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研究采用改良(牙合)垫矫治器对替牙期非骨性前牙反(牙合)合并单侧后牙反(牙合)的儿童进行正畸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尽量减少误差,方便操作,我们试制了(牙合)平面规以确定咬合平面,效果较满意,其制作和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1.(牙合)平面规的组成与制作 1.1平面弓:用细韧不锈钢条作成弓状,使弓上各点均在同一平面内,以代表双侧鼻翼-耳屏线所在的平面.弓分叉处留有1cm间隙,该处套一钢丝环,以便根据患者面部宽窄作调整.弓柄后部焊制成方形,以保证面弓柄在套管内不转动.  相似文献   

4.
5.
牙列缺损的患者常伴有余(牙合)粝面的重度磨损,使得垂直距离变低,咀嚼效率下降,严重者可导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此类病例的病因、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1].  相似文献   

6.
正常(牙合)人牙(牙合)特点在固定矫治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使用固定矫治器治疗中国错畸形患者时的注意事项。方法 比较恒牙列正常中国人与 白种人的牙冠突距、冠角、牙冠转矩及磨牙补偿角的差异,以及测量正常中国人牙冠唇颊面中心区的近远中向、 龈向轮廓形态和牙弓形态。结果 正常的特征、牙弓形态以及牙冠唇颊面中心区的近远中向和龈向轮廓形 态,在中国人与白种人间存在人种差异。结论 使用方丝弓、直丝弓矫治器治疗中国错畸形患者时,弓丝弯制中 应进行必要的调整,有必要设计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直丝弓矫治器。  相似文献   

7.
颌、(牙合)、合是口腔科常用的3个词,由于同音而常易混肴. 颌,现代汉语词典(1982年1月重庆第33次印刷)中解释为"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和肌肉组织".口腔与颌字相关的词有颌骨、上颌、下颌、颌间距离、颌位、颌位关系、颌位关系记录、颌间固定、颌间牵引、颌骨正畸、颌面缺损、对颌等.  相似文献   

8.
垫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不同类型垫的适应证与疗效均有不同,本文回顾与介绍了两种较为特殊的垫,即流体静力垫与NTI-tss垫的设计原理、治疗作用和适应证,并将这两种垫与临床上常用的几类传统垫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10.
(牙合)磨改     
随着(牙合)学研究的进展,咬合异常(包括(牙合)与咬合)在牙周病、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磨牙症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重要性,已日益得到广泛的重视。除各种错(牙合)引起的咬合异常需作正畸治疗,牙列严重磨损引起的咬合与颌位异常需作咬合重建修复外,大部分程度较轻的咬合异常可用(牙合)磨改的方法,通过对牙冠的少量磨改,以去除早接触和咬合干扰,改善咬合关系,使咀嚼系统各部分关系谐调,功能正常,从而保持健康。 (牙合)磨改需根据一定的原则,有顺序地进行,不正确的(牙合)磨改,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甚至可造成新的咬合异常,故在选择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临床以弹响消失位作为调位垫治疗位的可行性 ,进一步探讨调位垫的治疗机理。方法  2 5名接受调位垫治疗的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 ,以弹响消失位制作调位垫 ,在关节造影下验证盘 /突位置改变 ,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 5名患者中 ,19人盘 突完全复位 ,5人复位不全 ,1人未复位 ,治疗过程中盘 突复合体运动协调。治疗后关节区舒适 ,开口型改变 ,关节弹响减轻。结论 以临床弹响消失位作为调位垫的治疗位是可行的。调位垫通过改变盘 突位置关系 ,改善盘 突复合体运动的协调性 ,有利于盘后区的机化和盘后带改建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1、(牙合)学的定义(牙合)学是研究咀嚼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功能障碍(dysfunction)、功能异常(parafunction)的关系,研究相对牙齿与修复体接触面的形态和功能的特征、(牙合)创伤与功能障碍、神经肌肉生理、颞颌关节和肌肉功能、吞咽与咀嚼、心理生理状态以及咀嚼功能障碍的诊断、预防和治疗。2、(牙合)(occlusion)的含义(1)相对牙齿接触面的解剖与功能关系以及同咀嚼系统其它组成部分的关系。(2)相对牙齿接触关系是咀嚼系统解剖  相似文献   

13.
调(牙合)是咬合治疗的重要手段,是口腔医师必须掌握的专门技术,但不当调(牙合)或是调(牙合)不准确,不仅治疗无效,还有可能破坏原有的咬合关系,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文从引起咬合改变的生理病理因素,哪些因素不能调(牙合)或不能仅依赖调(牙合),不当咬合调整可能引起的损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强调了进行准确调(牙合),精确调(牙合)的重要性,对如何准确调(牙合)进行了探讨,对调(牙合)原则的做了补充.提出了咬合调整的规范,提出了不能轻易调(牙合)的问题,强调了规范化调(牙合)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重视其前序治疗和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4.
(牙合)平面的定位是对无牙患者修复治疗的重要临床步骤。许多牙科医师把(牙合)平面的前部置于上唇休止位之下1—3毫米,使后部与鼻翼耳屏联线平行。但鼻翼耳屏联线是不是最好的标志,(牙合)平面的倾斜度是否影响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借助功能性[牙合]记录(functionally-generated pathway,FGP)技术进行口腔固定修复体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生理性建[牙合]的方法。方法 以左下第一磨牙全冠修复为例,使用逆向工程软件以标准牙数据库中同名牙[牙合]面为模板构建全冠[牙合]面,在使用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牙合]记录建立ICP位稳定的静态咬合接触的基础上,参考FGP记录编辑[牙合]面,解除动态咬合运动中的干扰,进行修复体[牙合]面的生理性构建。结果 CAD构建后的[牙合]面,形态美观,牙齿尖窝沟嵴形态清晰,ICP咬合稳定,功能性[牙合]运动无干扰点。结论 FGP与ICP[牙合]记录相结合用于牙体缺损及无咬合丧失的小范围牙列缺损的CAD建[牙合]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6.
牙列缺损伴重度(牙合)面磨损(牙合)重建修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牙列缺损并伴重度(牙合)面磨损的患者进行修复治疗,探讨(牙合)重建的有关问题.方法 选取牙列缺损并伴重度(牙合)面磨损患者69例,制取修复前研究模型,根据不同的缺损类型进行(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固定义齿或固定-可摘义齿联合修复,随访3个月~4年,观察修复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的咀嚼功能明显改善,有颞下颌关节症状者,症状得到了缓解,无颞下颌关节症状者在咬合升高后未出现新的颞下颌关节症状.结论 对于牙列缺损伴重度(牙合)面磨损患者,(牙合)垫式可摘义齿及固定义齿修复均是(牙合)重建修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牙合)垫诱导丝矫治治疗13例前牙反(牙合),它制作简单,戴用舒适,患儿易配合,矫治效果良好.一、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3例前牙反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在9~12岁,替牙期1l例,恒牙早期2例,其中有遗传倾向3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第3代钕铁硼永磁体的出现为正畸治疗骨性反(牙合)提供了一种新的力源.本研究使用磁力(牙合)垫矫治器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取得了良好疗效.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我院正畸门诊诊断为替牙期骨性反(牙合)患者20例,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9~13岁.病例纳入标准:1)替牙期,且手腕骨片显示生长发育处于FG-G期,凹面型,上下颌第一磨牙为近中关系,前牙反(牙合),ANB<0°,前牙不能后退至对刃;2)反覆(牙合)深,3)反覆盖2~6 mm;4)无正畸治疗史.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occlusal plane and masticatory path in young adults with individual normal occlusion, and to provid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n both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reference of occlusal plane location Methods Forty-three young adults with individual normal occlusion were included. Lateral projections of cephalometric radiographs were taken. The parameters of anatomical landmarks were analyzed. The BioEGN mandibular kinesiography analyzer was used to record the path of incisal edge of mandibular central incisor movement during mastication. The Pearson's linear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of inclination of occlusal plane and data mentioned above with SPSS13. 0 software. Results The inclination of occlusal plane (the angle between occlusal plane and Camper's line OP-CP) was (2. 1 ± 3. 8) ° in youth with normal occlusion. Means of maximal distances of 3-dimensional masticatory mandibular movement paths were as follow; the vertical length was ( 20. 22 ± 4. 28) mm, the anterior-posterior width was ( 11.42 ± 2. 45) mm, and the lateral width was (8. 62 ± 1. 52) mm. The inclination of occlusal plan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lateral width of masticatory path in frontal plane (r = -0. 39, P <0. 05). Occlusal plane was approximately vertical to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path in the vicinity of intercuspal position during mastication. The inclination of occlusal plane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occlusal plane-closing angles in the upper segments of closing path during mastication(P<0. 05). Masticatory axis angle was (66. 50 ±7. 98)° with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to the inclination of occlusal plane (P >0. 05).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agittal inclination of occlusal plane can influence 3-dimensional morphology of masticatory path. The inclination of occlusal plane has a guiding effect on masticatory movement in the upper segments of closing path.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