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的发生率、恢复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1月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普通外科确诊为直肠癌并行保肛根治术的患者337例,其中男性208例,女性129例,年龄(61.03±11.32)岁.收集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选择可能对直肠癌保肛术后LARS发生产生影响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分析术后恢复时间及骨盆径线对LARS的影响.结果 337例直肠癌患者LARS评分均数为14.08(0 ~41),126例(37.4%)有LARS症状,其中重度LARS占总例数的1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吻合口位置越低、术前放疗、术后恢复时间越短均是患者术后存在LAR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直肠癌患者LARS评分比较显示:与术后6个月内比较,术后6~18个月LARS评分呈逐步且显著下降的趋势(P<0.01).对于手术18个月后的患者研究显示:吻合口距肛缘<5 cm直肠癌患者LARS发生率显著高于吻合口距肛缘≥5 cm组(P<0.05);骨盆径线资料对比分析发现,吻合口距肛缘<5 cm直肠癌患者中,LARS组坐骨棘间径显著小于无LARS组(P<0.05).结论 LARS是直肠癌特别是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吻合口位置、术前放疗及术后恢复时间均为影响LAR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直肠癌患者术后LARS症状出现显著改善至少需6个月以上;骨盆横径特别是坐骨棘间径大小可预测低位直肠癌术后LARS发生及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2.
3.
4.
彭丽洁  李国胜 《医学研究杂志》2021,50(4):13-16,42
结直肠癌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居全球恶性肿瘤的第3位,由于其早期无典型临床症状,大部分患者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处于进展期。目前直肠癌的治疗仍然以手术为主,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已经成为了中低位直肠癌的主要手术方式,但25%~80%的患者术后出现了大便急迫、大便失禁等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临床上将这些症状称为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治疗也缺乏规范化的方案。因此本文就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47例中低位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保肛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手术根治方式及保肛的效果.方法 本组总结了47例低位直肠癌开腹在TME手术规范操作下进行直肠低位或超低位切除、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近期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近期并发症为吻合口瘘2例,远期吻合口部分狭窄无梗阻6例,控便率100%.结论 严格掌握保肛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患者、规范手术是根治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后发生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方法 分析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或保肛手术并顺利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随访过程中根据患者的LARS量表评分结果,将轻度及重度患者分入LARS组,无症状患者分入无LARS组,各项临床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LA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通过内部验证和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与准确度.结果 体质量指数≥24 kg/m2(OR =2.041,95% CI:1.038 ~4.013)、术后恢复时间≤6个月(OR=2.456,95% CI:1.339 ~4.505)、肿瘤距肛缘距离≤7 cm(OR=2.735,95% CI:1.480 ~5.055)、新辅助治疗(OR=3.772,95% CI:1.109~ 12.832)、吻合口瘘(OR=5.537,95%CI:1.103 ~27.791)是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后LA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上述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术后LARS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95% CI:0.689 ~0.819),Bootstrap法的内部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的C-index值为0.750,且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良好.结论 基于5项危险因素所构建的模型对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后LARS的发生概率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有助于早期识别高风险人群,制定临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低位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保肛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胥广才 《当代医学》2011,17(21):46-46,45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999年12月~2000年12月间收治的2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低位、超低位保肛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进展顺利,术后随访肛门优良率达92.3%,肿瘤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1%,3年存活率为88.2%,5年存活率为69.5%。结论低位直肠癌行低位、超低位保肛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在低位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伊川县人民医院低位直肠癌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分为腹腔镜组(51例)与开腹组(50例)。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根治术,开腹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淋巴漏、吻合口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根治术可促进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肛根治术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社旗县妇幼保健院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住院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共133例,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A、B两组。A组接受腹腔镜保肛根治术治疗,B组接受常规开腹保肛根治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采用肛肠压力检测仪检测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MSP)和最大耐受容量(MTV)。采用Wexner便秘评分评估患者便秘情况。记录患者术后复发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A组患者术后ARP、MSP和MTV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Wexner便秘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下保肛根治术可以减少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术中创伤,保留肛管功能,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18例低位直肠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68例采用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进行治疗为观察组,50例采用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进行治疗为对照组.经不同手术方式后,采用相关的疗效评价标准对2组患者肛门功能状况进行评价比较、并对存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后,观察组AMS评分、Pescatori评分、Wexner评分及Vaizey评分分别为(81.2±9.89)、(4.77±0.94)、(6.51±3.24)及(6.87±3.4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92.74±10.52)、(9.11±2.08)、(10.24±2.65)及(9.85±4.36)(均P<0.05);手术5年后,观察组存活率64.7%(48/68),对照组存活率66.0%(33/50),2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结论 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疗效确切,在保肛同时使患者有较高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肛手术与开腹保肛手术在低位直肠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62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开腹保肛手术组(对照组)27组和腹腔镜保肛手术组(观察组)35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标本肿瘤学情况及术后半年的肛门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肠梗阻、腹腔局部转移、输尿管损伤和排尿功能障碍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肿块平均直径、长度和肿块下缘距远切缘距离、清扫淋巴结数目等肿瘤学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肛门完全失禁,且术后6个月KIRWAN标准肛门控便能力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保肛低位直肠癌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且能达到与开腹保肛低位直肠癌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顺利,无转为开腹,平均手术时间260min(150~300min),平均术中出血60ml(30~80ml),术后1~2d胃肠功能恢复,平均住院时间11d(7~15d),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24例均随访6~12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腹壁套管穿刺孔肿瘤种植。结论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2006-03月以来,作者医院应用二联式经肛外手工吻合方式对12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超低位根治切除保肛术,现就术后直肠肛管功能测试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75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7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后出院,6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期内,除5例术后1年内复查发现肝转移,1例原位复发外,其余均健在。结论: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吻合器的应用以及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技术的成熟,使得手术操作视野扩大,有利于低位肠段的游离和吻合,增加了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改良低位直肠肿瘤切除保肛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庆芳 《广西医学》2007,29(9):1470-1471
腹腔镜改良手术减少了手术创伤,具有恢复快、疼痛轻、并发症少、美观等优点,达到了更微创的目的.我院2004年3月至2007年2月进行腹腔镜改良低位直肠肿瘤切除保肛术21例,针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护理采取了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4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手术患者240例,所有病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腹腔镜组)和对照组(传统开腹组)2组,每组120例患者,分析比较2组术中、术后的情况,术中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评价指标包括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切口感染.结果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98.3 ±43.6) mL较对照组(286±92) mL少(P<0.05);实验组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2.3±0.7)d较对照组(3.5±0.9)d快(P<0.05);实验组术后吻合口瘘(5例)较对照组(18例)少(P<0.05).结论 腹腔镜技术应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胃肠功能快、吻合口瘘发生率低等优点,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18例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在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基础上,应用腹腔镜和一次性管状吻合器,对18例低位直肠癌行超低位结肛吻合,随访2~12月.回顾性分析其术中出血量、切缘癌残留、术后排便功能、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结果:全组病例平均出血86ml,无切端癌残留,无大便失禁,无吻合口漏,无手术死亡,肿瘤局部无1例复发.结论:遵循肿瘤根治的原则,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出血少,能保留患者的肛门排便功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75岁及以上伴有合并症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1例患者积极治疗合并症后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经肛门、阴道、骶尾入路,在肿瘤基底部注射氟尿嘧啶0.75g+顺铂20mg+丝裂霉素6mg,使肿瘤基底部及周边隆起水肿,距肿块边缘至少1cm连同直肠全层及肠周脂肪结缔组织一并完整切除。其中经肛门径路3例,经阴道径路7例,经骶尾径路11例。结果:切缘阳性1例,阴性20例。吻合口瘘4例,21例2个月内大便可完全自主控制。术后存活1、3、5年分别为21例、15例和10例。结论:高龄低位直肠癌经局部扩大切除术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52例患者按直肠全系膜切除(TME)原则进行直肠癌切除手术,吻合器或手工吻合断端肠管。结果:患者术后1周内5例发生吻合口瘘,肛门狭窄4例,吻合口复发6例,盆腔复发3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8%,72%。结论:按TME原则采用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