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了解武陵山片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况。方法: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11年1月至10月对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武陵山片区的27个县(市、区)进行了卫生人力资源调查,并调查武陵山片区医学教育现况。结果:武陵山片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0.94人,仅为全国平均值的52.7%;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0.86人,仅为全国平均值的56.8%;高级职称3 114人,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66%;2所综合大学设有医学院,医学本科生年招生规模仅600人。结论:武陵山片区医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从医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医学本科招生规模较小,国家应加强武陵山片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务人员工作待遇,改善医学高等教育现况。  相似文献   

2.
了解高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对急救知识的需求及相关课程实施前后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探讨非医学专业高校急救知识的课程安排与设置提供依据.方法 对大理学院在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现场急救常识》选修课,比较授课前后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了解情况.结果 381名被调查者中,95.5%认为有必要学习急救常识,82.4%认为应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常识,开课前仅有14.7%掌握部分急救技能.培训前后大学生对常用急救常识的了解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课堂理论讲授、急救操作视频观看以及现场模型操作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某高校学生急救知识现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高校学生对急救教育的态度以及对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为开展高校急救宣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急救知识与技能调查问卷对某高校65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来源较分散,主要来源是电视、课本及教师等;急救技能掌握不够全面,紧急救助电话号的知晓率为70.30%,人工呼吸急救方法知晓率为66.77%,动物咬伤处理方式知晓率仅为47.04%,其他急救知识知晓率为65.0%~75.8%;35.36%的大学生曾遭遇急救情况,有30.05%的大学生曾接受急救知识训练,95.30%的大学生希望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结论急救知识的推广已成迫切需要,应积极开展高校急救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理工科大学生心肺复苏和现场急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现状及需求,为高等院校开展相关教育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 对某高校325名在校理工科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教育调查,并进行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于培训教育后再次调查,并将2次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被测试大学生的心肺复苏和现场急救知识技能水平堪忧.经培训,学生的心肺复苏及其他急救知识水平提高明显,急救相关知识知晓率从学习前的29.7%上升至培训教育后的69.0%(P<0.01).结论 对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培训和急救知识教育十分必要,建议在全国高等院校普遍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湖南省武陵山片区肉类食品中氨苄西林的残留水平,为促进畜牧养殖业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及加强肉类食品的监管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对武陵山片区32个农贸市场的鸡、鸭两种动物标本体内氨苄西林的残留量进行检测。结果鸡、鸭样品中氨苄西林残留检出率较高,分别为93.75%和96.87%;各组织中以肝脏的氨苄西林残留量最多。结论武陵山片区仍存在肉类食品中氨苄西林的残留问题,养殖户、销售商等应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目前高校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知晓现状及需求情况,发现大学生在紧急救助知识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宣传和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对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对象对烧伤、异物入眼、流鼻血、接触有毒物质、冻伤、蛰伤、蛇咬伤等急救知识的正确回答率分别为65.45%、70.86%、48.56%、67.17%、33.69%、47.12%、55.24%;大学生普遍未接受系统和有组织的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获得多方面的急救知识.结论 目前高校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掌握程度不容乐观,其知晓水平急待提高.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的教育和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汕头市普通民众对急救知识知晓及接受情况,为探索以医学生为主体对普通民众的急救普及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组织汕大医学院学生于2004-2010年间对汕头市金平区普通市民开展以现场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为主的急救知识调查及宣传教育;并选取其中1 526人分批进行技能培训并考核,分析结果.结果 仅8.5%的被调查者接受过CPR培训;经宣教后93.0%表示学会日常急救知识,85.0%表示学会CPR,76.0%表示愿意在他人需要时参与救助.所有参训者经培训后进行CPR操作考核,高中生通过率最高(91.0%),显著高于社会人员和初中生,P< 0.01;初中生通过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人员,P< 0.01.结论 汕头市金平区普通市民急救知识普遍缺乏,但学习急救知识的主观愿望强、积极性高;医学生对普通市民进行急救知识宣教和培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适合高校急救培训的教学方法。方法选取北京工业大学16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32学时的急救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并在培训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技能考核,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学生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为:网络(63人,占26.69%)、电视(56人,占23.73%)、学校(54人,占22.88%)。119名(71.68%)学生认为有必要掌握急救知识,66名学生认为影响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未开展相关活动",占39.76%。学生对急救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对急救操作技能掌握普遍较差。经过理论讲解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专门培训后,学生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操作技能的考核合格率均明显提高。结论采用理论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急救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取得较好效果,值得在高校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琼州学院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知现状,为进一步宣传和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调查1 200名学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开展急救知识宣传与培训,并判断培训效果。结果在被调查的1 014人中,大学生急救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网络、科普书籍。大学生急救常识得分低,急救方法掌握情况差,急救水平不容乐观。结论目前高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的教育和训练,以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长春市某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现状,为规范、系统地开展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长春市某高校1 23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急救知识的及格率为47.5%,不同性别、年级、有无急救知识培训经历的大学生急救知识的及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95,7.894,168.032,P〈0.05)。不同性别和是否有急救培训经历的大学生对陌生人施救意愿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169和41.214,P〈0.05)。大学生急救知识来源主要为网络电视和书籍报刊,分别占85.3%和83.1%。96.0%的大学生愿意学习相关急救知识,希望的学习形式为开设急救知识课程、专家讲座和阅读急救手册,分别占83.3%,73.6%和71.2%。结论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率低,应加强对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以减轻伤害程度,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高校非医学生普及急救知识的方法及效果,提高大学生对意外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方法]对在校非医学生普及急救常识,通过开设<急救常识>选修课,依托学生社团<新医学会>和红十字会对会员进行急救骨干培训、开展急救知识竞赛和急救知识教育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大学生急救意识,普及大学生的急救知识.[结论]对非医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开展系列教学即是一种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可提高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学校突发事件对学生的伤害;大学生是社会急救知识普及的生力军,进一步推进民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于安全急救意识的知晓现况,为大学生增强自身安全急救意识提供思路。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柳州部分高校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1000名进行对于安全急救意识的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对象对表观伤口处理、非表观伤口处理、安全理论常识的总体了解率偏低,在对伤口急救处理的现况比较中,处理手被划伤、鱼刺等异物卡在喉咙、误服农药、小腿骨折、车祸骨折院前处理、心肺复苏口对口呼吸与心脏挤压次数及止血方法的选择等在两组大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其它项目如眼穿痛伤的处理、鼻出血的处理、突发心梗的处理及夏季晒伤处理等在两组大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对象想要获得安全急救知识的途径主要有情景模拟、观看安全急救短片和真人直播。结论:柳州市大学生的安全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偏低且不全面,学生了解关于安全急救方面的知识主观意识不强。大学生应主动接受学习安全急救知识并掌握部分急救技能,高校也应加强安全急救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了解中小学生家长灾害急救知识水平现状,为提高中小学生的急救知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北京市朝阳区分层抽取6所中小学生家长共1 465名,进行灾害急救知识知晓水平的问卷调查.结果 96.86%的家长认为应对学生进行灾害事故及急救知识的培训,52.49%的家长认为应通过学校教育对孩子进行培训.家长对地震应对、徒手心肺复苏相关知识、消防用具的使用、流鼻血的处理、拨打急救电话后应告诉工作人员信息和防灾减灾日、世界急救日等的知晓率较低.<30岁和职业为农民的家长对于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普遍偏低;职业为医生和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家长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普遍较高.结论 大部分中小学生家长期望子女通过学校得到灾害急救知识,家长的急救知识水平差异较大,对于常识性问题知晓率普遍高于专业急救知识的知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广州市大学生急救知识、态度及行为,为开展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和提高急救意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通过匿名自填问卷对广州市4所高校的1 01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急救知识的平均得分为(5.9±1.8)分,大学生对急救电话号码、生活常见伤处理等知晓率均超过60%,而对心肺复苏术(CPR)操作、止血带使用等知晓率较低,分别为46.7%和24.5%;不同年级、专业、生源地,亲友是否患病和3年内是否参加急救培训等不同特征的大学生的急救知识及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急救知识实际掌握情况与急救能力自评结果无相关性(P0.05);急救态度平均得分为(23.44±3.21)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急救知识、急救行为、急救能力自评得分、家庭经济状况和自觉健康状况是其影响因素;急救行为平均得分为(22.19±3.46)分,急救态度得分、亲友从事医药行业、最近3年是否参加急救培训是其影响因素;大学生中未参加急救培训的最主要原因是学校相关课程开展少(48.2%)。结论广州市大学生急救态度和行为积极,但急救知识掌握不理想,高校应探索多种普及方式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储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急救意愿。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湖南省政府出台《关于对武陵山片区农村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发展提供重点支持的若干意见》,为贫困山区卫生院和群众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流动人口伤害急救知识的干预效果,为探索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310名流动人口进行伤害急救知识的基线调查,并选取146名流动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干预后流动人口对各种伤害急救知识掌握的正确率均有明显提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均月收入为1 001~1 500元、认为伤害危险性很大或大对急救知识干预效果有正向作用,年龄为31~40岁产生负向影响.结论 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流动人口急救知识水平,需采取多种形式的传授方法提高其急救技能.  相似文献   

17.
592名郑州市民现场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郑州市民现场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设<现场急救知识问卷>及现场抽样访谈,对郑州市592名市民进行调查.结果:郑州市民目前对现场急救知识掌握较薄弱,其影响因素包括:获得急救知识信息来源、实践机会、年龄阶段等.结论: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市民现场急救实践能力,通过政策引导建立规范统一的急救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中国高校校医院急诊科室设置与急救设备配置情况,为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提供参考.方法 对全国131名参训高校急诊医疗工作负责人进行急诊科室设置与急救设备配置等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除部分二级医院相对比较规范以外,多数高校医疗机构在急诊科室设置、急救人员配置、急救设备配备、急诊急救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无法满足广大高校师生对医疗保健尤其是一些紧急医疗救助的需求.心肺复苏救治时的重要医疗设备与人工呼吸机等关键急救设备在高校医疗机构中配置率较低.结论 高校校医院在急诊科室设置和急救设备配置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对高校医疗机构急诊科室设置、队伍建设、急诊工作制度、急救技术规范、培训与考核、急救设备配置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和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目前高校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知晓现状及需求情况,发现大学生在紧急救助知识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宣传和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问卷对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调查对象对烧伤、异物入眼、流鼻血、接触有毒物质、冻伤、蛰伤、蛇咬伤等急救知识的正确回答率分别为65.45%、70.86%、48.56%、67.17%、33.69%、47.12%、55.24%;大学生普遍未接受系统和有组织的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获得多方面的急救知识。结论目前高校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掌握程度不容乐观,其知晓水平急待提高。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的教育和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实施健康投资发展战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平均预期寿命、医疗保健、卫生服务水平三个指标,计算出武陵山片区所跨四省市的加权平均值,权数为各省市人口占武陵山片区所跨四省市总人口的比重。结果:从数据的整理和计算结果发现,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与全国及发达地区广东比较,差距较大。结论:给出提升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健康人力资本投资质量的路径,可以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