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心肌梗死的方法包括心电图、心肌酶谱和冠状动脉造影等,但在坏死心肌和存活心肌的估测上均有其局限性,而存活心肌的范围和面积的判断对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因磁共振成像(MRI)具有较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使其对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的估测成为可能,近年来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增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经实验发现在炎症组织的局部和心肌梗死区有CRP的沉淀。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9例AMI病人和73例稳定型冠心痛(SCHD)病人的血脂及hs-CRP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MI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低于SCHD组TC、TG、LDL-C(P均<0.05);AMI组hs-CRP明显高于SCHD组hs-CRP(P<0.01);AMI组hs-CRP与TC、LDL-C呈负相关(r分别为-0.356和-0.371,P<0.05).[结论]AMI早期在炎症因子水平增高的同时,伴有血脂水平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心肌梗死面积及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心肌梗死面积分为大面积组11例(27.5%)、中面积组15例(37.5%)和小面积组14例(35.0%)。另选同期经过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4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GDF-15、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肌钙蛋白I(cTnI)水平,并观察GDF-15与心肌梗死面积及其余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MI各组中的GDF-15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浓度的大小随着梗死面积的扩大而变大,而且GDF-15与CK、CK-MB、cTnI及梗死面积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47、r=0.639、r=0.647、r=0.717)。结论 GDF-15对AMI的严重程度的判断和预后估计有重要意义,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生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葛根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5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常规西药(对照组)、常规西药加用葛根素(葛根素组)治疗,并进行治疗前后心肌梗死面积测定。结果:治疗28 d时,葛根素组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对防止AMI的梗死面积延展、改善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作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7.
急性首次Q波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首次Q波心肌梗死(QAM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对心肌梗死预后的评价。方法:对首次发生的69例QAMI患者,在胸痛发作后检测不同时间血清肌酸磷酸肌酶(CPD)及CRP的浓度。随机分为溶栓再灌注组46例,常规治疗组22例,对2组患者各个时间内CPD与CRP浓度变化及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并发症与CRP浓度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溶栓再灌注组CPK与CRP高峰时间明显早于常规治病组(P<0.01和P<0.05),溶栓再灌注组CPK平均峰值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CRP平均峰值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同时发现,再灌组组CPK及CRP浓度曲线在再灌注成功后呈陡然下降趋势。结论:CR写其它再灌注指征联用作为溶栓治疗的参考指标;血浆CRP持续升高(>180mg/L)对QAMI后室壁瘤形成具有预报价值,>200mg/L可作为QAMI后心脏破裂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及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脑梗死组3组。分别测定其血白细胞计数和血清CRP含量,并与6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及血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RP水平及白细胞计数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而增加。重度脑梗死组患者CRP水平及血白细胞计数均高于中度和轻度脑梗死组患者(P<0.05)。结论血清CRP水平及血白细胞计数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疾病越严重,CRP水平及血白细胞计数越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白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梗死范围的关系。方法 :3 5 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按白细胞计数水平分为 6组 ,分别统计并比较各组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CK MB)值 ,并确定其与不同白细胞计数水平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各组间CK MB水平差别显著 (P <0 .0 5 ) ,各组不同的CK MB水平与其白细胞计数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0 .89,P =0 .0 18)。结论 :心肌梗死急性期白细胞计数与梗死范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包括ST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及预后千差万别,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CRP)做为炎症因子能够很好的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分层[1]。本研究测定CRP水平,旨在探讨CRP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1对象和方法1.1对象连续入选2005-11~2006-10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包括ST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共179例,其中男130例,女49例,年龄54~89(63.5±14.5)岁,排除原有各种感染、外伤、恶性肿瘤、结缔组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该院2014年1~6月入院治疗的AMI患者50例(AMI组),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27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23例;选择同期该院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AMI组患者外周血中EOS含量和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患者的EOS含量、百分比与hs-CRP呈显著负相关(r=-0.254,P0.05;r=-0.239,P0.05)。结论AMI患者外周血EOS含量明显减少且与hs-CRP呈负相关,其减少可能与炎性反应有关并在血栓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程度、斑块稳定性关系.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共416例,经颈动脉彩超确诊的颈动脉内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患者284例,非IMT增厚患者132例;284例IMT增厚患者根据颈动脉斑块状态分为管壁增厚组、硬斑块组、混合性斑块组和软斑块组;416例患者根据脑梗死病灶大小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小面积脑梗死组和大面积脑梗死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CRP浓度,统计学分析IMT增厚组与非IMT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不同面积腩梗死组之间CRP浓度的差别.结果 IMT增厚组较非IMT增厚组CRP浓度增高;不稳定性斑块组较稳定性斑块组CRP浓度增高;随着脑梗死面积增加,CRP浓度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浓度与AS程度、斑块稳定性及脑梗死患者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及监测其病情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6例AMI患者进行血清CRP水平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检测。结果AMI组CRP浓度为(34.11±5.17)mg/L,心肌炎组为(4.52±1.21)mg/L,健康对照组为(4.98±0.67)mg/L。AMI组与心肌炎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CRP水平有利于预测AMI患者的近期预后,CRP测定可作为AMI诊断、病情评估的一个新的标志物,对临床快速、准确诊断AMI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及术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50例AMI患者发病后6~12小时(PCI术前)、术后24小时、48小时、72天、5天、7天、14天及25例对照组术前TNF-α与hsCRP浓度;将AMI组分为3个亚组:无并发症组、并发症组和死亡组。结果AMI组术前血浆TNF-α和hsCRP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TNF-α分别为(119.4±67.58)ng/Lvs(19.64±7.55)ng/L,hsCRP(1.43±0.93)mg/Lvs(0.52±0.16)mg/L(均P〈0.01);在3个亚组中,TNF-α和hsCRP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病情越严重,升高的峰值越靠后,至术后14天无并发症组和并发症组均已下降到术前水平,而死亡组仍高于术前水平,3组的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血浆TNF-α与hsCRP浓度明显升高,其峰值延迟甚至持续不降提示病情严重,二者同时测定可作为判断AMI患者急诊PCI术后近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35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356例健康者的血清hs-CRP浓度和血脂、尿酸浓度.结果 AMI患者血清hs-CRP浓度[(18.6±6.9)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5±1.7)mg/L](P<0.01),而TG和LDL-C浓度在两组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不如前者差异显著.结论 血清hs-CRP浓度可预测AMI的发生,其预测价值甚至大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7.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积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对纳入研究患者于24h内进行磁共振检查,将患者按脑梗死面积大小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和小面积脑梗死组(各5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方面的一般性资料,检测患者血清hs-CRP、Hcy水平,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和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及饮酒、吸烟、高血压、高血脂比例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面积脑梗死组患者hs-CRP、Hcy、血糖水平均低于大面积脑梗死组(P0.05),并且脑梗死面积与血清hs-CRP、Hcy水平及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25、0.833、0.651,P0.05)。结论血清hs-CRP、Hcy水平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其血清水平的高低有助于脑梗死面积的预测,糖尿病是脑梗死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浆内皮素,血清丙二醛浓度与梗死面积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扎家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制成急性心肌梗死(AMI)动物模型,检测AMI早期血浆内皮素(ET)和血清丙二醛(MDA)浓度的动态变化,并测定心肌梗死面积,探讨AMI早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家兔AMI即刻及AMI后1、3、5、6小时民LDA前相比,血浆ET及血清MDA均升高(P〈0.05或P〈0.01)。ET峰值与MDA峰值呈正相关(r=0.7925,P〈0.01),与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9.
通过结扎家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制成急性心肌梗死(AMI)动物模型,检测AMI早期血浆内皮素(ET)和血清丙二醛(MDA)浓度的动态变化,并测定心肌梗死面积,探讨AMI早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家兔AMI即刻及AMI后1、3、5、6小时与结扎LAD前相比,血浆ET及血清MDA均升高(P<0.05或P<0.01)。ET峰值与MDA峰值呈正相关(r=0.7925,P<0.01),与心肌梗死面积呈正相关(r=0.9097,P<0.01),MDA峰值与心肌梗死面积呈正相关(r=0.7915,P<0.01)。提示AMI早期ET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是加重心肌损害、使心肌梗死面积扩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男性性激素水平与凝血-纤溶系统变化的相关性、二者在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对梗死面积(MIS)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疑似或已确诊冠心痛(CHD)而在我院心脏中心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男性患者91例,分为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正常对照组。在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前,采集静脉血并分别用放射免疫法、Clauss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雌二醇(E2)、睾酮(T)、孕酮(P)、血浆纤维蛋白原(F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果三组中E2与PAI-1、PAI-1/tPA、Fg水平呈正相关,T与vWF水平成正相关,E2/T与PAI-1、PAI-1/tPA、Fg、vWF水平均呈正相关;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史、高血压痛史、E2/T、Fg是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AMI患者存在性激素内环境紊乱,且性激素内环境紊乱可能影响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并可能是决定MIS大小的因素之一;性激素内环境紊乱可能是导致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