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内科摘要》,探讨薛己治疗内科亏损病证的用药特色和思想。薛己坚持治病求本,务其本源,善用补法,慎用泻法,强调顾护人体正气的重要性;又强调以脾肾为本,注重五行生克制化;并且在灵活应用古方的基础上,采用分时用药的方法。这些治疗特色和思想,为临床治疗虚损杂证提供了有效证据及独特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唐小儒 《新中医》2011,(10):159-160
四神丸出自明·薛己《内科摘要》,由吴茱萸、五味子、补骨脂、肉豆蔻组成,具有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的功效,主治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五更泄泻,久泻不止。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应用本方治疗以五更发作为特点的其他病症(笔者称之为五更病)也取得良好效果,兹介绍3则如下。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内科摘要》《保婴撮要》等薛氏医案,探究薛己治疗脾肾同病的用方加减和服药次序经验。薛己作为温补学派开创者,对治疗各类内伤虚损杂病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特色。五脏虚损责在脾,重在肾,常以脾肾同病而变生诸症。薛己在继承李杲脾胃论思想的同时,结合培补肾命,将"脾肾同治、厚实脾土、调和五脏"作为治疗内伤虚损杂病之总纲。在处方用药上,薛己常以补中、六君等与地黄丸类方药为基础合方使用,以一升一降调整阴阳,又根据个体差异灵活变更方药,延伸出多种方药配对法;在辨证论治中又常根据病因、病程及症状的轻重缓急,发明兼服、分时服、先后服等择时服药法,主次分明,次序精妙;并在具体用药加减上,力求药简而专,用意深远。  相似文献   

4.
明代薛己,幼承家技,博览群书,善于著书立说。其重视脾肾,倡导温补,提出胃气受伤、虚证蜂起之说;通晓各科,医术精湛,著作涵括内、外、妇、儿各科,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病案资料。综观薛己的著作发现其所用之方多为成方,但多结合其学术主张,对古方进行了灵活加减或变通使用方法等,不仅扩大了古方的应用范围,丰富了古方的内涵,更体现了薛己的学术思想与用药经验。现从薛己应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六味丸、八味丸的经验来总结其对成方的发挥,一方面以进一步研究薛己的学术思想,另一方面,也利于将其学术经验更好的指导当今临床。  相似文献   

5.
明代薛己,幼承家技,博览群书,善于著书立说。薛己重视脾肾,倡导温补,提出胃气受伤、虚证蜂起之说;通晓各科,医术精湛,著作涵括内、外、妇、儿各科,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病案资料。综观薛己的著作发现其所用之方多为成方,但亦结合了其学术主张,对古方进行了灵活加减或变通使用等,不仅扩大了古方的应用范围,丰富了古方的内涵,而且体现了薛己的学术思想与用药经验。对薛己应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六味丸、八味丸的经验进行总结,以进一步研究薛己的学术思想,并将其学术经验应用于当今临床。  相似文献   

6.
丹栀逍遥散又名加味逍遥散、八味逍遥散,出自薛己的《内科摘要》,由逍遥散加入丹皮、栀子组成,主要用于肝郁血虚生热诸证。吾师王宝亮教授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学识渊博,医理精湛,吾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兹将王师在临床中运用丹栀逍遥散治疗内科疾病的验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薛己擅用补中益气汤,或补益元气,或升补阳气,或温补脾肾,或合方联用,依证灵活变通;或汤或丸,或朝夕用药,或择时服药,或与六味丸、八味丸交替服用,每每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8.
薛己治病尤重脾胃,擅用补中益气汤补益元气,或升举阳气,且常与温补脾肾的六味丸、八味丸合用,朝夕分服或择时服药,形成了一套用药方法,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明代医家薛己私淑易水学派,崇尚东垣补土学说,经过多年临证实践,脾肾并重,创立温补学派,八味丸是其最常用的方剂之一。在通读薛氏著作的基础上,肯定薛己敢于创新的精神,并指出其用八味丸温补命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八味肾气丸出自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以补肾益气、行气化水为主要功效的经典方剂,在原书中主要用于治疗脚气、虚劳腰痛、痰饮、消渴、妇人转胞等病证。八味肾气丸备受后世医家推崇,临床应用广泛。该文梳理了八味肾气丸的源流、在原文中的应用、方义及配伍特点,并分享八味肾气丸治疗风湿病的典型案例及临床体会,以期为同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丹栀逍遥散出自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又名加味逍遥散,由逍遥散加丹皮、栀子组成。本方具有疏肝健脾、和血调经的功效,主治肝脾血虚,化火生热而引起的诸症。笔者临证常以本方灵活化裁治疗多种皮肤病,每获良效。现举几例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2.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明吴县人.得父铠之传.正德间,选为御医,擢太医院判;嘉靖间,进院使.著有医案十六种,共七十八卷.《四库提要》说:"己治病务求本源,用八味丸、六味丸直补真阳真阴,以滋化源,实由已发之.其治病,多用古方而出入加减,具有至理,多在一两味间,见神妙变化之巧.厥后,赵献可作《医贯》,执其成法,遂以八味六味通治各病;甚至以六味丸治伤寒之渴,胶柱鼓瑟,流弊遂多.徐大椿因并集矢于薛氏,其实非己本旨."按薛氏生平所治病症,据《内科摘要》、《明医杂著》所载,似以虚损占多数.虚症用补法,是合理的.他所用  相似文献   

13.
对《内科摘要》中由脾胃亏损而致心腹作痛为主证的医案加以分析,认为薛己在辨证中重视察色诊脉,治疗上重视辩证施治,虽多用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小柴胡汤等古方,但多在加减变化中体现其用药的神妙,对后世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14.
金匮肾气丸加减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金匮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此方原载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本方主要由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桂枝,附子8味药物组成。活用肾气丸,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内科  相似文献   

15.
《金匮》肾气丸,又名八味肾气丸,出自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是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剂,其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特别对于某些如小便不利或消渴尿多,妇人崩漏或闭经,小便失禁,遗尿或癃闭等,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甚或完全相反的病证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因而笔者认为《金匮》肾气丸有“双向调治”的功效。对此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6.
明代医家薛己主张治病必求其本,务滋化源,脾肾并重,擅长温补。在继承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其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者易患消渴并发疮疡,提出用加减八味丸治疗消渴并发疮疡或消渴重证。  相似文献   

17.
余方 《陕西中医》2009,30(3):381-383
肾气丸一方,源于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之《金匮要略》,后世称之为金匮肾气丸,也叫八味地黄丸、八味肾气丸、崔氏八味丸或附桂地黄丸,是一首配伍严谨、构思独特的经方。方剂的组成体现了《金匮要略》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而“异病同治”就是这一基本治则的具体体现。在临床应用“肾气丸”的实践中,笔者对于“异病同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以下仅就肾气丸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谈谈我对“异病同治”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明代名医赵献可,字养葵,学术上秉承易水学派薛己补脾补肾观点,而多取其补肾之论,倡导肾水命火之说,认为两肾俱属水,命门居中属火,命火养于肾水,为生机之所系,故习用六味、八味丸以补肾水命火,而为其论治诸病的要领。从《邯郸遗稿》论妇人胎产经病可见其一斑。  相似文献   

19.
中医对于金匮肾气丸和济生肾气丸在临床应用上是有比较严格区别的,因为它们的来源、组成功能和适应症都是不同的: 金匮肾气丸: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原书称为肾气丸,其名称据《简明中医辞典》裁有:崔氏八味丸、八味丸、八味肾气丸、八味地黄丸、金  相似文献   

20.
补中益气汤是临床常用方剂,常被用来治疗中气下陷诸证。薛己继承了《黄帝内经》和李东垣重视脾胃的思想,提出凡因中气不足而引发的诸证,皆可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薛己运用补中益气汤的相关医案显示,其治疗诸病的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和诊断用药不当;病机主要为元气亏损、阳气脱陷、脾胃亏损、脾肾亏损和肝木克脾;临证治疗特色为治病求本、务滋化源,补益肾命、以固根本,脾肾同治、朝夕互补,内伤虚损、唯补忌泻,药物化裁、合方灵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