射抗生素是在白内障摘除术毕将少量抗生素注入到前房以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 最常用的药物是头孢呋辛、莫西沙星和万古霉素。头孢呋辛和万古霉素主要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莫西沙星的作用机制为抑制Ⅱ、Ⅳ拓扑异构酶, 干扰细菌的DNA复制、修复和转录。前房注射头孢呋辛和万古霉素的常规推荐剂量为1.0 mg/0.1 mL;莫西沙星迄今尚无标准剂量,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同时避免产生耐药性, 建议应用剂量为0.5 mg/0.1 mL。前房注射抗生素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有效性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明, 但并发症有待进一步研究。(国际眼科纵览, 2023,47:115-120)  相似文献   

1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神经萎缩(ADOA)主要累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 表现为开始于儿童时期的不同程度双眼中心视力下降。鉴于ADOA在临床工作中非常罕见, 目前我国眼科医师对该病的认知不足, 出现诊断流程不规范以及临床诊断及基因诊断误诊率高等问题。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眼科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 组织国内相关专家, 经过多轮背对背提出意见和充分讨论, 历时1年, 针对ADOA的诊断和治疗达成共识性意见, 旨在为临床正确开展工作和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 提升我国ADOA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一种与甲状腺疾病密切相关的眼眶疾病, 病程迁延, 可致盲、致残, 诊疗过程复杂并涉及多个学科。为提高我国TAO的规范化诊疗水平,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甲状腺学组, 按照临床诊疗指南制订的指导原则、方法和步骤, 针对TAO诊疗中的主要临床问题提出24条推荐意见, 主要涉及TAO临床诊断标准, 疾病分期、分级方法, 基于TAO发病机制的新型治疗方法, TAO的多学科联合管理, 危险因素控制, 药物、放射、手术等治疗方案的个体化选择以及疗效评估和危重症处理, 形成我国首部与TAO诊疗相关的临床指南, 以指导临床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万古霉素注射液联合头孢他啶注射液眼内注射防治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南阳市眼科医院2017至2019年开放性眼外伤172例(172眼)患者作为观察组, 急诊行清创缝合联合头孢他啶注射液及万古霉素注射液眼内注射;另纳入2015年至2016年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78例(78眼)作为对照组, 急诊行清创缝合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7 d内眼内炎发生率及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视力、眼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有2例(2眼)术后7 d内发生眼内炎, 发生率为1.16%(2/172), 对照组有19例(19眼), 发生率为24.36%(19/78);两组眼内炎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7, P<0.001)。观察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眼内炎患者眼内液经微生物培养, 微生物培养检出率52.38%(11/21)。经万古霉素联合头孢他啶眼内注射治疗后有7例症状消失, 5例经再次眼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头孢他啶后症状消失, 9例因药物治疗无效最后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眼内注射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角膜缝线相关感染性眼内炎患眼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角膜缝线相关感染性眼内炎患者5例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3例, 女性2例;均为单眼发病;年龄(30.80±21.98)岁。晶状体相关手术角膜切口缝线4只眼;穿透性角膜移植缝线1只眼。角膜缝线眼表存留时间(20.00±7.41)个月。5只眼中, 因眼红、眼痛于外院给予角膜缝线拆除1只眼;其余4只眼中, 缝线松动3只眼。给予患眼感染性眼内炎标准治疗, 包括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治疗;角膜缝线拆除、眼内注药、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PPV中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予硅油填充。治疗后随访时间(11.00±7.38)个月。观察分析手术前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B型超声及微生物培养结果等资料。结果患眼角膜可见围绕缝线的浸润、溃疡灶或脓肿。B型超声检查可见患眼全段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前机化条索、球壁水肿。玻璃体液培养结果阳性3只眼, 分别为草绿色链球菌、人葡萄球菌人亚种、表皮葡萄球菌。治疗后所有患眼眼内感染均成功控制, 无眼内容物剜除或眼球摘除者...  相似文献   

15.
痤疮角质杆菌性慢性眼内炎是内眼手术及穿孔性眼外伤后迟发性感染性眼内炎最常见的病因, 具有迟发、慢性沉闷性、反复及嗜晶状体的特征。痤疮角质杆菌是一种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 常规细菌培养检测时间长、阳性率低, 现代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显著提高了病原体的检出率。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案, 主要包括眼内注射抗生素,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囊袋部分或全部切除, 及人工晶状体取出/置换术, 大部分病例视力预后良好。痤疮角质杆菌性眼内炎早期易被误诊为非感染性虹膜睫状体炎、后发性白内障等, 长时间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或钕:钇-铝-石榴石激光(Nd:YAG)后囊切开会导致眼内炎症进行性恶化, 因此本文就其致病原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简要综述, 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非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治疗过程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0月13日至2020年11月19日期间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眼科纳入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1004例(1420眼), 将发生非感染性炎症与未发生炎症者分为炎症组与非炎症组, 分析术后发生非感染性眼内炎的患者的围手术期所用药物、器械使用及手术操作等环节, 并查找其发病时间、症状、体征、治疗方式以及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评分等。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发生非感染性眼内炎16例(21眼), 其中男5例(7眼), 女11例(14眼), 年龄54~83(68.6±9.5)岁。围手术期所有药品、器械无违规, 所有消毒用品消毒指标均合格, 手术操作过程规范, 无并发症发生。术中均使用同一品牌型号的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发病时间为术后(23.3±9.7)d。结膜呈现混合性充血, 角膜透明, 前房闪辉(+~+++), 前房细胞(++~+++)。部分患者前房内有纤维素性渗出, B超显示玻璃体不同程度的混浊。所有患者前房水及玻璃体病原微...  相似文献   

17.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群低视力乃至失明的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 AMD的患病人数将持续上升。近10年, 眼底影像学检查技术飞速发展, 为AMD的分型、诊断和随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新药的开发为AMD尤其新生血管性AMD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干预和治疗方法, 而强调精准个体化治疗对眼底病医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学组与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 结合国际指南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围绕8个临床问题提出推荐意见, 形成了我国的AMD临床诊疗指南, 以期加强和完善我国AMD诊疗工作的规范化, 提高我国AMD的诊疗、预防和随访水平。(本文于2023年4月6日优先出版在中华眼科杂志官网)  相似文献   

18.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是一组严重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 可造成严重视功能损害, 是儿童及工作年龄人群不可逆盲重要病因。基因治疗是临床上全新治疗手段, 同时也是IRD目前唯一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 但其在临床研究和应用中仍存在风险, 如何在围手术期进行规范管理, 降低治疗的潜在风险是保障治疗安全有效的关键措施之一。目前针对IRD基因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尚未形成系统的规范化指导意见。因此, 为了规范IRD基因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 结合国内外研究经验, 经过反复讨论, 提出了我国IRD基因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的规范化意见, 以供临床医师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9.
角膜内皮移植术是治疗角膜内皮疾病的重要方法, 主要分为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移植术和角膜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术。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比较, 角膜内皮移植术的术后视力好, 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低, 但手术技术和过程较为复杂, 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有所不同。角膜内皮移植术的成功关键在于掌握手术的基本要素并预防并发症。为在我国规范开展和推广角膜内皮移植术,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以国内外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 围绕角膜内皮移植术的适应证、术前评估、手术技术和操作、术后并发症处理和随访等进行充分讨论, 达成共识性意见, 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以基因治疗为代表的新兴精准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等过去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罕见致盲性眼病带来了治疗的希望。虽然过去十年内IRD相关药物临床试验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 但由于IRD存在基因及临床表型高度异质性, 同时流行病学及疾病自然病程等研究有限, 多数患者就诊时视觉功能损伤严重, 传统视觉功能评价指标难以在上述研究中应用, 导致此类临床试验缺乏公认的视觉功能评估及研究终点指标及评价方法, 这对研究设计、有效性评价和临床实践应用等方面提出了重大挑战。目前针对IRD药物临床试验安全性及视觉功能等疗效终点指标及评价方法尚未形成系统的规范化指导意见。因此, 为了规范和统一IRD临床试验有效性评价及终点指标选择,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以及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 经过反复讨论, 提出了我国IRD药物临床试验疗效终点及评价指标的共识性推荐意见, 供临床医师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参考应用, 旨在促进我国IRD临床试验及自然病程研究设计水平的提高和有效地评估疾病进展及干预疗效。相信随着医学科学和临床试验发展, 相关内容将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