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是一种临床罕见的玻璃体先天发育异常,为胚胎期原始玻璃体未能正常退化所致。近年来对其研究较少,本文复习有关文献,对其病因、临床及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是一种临床罕见的玻璃体先天发育异常,为胚胎期原始玻璃体未能正常退化所致.近年来对其研究较少,本文复习有关文献,对其病因、临床及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前节网格状缝线对眼内硅油的限制和角膜内皮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21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诊治的6例(6只眼)严重眼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6例患者均因晶状体虹膜隔损伤合并玻璃体视网膜损伤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及眼前节网格状缝线和硅油填充。总结随访期间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超声生物显微镜和角膜内皮镜观察的硅油位置和角膜内皮情况。结果 6例眼外伤患者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为47岁(最大年龄73岁, 最小年龄26岁), 2例外伤眼为左眼, 4例为右眼。5例为眼球破裂伤, 1例为眼球钝挫伤。随访时间5~51个月, 平均数为18.5个月。6例行眼前节网格状缝线和硅油填充后硅油均限制于缝线后, 始终没有接触角膜内皮。4例至末次随访角膜保持健康透明, 2例严重眼外伤患者分别在随访11、16个月时出现角膜带状变性(均非硅油接触角膜内皮所致), 其中1例角膜带状变性患者随访51个月时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6例患者均无视物遮挡或炫光等不适主诉。所有患者术后体位相对自由, 无需保持俯卧位。1例出现硅油乳化并在硅油乳化后阶段性眼压升高。结论眼前节网格状缝线可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ersistent hyperplastic primary vitreous,PHPV)经过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视力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23例(25眼)PHPV患者的临床资料,20眼行玻璃体或晶状体切除手术,5眼未手术。术后随访1.0~2.5a,观察临床特征、视力预后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B超检查示25眼均有从视盘发出的蘑菇状回声;彩超示玻璃体内条索状回声影内有连续血流,由视盘向晶状体后延伸。手术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达有用视力14眼,其中小眼球畸形1眼,正常眼轴13眼,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视网膜脱离、皱襞及发育异常者3眼,无该病变者11眼,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非手术组随访期内最佳矫正视力无一眼获得有用视力。术后手术组慢性低眼压、玻璃体出血1眼。结论 PHPV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可以改善视力、防止并发症;未手术治疗者视力预后差。视力预后与小眼球畸形、视网膜脱离、皱襞及发育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5.
玻璃体切除术是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 为了减小手术创伤, 提高手术效果, 微创玻璃体切除技术于21世纪初期被提出, 并且设备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 手术效果和安全性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目前已有大量对玻璃体切除手术中流体动力学特征以及重要影响因素的研究, 为玻璃体切除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旨在阐述近年来玻璃体切除系统中流体动力学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对优化后的玻璃体切除设备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 55岁。因糖尿病行常规眼底筛查, 就诊于山西省运城同德医院眼科。眼部检查:左眼视力为1.0, 前节未见异常;采用裂隙灯检查法行前置镜检查, 玻璃体腔内下方可见1个圆球形游离透明囊样肿物(精粹图片1中A)。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玻璃体腔内下方可见1个直径约为6个视盘直径的圆形游离透明囊样肿物, 囊壁光滑, 囊腔中可见散在黄色点状沉着物及色素沉着;囊样肿物随眼球转动在玻璃体中飘动, 眼球转动停止时回到原位(精粹图片1中B)。B超检查:在玻璃体腔内下方可见1个圆形囊样游离强回声。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玻璃体腔内下方可见向上弧形条带状高反射信号(囊样肿物前壁)。临床诊断:左眼玻璃体囊样肿物。 相似文献
7.
患儿女, 4岁。因体检发现右眼视力不佳2个月, 于2022年1月25日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既往无眼外伤史及眼部手术史, 无传染病及寄生虫接触史, 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无全身其他疾病史。眼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数指/50 cm (颞侧), +8.50 DS/+1.25 DC×70°→0.02-;左眼裸眼视力0.06, +7.50 DS/+0.75 DC×120°→0.2。双眼眼压15 mm Hg (1 mm Hg=0.133 kPa )。双眼眼前节无明显异常, 未见眼内炎症迹象。散瞳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右眼晶状体后部可见一椭圆形半透明物悬浮于玻璃体腔内(图1A ), 未与晶状体后囊粘连, 几乎不随体位及眼球运动而移动, 裂隙光可见其表面棕色色素及囊性结构(图1B )。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右眼可见强反射囊壁和弱反射囊腔, 腔内可见不均匀点状信号, 测得囊肿大小为1.14 mm×0.96 mm(图1C)。扫描激光眼底成像显示右眼玻璃体腔内半透明囊性漂浮物(图1D), 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眼后节未见明显异常。超声生物显微镜(UBM)、B型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窥视镜检查...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严重眼外伤应用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FCVB)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唐山市眼科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严重眼外伤行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术20例(20眼)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为严重眼球切裂伤, 行Ⅰ期FCVB植入, 13例为外伤术后硅油依赖眼, 行FCVBⅡ期植入。所有患者术后至少随访3个月, 平均(5.8±1.6)个月。观察术后眼外观、眼压、视力、眼前节、眼轴、视网膜复位情况、球囊情况、术后反应、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至末次随访, 术后视力提高4例, 视力无明显变化16例;术后眼压(8.95±2.28)mmHg(1 mmHg=0.133 kPa);视网膜均成功复位, 贴附良好;术后未出现球囊破损、球囊排斥、继发性青光眼、眼内炎或严重角膜变性等并发症。眼球外观良好, 未出现明显眼球萎缩, 眼轴(23.27±1.19)mm, 对外观满意者17例, 基本满意者3例。结论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治疗严重眼外伤可支撑视网膜, 维持正常眼球形态且早期随访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2,(3)
小分子亮氨酸重复蛋白聚糖(SLRPs)为角膜的重要结构成分, 在角膜透明性的形成和维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SLRPs大量分布于角膜基质层中, 主要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各成员之间存在补偿性和协同性作用, 共同调控基质层胶原纤维的形成和装配, 维持胶原纤维排列的高度有序性, 奠定角膜透明性的基础。Decorin和lumican分别是Ⅰ型和Ⅱ型SLRPs的主要功能成分, 二者基因表达改变或核心蛋白结构异常均会影响角膜基质层其他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正常含量和排列关系, 导致胶原纤维的形成、装配和排列异常, 造成角膜混浊。SLRPs可通过结合促纤维化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等调控角膜创伤修复和基质重塑, 为治疗角膜疾病和研究角膜透明性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本文就SLRPs家族成员生物学活性及其在角膜透明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隐匿性眼表异物致眼部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接诊的隐匿性眼表异物致眼部损伤的24例(24眼)临床资料, 分析其临床表现、体征及诊断方法中的共同特点。结果本研究中, 男性11例(11眼), 女性13例(13眼), 年龄4~71(42.29±19.37)岁, 病程7~245(53.21±62.03)d。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未述外伤史, 且均有≥2次就诊经历。患者主诉主要包括异物感(16例)、眼痛(5例)、流泪(4例)、视力下降(4例)、分泌物增多(1例)。体征主要包括结膜充血(13例)、眼睑痉挛(3例)、角膜溃疡(5例)、结膜肉芽肿(2例)。行角膜荧光素染色后, 20例(83.33%, 20/24)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 3例(12.50%, 3/24)患者结膜荧光素染色阳性。在溃疡或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对应部位发现异物。睫毛(45.83%, 11/24)是发现最多的隐匿性眼表异物, 而上睑结膜/上穹隆(45.83%, 11/24)是隐匿性异物最常见的位置。5例角膜溃疡, 结膜囊内取出谷壳的患者结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激光消融术治疗玻璃体浑浊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以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治疗的玻璃体浑浊120例(136眼)作为研究对象, 按治疗方式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 60例(69眼), 以口服卵磷脂络合碘治疗;B组为激光组, 60例(67眼), 以Ultra Q∶YAG玻璃体激光消融术治疗。每组按玻璃体浑浊的形态分成两个亚组:其中A1组与B1组, 形态多为细点状、细网状及细丝状;A2组与B2组, 形态多为棉絮状、致密性膜状及Weiss环。对比对照组与激光组以及激光组中两亚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激光组的有效率为95.52%(64/67), 高于对照组的57.97%(40/69)(χ2=26.64, P<0.001)。激光组的视力(BCVA, logMAR)由治疗前的0.45±0.06提升至治疗后6个月的0.15±0.04(P时间<0.001), 激光组术后6个月的视力提升优于对照组(t=37.86, P<0.001)。B1组与B2组行激光1次和2次的患眼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 P=0.002)。仅激光组发生高眼压1例... 相似文献
14.
《中华眼科杂志》2020,(7)
Crouzon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头颅畸形(舟状头或三角头畸形), 面部畸形(鹦鹉嘴样鼻、下颌前突), 双眼突眼及斜视。Crouzon 综合征主要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突变所致。颅底甚至部分颅骨穹窿的骨缝过早的闭合为Crouzon综合征发病的始动因素。本文从Crouzon综合征患者发病机制、眼科相关病变的发生、行颅面外科手术后可能的眼科并发症表现及发生机制、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旨在增加眼科医师对该病的了解。早期颅眶外科手术有利于防止视神经萎缩和暴露性角膜炎引起的视力损害。对就诊于眼科的患者早期应行验光和眼球运动检查, 防止屈光不正和斜视导致的弱视发生, 及时进行斜视矫正手术治疗。(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544-548)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顽固性葡萄膜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4月至2019年1月反复发作葡萄膜炎并发玻璃体视网膜病变39例(44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玻璃体手术联合局部或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术前及术后视力、炎症反应、糖皮质激素用量及手术后并发症, 并重点观察葡萄膜炎的复发情况。术后随访5~32个月。结果术后视力提高有38眼(86.36%, 38/44), 视力稳定4眼(9.09%, 4/44), 术前光感术后仍是光感2眼(4.55%, 2/44)(Z=2.45, P<0.001)。所有患者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 术后仅8例合并全身综合征的患者服用维持剂量激素, 术前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均得以控制。术后葡萄膜炎发作次数明显少于术前(P<0.05)。结论玻璃体手术可改善视力, 明显减少葡萄膜炎的复发, 降低全身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使用频率, 术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开放性眼外伤所致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洛阳博爱眼科医院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0例(100眼)开放性眼外伤所致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伤后行玻璃体切除术时间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51眼)于伤后6 d内进行手术;对照组49例(49眼)于伤后7~14 d进行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视力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等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视网膜复位率96.08%(49/51)高于对照组的81.63%(40/49)(χ2=5.33, P=0.021);观察组视力提高率高于对照组(χ2=6.43, P=0.01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33, P=0.021), 其中观察组PVR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30, P=0.012)。结论开放性眼外伤所致视网膜脱离, 于伤后6 d内进行玻璃体切除术, 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圆锥角膜是一种不伴随炎症的慢性进展性疾病, 其特征是形态正常的角膜逐渐变薄并缓慢膨胀成锥形, 角膜胶原交联术通过提高角膜生物力学性能从而阻止圆锥角膜的进展, 已成为该病重要治疗方法和有效阻止其进展的方法。400 μm的角膜厚度限制了很多超薄圆锥角膜进行角膜交联治疗, 近年来, 诸多学者在原有标准方案的基础上尝试新的治疗方案:如跨上皮及保留上皮岛等手术方式的改进, 利用低渗透性核黄素、角膜接触镜及使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中取出的透镜等方式增加角膜总厚度, 个性化调整术中能量使用等, 这些技术均旨在克服400 μm的限制, 从而对超薄圆锥角膜实现安全有效的角膜交联治疗。(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242-246) 相似文献
18.
19.
贾艳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4,(2)
由于角膜供体材料严重短缺, 穿透角膜移植术及角膜内皮移植术的临床广泛开展受到严重制约, 其根本原因在于健康角膜内皮的增生能力有限。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不断发展, 组织工程角膜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体外培养高密度、具备健康内皮功能的角膜内皮细胞进行移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组织工程角膜内皮技术研发的关键在于种子细胞、载体材料和移植方式的选择。目前, 国内外大量研究的种子细胞来源包括人角膜内皮细胞、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人羊膜上皮细胞等。常见的载体材料包括羊膜、脱细胞角膜基质、后弹力层、晶状体前囊膜等。体外培养的细胞采用穿透角膜移植术、角膜内皮移植术或前房注射细胞的方式进行移植。本文从角膜内皮种子细胞来源、移植载体选择以及角膜内皮移植方法等方面就组织工程角膜内皮移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总结目前研究面临的问题并展望其前景。 相似文献
20.
角膜上皮重塑及其影响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角膜上皮细胞具有独特的重塑能力, 能够对角膜基质和曲率的变化作出反应, 通过局部性的增厚或变薄来适应不同状态, 以维持眼表的稳定性和清晰的视觉。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重塑能力是非均匀的, 且受多种内外因素影响。因此, 标准化评估角膜上皮厚度变化对于深入理解角膜上皮重塑过程至关重要。现笔者探讨不同眼表疾病、屈光手术方式和药物对角膜上皮重塑的影响, 以期能协助临床医师进行相关疾病的早期诊疗, 提高屈光手术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