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我院53例小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及MRI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本组38例(71.69%)患者临床表现为眩晕,17例(32.07%)缺乏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头颅CT诊断阳性率为22.64%,而头颅MRI诊断阳性率为100.00%。35例(71.69%)小脑梗死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49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患者中有35例(71.42%)存在椎基底动脉(VBA)血管狭窄或闭塞。结论:本组小脑梗死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约30%的患者缺乏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临床易误诊,头颅MRI对于小脑梗死早期诊断优于头颅CT,梗死区域最常累及PICA供血区。  相似文献   

2.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4):347-349
目的:探讨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脑干梗死早期确诊对疾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结果:脑干梗死以眩晕起病者早期头颅CT未发现梗死灶,头颅MRI+DWI阳性率为100%,给予积极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结论:首发症状表现为眩晕的脑干梗死患者多见于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老年人,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即使表现为孤立性眩晕而无后期颅神经损害的定位体征,均应尽早完善头颅MRI+DWI检查明确有无急性期脑干梗死。  相似文献   

3.
随着临床医学核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头颅MRI检查,尤其DWI对以急性耳前庭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脑干梗死的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本病在疾病早期表现为突聋及眩晕,可能误诊为耳鼻喉科疾病。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局灶性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及体征的出现,才考虑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可能。AICA闭塞所引起的脑干梗死多位于脑桥下外侧,很少发生脑干受压、脑积水和小脑疝,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孤立性眩晕性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表现及临床影像学特点。结果:眼球震颤是小脑梗死性眩晕的重要临床伴随症状。头颅MRI是早期诊断小脑梗死的主要工具。小脑梗死累及PICA (59.38%)。区域性脑梗死15例(46.88%),腔隙性脑梗死11例(34.38%),分水岭性脑梗死6例(18.75%)。32例患者均进行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TCD)检查,20例(62.50%)患者椎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结论:急性小脑梗死可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可伴随眼球震颤等体征,病灶主要累及PICA区,临床类型以区域性梗死为主。椎动脉狭窄是小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9年9月-2006年9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19例,女性7例。45-79岁为高发年龄,病因及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小脑性共济失调。结论小脑梗死极易误诊,通过详细神经系统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小脑梗死的关键。且头颅MRI确诊小脑梗死优于头颅CT,一般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病情严重者应外科手术,防治脑疝。  相似文献   

6.
脑腔隙性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老年患者为主,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为单一性,无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在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及MRI)见到梗死灶。笔者于2002年6月至2004年10月共完成105例脑腔隙性梗死患者经颅多普勒检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5例患者全部来自本院门诊及病房,其中男56例,女49例,年龄50岁-78岁,平均68岁±0.8岁;全部病人均经影像学(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基底节区69例,顶部15例,多发性硬死灶17例,小脑、丘脑4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的临床特点、早期识别、前庭康复治疗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第305医院收治的3例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的老年急性小脑梗死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急性起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2例初诊时出现误诊;基础疾病较多,ABCD2评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卒中风险预测工具)、CHADS2评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危险评分)均>3分,高度提示血管源性眩晕可能;入院时眩晕床旁查体均有明确的异常体征,提示前庭中枢性病变;经头颅MRI证实均为急性小脑梗死;2例经药物、前庭康复综合治疗后出院,1例死亡.结论 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起病急重,容易误诊,系统的病史(血管风险评估)、眩晕床旁检查、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有助于早期识别并明确诊断.尽早诊断、早期药物联合前庭康复,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小脑梗死患者53例,结合其病史及影像学检查,分析其危险因素、主要症状,影像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结果:小脑梗死的主要症状包括:眩晕、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糖尿病等。头颅CT 24 h后诊断阳性率为91.7%,而头颅MRI诊断阳性率为100.0%。全部患者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94.3%,病死率5.7%。死因为脑疝。结论:当患者出现持续性眩晕和共济失调等症状时,要考虑小脑梗死;在诊断时,可采用头颅CT及MRI检查,而且MRI检查更容易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8例小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特点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小脑梗死的易患因素为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病及吸烟饮酒等。小脑梗死临床表现无独特症状,临床易误诊,预后良好。结论:对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病的患者突然出现严重眩晕、恶心呕吐、站立不稳、构音障碍或者是查体有小脑征者要考虑小脑梗死的可能。尽早做头颅CT或MRI确诊,尤其首选头颅MRI。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改变.方法 对18例AICA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MRI、MRA、DSA及CTA进行分析.结果 AICA梗死主要累及小脑中脚或(和)脑桥外下方,所有患者均有眩晕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症状体征,均有多颅神经受累,第Ⅷ颅神经受累是AICA梗死的一个特征性改变.结论 AICA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MRI,MRA、DSA及CTA,且其对判定病因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单纯发作性眩晕性脑干梗死30例临床和MRI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对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的椎-基底动脉缺血老年患者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与脑干梗死的关系.方法分析3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以发作性眩晕为表现的患者临床特点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0岁,6例每日发作1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h,24例为每日反复发作≥5次,每次发作持续5~20min,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颅MRI检查前全部患者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头颅MRI检查后确诊为脑干梗死.结论对于单纯表现为发作性眩晕,特别是年龄>60岁的患者,眩晕每日反复发作≥5次或每次持续时间>1h,要高度怀疑脑干梗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以眩晕发作为唯一表现的纯脑干梗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对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纯脑干梗死的认识。方法 分析3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以发作性眩晕为表现的患者临床特点、颈椎片、经颅多普勒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0岁。6例每日发作1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小时;24例为每日反复发作≥5次,每次发作持续5~20分钟,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颅MRI检查前全部患者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头颅MRI检查后确诊为脑干梗死。结论对于单纯表现为发作性眩晕,特别是年龄>60岁的患者,眩晕每日反复发作≥5次或每次持续时间>1小时,要高度怀疑脑干梗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5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眩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运动及感觉异常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MRI表现位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结论: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床旁头脉冲实验阳性(head impulse test,HIT)患者的前庭系统疾病的病因构成.方法 连续纳入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105例HIT阳性的患者.根据临床特点、眩晕床旁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综合分析HIT阳性的病因构成.结果 105例HIT阳性患者中,单侧HIT阳性78例,双侧HIT阳性27例;前庭外周性疾病76例(72%),包括前庭神经炎35例,双侧前庭病13例,梅尼埃病12例,突发性耳聋伴眩晕7例,前庭神经鞘瘤4例,迟发性膜迷路积水4例,上半规管裂1例.前庭中枢性疾病15例(14%),包括后循环梗死5例,多发性硬化4例,颅底畸形3例,多系统萎缩2例,脑干肿瘤1例,未明确病因者14例(13%).15例HIT阳性的前庭中枢性疾病患者头颅MR均提示异常,其中11例呈双侧HIT阳性,出现神经系统缺损症状者12例,中枢性眼震6例,视跟踪异常4例,凝视性眼震4例,眼偏斜实验阳性2例,前庭自旋转试验提示前庭中枢性异常13例.结论 HIT实验阳性多数提示前庭外周性疾病.HIT实验阳性不能完全排除前庭中枢性疾病,尤其是双侧HIT阳性,需结合其他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付艳丽 《包头医学》2009,33(3):142-143
目的:探讨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脑干梗死早期诊断,部位、原因对疾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脑干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年龄55~79,CT未发现梗死灶,MRI阳性率100%,脑梗死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颈动脉斑块、狭窄。梗死部位均于桥脑。属于小脑前下动脉供血。结论:以眩晕主要症状的脑干梗死常见于小脑前下动脉供血区,对于老年眩晕患者无论持续发作,是否伴随后组颅神经损害定位体征,均应完善早期MRI检查明确有无梗死。  相似文献   

16.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瑞兴 《海南医学》2010,21(8):62-63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结果及治疗预后。结果本组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头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吞咽困难、Homer征、共济失调、交叉性感觉障碍等。20例头颅MRI显示延髓背外侧梗死,其余3例未检出病灶,仅有2例头颅CT示有脑干梗死。单纯性单侧延髓背外侧损害病例预后较好,复合性延髓背外侧损害病例预后差。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闭塞所致,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及MRI,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以单纯周围性面瘫起病的急性脑干梗死发生率低、尤其是无其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者,脑干梗死因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应重视其表现的多样性,对以周围性面瘫伴眩晕起病者应特别注意脑干病变情况,尤其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虽然首次头颅MRI未发现脑干急性梗死,但乃不能排除,需密切观察,再次头颅MRI检查对其甄别有重要意义。现笔者报告一例头颅MRI延迟显影的急性桥脑梗死,供同行参考,以提高对该病诊断的认识,防止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表现、治疗及转归。方法:总结分析22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CT或MRI资料及治疗方法选择、评估疗效及预后。结果:本组18例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20例活动状态下发病、2例安静状态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60岁以上为主。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眩晕、共济失调及头痛。少数人表现有意识障碍,出血量≤15ml 16例,内科保守治疗好转出院,〉15ml6例,3例死亡,1例小脑蚓部出血25TIll,转院手术后效果良好。2例保守治疗好转出院。结论:对突恶心、呕吐、眩晕、共济失调的患者,不论有无头痛,颈项强直,都要及时排除小脑出血可能,进行头颅CT扫描。必要时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9.
张鋆  胡长春  谢健  杨卉 《浙江医学》2021,43(20):2236-2238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RESLES)是一类罕见的临床神经放射学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主要依靠MRI等影像学检查,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本文报道2017年4月3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RESLES青年女性患者,以抑郁发作伴精神病症状为首发症状,入院后血液及影像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初始误诊为抑郁症,予以马来酸氟伏沙明、富马酸喹硫平等药物治疗,但抗抑郁效果欠佳。后经头颅MRI检查考虑胼胝体压部急性梗死灶可能,完善相关检查并排除常见的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20d后复查头颅MRI显示正常且患者精神症状好转。根据多次头颅MRI检查结果变化,最终诊断考虑RESLES。出院后1年患者抑郁症状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20.
邓秋英  呼健 《现代医学》2001,29(1):31-32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之间的相关性以及MRI、MRA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有神经系统症状和(或)体征的老年病人作MRI和MRA检查,从其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MRI显示38例脑实质改变(脑梗死、出血、腔隙性梗死、皮层下缺血灶),1例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左侧小脑半球海绵状血管瘤和1例不典型小脑扁桃体疝。MRA显示40例有血管病变(动脉狭窄、闭塞、分支减少)。结论脑血管病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最常受累的血管是大脑中动脉。MRI和MRA联合检查可同时显示脑实质和脑血管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